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滨河路:卫河之畔的百年繁华

文艳 相约新乡 2021-08-02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这里有新乡老火车站繁华后的沉寂,有新乡近代工业通丰面粉的传说,有卫河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商贾,有新乡民族情谊渊源流传的故事,有百年老店里飘出的熟悉味道,有今天拔地而起的高楼,有迎着卫河的朝阳迎面走来的众人……


对,这里是卫河之畔的滨河路,它的很多故事要从百年前说起……

  

01

118年前的老火车站


在滨河路西头,有一个不起眼的双开铁门。而它就是新乡老火车站的旧址。

 

位于滨河路西头的老火车站旧址


1902年、1903年,新乡先后建道清(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芦汉铁路(1906年改称京汉铁路)新乡火车站,站址均在建国路西侧,也就是滨河路西头。

 

由于两站相距咫尺,凡由平津地区输入豫北、山西的货物,或由山西、豫北运往平津地区的货物,均以此两站为交接集散场。为了方便运输,平汉铁路管理局于1936年9月在两站之间的股道上加铺转线股道和各种行车设备,至此,新乡联站成立。


1958年建成的位于平原路1号的新乡老火车站


1937年日军把新乡联站改建为客货混合编组站,联站告终,统一为新乡站。

 

1949年5月5日,新乡宣告和平解放,饱经沧桑的新乡站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第二天,在庆祝新乡解放的爆竹声中,铁路工作人员随军事管制委员会入城,接收了新乡站。当时,由于屡遭战争创伤,车站已是千疮百孔,无一条完整股道。在军管会的统一指挥下,铁路职工经过5天的紧张战斗,修复站内股道5股。当时,新乡站被初定为一等站。

 

位于平原路1号的新乡新火车站


广州至北京全线通车后,改名京广铁路新乡火车站。1958年迁往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平原路(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西端,并于1975年至1984年两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02

101年前的华北纪念桥和通丰面粉厂


挨着老火车站、位于建国路北侧的华北纪念桥,横跨卫河,是新乡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华北纪念桥  摄影:王嘉俊


1919年的时候由桥北岸的通丰面粉厂有限公司兴建,为简易的木桥。初名通丰桥,可想而知,这时候的桥梁主要是面粉厂为了方便地将袋装面粉运往火车站或者卫河码头进而销往全国。1932年到1933年,驻面粉厂的国民党中央华北党务办事处,联合该公司和当地人民集资,改建为混凝土桥,1933年11月竣工,更名为现在的华北纪念桥。

 

面粉厂旧址  摄影 苏迒


通丰面粉厂是1919年由民族实业家孙多森创立的,是新乡市最早的、规模最大的私人资本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唯一的中外合资经营的面粉公司。相约新乡在去年的8月份曾经以《新乡:解放桥西100年,火磨桥头火磨厂!》(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为题,对面粉厂做了详细的采访与报道。大家可以点击链接进行查看。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03

滨河路上将近百年历史的地标


沿着滨河路从西往东依次会经过建国路、新荣街、解放大道直到卫河公园。这些地标随便一个都是这片土地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建国路


初名新华街,后易名为中义街,1950年为纪念新中国的建立,易今名。长380米,宽8米。1951年前是一段土路,之后铺成碎砖路面,1977年改造为沥青路面。



由于当年的新乡火车站就位于建国路西侧,所以当年的建国路真的是新乡城最繁华的地方。是新乡一条重要的商业、交通干道。

 

两侧驻有新征鞋厂、新乡县医药公司、市航运锅炉厂等。1958年新乡火车站舍南迁至平原路西端,建国路区域开始由商业中心变成居民区。


航运锅炉厂


这里说的航运锅炉厂,建于1956年,前身是卫河木船个体经营者组建的航运队。1956至1957年,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的船民纳入卫河航运公社。1964年航运管理机构撤销,第二年成立了航运副业队,以捞河沙和平板车运输为主。曾名河南省滑县航运社新乡航运锅炉修造厂。1985年更名为现在的新乡市航运锅炉厂。以前生产过口钳、卷扬机、小型蒸汽机车等产品,现在主要生产锅炉。在上个世纪末,随着周边拆迁改造工程的实施,航运锅炉厂搬迁至北环,旧址成为了现在的居民小区。


新荣街


初名疏河街,以疏浚卫河得名。旧社会,住着不少因生活所迫身陷烟花的女子。1949年后,以这些女子重获新生、自食其力光荣之意,于1951年更名为新荣街。



长600多米,宽6米。在新荣街北段两侧为回民集居区,南段的市场多为以清真食品为主的个体商贩,两侧有清雅阁浴池、回民食品商店、赵记馄饨馆等。


始建于1908年的清真同盛饭馆


这些店铺很多都已经没有了,但新荣街上的同盛饭馆,至今依然是众多食客心中的白月光。建于1908年的百年老店,用一份独一无二的羊肉泡馍,成功占据了百年的c位,简约而不简单。

 

姜庄街小学西校区(回民小学)


卫滨区姜庄街小学西校区,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但说起回民小学,作为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学校,那可是鼎鼎大名的。



回民小学建于1950年,初名为新乡市第六完全小学,后更名为新华区滨河路小学。因为该校与回民聚集区的新荣街一墙之隔,所以这里的孩子有许多都是回民子女,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1986年命名为回民小学。1982年被省体校、省教委、团省委定为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世界冠军刘国梁在小学时期就经常在回民小学进行乒乓球训练活动。2014年开始,姜庄街小学与回民小学通过联合办学、深度融合,迎来了两校的新发展。

