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庄街:一街温暖 半城繁华

文艳 相约新乡 2021-08-02


点击关注相约新乡 带您了解更多精彩!


西起一横街(点击蓝字了解详情),东至胜利街。

与西边的一横街相比,它显得更加拥挤但却有血有肉。

与东边的胜利街相比,它显得更加土气但却温暖人心。

姜庄街,用新鲜与生机、普通与温暖、辛勤与善良,成为无数新乡人心中的星光大道。

 


站在胜利街与姜庄街的丁字口,往西看,一眼能把330米的姜庄街从头看到尾。仔细看,你会发现在这平淡无奇的风景里,写满了蓬勃的生机。

 

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周围的菜农会用各种交通工具把最新鲜的蔬菜运到这里,在统一规划的临时摊点、早夜市位置中,心满意足地抢到一个街边的C位。然后麻利地摆好摊儿,再支上一个付款二维码,拿马扎往旁边一坐,准备热情地迎接一天当中的第一位客人。


每一家的菜,都很新鲜,挂着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混杂着泥土的清香,像是生机勃勃的生命,青翠地拉开了姜庄街一整天的帷幕。


最爱的西红柿、修长的青椒、颗粒饱满的大玉米、带刺的黄瓜、肥头大耳的土豆、圆滚滚的大西瓜、让人垂涎欲滴的大樱桃……


五颜六色的蔬果,此起彼伏的叫卖,讨价还价的声音,演绎着热气腾腾的生活。

 


这样功能齐全的小街更是少不了很多特色小吃。

 李记烧鸡


位于胜利路与姜庄街丁字口路南的李记烧鸡。估计是所有新乡人心中的骄傲。站在路口就能闻到诱人的肉香味。



鸡肉色泽鲜艳,熟烂离骨。提溜着骨头往上一提,一个大鸡腿连皮带肉地就下来了,吃到嘴里,那真是满嘴余香。



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李记烧鸡自1888年创始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家族产业,到现在的老板李自方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秉着匠心的精神,每一只烧鸡,都采用祖传工艺,酌以独家配置的几十种香料,精心炖至三个小时,差一分钟也不能出锅。

 老味道烧饼


位于姜庄街与二横街口的老味道烧饼,是今年五十多岁的陈师傅与妻子坚守了二十多年的摊位。和面、打剂子、刷油、烤制,每一个流程夫妻二人配合的自然而默契。出炉的烧饼,与大家常见的酥脆而薄的烧饼相比,陈师傅家的烧饼,软糯而厚实,澄黄的色泽加上芝麻的点缀,好看又味美。


 

夫妻二人都来自驻马店的农村。结婚后就来到新乡姜庄街,租了个几十平的小房子,开始了历经二十多年的打烧饼生活。两个孩子都已成年。夫妻二人依然在这里勤勤恳恳坚守着自己的手艺。



老板娘在采访的过程中,一直都是笑呵呵的,那种满脸的幸福让人无比羡慕。虽然眼前的这个男人,没有给她一个豪华的大房子,亦没有一个高档的小轿车,但在周边道路修了又修、房屋拆了又建、人流来了又去的世事变迁中,这个男人一直陪着她,无惧四季变换,无惧容颜衰老。


千言万语不抵深情,家财万贯未及相守。这种平凡世界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与诚挚,在感动之外,更让人心生一种温暖。

 何老二胡辣汤


姜庄街上的这家胡辣汤,毫不夸张的说,是新乡每一个吃货无法拒绝的珍馐。



我很仔细地看着这碗汤,想数清楚这里到底有多少配料。



粉条、面筋、牛肉、木耳、葱花、香料……哎呀,数什么数,快吃肉肉吧,嗯,真香。再来个肉盒子或者酥软可口的切饼。今天的胃醒了。

 3号加厚凉皮


在准备写姜庄街之前,已经有无数小伙伴向我安利这家位于姜庄街与一横街口的凉皮了。但我一直不以为然,不过就是一碗凉皮,从小吃到大的一种快餐,再好吃能好吃到哪里?漫不经心地吃了一口后,立马觉得以前三十多年里吃的凉皮都是什么鬼东西(暴露年龄了)。



这里的凉皮口感细滑薄软,连汤带水呼溜溜一大碗立马就见碗底了。



每个人都光芒万丈



其实,除了这些固定摊位的美味外,很多路边移动小摊贩的美味也是让很多小伙伴念念不忘的佳品。



陈师傅的孟州浑浆凉粉。每天的凉粉都是从孟州的公交车上捎带来的。已经76岁的陈师傅,每天用自己的小推车经营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味。



安记瓜子的年轻老板,手工炒制的鸡味瓜子,很受欢迎。不知道他的这个小摊会不会在几年后也成为这条街道甚至新乡的一个招牌而被我们提起。年轻嘛,最怕的是前途未卜,可是最好的不也就是未卜嘛,一切都还是未知,所以还可以努力呀。



史师傅也是70多岁的年龄了。做起拿手的焦叶来一点儿不含糊。将准备好的小面片,一片一片地放进冒着热油的锅里炸,炸出漂亮的金黄色,就可以夹出装盆了。带着芝麻的焦叶甚是鲜香酥脆。

 

在姜庄街,一路下来,满眼都是礼让和恭敬,满耳都是夸赞和道谢。看到了童叟无欺,看到了真情实意。


忽然觉得住在这里的人真是幸福。每日都有从地头摘来的新鲜蔬菜,楼下有数不清的动辄就是几十年的美味老店,即使正在炒菜没了醋下楼一分钟就买到了,想偷懒了,各类熟食也刚刚好地等着你。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经营着小摊位的老人、菜农、瓜农,为了一个小小的梦想而辛苦的活着。


