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图】80年前,新乡人的笑和泪,还清楚地映在卫河的波光里!

王嘉俊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航拍卫河】摄像:万马  制作:邢雅楠 

    中国新乡,卫河自古浪漫,也流过血泪。  春秋时,人们把河边的生活唱成了一首首歌,被写进了《诗经》。  三国时,卫河曾运载过曹操的士兵和军粮,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隋朝时,炀帝把卫河挖成永济渠,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让南太行的水流进了渤海,天津,也成了新乡的出海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卫河滋养了我们祖辈或父辈的生活,水光潋滟中,泛着苦辣酸甜,波澜壮阔,有血有肉。


“彩虹桥”附近的巨型水轮车  摄影:张志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望那段尚未走远的历史。



01

八十年前


七八十年前,该是很多人祖辈或父辈的年代。

那是一段战火纷飞、令人不堪回首的岁月,但也可能在烟雨蒙蒙的晚秋或者华灯齐整的夜晚,逢着一位纵情浪荡的金燕西,或邂逅一个冷清秋一样的女子。


不过,那是属于艺术作品里的理想人设,并不是绝大多数百姓的生活画像。烟雨江南如此,“气如山”的中原亦如此。


1938年初,日军从安阳南犯,沿平汉线长驱直入,给新乡带来了刺刀、炮火和屈辱。在那看似平静的河水中,仿佛能听见新乡人汹涌的呐喊、不屈的抗争和骨子里的倔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乡城畔风景如画,感觉河水很大,人影很小,像蝴蝶飞不过沧海,又像是被母亲河——卫河抱在浩瀚、温暖的怀里。


 

卫河,发源于辉县的苏门山和博爱的皂角树村,在新乡县合河村西合流,入卫辉后又有淇水、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成梳齿状汇集而成,经山东、河北到天津汇入海河,她是豫北唯一属于海河水系的河流。


风景如画,堪比江南


自古以来,河畔就是孕育文明的沃土,也是滋养生活的乐园。那时的卫河上,船儿划开波浪,看见了“北国江南”般家乡的模样。

船民的午饭时光


木板小桥上洗衣服


卫河船上打鱼人


卫河边上洗衣妇


船板上小憩的船民



  只是,那斑驳的古城墙再巍峨,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野心和铁蹄。如上图,在城外的卫河边,若没有那两个侵略者的出现,该是一种多么闲适的小城风情?


从南门城楼看到的城外景色  


民乐桥远眺


民乐桥,也被叫过大众桥、北关大桥等,由知县邵博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人们感念其德,也称之为邵公桥,桥原为九孔,日军占领新乡后,为通行汽船,将其改造为七孔桥。现桥梁的主体已被拆除,只剩几座桥墩,悠然坐落在今天的劳动桥东。


河水丰盈期的民乐桥,看上去更漂亮。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航拍的卫河风光



02

峥嵘昨日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姓的船纷纷下水,升起了一叶叶渴望发展的帆。



那时,一般是把小麦、煤炭运到天津,然后再把天津的盐运回新乡。


从新乡到天津,要是顺风顺水,全手动开木船大概要一个星期。回来时,由于是逆水而行,往往需要十来个纤夫拉船,船多的时候,满河面全是吆喝声,夜里就是滚滚的河水声。


对于很多人“跑船的”来说,岸上是没有房屋的,一家老小常年生活在船上。


有女莫嫁船家郎,

困在船上睡廒舱;

每天闻着腥臭味,

围着锅台灌稀汤。


这首民谣道出了船民生活的困苦。


雪霁卫水寒,篙挺舟船轻    摄影:薛德熙


新乡还有超过百十吨的大船——“组合船”,能从中间分开,化作两只小船,待在河道里调过头之后,再把两只小船对接起来,组合成大船。


更多人用的是小船,当船驶离新乡,船家会雇一名长工,就是有活儿没活儿都得付工钱那种。到卫辉、滑县和浚县等地,逢着大买卖了,会随时增雇几位短工。做短工的一般是农闲时的农民、城市贫民,他们往往戴顶草帽,斜躺在码头边的大堤上,若被雇主相中了,就兴冲冲地帮船家干活儿去。


