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世界到底缺粮吗?

互联健谈 2020-10-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房东经济学 Author 房东的ID


最近粮食话题很受关注,我们今天聊聊美国和中国的农业现状,了解不同国情之下两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感受人类粮食生产的潜能,体会中国在粮食生产中有多么努力,顺便也解决我们心中的忧虑和疑惑。



美国的天赋


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把注意力聚焦到美国在高科技和金融领域的强大实力,比如芯片、操作系统、美元霸权、SWIFT结算系统等等。但美国另一个拥有绝对优势的行业是农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中美贸易协议中的采购细节时,会感觉美国是一个农业国。


美国平坦的地形为机械化农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把农业放在眼里,但它的战略意义比科技和金融还强,毕竟一个人可以接受芯片的速度慢一点,但没办法不吃饭啊。很多东西,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粮食就是这样一种资源。


事实上,全球化使中国拥有了规模庞大而且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制造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拥有世界最完善的产业链和最熟练的一批制造业工人。而美国现有的竞争力正好就在两端,一端是高高在上的科技和金融,另一端是紧接地气的农业。


美国农业的优势,和这块土地的天赋分不开,美国的地理条件优越,好到被无数人誉为“天选之地”。世界上也确实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美国这样的地理条件:


俄罗斯虽然大,但纬度太高、气候太冷,宜居和适合耕种的地方并不多;

加拿大面临和俄罗斯一样的问题;

中国的纬度和气候恰到好处,可是平原比例小,很多土地开发难度大;

巴西雨热条件好,但大多数平原被雨林覆盖;

澳大利亚被荒漠占了大半国土。


美国地形图


如果把谷歌地图对准美国然后测距,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本土北至北达科他州、南到德克萨斯州,南北向2500多公里见不到一座山;而东到俄亥俄州、西至科罗拉多州,东西向2100公里也没有任何阻碍,再加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东海岸平原、墨西哥湾沿线雨热丰沛的耕地和林地,以及西海岸加州中部和俄勒冈州中部的农地,美国这块地方确实是好到无可挑剔。


美国大平原南北向测距


美国大平原东西向测距


不光是地形,美国还有东西两条好用的海岸线,对接五大湖的北方边境,水系网络贯穿美国中部几乎所有的农业产区的密西西比河...这一系列的条件正好都与农业生产和运输完美契合,天选之地不是说说而已。


密西西比河水系


美国的农业潜力有多大呢?我们看一下美国农业部在2017年的统计数据。在这一年,全美农场用地900,217,576英亩(约54.67亿亩),其中耕地面积389,690,414英亩(约23.66亿亩),农地的其余的部分包括闲置休耕、放牧、草地等。换句话说,从美国农业用地的耕种比例来看,美国没有尽全力。


美国农业用地统计 2017


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美国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棉花为主,其次为烟草、马铃薯、燕麦、稻子、柑橘、甜菜等。粮食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玉米、大豆、小麦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2017年,美国谷物粮食产量4.4亿吨,另有大豆1.19亿吨。


好的自然条件加上农业技术提高,美国农业总产出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9年的农业总产出是1948年的2.5倍,同期美国农民数量从2500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60万人,农场的数量越来越少、平均每个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现在发展到一个户农民几乎等于一个农业公司的水平。



得益于供给充足,在去除通胀因素后,美国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在1900到2011年这111年里,平均每年下降1%,而同期需求大增,世界人口从16.5亿增加到近70亿。这背后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农业生产大国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开支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过去一百年里稳定下降。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在什么时候忽然又回到农业时代,那美国肯定是过得最滋润的国家。



有人说:美国如果真的开足马力,那么美国的农业产出可以养活超过20亿人。


但这个假设也只能是一个假设而已,因为粮食生产是市场化行为,美国现在之所以没有开足马力产粮,只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就是现在这么多,目前的粮食产量恰到好处。如果不顾全球的实际需求而疯狂增产,以美国的农业潜力,会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跌,威胁其他国家农民的生存,这对于美国的农场和农民来说也赚不到钱,增产完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但如果情况有变,比如说来自中国、印度、日本或其他粮食进口国的需求大幅增加,带来农产品价格上涨,此时为了赚钱,美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外部缺口越大,美国产粮就会越尽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通过出口创汇,然后再以工业成品出口赚取的这些美元在其他国家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所以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事,也是农业的事,只有世界工厂持续创造收入,中国在世界上就能有足够的购买力去采购美国、巴西、加拿大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满足粮食需求、确保粮食安全。



中国的努力


尽管美国天赋异禀,但中国目前仍是全世界粮食产量最大的国家,这全是中国努力的成果。作为对比,目前美国全年谷物粮食产量约4.4亿吨、大豆1.2亿吨;中国谷物粮食产量6.18亿吨,大豆1810万吨。中美两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超过40%,所以说除了美国,世界的另一个最重要粮仓是中国。


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两点不同:一是中国的农业要养活14亿人,压力比美国大得多;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不如美国,需要更多的人力劳动来精耕细作。中国视农业为生存之基础,而美国视农业为生意,这也导致中国的谷物种植比例更大,而在谷物中又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美国谷物比例更小,在谷物中大多数都是玉米,还有大量土地用于大豆,因为对美国来说,玉米和大豆可以更好地出口和加工。


中国地形图


看过中国地形图,再想想我们有14亿人口,就足以让人感叹我们的难度系数之高。然而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做到了粮食产量世界第一,这主要是通过两个方法做到的:一是尽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尽全力提高单产。


中国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可是光有这些地方还不够,其他地方的农民怎么办呢?在地理条件不那么好的地方,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高到了见缝插针的程度,我们看几个例子:


