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岁前,我劝你不要把兴趣看得太重要

富书 富书 2019-04-07

作者:柳一一(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所谓的“命中注定”,“非我莫属”的兴趣。


前段时间看奇葩说,有一期讨论了一个职场上非常有争议的论题:“如何在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之间选择?

 

短短的命题,并不算严谨,比如没有设定,什么是高薪不喜欢的工作种类,什么是低薪却喜欢的工作种类。

 

尽管如此,我在看到这个论题的第一眼,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高薪不喜欢”。

 

理由也并不是迫于生计,对生活的投降。


而是我认为,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有兴趣和不感兴趣,本身就是双向的关系。两种状态之间,随时可以发生转化。

 

特别是40岁之前,我们往往还没有积累一定的财富、人脉,也没有稳定的圈子和足够丰富的阅历。


换言之,我们既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兴趣,也没有足够的见识来判断自己的选择。


这个时候如果总拿兴趣说事儿,甚至让兴趣成为我们行动的唯一标尺,不仅表征了一种心态的不成熟,而且会阻碍向上生长的所有机会。




 把兴趣当做标尺,会困惑你的心

 

前段时间,在律所工作的朋友梅子跟我讲了一件事。

 

梅子招聘了一名助理。小江在应聘的时候,激情澎湃的表达了自己对律师行业的热爱。

 

小江说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对律师行业,产生了浓烈地兴趣,谈到了多喜欢《律政佳人》、《离婚律师》、《金牌律师》等等。

 

梅子当时心想,对律师行业感兴趣,那真是太好不过了,看来小助理能全身心投入这份工作。

 

刚开始,也确实如此。小江把年轻人的热情劲儿,发挥地淋漓尽致。每天学习案卷,写材料,跟着梅子出去采集证据。有突发案子,小江也会随叫随到,从来不叫苦叫累。

 

时间一长,问题来了。梅子发现小江越来越蔫儿。工作毛毛草草,应付了事。

 

细聊之下,才知道小江对工作积攒了很多不满。


最主要的不满,源于没有参加过庭审,没有机会和其他律师唇枪舌剑。其他的各种不满,零零碎碎,比如不满意自己不能直接和标的额大的当事人对接,不满意总是打下手,却没有机会独立办案。


说到最后,小江委屈地泪眼婆娑,甚至提出了辞职,认为自己不适合当律师。

 

梅子和我说,她听完真是扶额长叹,不知道为什么这名助理,连基本的常识也没有,哪有入行不久,就能独挡一面、叱咤风云的?

 

我说:


你的助理太拿兴趣当回事儿了。起初激情澎湃,全拜兴趣所赐。而她的兴趣,又异常脆弱。


不过是看了几部电视剧,用自以为是的想象,把职业进行了包装。

 

实际到了职场之后,却不停地去印证现实和想象是否吻合,一味地对工作进行“索取”。

 

《优秀到不能忽视》里提到:


只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会让你极其注意工作中自己所不喜欢的方面,初级职位尤其如此。


带着这种思维进入职场,分配给你的那些烦人的任务,或是在公司体系中遇到的挫折,会让你应付不过来。

 

把兴趣当做标尺,本身就是件危险的事儿。


为什么感兴趣?从根本上来讲,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对职业的完美想象,认为职业多么光鲜亮丽,风生水起。

 

一旦接触到现实,就必然会发现一地的鸡零狗碎。


尤其是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从事的岗位都是最最基础的,做的事儿,也大多看起来繁琐,价值感不明确,甚至很多人都在做“助理”一类工作,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当一个人把兴趣摆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就会自带一副“360度无死角挑刺眼镜”,被不满和困惑吞噬。

 


 

依赖兴趣,其实是贪恋舒适区

 

陈海贤在专栏里曾经提到一个来访者。


来访者问陈海贤:怎样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陈海贤问:什么是你眼中的理想生活。

 

来访者说:我并不想要赚很多钱,我只想要做有兴趣的工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陈海贤又问:那你现在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呢?

 

这位来访者说:我刚辞职,正在找工作。我毕业三年,这是我的第5份工作。换工作的原因林林总总,相同的是,每次工作到半年,我就会非常焦虑。感觉自己会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这名来访者,认为只有做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自我价值才有机会体现和实现。所以,三年里,每份工作都浅尝辄止。一旦察觉到不是兴趣所在,干脆利落地扭头就跑。

 

他尽管极其想改变生活,极其渴望实现自我,却最终不过在黑洞里打转。

 

为什么不肯踏踏实实做好一份工作,总要拿兴趣说事儿?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他对于心理舒适区的贪恋。

 

感兴趣,意味着自己能做好,意味着舒适。不感兴趣,意味着要去适应和改变自己。那找到感兴趣的事情,自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这位来访者,如果始终用一以贯之的方式:换工作,作为实现价值的手段。可想而知,必然南辕北辙。这个时候,兴趣不过是借口,不过是对舒适区的贪恋,不过是对真正做出改变的惧怕。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

 

我刚开始学习写作,学得是写“听书稿”,也就是把一本书用自己的文字解读出来。后来,我看到身边有人开始写新媒体文,我也进行了尝试,却发现根本写不好。

 

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其实,我根本就对新媒体文不感兴趣,我根本不想在公号发表文章”。


这个理由,让我在去年8月,正大光明地放弃了学习新媒体文。直到今年5月份,才再度重学。

 

现在回想错过的这段时间,我真的是对新媒体文不敢兴趣吗?

