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老乡:又该“送羊”“瞧麦罢”啦!

杨杨 相约新乡 2021-08-02

他·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如今新乡各地正是一片片“风吹麦浪”的景象。金灿灿的麦子丰收在望,等过了这个三夏大忙,在新乡的许多地方,也将迎来一段充满温情、洋溢孝道的时节。



为啥?这和新乡民间流传下来的习俗有关——“送羊”和“瞧麦罢”。作为新乡人,你知道这些民间流传下来的习俗吗?

民俗:六月送“羊


在新乡的辉县卫辉(点击绿色字体,了解更多精彩)一带,一进农历六月,麦收刚过,家里有外孙(甥)的村民便开始忙活着送“羊”了。送羊,就是姥姥姥爷、舅舅妗子,给外孙(女)、外(甥)女送。

送羊不是送真的羊!从前人们都是用白面馒头蒸的大白羊:眼睛用红豆、豌豆、黑豆等豆类代替,“羊”身上用剪刀剪成羊毛状。有的人做的形象逼真,有的做的粗糙简单,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送”。


送羊不光是送羊,还有“配搭”。一般都是把做好的面羊放在竹篮子里,用楝树叶(楝叶密而味苦,一能遮挡尘土,二能驱赶蚊蝇)或者桐树叶盖住,上面还要放上二斤“麻糖”。“麻糖”是油条的一种,但是和油条又有区别。油条是两股面团,麻糖是六股或者八股。条件好的,还会送些糖糕、菜角,或者鸡蛋、香油等“稀罕物”。


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送羊期间,村里就有人在路边支上油锅,专门卖炸麻糖。后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送羊”的习俗也开始花样翻新。


以前制作的“面羊”,个头大,样子憨,一个重达10余斤。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开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与外观也更加丰富,如新型的“糖羊”、“面包羊”、“蛋糕羊”等。“麻糖”、糖糕、菜角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各种饮料、奶、水果所代替。

 


正如木心先生《从前慢》里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八十年代以前,交通条件还不太便利,人们“送羊”大多是㧟(kuǎi)着篮子徒步送,有条件的一定会赶着驴车或骑着自行车送,那会让闺女在婆家人面前脸上更有光。

尤其是去那些远嫁的女儿家里,光路上就得花费半天功夫......到了外甥家,一般都是好酒好肉好饭好招待,紧着家里最好的来款待娘家人,走时还不忘回敬一些好吃的。

两家人也趁着这次走动,聊聊家常、说说收成,回忆从前、说说以后,又亲又暖......等下次再见,也许就到八月十五,甚至春节回娘家“走亲戚”了。
 

在贫困年代,送羊是一种期盼,对孩童来说期盼的是一些好吃的,对大人们来说期盼的是一次相聚。

如今,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交通便利,各种联络手段让人们交流更及时。去“送羊”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不用提前看好“吉日”,发面、蒸羊,买麻糖......开着私家车,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送羊”的所有程序。

只是少了各种手忙脚乱准备的“仪式感”,“送羊”这种习俗,渐渐变得不再象从前那么让人期待。但是,我们也不用遗憾,毕竟“送羊”的文化内核到底是被人们保留下来了。

那么,为啥六月要“送羊”呢?

 

由来:为啥六月要送“羊


关于“送羊”这一民间风俗的形成,在当地,传统的说法是来自“羊羔跪乳”的故事。


吃“羊”前,要先用红绳将“面羊”拴起来,意思是怕羊跑了。吃完“羊”后,再把红绳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辉县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住着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叫黑牛,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全靠娘辛辛苦苦地把他拉扯大。十二三岁时,小伙子长得五大三粗,干活蛮有力气,可就是有一样毛病,不孝顺他娘。娘做饭早了点,他说饭凉了;稍微迟了点,他又说饿坏了。不是说饭稀了,就是稠了,反正不遂他的意。轻者嘟嘟囔囔,重者还想推搡他娘。娘呢,娇养他惯了,只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过日子。
 

后来实在没办法,母亲就把黑牛送到他舅舅家。他舅舅是个羊倌,六月的一天,黑牛跟着舅舅去放羊。忽然,他看见了小羊吃奶的情景:二只小羊羔跪在母羊身边,仰着头、刚刚够着奶头......母羊一边吃草,还回头看着小羊,不时地调整身子,尽量让小羊吃得舒服。

黑牛十分好奇,问:“羊羔为什么跪看吃奶?”舅舅说:“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呗。人是不是更该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黑牛哭着说:“舅舅,我知道了。
 
从此,黑牛一改旧习,孝敬母亲,操持家务,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舅舅唯恐外甥“顽疾复发”,每到六月,就牵两只羊送给他,提醒他要永远孝敬老娘,不忘养育之恩。
 


村里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便纷纷效仿。这件事情在辉县逐渐传开,慢慢就成了风俗,一进农历六月,姥爷姥姥,舅舅妗子(jinzi,辉县方言舅妈的意思)就要给外甥外甥女送羊了。

可是,有人家穷,送不起活羊,有人认为年年送活羊也不现实。慢慢地,人们就用面粉捏一对羊代替活羊送去,让外甥们知道孝敬父母,也就达到目的了。

在送羊时,外甥、外甥女有几个,舅舅家就送几对“羊”给外甥、外甥女。送羊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十之间,最迟不能超过六月。