河套平原 -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在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找到几块不大的平地,开渠引流,用人力得到这几块来之不易不易的农田,还在这些地方建成了银川、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不小的城市,被誉为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 - 同样是经历引水开垦,中国第一大沙漠的周边多了很多良田。


沙漠上的绿洲


东南丘陵 - 这个地貌涵盖了长江以南多个省份,除了贯穿其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其他地方都是丘陵和山地,在福建和浙江,地形更加崎岖。在这些地方的农村,农民利用山和山之间的谷地来种粮食,就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和福建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分别达到了600万吨和500万吨,如果只吃本地粮,浙江福建两省人均每年有220斤粮食,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东南丘陵


看到南方的梯田,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景色美丽,但仔细想想,这种地理环境能靠像美国那样飞机播种、收割机直推吗?不能,只能靠无数农民肩挑背扛,这就是中国劳动者的勤劳和伟大。

梯田


我们领略了中国在追求土地利用时的见缝插针、改大山为梯田,再来看看美国用地是多么奢侈:在大多数气候干旱的农场,为了方便自动化灌溉,农田会被割成很多正方形方块,然后这些方块再被割成圆形,这样一个正方形变成以这个正方形边长为直径的圆形,针对这每块圆形田地,灌溉起来就方便多了,一口深水井为圆心,自动洒水装置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就完成一轮灌溉...但这也意味着原本4个单位的面积缩小成了3.14(π),在土地富余、人力不足、机械化武装到牙齿的美国,这种灌溉式农田是属于当地的最优方案。


美国灌溉式农田示意图


中国对土地的珍惜,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前文提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仅仅是制造业的事,更是农业的事;反过来看,中国农业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涉及到了全社会全行业的运行


中国有一个“18亿亩红线”的说法,它是指全国耕地总数要至少保持在18亿亩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由于红线的存在,各个城市在扩张面积的同时又不能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使耕地大量减少。这就造成了各个城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挤牙膏式地土地出让使得地价昂贵,房价自然也不会便宜,对于地方收入而言,习惯了高地价的一次性红利就不愿停下来,也不敢考虑房产的持有成本,这又导致大量房产空置和土地浪费;另一方面,集约的土地使用也使得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同一线城市一样到处都是高层住宅。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土地成本、房价、租金这些因素又影响到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成本,你看,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和全社会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紧密。


除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外,中国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把单位面积农田的产出效率也提升到极致。这方面科学技术的贡献很大,比如中国领先的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袁隆平多年来的育种,让水稻的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李振声的“小偃6号”杂交小麦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要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光靠优化品种还不够,还需要把一块耕地当成两块甚至三块来用。


这里需要科普一个概念 - 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 = 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 ÷ 耕地总面积×100%  


中国的耕地基本都是连作而非轮作,很多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两季,华北有小麦-玉米复种,南方有稻-麦复种,南方的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再往南一点还有一年三熟,一种作物的亩产,只能计算单季产量,因为一年内可以种植两种作物。假设一块土地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那么复种指数就是200%,一块地当做两块用。


目前世界平均的复种指数是62%,美国的复种指数只有54%,而中国的复种指数达到164%。这相当于美国的耕地每年平均要休假近一半时间,而中国的耕地则是全年工作而且还要高强度加班。这些年来,中国在有限的耕地上不断实现增产,靠的就是不断精选的品种和持续提升的复种指数。


湖南今年正在发力水稻“单改双”


在气候合适的条件下,完成水稻的“单改双”可以使这些土地的复种指数从100%翻倍至200%。做到这一步后,也并不意味着优化空间就没了,因为就算在只有两季稻的雨热条件下(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200%还不是极限,早在十年前就有学者发布论文表示稻-稻-菜的种植模式可以把双季稻区的复种指数从200%进一步提高到300%,科学技术告诉我们,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种植模式创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粮食安全


即使只考虑中国自己的产出,我们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但需要关注结构性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到2018年,全国居民谷物年人均消费量从138.9千克一路降低至116.3千克,而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在内的肉类年人均消费量从25.6千克增至2018年的29.5千克,禽类消费量从7.2千克增至9.0千克,水产品从10.4千克增至11.4千克,蛋类和奶类消费也明显增加。


这个数据变化见证了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提升,谷物需求下降的同时肉类、水产品和蛋类奶类消费显著提升。按2018年的人均数据乘以大约14亿总人口,被人消耗的谷物总量也才1.62亿吨,远低于中国每年超过6亿吨的谷物产量,那其余的粮食去哪儿了呢?大多数用来转化了,以猪肉为例,一公斤猪肉需要3公斤饲料转化,3公斤的猪饲料又需要粮食来配比生产,所以这些年来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实际上是来源于对饮食结构升级的需要。中国比较依赖进口的大豆和玉米正好就是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料,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肉类的直接进口,无论是大豆玉米还是牛肉猪肉,这些正好就是美国农业的重点出口项目。


对比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自都走向一个极致:美国利用地理优势,通过规模化、机械化和高科技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同时还保有着可怕的生产潜力;中国则是结合巧妙的人力,结合科学技术和种植模式的创新,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极点...


美国农业靠地利、中国农业靠人和,中国和美国的农业发展给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中国粮食生产还有长足的提升空间,而美国所有农场的总面积中也只有43%的面积得到了开垦耕种,换句话说美国现在连五成功力都还没用上...再加上还有其他很多粮食出口国等着粮价涨到过盈利线后就扩大生产,所以世界粮食的总供给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在增强节约意识的背景下,扩大开放、强化中国产业链的竞争力有了更深的意义,以更强的产业优势赚得更多贸易盈余,改善多边贸易环境,充裕的美元盈余和通畅的农产品贸易将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万无一失。



相关文章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