1974年10月的卫河   摄影:牛子祥


云林山人曾在《卫河怀古》一文中写道:


“古城(卫辉)第一个迎接黎明的,是德胜桥头人声鼎沸的水陆码头,脚夫河上河下忙着搬运各种包装的大小货物,车夫和挑夫将上岸的货物肩挑手拉移往货栈或城内,停在桥头南北的大小骡马车、牛驴车以及手推车,急不可耐地要运走装满的货物,河下“欸乃”的摇橹声与两岸纤夫逆流南下“嗨吁”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卫河一夜的沉静,整个河面犹如人体的静脉和动脉,又开始来来往往的流动。只有停泊在岸边的船只,船舱里的炊烟与东方的旭日一起袅袅升起;河边关闭了半夜的黑油门,此时也“吱吱呀呀”一扇扇打开;红黑蓝白的四角帐篷下,早已开张的小吃摊,摊主拼命地呼唤着买主光临;起的比谁都早的各色小狗四处流荡,激动地寻觅着似乎随时可得的食物……古城新的一天开始了。”


白帆倒影    摄影:李西良 


那时卫河上的船很“稠”,来来往往的,就像今天平原路上的汽车。


船上做饭,用一只大铁桶搭一个灶台,用煤灰掺上粘土,和成团或块状放置于铁桶里。


至于饮水,渴了,一般都是直接在卫河中用碗舀着喝,觉得“可甜”;若用于做饭,他们会在船上放一个大缸,盛满河水,然后寻一根长竹竿,把中间的节打通,在最底端凿满小眼儿,放些白矾到竹竿里,再把竹竿放到缸里搅动,不一会儿,水就被澄清了。


当年卫河水面宽阔,南来北往的船每天从这里经过,比清明上河图上画得还热闹。只是后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日益普及,“跑船的”生意越来越差,大船搁不住跑“空趟”,就换做小船,但是,小船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卫河上最后一个渡口(西郊尚湾与水南之间),勉强延续到1965年。1968年、1969年是个坎,水源枯竭了,管理处撤销了,做工的人也都被派到其他地方去了,慢慢地,卫河和两岸的各种活动也就荒落了。


大雪冰封的卫河    摄影:张志立



03

卫河新梦


以前的卫河,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了一河疾行的船帆和两岸林立的厂房。慢慢地,她回归了生活,以悠然姿态,陪伴新乡人民惬意地度过每个晨昏。


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如今,卫河的生态和文化功能正在凸显。2017年,国家启动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鸟瞰卫河公园    摄影:张志立


作为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


卫河湾畔是我家     摄影:郭红杰


当下,运河沿线各地都在加快书写“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一张蓝图绘到底,力争把大运河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卫河之秋    摄影:张志立


牧野湖之夜   摄影:原帅


今日之新乡,再不见战火和烽烟!


楚楚动人的,愈发青春,是一座新时代里的全国文明城市!


卫辉卫河倪湾的春光    摄影:耿凌海


目前,经国家认定的大运河新乡段遗产主要有卫源庙、合河石桥、卫辉古城等8项12个遗产点。


小小的画家,画长长的卫河    摄影:张志立


新乡百姓都满心期待着,当国家的“运河热”正愈发升腾的时候,我们这条已瘦成一缕绵长记忆的母亲河,何时再闻丝竹管弦,何日再载一船星辉?






【备注】本文第一篇章的照片源于网络,为更好反映当时情况,经过了色彩处理。



END


征稿启示

北关街之夜     摄影:刘扬


“相约新乡”是新乡市委宣传部主办,以宣传新乡历史、文化、人物、地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微信平台,自开办以来,阅读量达“10万+”的文章十余篇,平均阅读量过万。


为通过该平台更好宣传新乡形象,现面向社会开展新乡各类新老照片的征集活动。具体事宜,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

往期回顾

中国传统村落之:符号·定沟

新“原阳八景”耀世而出,是62万人的集体荣光!

源于新乡!这180多个成语,你了解多少?

中国传统村落之:细说土池

对不起,新乡不是北上广!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王嘉俊 杨 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