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邵公桥:劳动桥东,源自大宋,梦回“清明上河”!

王嘉俊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新乡宣传片《心想是城 相约新乡》


卫河,流淌出《诗经》名篇,自古多情浪漫!

历史上,在新乡的卫河上,长期没有一座像样的桥,很多人,像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用渡船连接两岸生活!

直到宋朝,一桥接南北,不仅让太行山下的“共城”和黄河岸边的“原武”相拥,更是在新乡一城,演绎起卫水版的“清明上河”……

 

邵公一桥,源自大宋!


卫河,在春秋时期就滋养了两岸繁华,时时处处都能“忽闻岸上踏歌声”!甚至在炀帝的号令之下,曾化身永济渠,成为隋唐大运河的关键一脉。


河,古已有之,桥,却姗姗来迟!


宋代之前,新乡的卫河上没有桥。


20世纪上半叶的卫河行船

历任新乡县的官员也曾多次采伐树木、铺板架桥。但是,年年春修秋坏。地方也借修桥为名,收取商户份银。

 宋政和元年(1111年),县尹邵博热心建桥,自出银两,亲自督工,采用堵水分流,以龙骨车水(木龙)使水涸,再下桥基的方法,建5孔石拱桥,桥长43米,宽6.45米又附加石栏档,当年十月初八完工。

人们感念邵博恩德,将此桥称为“邵公桥”。有宋郑滂撰《邵公桥记》碑文传世,历数百年,后被黄、沁泛水冲毁。


当时,该桥是新乡通往共城(今辉县市)的唯一桥梁。为安全防范,在桥南头修有阁楼,卫兵把守出入,早开晚闭。


民乐桥上,看见大明!

  
邵公桥建成后,沿用了三百多年。

在春季与冬季,水面可以通行。到夏秋时节,河水一涨,河面增到三丈多宽,石桥两侧多架木桥才能通过,不坚固的引桥常被决口的大水冲毁。


明弘治七年(1494年),官府拨库银扩大卫河石桥的修建,改建为长十三丈、宽一丈的七孔石拱大桥。桥石栏上精雕吉祥图案,柱首刻有石兽,更名邵公桥为民乐桥

民乐桥修好的当年,凌汛河水又暴涨。后被沁水冲塌二孔,终断半年余。明弘治十九年(1506年)曾三次维修。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沁河决口,水入县城,深数尺,为适合洪水的流量,将民乐桥增建为九孔石桥。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三月三日申时,发生地震,声大如雷,城墙倒塌,桥梁受损。
  

民乐桥以及远处的北门,曾经,南岸的大户人家屋后设有私人码头。


清代“红石”,北关大桥!

 
清同治四年(1865年)民乐桥面铺红色条石,同时北关大街东至“走桥不见桥”,西到北门里的路面也都用宽二尺,长六尺,厚半尺的红石铺就。由于桥面与北关路面的红石一样,人们将民乐桥顺口改为北关大桥 

这里曾一直是老新乡的商业繁华地段,桥南桥北都有百货布匹医药杂货等各种商店。尤其以澡塘业最为集中,桥北就有三家澡塘。也因而带动了饮食业、理发业、旅游业的繁荣。再加上卫河航运兴旺,常有商贾在此登岸休息中转。

 

1939年6月,在新乡北城墙上从西向东眺望民乐桥,城墙下边是北关外通往火车站的大路,今中同街石榴园。
 
1941年,日本侵略军为掠夺中国更多的财富,专门成立了卫河船队,将新乡上游的煤炭运到天津海港再转运日本。 
 

日军对卫河沿岸物资风貌进行航拍调查
 
当时的北关大桥桥面很低,日本的货轮不能通过,日伪县署按照日本卫河船队指挥官的要求对大桥进行改造。

当时流传一个故事:“增高桥面的费用是日本人强压给新乡老百姓的,还宣传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因为增高桥面对日本人有好处,对咱新乡百姓意义不大,很多人不愿出资,有些船民和商户抗不住日本人的压力被迫交出修桥的钱……” 
 