 

但这正是别人甜蜜的幸福和负担。因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所不及的万丈光芒。用努力拼搏昭告天下: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街上的另一片江湖



追溯到五百年前的话,位于市中心西北部的姜庄街只是一个村子,名叫姜家庄,也只有七家农户。以居民姓氏为姜而得名。


虽然姜庄街不长,全程330米。但在上个世纪,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地方。



因为那个时候,平原路、中同路这样的大路还没有修建,所以不管是北关的人要想去老车站坐车,还是周边居民想往西北方向去,姜庄街都是必经之地。


再加上临近卫河。而当年的卫河漕运极其发达,每天数千人的船民来往于新乡、天津运送货物,很多大小码头都设在姜庄街附近。久而久之,北关大街、石榴园、姜庄街等成为一条极其重要的通道。所以当时的姜庄街是非常繁华的。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老新乡印象中的钟楼中得以佐证。


新乡钟楼,创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位于姜庄街东口和石榴园街西口及士马路(今胜利街)北口中间。这也是解放前新乡的四大建筑之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为什么钟楼建在这个地方?就是因为当年这里人流量太大,来往大小商人甚多,无论是从卫河的水运经姜庄街转老车站的陆运,还是从老车站的陆运转卫河的水运,大家都需要有一个能够看时间的地方。于是新乡钟楼应运而生。



钟楼主体结构是方型,是最上方鑲有机械钟表的装饰牲建筑。钟表面向石榴园街,正面刻有“遵守時间”四个大字非常醒目。该楼底层设有通道,游人从通道內登阶梯到钟楼花墙处,浏览四周风光。这座钟楼的外形设计及装饰属于中西合壁风格。也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装饰和砌筑工整的技艺。


一直到解放前随着城市的发展钟楼才被拆除,只留下一层底座,解放后全部拆掉。


从卫滨区的大事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姜庄街上几个鲜有人知的第一


1921年6月,同善医院在姜庄街开设,为新乡第一家西医医院。院址在姜庄大街路北。可施行截肢、植皮等手术,这也是新乡首家西医医院。

 

新乡第一家彩色照相馆也在姜庄街诞生,位置大概在现在姜庄小学的斜对面。

 

1946年2月,中共新乡姜庄街道支部建立,这是新乡街道建立支部的开端。

 

以上详情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但提到姜庄街,我们有必要说下有将近百年历史的姜庄街小学。在上个世纪,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闻名遐迩,为豫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说到姜庄街小学,家住姜庄街附近的80后张文超说,他的爷爷在1937年从延津农村来到新乡姜庄街附近租了房子,以给车站商人用板车拉送货物谋生。作为亲眼见证姜庄街变迁历史的爷爷告诉他,在上个世纪初,姜庄街作为一个村子,街道两侧有明显的区别。街道以北属于富人区,房子多是高门大院,街道南侧则是贫民区,多是低矮的平房。平房里的贫穷孩子想上学简直就是奢望。


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学上,当时号称“新乡工业之父”的王晏卿和姜庄首富郭泉林两人决定出资办一个新学校。学校的名字就分别从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即:静(王静澜:王晏卿,名静澜,字晏卿)(郭泉林)。所以姜庄街小学最开始的时候就叫静泉小学。静泉学校小学部建立于1923年。


1930年,二人又在静泉小学的基础上扩建静泉中学(1958年10月改为新乡市第三中学,2002年6月定为“新乡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当年这里的学生以全省中等校会考100%毕业率的优异成绩居全省之冠,一次便获省教育厅现大洋400元的奖励。每逢招生,各地慕名报考者纷至沓来。由此这里聚集了大量全省的优秀人才,每逢期终考试,全校学生平均分全部在85分以上。这让一个三等小县的私立学校闻名遐迩。


此后学校经历了1938年日军占领学校,设立陆军医院和1939年在日伪统治下又设法恢复的历程。直到解放后私立静泉小学改为公立学校,1958年更名为姜庄街小学。

 

如今,将近百年的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


无论是得益于街道以北的卫河、老图书馆、卫河公园,还是以东的石榴园,以西的新华医院、新市场等等,街庄街于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是一城繁华之所在。



太平盛世的缩影


姜庄街,和围着它的东西南北的四条大路相比,它嘈杂而欢乐。


在这里,每个大妈或者大爷都有把一块钱砍成八毛的技能;

在这里,带着露水的蔬菜会在稍后变成餐桌上香味四溢的佳肴;

在这里,每个人都爱着自己的生活而兢兢业业……



在这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人和事,但又不全是复制粘贴。因为街上越来越繁华,店家生意越来越兴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这不就是盛世太平的缩影吗?



相信每个人都会爱上这有血有肉的街道,爱它的新鲜和生机,爱它的来来往往聚散离合,爱它的凡尘烟火气息,爱它的普通与温暖,爱它的拥挤与喧嚣。


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劳动者的勤劳与辛苦,朴实和善良,让我们懂得知足和珍惜,又让我们的灵魂活得有血有肉无比真实。



【特别感谢】卫滨区宣传部张燕、史志办陈思峰、人大办公室李合成、教体局段山林、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刘海清、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朱仲瑾、市民张文超提供资料。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平台“相约新乡”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摘录内容(视频、文章、图片等)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须联系后台取得授权同意。


往期回顾

一横街:一笔下去500米 竟藏着新乡这么多的老味道

盐店城:一年万引 船如流水马如龙

比肩甲骨文,纠偏《史记》......这本奇书在新乡惊现于世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