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彩陶”看见6000年前新乡

杨杨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石榴哥,你知道啥是仰韶文化不?

河南人都知道,这酒不错!哈哈~开个玩笑,不过我只知道是一种彩陶文化,其他就不知道了。

看来是得给你补补课!来来来,先上张图让你简单有个概念。

这不是历史书里大名鼎鼎的半坡人面鱼纹盆吗?

这回说对了!它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

仰韶文化具体都是啥?给俺讲讲呗~

估计对仰韶文化一知半解的不止你一个。今天就借着《相约新乡》给大家说说新乡的仰韶文化~



认识仰韶文化

            XIN   XIANG          

所谓仰韶文化,是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聚落遗址,是距今5000年~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从1921年首先在渑池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始,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带领中国地质调查所的5位工作人员对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安特生将这次发现的以彩陶、红陶和磨制石器为主的文化称为“仰韶文化”,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先民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先民们为了生活,必须在耕种土地的附近住下来,营建挡风遮雨的住房,因此半地穴房屋的出现,成为先民生活的居住地。


聚落以先民的住房为主,包括储藏物品的窖穴(或灰坑)、墓葬、祭祀遗址、防御壕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墓葬逐渐远离住房,在聚落内营建氏族公共墓地,最后墓地从聚落中彻底分离出去。


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其中,彩陶是这一时期最富有特征的文化形式和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这些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精美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1.花瓣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船形彩陶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3.三角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4.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如今,国内有数以千计的仰韶文化遗址被发现,从部分被挖掘的遗址看,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距今5000年后,大致都演变成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



新乡·仰韶痕迹

            XIN   XIANG          

新乡地区仰韶时代考古是从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开始的,1952年辉县成立了文物保管委员会,陆续发现一批古代遗址,1954年发现了孟庄遗址、1981年发现洛丝潭遗址、1984年3月发现丁固城遗址......目前,新乡市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达8处,经考古发掘的有4处。




# 仰韶文化·孟庄遗址 #

孟庄遗址位于新乡辉县市孟庄镇东侧。孟庄遗址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南北长约600、东西宽约500米。


1951年辉县人民在兴修孟庄渠时发现鸵鸟蛋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属于“安氏鸵鸟蛋”化石,距今时间已有50万年之久。随即中科院对孟庄进行决定辉县悠久历史上限准确时间的考古调查。



经过实地勘察,在孟庄渠的断壁上发现有不少散存的文化遗物。经文物部门反复考证,认定这里是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夏、商、周文化的古文化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孟庄遗址”,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初,经考古发掘,发现了距今近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2001年6月25日,孟庄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庄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石器

现存于平原博物院


孟庄遗址是新乡地区发掘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迹。这里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大量陶片,以及保存比较完好的房基12座,随房附属的墓葬均为儿童瓮棺葬,葬具一般为两个形体大体一致的罐组成,罐口相对。



说到这里,多提一句:半坡人面鱼纹盆其实是一种葬具。


人面鱼纹盆的用法


在原始社会,在疾病和自然灾害面前,原始人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当部落中有儿童夭折时,人们便把夭折的孩子放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葬居住地附近。有的瓮棺盖上开有小孔,有学者解释这可能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体现出当时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




# 仰韶文化·李大召遗址 #

卫滨区大召营镇李大召村原本是中原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1956年的一天,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到村里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意外发现这里居然是一处古文化遗址。从此,这个村庄拥有了一个新名片——李大召遗址。 1986年,李大召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大召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的平面形状呈椭圆形,中间高四周低。中间部分为一长方形高台地,高出四周1米~1.4 米。2002年到2003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先商文化、商代文化、两周文化、汉代文化等各时期文化遗存。



李大召遗址是新乡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仰韶文化遗迹。其仰韶文化遗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第一期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时代相当为仰韶文化早期偏晚阶段,第二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司空类型,与大河村遗址第四期文化年代相近。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存,仅有窖穴两个,分布范围较小,并被后期的遗址破坏。


通过文物工作人员的发掘研究发现,早在6000余年前,就有一代代先民在这里悠闲地耕种,掘井吃水、烧制陶器,使用石刀、石镰、骨铲、纺轮等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




# 仰韶文化·洛丝潭遗址 #

“新乡八景”中,曾有“故城络丝”一景,洛丝潭遗址位于新乡县洛丝潭村东,该村名称来源于村中济渎庙旁的一汪约300亩面积的潭水,深不可测,传说古人以络丝探之才能见底。


1978年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距黄河故道6公里,北距卫河4公里。遗址现为一片高地,高出周围地面约一米余。遗址东面已被破坏一大部分,现仅存西部边缘,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1981年该村窑厂起土发现洛丝潭遗址,发现石器、陶器等物品,随即报告了文化部门。文物工作者于1982年4月至6月进驻发掘,发掘了60余平方米,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


