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长垣第一任“县令” “三善”美名因他而得

杨杨 相约新乡 2021-08-02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新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曾出现了许许多多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孔子、蘧伯玉(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下同)曾在这里撒下“君子文化"的种子,关龙逄比干曾在这里留下“忠魂义胆”风骨,孙登竹林七贤曾在这里传播"魏晋遗风”的潇洒淡泊......

新乡的历史因他们而厚重、新乡的文化底色因他们而丰富。子路,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新乡长垣任职期间,为长垣赢得了“三善之地”的美名,他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01

子路——长垣第一县令




沿新长北线进入长垣,在亿隆大道和新长北线交叉口人们会看到一尊近十米高的人物塑像:春秋装束,腰间佩剑,手执长卷,雄视前方,威仪凛然。他就是被后人评为“圣门高弟三千人,独立刚强第一人”的孔子学生子路,也是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地方长官

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卞邑(今山东泗水东)人


子路擅长政事,孔子称赞他:“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赋也。
《论语》中,四子言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之时,子路说:“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有军队威胁,内有饥馑逼迫。如果让我来治理,三年时间,便可使人民勇健,而且知晓方略。”可见,子路素有大志,志在报国,勤政为民。
公元前487年,经孔子推荐,子路被卫国聘为蒲邑宰(今河南省长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上任之前,他向孔子告别。孔子告诉他:蒲城多壮士,是个很难治理的地方,要他谨慎从事,尊重他人,对百姓既要严格又要宽容。子路上任三年后,蒲城人民安居乐业。


有一回,子贡驾车,载着孔子路过蒲城。车子刚入蒲城境,孔子便称赞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子路做得真不错,做到了恭谨敬慎而又有信用了)。

车子缓缓驶入城中,城内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房舍俨然,孔子又称赞说:“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子路做得真好,做到了忠信而宽厚了)。

车子继续向前走,很快到了子路的官署。子贡停下车,牵着马,拉着缰绳,准备卸车。孔子下了车,踏上官署的台阶,又称赞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路做得真好啊,做到了明察而又有决断了)

旁边的子贡大惑不解,于是问道:“先生您还没有看到子路,然而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他做得好的地方,弟子能听您讲解一下吗?”


孔子看到子贡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才说:“一进入蒲境,我就看到耕地都整理得很好,杂草都铲除了,田间的水道也加深了,百姓都在田间劳作,这就可以看出是子路恭谨敬慎又有信用,所以百姓竭尽其力劳作

走进城内,看到垣墙和屋宇都完好牢固,树木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他的政令忠信而宽厚,所以百姓才不苟且马虎啊

而走进他的官署,那里清静闲暇,我看到下面办事的人都很效力、服从命令,这是因为他明察一切,而又非常果断,所以他的政令没有扰民啊。从这些方面来看,即使我连续三次称赞他做得好,又怎能将他的政绩说尽呢?”

至此,长垣被称为“三善之地”,子路有了“三善治蒲”的美誉。


02

仁孝贤 真勇士



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在《论语》一书中有关子路的记载就有41处,足可见子路在孔门中的地位。



子路十分孝顺父母,早年家里很穷,自己常常靠吃粗粮野菜度日,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他做官以后锦衣玉食,常常怀念逝去的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孔子称赞他:“生事尽力,死事尽思。”《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子路。


子路性格直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孔子,表达自己态度的孔门弟子。如孔子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子路为人勇武,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子路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由于他极勇武,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子路在孔子身边也扮演着御者(给夫子赶马)和保镖的角色,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恶意的言辞了。”


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很信任的,曾慨叹说:如果路行不通,就坐个木筏去海里,所有的弟子中,恐怕也只有子路会与他一同。

那么问题来了,地位如此重要,又深得夫子信任的子路最后何以惨死而终呢?

公元前481年,子路曾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第二年,卫国发生政变,子路不在卫国,但他听说这件事,毅然前往卫国。

他的理由是:“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思是说,我拿人家卫国薪水,吃人家卫国俸禄,人家卫国有难了,我不能干看着。


他参加了同叛乱军的战斗。战斗中,子路身负重伤,衣冠不整,鲜血流了一身。这样的情形下,子路想起老师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他停下来,重新整理了帽子,系好了缨带。在系缨带的过程中,子路被叛军砍成肉泥。


子路死后,孔子失声痛哭。他听说子路被剁成肉酱,决心从此后再也不吃肉。而长垣人民为了纪念子路,形成了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吃素馅的习俗,长垣美食“素四方饺”(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就是因此而来。


或许在今人看来,子路死的很迂腐,可细想,子路之死又是何其壮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保持君子的风度,坚守本我、恪守本心。如今又有几人?所以,子路的一生,是快意的一生,也是相当剽悍的一生。

“德行不如颜渊,言语不如宰我,政事不如冉有,文学不如子游,而子路之死,则有颜渊、宰我、冉有、子游所不能为者。”这大概就是孔子特别钟爱他的原因吧。

03

功千秋 利万代



子路治蒲三年,为长垣办了很多好事。他到长垣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人民兴修水利。

文明渠

他身先士卒,与百姓们一起挖沟修渠,打坝筑堤。老百姓劳务繁重,生活困苦,他便拿出自己部分俸禄,每人每天发给一碗饭、一壶汤,以救助当时饥饿困乏的百姓,保证水利工程如期完工。


今长垣城西北的文明渠,就是子路亲率民众开挖的,虽历尽沧桑,至今还发挥着排灌农田的作用。

在子路看来,对于蒲邑的治理,就是为百姓消灾避祸,让人们吃好穿好住好,安居乐业,他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朴实。既然长垣,包括滑县、帝丘(濮阳),最困扰百姓的是旱涝,受黄河(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之害,未受其利,那么,蒲城的治理者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水利学家。


他从百公里外的黄河上游徒步跋涉,进行勘测,规划线路。带着干粮,风餐露宿,亲自带领全县民众开挖渠道,延伸至下游帝丘的金堤河。


子路坟


在那样的时代,开挖一条文明渠可算得上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也许比现代修建一座三峡大坝工程艰辛得多,困难得多。寒去暑往,全县民众齐心协力,历尽千辛万苦,挖通了贯穿4个县城的文明渠。从此,长垣的旱涝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温顺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文明渠水,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长垣人民为了纪念子路功德,在县城内东南隅建立子路祠,后在北街建河内公祠,以祭祀子路。他在帝丘遇难后,长垣人民又在城东北岳庄村东100米处修建子路坟,以表示对子路的纪念。由于子路坟规模宏大,古树成荫,亦为旧时长垣八景之一。



昔人已去,精神长存!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谈论、纪念子路,绝非仅仅是赞扬他的“治蒲之道”,他“仁”“孝”“勇”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三毛说: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存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虽然,子路、孙登......等古代先贤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在历史沉淀中不知不觉地滋养着你我、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个灵魂。先贤们留下的每一点“精神的碎片”都会在恰当的时间展现出它的光芒。



—————————————

【特别鸣谢】长垣市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史志新乡、平原晚报、儒家故事、豫北梦工厂;明清民国《长垣县志(整理本)·循政》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从“北铁”到“南铁” 乡愁满满六十载

石榴园:百年老街 一城花火

孔子、乾隆、鲁迅......都爱的“垣滋垣味”,值得您来寻味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