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横街:一笔下去500米 竟藏着新乡这么多的老味道

文艳 相约新乡 2021-08-02


点击关注相约新乡 带您了解更多精彩!


北边,是新乡国宝级建筑—河朔图书馆,

南边,是新乡交通当之无愧的王者—平原路。

两者之间的这条街道就是一横街。



一横街,对很多老新乡来说,这是一个想起来都会咽口水的地方。因为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总能在美味与果腹间找到满满的幸福感。

 赵记擀面皮


从平原路南侧的新华书店夹一本书走出来,穿过平原路,带着精神食粮的满足与饥肠辘辘的肚子,便来到一横街。


入口处几步远,就是全新乡人都知道的新大新赵记擀面皮。热情好客的老板听说是咱们相约新乡的小编,立马给调制了一碗经典口味的擀面皮:酸甜味。筋道的面皮,拌着灵魂伴侣—面筋和黄瓜丝,再裹上秘制的辣椒油,咬下去满口都是辣油香和开胃的酸与甜。


提到赵记,爱吃面皮的小伙伴一定非常熟悉。一横街上的这家店可是咱们新乡第一家赵记擀面皮。而且风靡新乡吃货界的经典味道酸甜辣,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赵记擀面皮的老板是来自西安农村的周家三姐弟。1996年,当年的赵记擀面皮在人民医院旁边的胡同里,之所以叫新大新擀面皮,是因为当时新大新商场与百货大楼齐名,是新乡人最爱逛的商场之一。后来因为拆迁,赵记在旧址胡同口留了一个地摊。再后来人民医院盖了新大楼,赵记擀面皮就真的在新大新楼下开了门店。


色香味俱全的面皮店,靠着周家姐弟的勤劳与善良,成功虏获了一众“忠实粉丝”。在“卧虎藏龙”的一横街,赵记靠着一碗看似简单的面皮,打下了属于自己的“美味江山”。

 常来顺红焖


如果你们是三五个好友,那么街口没多远,位于西侧的红焖鼻祖常来顺,是不二之选。



进去坐下,几人围一个小桌,很快服务员会将一个铜锅端上来,几分钟后,浓郁的汤底和醇香的羊肉块一起发出诱人的味道。夹起一块放到嘴里,软烂与柔韧之间拿捏的恰到好处。解了馋,这时就可以用勺子盛一碗汤底,加上香菜和葱花,你会觉得这种鲜香是人间绝配。



其实,从1988年开始,常来顺红焖就支起了第一个火锅,迎来了第一位客人,起名“常来顺酒馆”,寓意很朴素,就是希望每一位顾客都能常来常顺。而且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家的红焖配料,会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转换,适时调节配方。

 苏记奶酪

♬..♩~ ♫. ♪

而如果你是一个人,那么前面不远处,全新乡人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苏记奶酪,就很适合了。


创始于1990年的苏玉梅奶酪,至今已经整整三十年。坚持纯手工制作,细腻绵密。抿一口在嘴里,醇厚的奶香味回味无穷。


巧克力、红豆、山楂糕、葡萄干、花生碎、菠萝、黄桃等等,七八种小料搭配在奶酪里,好看又好吃。一勺下去,丰富的口感,层层叠叠地变幻着,毫不留情地冲击着味蕾。



而新乡资深吃货都知道,在这家店里,一杯奶酪加一碗酸甜味的朝鲜面,那才是标配。

姜庄兔肉


斜对面的姜庄兔肉,我怕不写进来会引起群愤,毕竟那是镇街之宝一般的存在。可能会有年轻的小伙伴有疑问,为啥姜庄兔肉明明在一横街上,却跟着旁边的姜庄街取名?为啥不叫一横街兔肉呢?




因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姜庄兔肉并不是固定的门面,而是老板一个人推着一个小架子车,放点儿兔肉和一些散酒就开始营业了。后来,市政府取消了夜市地摊,老板就租了个门面房。当时门面房的位置在姜庄街和一横街交叉口、位于姜庄街一侧。又过了几年才将门面搬迁到现在位于一横街的这个位置。由于姜庄兔肉已经名声在外,就没有再随着街道名字的变迁而改名字。

 冯记炒货


就在一横街与姜庄街的丁字口,几个低矮的两层小楼,是一横街仅存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了。目前,一楼的门面依然有不少旺铺在经营着。



冯记炒货便是其中的一家。1995年,从老家江苏来到这里的冯家人,在一横街坚持自己手工炒制各类干果。25年来,每天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十点,也从当初单调的各类瓜子到今天的杏仁、蚕豆、核桃、花生等,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十种品类。是周边居民饭后休闲小吃的首选。

 


采访的时候,老板一直是一脸羞涩,觉得自家不过是一个沿街小店,跟周边装修时尚的大店面相比有点寒酸。但这么多年来,我们口中的这条街就是她的家。二十五年风雨飘摇,这里藏着一个女人从青葱姑娘到稳重中年人的半生时光。这其中的感情,我们能从她面对每一位顾客时温暖的笑脸上就能体会到。


 一横街水煮鱼


这又是一家老字号了。开业至今整整二十年了。成为一横街上川菜的代表。现杀的活鱼,让肉质口感滑嫩,油而不腻。满目的辣椒红亮养眼。夹起一片鱼肉,辣而不燥,麻而不苦。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赵记胡辣汤、杠子油条、升级版鸡蛋灌饼、千里香馄饨王、老伍烩面泡馍等等,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是老字号,更是实力派。粗略统计,一横街上大概有一百多家店铺吧。


酸甜苦辣咸,在一个个店家的手里变换着不同的味道。满足着挑剔食客的味蕾。


吃的是美食

品的是人间


一横街全长大约不过五百米。在解放前属于平等路的一段,更名一横街后,平等路现在就只剩下了一横街斜对面的平等巷了。



从半个多世纪前的平等路到今天的一横街,于历史的静穆中,它也在这里迎来送往了几代新乡人。而街道风貌随着城市的发展,也从最开始的土路以及平房、杂院、煤场,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7年,咱们新乡创文攻坚期,卫滨区对一横街的改造。而两个街口处一横街的牌子也是那个时候树立起来的。


当年卫滨区政府投入20余万元对一横街、姜庄街丁字路口周边140余米的餐饮业进行提升改造,打造居民小区徽派建筑餐饮亮点。



所以今天咱们才可以在一横街与姜庄街丁字口看到那几个徽派建筑的老房子。白墙灰瓦,像极了一幅山村水墨画。


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下,一大批新事物悄悄涌现出来,而一些老事物却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城市的地标不断更新,一横街上的那些平房大多已经成为老新乡人心里的记忆。


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座城,与它亲昵还是陌生,不是看它的幢幢高楼把天际线抬高了多少,而是我们鼻子一旦抽动,熟悉的气味便扑鼻而来,记忆里那个影影绰绰的房子或者心心念念的人儿便清晰地显现。



一横街,因聚集的老味道而生,这里无论怎么变化,唯一不变的始终是到处弥漫着的回忆。逛街淘货,撸串宵夜,多巴胺相逢,大家来这里,找寻的永远是自在的感觉和不落幕的情怀。


来吧,在一横街

端一碗胡辣汤

外加一份杠子油条

坐在街边

看街口的卫河日夜奔流

看身边的这座城市鲜活又热闹




点亮再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感谢】卫滨区宣传部、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朱仲瑾提供资料。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平台“相约新乡”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摘录内容(视频、文章、图片等)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引黄:从泛区盐碱地到灌区米粮川

千年美谈!封丘卷尖:不仅80万人的心头好!

惊叹!新乡有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