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音绕梁300年!“高山流水”后,潞王琴奏响“新”雅韵.....

杨杨 相约新乡 2021-08-02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如果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寻常百姓烟火气升腾的“眼前生活”;那么,琴棋书画诗酒花,就是我们灵魂得以栖息的“梦想远方”。
 
新乡(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太行、临黄河,曾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脉络。发生过牧野大战、鸣条之战,吸引过孔子竹林七贤......所以,这里不仅仅是热气腾腾、人间值得的烟火之城;也是一座被古代先贤的文化浸润,被绘画、音乐等艺术熏陶,丰盈人们“心灵”的毓秀之地

“汩汩”的文化之水,滋养着牧野儿女,让新乡人自带文艺气质!小潞王朱常淓就是“牧野文青”的杰出代表,他斫的琴,至今被人们称道。
 
潞王琴&小潞王

潞王琴,木器漆,明代,列子式,

通长120.7厘米、宽18.5厘米。

也称“中和琴”、“潞国制陆拾肆号琴”。


这张琴,名为“潞(lù)王琴”,经专家鉴定此琴由明代晚期小潞王朱常淓于明朝崇祯甲戌年(1634年)监制。现藏新乡市平原博物院(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

这位潞王,不仅是这张琴的拥有者,还是它的制作人。 

据记载,潞王朱常淓(fāng)所制古琴有数百部,他还为这些古琴一一编制了序号。 

(常淓風尚高雅。善音律,制琴數百,編字列號,當時民間不可得。) 

平原博物院收藏的这张编号为64,制作于1634年。


图:潞王琴背面


而如今有记录的最后一张潞王琴,制作于1644年,编号为295。 

因此,更精确的讲,“潞王”这个封号对于古琴而言,更像是一枚注册商标。 那么,这位古琴品牌的创始人——潞王朱常淓又是谁呢?他与古琴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明代小潞王朱常淓像

朱常淓(1607-1646),字中和,号敬一主人,又号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明朝第二代潞王,世称小潞王。


朱常淓,其父朱翊镠(yì liú)是万历皇帝的亲弟弟,封号潞简王。 朱常淓自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中又最痴迷于古琴。 

他编纂了一部古琴谱《古音正宗》,整部书共七册,收录了五十首曲子。 这部书中所记载的曲子不乏经典之作,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沧海龙吟》等等。 他自己也创作了不少古琴曲,如《中和吟》、《悲秋》等。 

玩儿古琴上瘾了,他干脆在自己的潞王府中开了一家制琴作坊,这琴坊所出产的产品logo,就是他留在每一张古琴上那一方印鉴——“潞国世传”。 


潞王琴上 「潞国世传」印鉴


前面我们提到,最后一张有编号的潞王琴,制作于1644年。 

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当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砍杀后宫嫔妃后,在煤山一棵歪脖树上自缢。 这一年,是大明276年国祚的终结。 

崇祯自缢之前,潞王已从自己的封地出逃,先逃到无锡,后至南京,之后又迁往杭州。 来年5月,南京沦陷,南明弘光帝被俘,消息传到杭州,弘光帝嫡母命朱常淓为监国,后群臣又推举他称帝。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的音乐家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可是朱常淓没有答应。

两个月之后,清军逼至杭州城下,守城官兵逃亡大半,朱常淓开城降清,被清军押赴北京软禁。 翌年5月,朱常淓与其它八位明朝亲王被处死。 

从此,世间再无潞王琴。 

潞王朱常淓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 咱们好好“端详”这张潞王琴。


“潞王琴”通长120.7厘米。通体黑漆,琴面七弦,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间,龙池圆形,凤沼正方形。承露圆角。焦尾冠角较尖,上有灯草线盘成卷草纹。琴面有七根弦。龙池内环刻“大明崇祯甲戌岁潞国制陆拾肆号”(1634年)。龙池上方刻“中和”二字,龙池之下刻楷书五言绝句:“月映长江水,风微滴露清,回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款刻“敬一主人”。其下刻篆书“潞国世传”方形大印。

潞王琴

潞王琴精致严谨的琴身制作和紫檀配件制作体现了明代王府制琴不惜工本的原则,是一般明代古琴所望尘莫及的。在漆灰方面,皆选用“八宝灰”(宝石粉末调和生漆),使琴身上的斑斓漆色焕发出高贵的特质。这种象征着帝王之尊的古琴作为传世的宝物,要具备坚固不易坏的要求,必然要高于一般民间所制之琴的标准。
 