 

解放桥


1954年12月31日,新乡解放桥举行通车典礼。

 

解放桥通车典礼当日,人影如潮,盛况空前! 摄影:李西良


其实,真正追溯起来,解放桥始建于1943年,原名王村桥,1948年建木筒支梁桥,时名中央大桥,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木桥,195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为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据《卫河史话》记载:1954年5月,河南省拨给新乡市修桥款35亿(35万元),要求基建款在当年必须用完,否则上交。因此赶忙设计30米长单孔大桥,勉强在八月完成设计。

 

当时只有4个月的工期,施工能力、条件极差,工程量也大,比如要在卫河上打下10米的木桩500多根,一天打5根就得100天,因此不得不在8月洪水期间施工,把打桩机放在船上,大约100多人用缆绳控制船的位置进行打桩,创造了自大禹治水以来,还没有人敢在洪水中施工的奇迹。

 

解放桥:张志立摄于2008年4月


比如,修桥用的38毫米粗的钢筋,当时国内不能生产,焊钢筋工作主要在桥上焊接,几千个焊头,为了在较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把116厂的电焊机全部搬到了桥上;浇筑水泥时,数台抽水机日夜抽水,因此不得不把好多工厂的抽水机都调到桥上使用……

 

2017年之前的解放桥


至于技术上的问题那就更多了,通过解放桥的修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给以后修建西干桥、胜利桥、劳动桥、和平桥等打下了基础。


2018年经过重建后的解放桥

 

在2017年,由于解放桥超期运行,桥梁基础结构及桥面破损严重,我市开始对旧桥实施拆除重建,而后就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卫河公园


而过了解放桥,往东看去,一排高大的仿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老新乡都知道,到了这里,不需多步,卫河公园,这个位于滨河路东尽头、有着新乡国宝级建筑的公园就快到了。

 

卫河公园门口的河朔桥


初建于1924年的卫河公园,新乡人也称其为老公园。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比人民公园还早建立。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直至牺牲牺的暴质夫、张宗周二位烈士修建的,所以修建之初的名字为“暴张花园”,它是新乡市最早的园林公园。那个时候的卫河公园内何其热闹,新乡市豫剧团、文化宫、群艺馆、新乡书画院、博物馆等单位在此办公。


位于园内的河朔图书馆,于1935年8月竣工。设计者是曾参与设计过人民大会堂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关于河朔图书馆(点击蓝色字体进入链接查看详情),我们相约新乡也做过专门的采访报道,大家可以通过以上链接进行查看。

 


荟萃一城繁华



而今漫步这里,看四面顺畅的交通,看沿路拔地而起的高楼,“老新乡”常常感慨滨河路的日新月异,“新新乡”常常好奇这里的今生前世。

 


滨河路北边紧靠卫河,西起西干道,东至胜利路,自西向东依次与建国路,新荣街,解放路相交,长1千多米,宽10米。1953年前名河沿街,1953年易名滨河路。当年的滨河路一直都是沙石路面。1983年更名为现在的滨河路,并开始修成水泥路面。

 

靠车站、依卫河,滨河路因交通而商贸、因商贸而富庶,因富庶而繁华。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这里凝结着更多、更优质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新乡卫河两岸,历来是北岸工业南岸商业的默契布局。所以位于卫河南岸的滨河路,在上个世纪的很长时间内,都是新乡最为繁华的地方。这里的钱庄、布庄、银楼、茶馆、饭馆、各类饰品、鞋帽都是当下最时尚的样式。

 

这是一张新乡码头手绘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卫河两岸的装卸码头,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在当年作为繁华区域代名词的码头,大部分都集中在现在的滨河路一侧。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火车站南迁,加之后来卫河码头航运清淡,滨河路也渐渐地由一城繁华所在成了现在的热闹生活区。

 

滨河路上的烟火生活


而今站在滨河路上,能闻到桥头面筋泡飘来的香味,新荣街的羊肉泡馍、烧烤、涮羊肉。或者坐在露天的小摊位上,喝一碗清真胡辣汤,配一根糖果子,完了再顺带着买点路边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或者正宗的清真羊肉,回家大展身手,给家人做一顿充满温情的午饭。


一公里多的路程,在摊贩的吆喝中、五颜六色的蔬菜中、鲜活跳跃的鲤鱼中、偶遇邻居的寒暄中,就走完了。看着身边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者幼稚孩童、下班匆忙回家的中年人,来来往往中,处处都是大家最喜爱的烟火生活。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景致已然不再。站在饱含历史的滨河路,倚栏而望,城市繁华绽放,和风轻抚,卫河碧波荡漾。

 

卫河风光  摄影:张志立

卫河畔的滨河路,永远都是簇锦繁华里的见证者,也是市井城市里的说书人。

 

无论是少不更事的孩童,还是锦瑟华年的后生,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曾构建过未来家园的样子:或身处繁华深处享静谧悠然,或隐匿山水之间拥城市繁华,离尘不离市,见繁华亦见繁花,大抵是向往的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而在咱们新乡,这种美好正在每天的滨河路徐徐展开……





—————————————

【特别鸣谢】卫滨区委宣传部、公众号新乡广播电视台(王嘉俊)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一溜“十八堤”,黄河给新乡留下的印记......

@新乡人:周末上山,我们“洞”察太行吧!

新乡这所学校:教育部长 、联合国教科文官员曾考察点赞!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长按二维码 关注相约新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