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在“家乡话”里的乡音乡情

杨杨 相约新乡 2021-08-02

比·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乡音,如同母亲留给我们的胎记,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内心。


乡音,是我们沟通情感,传承文化的纽带,也是游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是异乡里的旧识......


乡音,就是方言,是我们的“家乡话”,它藏在我们嘴边,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


有人说:一种方言,一道鸿沟。也有人说:方言是留住乡音的乡愁。今天咱们就来“喷喷”新乡(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方言。



“新乡话”咋来的?


新乡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很大。明初,山西曾多次向新乡(时为卫辉府(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大量移民。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新乡与山西省的方言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也使新乡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了一些改变。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上海等地工厂内迁(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使新乡话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我国推广普通话后,新乡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乡的方言与普通话在语言、词汇的差异也在缩小,但语法特征基本没有变化。那么,新乡话有啥特点呢?

 

图源:豫记


新乡方言有啥特点?


严格说起来,新乡话属于“河南话”的范畴。河南话啥特点?“精炼”首当其冲!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与郭全宝合说的《戏剧与方言》中,有一个典型段子说,河南话表达某件事最为精炼。别人几十个字甚至上百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而河南话仅用四个字即可表述清楚了,一问一答,干脆面似的。大道至简,如此而已。
↓↓↓

相声《戏剧与方言》片段 来源:腾讯视频
 
为啥河南话更精炼?看到一篇文章的观点,深以为然:因为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八大古都阵营中,河南城市占了一半儿。众所周知,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能一个字表达的,绝不用两个。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有很多古语词汇像黄河水中的泥沙一样,缓慢而致密地融入了河南话的基因里了。

表达精炼这一特点,在咱们新乡市尤为突出。而且新乡话的简练不仅仅在“语句”上,发音方面也一脉相承。

大致来说,新乡方言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简练,省略


新乡市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练,所谓简练,即把本应两个字的一个词,压缩为一个字。比如:

普通话→方言

麦子→miāo

梯子→tiōu

袜子→ wāo

小孩→ hiáo

柿子→siòu

茄子→qiáo

爸爸→bái


二、缺乏三声


新乡方言,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声调上缺乏三声,在应当使用“三声”时,用“一声”代替。比如:

北bĕi京→方言:bēi京/be京

晌shăng午→ 方言:晌shāng

清水shuĭ →方言:水shuī


三、读音特殊的词语


新乡方言中有个别特殊的词语,仅流行在一少部分人的口语中,一般外地人,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当地年轻人也不一定懂,于是就显得极为特殊,但也正体现新乡方言的一个方面。

比如:

盆→方言:píng

崔庄→方言:cuāi庄


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如果不懂得它的真正的含义,有时还会造成歧义,产生误解,把“水盆”当做“水瓶”,就成了笑话。



词汇差异:新乡话VS普通话


新乡方言很有地方特色,和普通话有很大差别。有些话听意思还能懂一点儿,有些话不作解释,外地人就听不懂。

先来一段辉县(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方言,给大家“磨磨耳”:
 

视频来源:网络


新乡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差异的地方还表现在同实异名、同名异实、义项交叉等三种情况。

同实异名


同一种客观事项或对象,新乡方言与别的地方的说法存在着不同。

例如“薯”,新乡方言说红薯;北京人说白薯;四川人说红苕;广东人说番薯;山东人说地瓜。


同名异实


同一名词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都不同。

例如:炒面,在新乡方言中多指炒熟的红薯面粉或白面粉,而在其他地方说炒面,人们多指的是炒面条。“老头子”在普通话中多指“年纪大的男人”,而在新乡,它即可以表示对父亲的称呼不是当面称,而是背地讲,也可以说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义项交叉


在新乡方言中义项交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如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方言义项多,除了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有的义项外,还有另外的义项。例如:,它除了具有“像糖或蜜的味道”义项外,还有一个与“咸”相对的义项,盐含量少。如新乡民间常有人说菜“甜”了,不是指糖放多了而是指盐放少了。另外,辉县说玉米糊涂就叫“甜饭”。