 

根本不是。本质上是我害怕改变。习惯听书稿以后,我写得非常顺手,而新媒体文换了文风,让我无所适从。所以,在疼痛之后,我又选择了退回自己的舒适区。

 

拿兴趣当救命稻草,安慰自己被现实击败后的沮丧,很多时候,不过是想重回舒适区。

 



兴趣是时间与精通的副产品

 

在未来科技论坛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说:


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你只要好好走你的路,走下去,总会能达到你的目标。

 

施一公提到自己的经历,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生命科学有兴趣。


在读高中时,他的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好,唯独生物这门课比较差。但是报考专业时,他没有选择数学系,而是选择了生物系,因为老师说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

 

在清华读书时,包括出国后,他的生物成绩也一直比较差,经常是勉强及格。一直到博士三年级,他才找到了一点感觉。

 

到了博士四年级以后,施一公的生物,学得越来越越好了,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才真正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兴趣不是生来就摆在那里,而是在探索中,因为自己能做好,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项实验。


先给学生们看一个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视频,绝大多数学生都为之着迷。然后又让学生读一篇很难的黑洞科学文章,于是学生对黑洞刚刚燃起的兴趣立即下降了。而下降得最多的,恰恰是那些特别相信“兴趣”的人。



德韦克认为:


培养兴趣”是比“寻找兴趣更有效的建议。兴趣不过是一颗种子,假如你机缘巧合获得了种子,也需要付出多年不懈努力,才能让它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再回到我写作这件事情上,当我的新媒体文越写越顺利,尤其是出了不少爆文之后,我对新媒体文的兴趣,也非常强烈了。因为,这件事情带给了巨大的价值感。

 

之前到处宣扬“看不上”新媒体文,对新媒体文不感冒,现在却经常劝说一些朋友,拿起笔写起来。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所谓的“命中注定”,“非我莫属”的兴趣,尤其是在工作领域。

 

加拿大做一个关于学生的爱好调查,调查中发现,只要一问到爱好,所有的学生说的都是打冰球、唱歌、跳舞、游泳这类,几乎没有一个人说我爱好工作。

 

所以,你把兴趣爱好作为标尺,去找工作,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儿。毕竟,真正能去做歌手、运动员的,在人群里占的比例很小。

 

当学会你与时间做朋友,埋下头,扎下根,一步一步,把不擅长的事儿做到擅长,从擅长再到精通,你必然就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不过是精通的副产品。


 

 工匠思维,才能成为一棵向上生长的树

 

《优秀到不能忽视》这本书里提到,每个人都需要用工匠思维,去打造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培养和维系对职业的兴趣。

 

什么是工匠思维?


作者说:


工匠思维要求你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金融大鳄索罗斯提出一个著名的反身原理,指得是:人的意识会反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


比如,你认为兴趣应该是选择工作的标尺,你在工作中就会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是否有兴趣,一旦做不好,你会总结,你果然没兴趣。

 

这样的事实结果,就会更加加强你的错误认知,认为没兴趣,所以做不好。而事实上,因果关系明明是做好,做精通,才能产生兴趣。

 

所以,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先预设感兴趣与否,而是先要埋头苦干,成为一名“工匠”,做出成绩,再去聊兴趣的事儿。

 

我很喜欢《幸福课》里的一句话:


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它是我们在跟环境的互动中,在应对困难、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出来的。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在流动中前进,成长。所以,别把兴趣看做天经地义的存在,它是我们在跟环境的磨合中,逐渐萌生出来的美好感觉。

 

做一棵向上生长的树,兴趣是时间的果实。你若努力,兴趣自会盛开。


往期文章同样精彩,点我点我

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我们采访了100位知情人

郭富城《无双》大火:你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一个人远离焦虑的4个迹象

作者简介:柳一一,富书签约作者,重度阅读者,年阅读200本+,愿我们一起破万卷,行万里,能经常听得见耳边“嗖嗖嗖”的声音,那是成长时的风声,简书、微博@柳一一步妈。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卖文为生,打赏随意

 赞赏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富书君↓↓↓

👇点击阅读原文,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