一些网络资料显示:不仅是新乡有“送羊”的风俗,在安阳以及河北的一些地方也广为流传。有些地方“送羊”的时间是农历五月,这一习俗来自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




送羊:沉香劈山救母说




民间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恨的心情极为迫切。


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


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


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


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


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


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


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这一神话故事在豫北冀南一带流传很广,后来老百姓中也兴起了送羊的风俗。旧社会老百姓家穷,平时很少有白面,只好在新麦下来后送。豫北冀南一带,一般年景是农历五月初小麦上场,等麦子收打完毕,在麦罢送羊也是一个休息、串亲戚的好机会。。

 

民俗:“瞧麦罢”


和送羊一脉相承,新乡一带还有一个风俗“瞧麦罢”。只不过“瞧麦罢”的地域范围更广一些,除了辉县、卫辉,获嘉原阳封丘(点击绿色字体,了解更多精彩)等地也都有这个习俗,但形式上略有不同。


比如,在辉县,从前的孩子们能隐约感觉到一个规律:冬天只要去把轿辉县方言,意思是吃喜宴)吃大米饭,次年夏天一定会再跟着大人再去坐桌吃一顿,大了才知道,这叫瞧麦罢。也就是说,瞧麦罢瞧的是新出嫁闺女,也常被称作瞧闺女。
 
闺女出嫁第一年,还没有添外甥外甥女,别人送羊送给外甥,出嫁的闺女娘家人想去看看,就叫瞧麦罢。
 
瞧麦罢,顾名思义,就是收完麦子没事的时候才去,和送羊一样,也是在农历六月。


这个时候,麦子入了仓,娘家人要到闺女家看看,粮食收成咋样,生活咋样,实际上是放心不下闺女,摸摸男方的家底。

和送羊不同的是,“瞧麦罢”去的人会很多,婆家要十分重视,得摆上几桌“席”(宴席),娘家一般来个三五桌,男方这次接待没啥标准,条件好的人家就做得好些,条件差的人家就做得差些,但是一般比不上娶媳妇典礼的时候饭菜好。娘家也会送电扇、空调之类的东西,让闺女、女婿夏天舒服一点。

 


但是原阳、封丘一带,瞧麦罢却是“女儿去瞧娘”。当地民间有句俗话,叫“割罢麦,碾过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指的就是农村麦收过后的“瞧麦罢”。


“瞧麦罢”是庆祝丰收的盛宴;是金灿灿的小麦颗粒归仓后,女婿一家登门向岳丈报喜的聚会;是农耕文化的遗风。


农历五月,正值三夏季节,乡村家家户户都得争分夺秒地抢收抢种。由于过去农村生产力落后,收麦全靠两只手劳作,经过割、运、晒、碾、扬等几遍。从收麦到麦进囤就得一周左右,还要点种玉米,假若遇到阴雨天,那时间就更长了。此时,出门闺女自然脱不开身回娘家去看望爹娘的。


一旦收完麦、种完秋,农活都安顿好后,出门闺女这才有时间回娘家看看。第一问候爹娘身体如何;第二看看娘家麦收、秋种情况。同时也省却了爹娘对闺女的惦念。



封丘籍作家张晓峰在他的作品里是这样描写“瞧麦罢”的:

刚过门的新媳妇儿,不想丢娘家的脸,被人议论,也跟着公婆男人早出晚归,辛苦劳作。其实在娘家当闺女时也是这样劳动的,但觉得那是理所应当。而现在,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还觉得自己是客人,活儿是给人家干的。所以,便有些委屈。父母更是这样,婆家把女儿当牛当马的使唤,心里老大不乐意,不平衡。最忙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叫女儿回来。好不容易等到麦子进囤,秋庄稼苗出齐,赶紧打发儿子去叫闺女回来。理由很简单,娘想女儿了。其实也不需要理由,千百年来都是这规矩......

字里行间充满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的智慧和温情。


  结  语  


关于“送羊”无论是“羊羔跪乳”说也好,“劈山救母”说也罢,亦或是闺女回娘家“瞧麦罢”,其蕴含的精神都是一个字——“孝”。

“百善孝为先” “夫孝,德之本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孝"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内核精神。
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为了教化百姓遵从孝道,历代文人总结出了著名的“二十四孝”......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下来许多风俗习惯,也是教人尽孝,比如咱们新乡地区的“六月送羊”。只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知道送羊这种形式,却不知道其蕴含的精神内涵了。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讲好故事、传承好精神”,让“孝”文化在牧野大地代代相传。
目前,辉县市"六月送羊"已经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送羊”等传统民俗的形式还将可能发生各种变化,但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只要我们的“保护、传承”工作紧随其后,其被历史赋予的文化内涵便不会消失,甚至还将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


【资料来源】:赵文辉《送羊·瞧麦罢》张晓峰《住麦罢 旧时家乡习俗》;公众号:辉县市文广旅局 辉县播播 在外封丘人;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你所不知道的延津“三国志”

新乡这条街:以爱冠名,共度青春!

新乡“千年”古树:年轮藏着历史 虬枝承载乡忆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