潞王琴琴式的设计是由八节、四时、天圆地方、环云、双星组构而成的“天象”,再加上体现儒家传统思想的“中和”琴名,使潞王琴的琴身各部位都被赋予了高度的象征价值。

潞王琴


其最明显的特征即在琴额左右两端有切角,象征八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琴项与琴腰的边缘呈凹入方折,象征四时,不同于其他琴式是以弧形线条来勾勒出琴项与琴腰的美感,而是以方正的转折来呈现出庄严感。另外,琴身上的造型偏圆,恰与琴项与琴腰对应,展现出方圆相映的“天象”观念。“器有道存”,琴中丰富的文化的內涵和明代人的审美可见一斑。

潞琴制作精良音色俱佳,崇祯皇帝视若珍品多用以赏赐诸王,是当时内府十分珍贵的礼物。虽然,当年潞王制作了百张琴,但如今留存于世的却不多,所以更显珍贵。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潞王琴

【明代潞王琴保存现状】



  • 8号潞琴,制于崇祯戊寅年(1638)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 18号潞琴,制于崇祯癸酉年(1633),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64号潞琴,制于崇祯甲戌年(1634),现藏于新乡市平原博物院;


  • 108号潞琴,制于崇祯乙亥年(1635),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143号潞琴,制于崇祯丙子年(1635),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 234号潞琴,制于崇祯辛巳年(1641),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我们驻足观看这张琴,似乎小潞王的气息还在,那个偏执地热爱着音乐的文艺青年还在,那首余音绕梁的千年绝响还在。

昔日200元购入 如今价值百万


关于现藏于平原博物院的这张“潞国制陆拾肆号琴”,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乡资深明史研究专家苏德荣先生,因为研究明史借阅资料,机缘巧合与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早年师从梁启超,曾被梁启超先生聘为梁思成兄妹的家庭教师)结识。


在一次拜访谢先生的过程中,谢老说:“我的好友、中医古籍出版社张绍重先生处,有一张潞琴,我可尽量说服其转让。”


在谢老的介绍下,苏德荣先生和张绍重先生经过多次接触和协商,最终以二百元的价格将这张古琴收购,(现藏新乡市平原博物院)。


图:张绍重先生的来信


德荣同志:

     廿七日手示,于卅日下午收到,关于悼谢之文,因这几天放假,俟上班后即去光明社一询,结果如何,再行奉告!潞琴之事,你我以由素不相识,因文物之联系而成道义之交,兼有刚主兄为言足下事甚详,据此,请老弟全权办理,勿庸再反复函商矣!匆上,即颂 秋祺

 张绍重   中秋夕


丁承运先生所写文章


收购该琴之后,曾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琴家丁承运先生进行鉴定,并著文对该琴进行了评述。


2019年春节,丁先生和苏德荣闲谈时提到该琴,丁先生说:“此琴现在的价值应在300万元以上。”

 
潞王琴的传承

广义上来讲,“潞王琴”属于古琴。古琴艺术从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但在近现代,古琴却一度遭遇险境。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古琴都未曾摆脱备受冷遇的境地。

2003年,对古琴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通过各界人员的共同努力,古琴成为继昆曲之后,中国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此后的十几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组织全力投入古琴艺术的挖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全国范围内古琴艺术进校园,各类古琴展览、音乐会、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开展。一时间,学习古琴成为一股热潮,大量的琴社、古琴培训班纷纷涌现。古琴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古琴发展的大背景下,潞王琴发展、保护、传承的历程,就如同一个缩影。在新乡,直到近十多年,才逐渐回到普通大众的视野当中。

潞琴艺术,是颇具新乡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如何将这一独具特色的潞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现代新乡人责无旁贷。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潞王琴传承人,郝丙鹏就是其中一位。
 

郝丙鹏携潞王琴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乡市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进行非遗展示时接受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采访


郝丙鹏,河南新乡人,师从中国古琴大师丁承运教授。现供职于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专业从事古琴演奏与潞王琴的研究传承工作。
 

2018年8月,新乡市古琴艺术研究会成立,作为市古琴艺术研究会会长,郝丙鹏不断把古老的潞琴艺术发扬光大,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大型展演活动,使潞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而逐步打造成新乡文艺的新名片。
 



滑动查看更多


如今,郝丙鹏与潞简王墓博物馆,将联合打造一个集“斫琴、教学、演奏”为一体的基地,全方位地传承新乡潞王琴文化。


潞王琴的复原


潞王藩府在今河南卫辉市(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卫辉府”就是潞琴诞生地。两千多年来,卫辉一直传颂着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经典诗句。


谈潞王琴绕不开卫辉,说卫辉有关潞王琴的文化和传承,不能不提赵洪彬。他和潞王琴的渊源,是从童年开始的......

