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垣的“著名之地”

杨杨 相约新乡 2022-06-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音频】新乡广播电视台主播:彬茜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看央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内心升腾起的民族自豪感让我热泪盈眶,与此同时,也有一丝“幸运的窃喜”伴随其中。是啊,历史能被真实记录,又被代代传承,这本身就值得“伟大”两个字。

历史,不仅仅在“典籍”里,也存在人间烟火中,比如:我们的地名

长垣,自秦朝置县以来,已经拥有姓名两千余年。在这片土地上,孔子曾“有教无类”讲学、子路治蒲留下了“三善之地”的美誉、桂陵之战上演围魏救赵的精彩一幕......

这些经典故事,并非只是书本里没有温度的记录,也不是触不可及的历史,它们被镌刻进“地名”,被真实的记录并传承至今。


龙相和关龙逄

龙相,古称龙城,相传与夏朝良相关龙逄[páng]有关。


夏朝最后一任君王夏桀暴虐无道,百姓对他十分怨恨。夏桀却不以为然,还十分狂妄的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乃亡矣。”——出自《尚书大传·殷传》)。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颜无耻,就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还不快点灭亡!我们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出自《尚书·汤誓》



当时的贤臣关龙逄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竟然还将关龙逄杀掉了。


夏桀杀了关龙逄后更加肆无忌惮,荒淫残暴,这时商部落日益兴盛起来。首领汤在谋臣伊尹的辅佐下,率师讨伐夏桀。夏桀的军队不堪一击,鸣条(今长垣市西南)一战便彻底溃败。夏桀逃奔,死于亭山。


拍摄:冯小贝


商汤立国后,因感念关龙逄的忠心,就将其朝服葬在了鸣条战场以北,今龙相一带。后来人们又于墓前建了龙逄祠,墓周筑了围墙,曰:龙城。五代时期,后梁皇帝朱温,其父名朱诚,地方官将龙城改为“龙墙”。后洪武迁民在此建村,因为关龙逄曾居相位,改龙墙为“龙相”。


《一统志》载:龙城在长垣东南二十里,有关龙逄墓及祠;嘉庆长垣县志载:明时,龙相人掘地得夏大夫关龙逄祠篆石,文曰:“一片忠肝”


学堂岗:孔子有教无类讲学

北杏坛,位于长垣城(古蒲城)北。古代,这里曾是一处高岗杏林,因孔子在岗上做了一次“有教无类”的讲学,所以有文人将其称作了杏坛,并立碑以志,今称学堂岗。


据有关资料记载,长垣还称蒲邑的时期,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公元前493年的一个夏日,孔子一行来到了蒲邑城北的一座山岗旁。彼时烈日当头、饥渴困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唯土岗上的几棵杏树有荫凉可供休息。


师徒几人就在杏树荫下席地而坐,徒弟们请求老师趁休息的时间讲点学问。孔子说:如此甚好!



孔子讲学声音洪亮,加之又在高岗之上,一言出口,旷野有声,周边歇晌的樵夫、农夫、牧人等平民纷纷循声而来。


那时,书少,能读书的人更少,几乎都是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读书,平民很少有机会接触书籍。孔子这次旷野讲学,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不受约束。闻者,谁愿意错过呢?所以,一时间老带幼、大带小,如赶集上会一般,围立于高岗下,虽烈日当头,人人哑口侧耳,立而不去。


孔子见此情景,他忘记了饥渴和疲惫,讲王室、讲诸侯;讲卫风、讲鲁风……直至红日西坠,人们还沉浸在精神的享受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拍摄:牛玉建


这次讲学,虽是偶然,却影响深远。开启了听众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老幼的讲学先河,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一次体现。听讲学的人们把此事当做了平生最大的荣耀,传给世人,又传至子孙。


旷野成了学堂,土岗成了讲坛。后来,杏坛和学堂岗就成了孔子长垣讲学的代名词。

伯玉村

长垣孟岗镇境内,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伯玉村。传说这个村是春秋时期,卫国贤大夫蘧()瑗之故里,蘧瑗字伯玉,故称伯玉村。


供图:长垣市委宣传部


传说伯玉村,古时候是一片荷塘,当时的荷不叫“荷”而叫“蘧”。每到夏季,蘧叶如盖,蘧花飘香,先民就在塘边高岗上安家,以蘧为名,叫蘧地。


后来人们开始有姓氏了,先民们就以蘧为姓。到了春秋时期,这里属于卫国,出了一位先贤人物,他就是蘧伯玉。


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后来执了相位。他是孔子的好朋友,孔子周游列国,有两次就住在蘧伯玉家里。蘧伯玉的思想和贤孝言行,对孔子的儒学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蘧地出了大官,并且贤孝有名,逐渐有人移此,也成了蘧氏。东汉文学家班昭来长垣凭吊蘧伯玉时写的《东征赋》就记载有: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


供图:长垣市委宣传部


到了清末民初,村中几乎已经没有蘧姓。当地出了一位名叫蔡笃庆的人,毕业于大名师范,在村里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地点就在蘧伯玉祠堂,被人称作“伯玉学堂”。到了二十世纪,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学,周边很多村庄的学生前来读书。后来,该村庄就被定名为“伯玉村”。