被拆毁的民乐桥
  
当日伪官员去卫家大院收修桥费时,卫家为抵制日寇,就是不出捐资。因卫家先人做过清朝大官,属名门望族,日伪见他们不出捐钱,也没什么办法。

惹不起卫家后,他们便把原本南北通桥、东西留孔的桥石墩台走歪,应正东正西,故意将中孔主流的两座石墩改为东头向东南,西头向西北走向。使河水的主流东南走向冲向卫家大院的墙基,目的是想用洪水冲垮卫家大院(现存石墩可以作证) 
 

1939年6月站在桥上聊天的妇女(拍摄角度为民乐桥上靠近南岸从东向西望,远处是北门和北城墙,今石榴园中同街段卫河南岸。)
  

拍摄角度从西向东,地点在今劳动桥南的北关大街,卫河南岸,远处是卫河北岸滨河路。
 

与上图对比一下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的民乐桥,这个位置是拍桥的好位置。
 
 此外,该桥还有令人难忘的悲壮革命史:


1930年,农历12月23日,豫北地区早年从事革命工作的杰出活动家傅德明曾在此桥北头的桥北小学召集会议。当时他从北平回新,在会上传达了各地革命斗争的情况,并共同商讨了今后工作的斗争计划。不料被敌特侦悉,当天深夜被捕入狱。1931年春,他又被押送到开封。同年农历三月十八,傅德明同志慷慨激昂,英勇就义。不少人希望在原址建立傅德明纪念馆。


1949年3月1日,新乡解放前夕,为新乡解放屡建奇功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凌光录先生在此桥被敌人残酷杀害,遗体被投入卫河中。近年来,有人渴望在桥南建立“凌光录烈士纪念碑”,以致永久纪念。



“平原”岁月,桥名“大众”!


1952年,平原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对北关大桥的桥面进行整修,更换一批七孔桥石墩上的木梁,并安装了木制安全栏,修好的北关大桥长52.7米,宽7米。为体现人民大众翻身做主人的精神,将桥更名为大众桥

撑船的渔夫和远处的桥


 1975年,旧陵园路贯通南北,更名为劳动路。

2008年的劳动桥   摄影:张志立

在大众桥西侧,修上一座跨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60米、宽20米,取名劳动桥,于1977年建成,逐渐取代了大众桥的客流。市政府将大众桥定为危桥,将两头封死,禁止通行。

1993年11月拍摄的大众桥遗址   摄影:王树林

1984年,天津机械船来卫河清淤时拆除中孔,大众桥遂废。 


荣光成昨,我辈若何?


近千年来,新乡一桥,曾载半城繁华!很多时候,仿佛能让人听着《诗经》的吟唱,遥想当年的“清明上河”!

只是,就像开封的东京梦华一般,岁月之河,终将带走一些,再滋养一些。


桥上熙攘的人群,仿佛新乡版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站在的劳动桥上向东望,大众桥的六座桥墩依然矗立在卫河中。

 

大众桥桥墩     摄影:张志立


经过时,有人知道桥的故事,有人则像风吹杨柳,记忆的烛火已在明灭之间。


大众桥南邻的百年药房和北关大街 摄影:刘扬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石墩和附近的药房、胡同、饮马口、老码头、老渡口、四大王庙等古迹,被城市在科学规划、设计的前提下,建设景观元素,将这些遗迹本身的故事呈现出来,排列组合于两岸,让人们在乘船畅游的同时,观赏、聆听和感触卫河的文化气息。

届时,当秋阳日灿,您一定会看见逝者如斯的卫水倒映着斗转星移,倒映着耕耘和穿梭的人,以及脸上的泪光和笑靥……




请点击下方红色字体,领略新乡更多桥梁故事:


新乡22座桥:愿陪天下有情人,只把风景都看透!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史继祖先生的《雪禾曲》,感谢微信公众号《新乡文化研究》支持!

往期回顾

梦幻海滩、千米“荷”岸线......新妆牧野湖,只等君来赏!

中国传统村落之:西王村 大宅院

新乡:解放桥西100年,火磨桥头火磨厂!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王嘉俊 杨 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