例如:碓(dui)在普通话中指舂(chong)米的用具。而在新乡方言中却是一个多用代词,有多项含意。

比如:1碓他一顿(打的意思)。2碓两碗饭(吃的意思) 3一晌没碓完(干活的意思) 4俺俩碓两瓶(喝酒的意思) 5一觉碓到明(熟睡的意思) 6碓椎臼(石臼)。


新乡方言中还有一些指代用语,其中又分人称指代用语、家畜指代用语、植物指代用语和其他物品的指代用语。
 
新乡盛产棉花。新乡人常将棉花叫做“花”。如说:该种花啦!就是说该种棉花啦!这个“花”又可构成“弹花”等词汇。生活在新乡境内的人都熟知其义,从没有误解。
 
新乡方言中还有些特别的词语,在普通话和其他地方的词语中是没有直接对释的。例如:
骨堆→蹲下的意思;
圪颤→身体发抖的意思;
枯楚→不平展的意思;
圪料→曲折不平或指人脾气不随和;
圪整→喻人打扮整齐;
烧包→显富的意思;
白脖→不通世故、知识浅薄的意思;
打蹩儿→固执己见不听他人意见的意思;
不粘弦→做事不合法度或失之公允的意思。

新乡人讲话时,有些词语虽然只有一两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却非常丰富。如果和普通话中这个词语相对照,意思相差甚远。所以,新乡地区的人在对外交流中,如不讲普通话,常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新乡人说“候,候” 是慢、不要慌张的意思。而外地人根本听不懂。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同事有几个大学同学,都是河南人,从辉县乘公共汽车进新乡,没座,都站着。一进新乡,服务员怕交警查,叫大家都骨堆下。把他们都“骨堆”蒙了。


新乡这些方言有“来头”


方言,虽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口语”,但也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结晶,有些还形成了文字。新乡文化源远流长,一些“方言”也是有来头,在古代典籍中还能找到出处。


新乡这些方言

古代典籍有“来头”

点击红色字体了解方言知识


[读音]yuě

[释义]呕吐,或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出处]明·张自烈《正字通》:方书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声有物曰呕。

[举例] 咦!今儿中午吃得不舒服,想干哕。



[读音]

[释义]以手或瓢状舀取。

[出处]宋·司马光《类篇》:吴俗谓手爬物曰搲。元人杂剧《陈州粜米》第一折: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

[举例] 没吃饱,再给我搲点儿米饭。



[读音]dèn

[释义]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出处]清·《康熙字典》:《唐韵》《集韵》𠀤都困切,音顿。撼也。又《博雅》引也。一曰摩也。

[举例] 刚洗好的床单太皱,来,跟我一起扽平整。



[读音]

[释义]液体沸腾溢出。

[出处]宋·《广韵》:鬻,薄没切:说文吹釜溢也。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鬻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

[举例] 米汤煮得快鬻出来了。



[读音]

[释义]酒﹑酱﹑醋等因败坏而生的白霉。亦泛指一切东西受潮而表面出现霉斑。

[出处]杨万里《风雨》: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懒拂尘。

[举例] 这个菜赶快放冰箱里,要不明天就起醭了。



[读音]liáo

[释义]粗线缝缀。

[出处]民国章炳麟《新方言》: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曰敹。

[举例] 袖口炸线了,给它敹几针就好了。



[读音]fàn

[释义]禽类下蛋;生子多而整齐划一,也是繁殖的意思。

[出处]清·《康熙字典》:同娩。息也。清·《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谓生子多而如一也。

[举例] 昨晚,他家的老母鸡又嬎了仨鸡蛋。




作为新乡人,家乡话不光得会说,也得会写啊!


get√:新乡话 学起来


新乡方言在新乡的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仍具有相当的活力,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新乡地域的民俗、民风,同时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新乡的整个文化面貌。
 
我们在这里总结了一些新乡方言,新乡人,您可以看看了解多少家乡话,外地的朋友也可以趁机“涨涨知识”:


数量方言: 月:一   俩:二   仨:三 色:四   瓦:五   流窝儿:六切:七   拔:八  酒窝儿:九   蛇:十 时令方言老雁儿:太阳   前晌:上午   后晌:下午   夜个:昨天   今儿个:今天   明儿个:明天才儿个:前天   后儿个:后天 先儿个:先一天   第儿个:后一天 白衣儿:白天   黑皆:夜里年时个:去年   羊往儿:现在多会儿/多旦往儿:什么时候 气象方言打忽雷:打雷   打忽闪:闪电 称谓方言:没成色:没本事的人倔巴头:脾气倔强的人黏磨头:纠缠不体,不懂事的人小儿:男孩   小妮儿:女孩 客:1.指客人 2.指已婚闺女         性格方言古:喻人迂执,又引人发笑的人   二腾:指冒失的人 不清头:不通情达理的人囫囵马约:马马虎虎,稀里糊涂齿耐:不干净、不卫生二虎:不知思考,作事鲁莽急骨:人精子,物品小巧精致肉:性子缓慢,动作延缓皮脸:顽皮、不听话,脸皮厚戳莽:处事不怯场,敢说改做 食物方言:黄芽:白菜   芹茭:辣椒   倭瓜:南瓜   罗森:花生   扁食:饺子   蒸馍:馒头 动物植物方言:小冲儿/老母札:麻雀   多树虫/叨树邦邦:啄木鸟    咕咕喵/秃叫/秃鹊:猫头鹰  光棍儿悲楚:杜鹃(布谷) 池本儿茶:啼明鸟   老鸦:乌鸦长虫:蛇   圪珰:高粱杆欧:牛

日常用语:噔叨把东西来回搬动  胡咧:说话不照路   喷嗒闲谈   对劲儿合脾气、关系好   捏格将就   不出奇:令人讨厌    打呵喽:打鼾   粗展:舒坦,身心舒服铺底:褥子   盖的:被子  圪晃:不稳当,晃动   眼气:眼馋,羡慕目忽:呆愣、木讷   喝嗓:吵人,训人圪廊:胸   弄得不瓤:干的不错


当然,以上列举的只是新乡方言中的“沧海一粟”,限于文章篇幅,无法展现更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些新乡朋友“喷喷”,会有更多惊喜。



  结  语  


关于“家乡话”,著名河南籍作家刘震云(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先生曾说过:故乡会给人世界观和方法论,我是河南人,首先用河南话思考世界,教了你丈量世界的经度、纬度、长度、深度和方向感。河南话是幽默的,河南人爱说笑话,河南人是中国人里最幽默的,幽默是人的最高境界,同样的生活,河南人会给你变了个角度。他举例,河南人在一起爱“打孱”,比如说一个朋友去你家了,河南人可能会说“又是吃过饭来了?”别人可能不理解,俩人一见面,用笑话、自嘲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河南素有“老家”之称,试问: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哪里没有河南人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河南话。

有人说,河南话随着河南人的活动轨迹,早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同理可证,新乡话也应是“遍地开花”了吧?

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衡量一种文化、软实力有没有影响力,指标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在走出去、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果后,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活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包容性。

“乡音无改”,是一种身份认同,更是一种文化坚守。会说、总说家乡方言不是老土,更不意味着落后。方言的魅力,也从来都不是让别人听完之后捧腹大笑,而是在你身处异乡的时候,猛然间听到自己家乡话时的熟悉与暖意,那是你融入血脉的乡情,是生于故土、长于故土的眷念。


家,
在千山之外。
乡音,
就是你和故乡的“那根线”......
行走世上
你和家乡的连接还在吗?

—————————————

【资料来源】《牧野风》;公众号:新乡市群众艺术馆 新乡县 南周知道;部分图片和资料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大学城商业街:三所大学十万学子一辈子的记忆

新乡长垣第一任“县令” “三善”美名因他而得

新乡:从“北铁”到“南铁” 乡愁满满六十载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