大堽村: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长垣张三寨镇,相传是由张氏三兄弟所建。张氏三兄弟为人厚道,扶危济困。为防水防盗,带领群众修建土寨,发展商业,聚落日益扩大。为了纪念张氏三兄弟兴村建寨,定名为张三寨。大堽(gāng)村,传说因建于大岗之上而得名 ,古同“冈”,意为山脊。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桂陵为古地名,《水经注》:“桂城亦曰桂陵,田忌败魏师处。”



公元前353年,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赵。田忌采纳了孙膑“避实击虚,攻其不备”的建议,举兵直逼魏国国都大梁(开封),并扬言攻襄(雎县)。


魏帅庞涓果然中计,闻齐驰兵大梁,忙弃赵率兵返回。


孙膑早在桂陵设下埋伏。这里南有济水,北有濮水,地势非常有利。魏军八万大军长途跋涉,过濮水后与齐兵相遇。齐据有利地势,以逸待劳,出其不意,大败魏军,擒其主帅庞涓,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围魏救赵”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图源:长垣电视台


1977年文物普查时,在大堽村周围发现了数百个排列整齐的战国将士墓葬,墓葬内还发现战国时期的铜矛、铜箭簇、车马饰、铜带钩等物,为桂陵古战场的确址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古书《水经注疏》和现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史》等对此均有标注。


2002年4月,长垣当地政府在大堽村南,树立了高约一丈的“桂陵之战遗址”纪念碑。2002年8月1日,长垣县人民政府将此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义姑村

长垣苗寨镇有一个小村庄,名字叫鲁义姑,在这里流传着一个“义退追兵”的故事。


 拍摄:刘杰   


古时候,鲁义姑是鲁国和卫国交界的地方。春秋末期的一年,齐国出兵鲁国,百姓四处逃窜。


这一天,一妇女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避乱,眼看齐军要追上了,慌乱中妇女丢下小的,带上大的就往前跑去。


一个将军看到后起了恻隐之心,骑马捡起丢下的小孩,追上了那位妇女,问:为何抱大的,丢小的?


村妇道:小的是我亲生的,大的是我卫国娘家侄儿。去年卫国打仗,我兄嫂只有这一个孩子,临死托孤于我。今天,我只能舍去亲生,才能对得起九泉下的亲人,不能失信。


齐国将军听了备受感动,赞叹“好一个鲁国义姑!”并停止了追击,返回齐国。


后来,这个地方归了卫国,卫国的地方官在这里竖起了一块“鲁国村妇义退齐兵处”的木牌,以示纪念,这个村子也就被叫做了“鲁义姑”村。


小渠村和小渠惨案

小渠村是长垣一处抗日革命纪念地,临黄河大堤西侧,赵堤镇中东部,分两个自然村:一是前小渠,由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刘氏移民所建,建村时这里有一条常年流水的东西小渠,建村人依渠水为生,村依渠建,得名小渠村。清嘉庆年间,为种地方便,有人移于村北另立新村,名后小渠,老村成了前小渠。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一次惊天大案,史称小渠惨案。


小渠村由于处在临黄堤背河洼地带,盐碱严重,荒凉贫穷。方圆十几里无有村庄,也无有树木。


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这一带建立了滨河县抗日政府,小渠村成了滨河县的中心地带。


1944年10月份,这一带的日本侵略者,在滨河县军民游击战的攻击下,被打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于是他们决定屠杀没有反抗能力的老百姓。


最终,日本人选择了小渠坡这片荒凉、村庄稀少、没有树木遮拦的开阔地。这样他们的机枪可以任意扫射,被杀者没有藏身之处。而且,八路军不易在这里施展营救。


当时的冀鲁豫日报是这样报道的:十七日拂晓,敌骑兵分两路向我滨河中心区合围,路经岸下、李庄进到小渠……敌人先后用腰带,三个二个捆在一起。用刺刀、砍刀屠杀。一部分老百姓被刺刀刺死推到村北水井里,最后将已经死的和未死的都用柴草围起来放火燃烧。一时火光冲天,群众惨死喊叫声闻十里之外……可怜我手无寸铁的六百多同胞全部惨遭屠杀。


这次惨案,传遍了冀鲁豫边区,小渠成了抗日战争的一处纪念地,“小渠惨案”被写进了党史。之后县政府在小渠村树立了小渠惨案纪念碑,以示明志。


图源:长垣视点


自1980年实行稻改以后,前、后小渠成了赵堤镇的鱼米之乡,村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图源:长垣融媒

【 结 语 】

长垣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她的七百多个村落,像一把珍珠镶嵌在黄河岸边。其中,有以姓氏有关命名的,如张寨、杨庄、大马寨等;以地形地貌及其方位命名的,如青岗、临河、滩丘等;以名人、名胜和神话传说命名的,如相如、罗镇屯,雨淋头等......囿于文章有限,还有更多的故事没法一一向您说出。


每个地名的背后,都发生过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生活过一代又一代有血有肉的人物。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地名,都是“史见证者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长垣的历史,欢迎您到长垣走一走,与这些“历史见证者”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吧......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长垣市委宣传部提供图文素材。

【资料来源】 《新乡地名故事·长垣县卷》《长垣县地名考》等;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辉县:蔺相如、张飞、穆桂英......英雄代代有,故事传千年

延津:古黄河渡口边,村落繁如星,故事余味长......

新乡:那些代代相传的卫辉“云话儿”......

博浪大地,不仅有黄河,更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