赵洪彬小时候住在卫辉市汲水镇德南街,彼时临街的房前,种着一棵棵两人都抱不住的法桐树。父辈们对他讲,这些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的潞王为制作古琴才种的法桐树;这是赵洪彬记忆中最早听到的关于“潞王与古琴”的传说。


2005年,赵洪彬在新乡学院参加在职大学学习,原新乡学院中文系主任樊荣老师对他说:你是卫辉人,又在文化系统上班,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潞王琴,写一篇论文。从那时起,赵洪彬便开始收集关于潞王的相关文献资料。


从2008年赵洪彬和其他潞王琴拥趸者,开始正式申报非遗项目潞王与古琴的传说,到2010年新乡市政府批准立项,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如今,赵洪彬正在为“潞王琴”申报省级非遗项目而努力。

随着对潞王琴的深入研究,赵洪彬想要“复原一张潞王琴”的愿望愈加强烈。经过几次失败后,从2016年开始,赵洪彬与河南省古琴研究会会长罗苏理,一起研制潞王古琴的制作工艺,并在2018年底成功复原和仿制了新乡平原博物院64号潞王古琴(现实物陈列在卫辉市望京楼崇本书苑内)。


几近失传的潞王古琴终于得以重现尘间,这是“潞王琴”传承人一种朴素又执着的信念。为了琴音不断,为了文化传承。


赵洪彬给学生讲解潞王与古琴的传说及故事

再来说个“小故事”。为了更直观的研究潞王琴,赵洪彬和妻子张合莉曾斥资10万元买了一张古琴。在赵洪彬的影响下,妻子张合莉开始自学古琴,并四处寻访名师系统学习专业古琴演奏,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一名资深古琴师了。这也算是现代版“琴瑟和鸣”的真实写照吧!


斫琴人

那么,新乡有斫琴人吗?当然!家住新乡县(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七里营镇八柳树村的杜安伟就是一位斫琴人。
 
杜安伟对古琴制作非常痴迷。从自学钻研到去高等学府进修,只要是有关古琴的书籍文献,哪怕是关于古琴图案的石刻、雕花,他都会仔细收藏研究。

2017年,杜安伟回到老家,在村里废弃的老造纸厂上建起了自己的斫(zhuo)琴基地,除了自己精心钻研斫琴技术外,还不定期和全国各地的斫琴爱好者一起交流技艺。


斫琴其实就是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古琴斫制工艺复杂,从选材、外形加工,挖槽腹、调音、装配件,再到裹布、刮灰、打磨、填补等等,需要经过纯手工一百多道工序、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一架古琴的制作。

虽然,杜安伟如今所斫的琴并非“潞王琴”,但“一切皆有可能”,等未来某天“传承者+斫琴人”能强强联合,新乡的“潞王琴”文化、古琴文化必将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结 语


 “琴以载道”,有教化人的社会功用;琴,更是文人寄情遣怀之物。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成知音的佳话;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诉说对卓文君爱慕之情; 嵇康在刑场弹琴,一曲《广陵散》终成千古绝唱……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夫子教授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居于第二位。
 
于新乡来说,“乐”,贯穿了千年历史:古有《诗经》(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阅详情)吟唱劳作生活、今有关牧村歌唱时代繁荣;古有潞王斫琴,今有一批新的“斫琴人”,新乡还有鲁璐箜篌博物馆.......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新乡从未缺席。

如今,在传统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乐”有了更多生存的土壤,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来。

潞王琴、
音乐、艺术......
在新乡,
有历史,更有未来!
 
【特别感谢】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研究员王明磊,潞简王墓博物馆文物科苏东鹏、郝丙鹏,卫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赵洪彬,给与本文专业指导。
【资料来源】
苏德荣《史学重镇 学者典范——缅怀谢国桢先生》
河南博物院《每周一品:潞王琴》
新乡市博物馆《两分钟看文物——明潞王琴》
忘机琴堂 《CCTV10《中国影像方志》卫辉篇 音律记——潞王琴的复原》
行走的音乐《潞王琴 | 在大都会博物馆,探寻音乐千年的绝响》

卫辉365《现存卫辉明藩潞琴调查》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其实并非易事……

1.3公里,长过新乡人的69年

藏在“家乡话”里的乡音乡情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