洛丝潭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是新乡地区首个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相当于郑州大河村遗址第四期文化年代时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考古资料显示,自上而下,从现代耕土层到原始的生土层,文物工作者共划定为七个文化层。其中,第五层、第六层出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彩陶钵、彩陶罐等。


络丝潭遗址出土彩陶纹饰


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以夹砂灰陶为主,还有泥质灰陶次和红陶。纹饰中主要为素面,其次为彩陶,附加堆纹,有少量的弦纹、篮纹。


络丝潭遗址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在历史上,因为黄河的摆动,它曾经矗立在黄河南岸。今天,到达这个村落,潭水已经不见,挖掘遗址也已经复耕为一畦畦青绿的麦苗。


# 仰韶文化·丁固城遗址 #

丁固城遗址现位于卫滨区平原镇丁固城村,北接新焦铁路,南临排涝水渠。1984年3月,铁路部门在此建设新荷线轨节厂时,发现了该遗址,当时丁固城归属于新乡市大召营乡。


1984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乡市博物馆和新乡地区文管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从1984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发现仰韶时期灰坑三座,遗址中发现有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遗物以陶器为主。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陶器以泥质灰陶最多,夹砂灰陶次之,红陶较少。纹饰以素面为主,次为划纹、彩陶及少量的附加堆纹、弦纹和篮纹。


丁固城墓地的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相当于大河村遗址第四期文化年代时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新乡仰韶文化啥特点

                   XIN  XIANG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家对多个仰韶文化遗址进行了正规的考古发掘,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


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由于来源不同,去向也不一样,被学者命名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半坡类型(早期)、庙底沟类型(中期)、马家窑类型(晚期)、西王村类型(晚期)、大河村类型(中晚期)等等,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仰韶文化群。


那么咱们新乡的仰韶文化有啥特别之处?


1.处于同期中原文明前列


前文中我们提到,孟庄遗址中发掘出仰韶文化的保存完好的房基12座。这些房基遗存,在全国同时期的仰韶文化遗迹发掘中是不多见的。作为新乡人,甚至可以骄傲的的说,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当时新乡地区的古代先民处于中原文明的前列


新乡先民“半地穴”式生活场景复原


凭啥这么说?


根据各地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仰韶文化时期,甚至包括更晚一些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先民们大都是“半地穴”式居住环境,而孟庄遗址发掘的遗迹多为连间式地面建筑。


不同于其他遗址发掘连间式建筑的“木骨泥墙”结构,孟庄遗址的这些房墙壁为更先进的土坯砌成。新乡市考古专家贺惠陆在《孟庄遗址仰韶文化房基及复原》中有详细的描述:

 房基的建造方法

仰韶文化的房基主要是方形房基,其建造程序如下:

先铺平地面,再垫上一层黄土,黄土之上垫红烧土块,有的经过夯打,然后筑墙。筑墙的方法,一是在房基的周围立以密集的小木桩作为骨干,是用草拌泥堆垒成的。另一种是用土坯垒砌成墙(孟庄遗址是原始社会最早使用土坯这种先进建筑材料的部落)。从墙壁抹的白灰来看(有的抹红色颜料),是把墙和屋顶盖好后,再做居住面。居住面的做法是:先在黄土层上涂一薄层草拌泥,再涂一层白灰面,在涂“白灰面”时,房中留一凹形坑做灶.......

值得注意的是ⅢF8房基,居住面可分三层,最下层为纯黄土,中层由红烧土块铺垫而成,上层先抹一层草拌泥,其上又涂抹一层光滑平整的白灰面。该房墙壁为土坯砌成,其室内墙壁制作得十分讲究,墙壁上先涂抹白灰一层,白灰面上再涂红色涂料(系红石粉),这不是一般的居室(应是共工部落议事、祭祀、占卜的场所)。在同时期仰韶文化遗存中这是首次发现


6000年前新乡先民居住的“土坯房”工艺一直沿用到20世纪末


相比潮湿、简陋的半地穴式住所,地面建筑更舒适、更坚固,是人们居住条件上的重大变革,这奠定了我国北方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史前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对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孟庄遗址发掘墙基遗存


从孟庄遗址仰韶文化房基遗存来看,辉县孟庄遗址的先民们已经脱离了野栖穴居、人兽共处的洪荒时代,过着定居生活。地面成排连间房子的出现,表明家庭经济生活改变,同时表明异性成年人开始具有独占同居的性质,男女婚姻关系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趋向持久性,社会中的小家庭形式的萌芽已破天而生。


2.彩陶纹饰反映农耕文明


仰韶文化,也被叫做“彩陶文化”。不同类型的仰韶文化特点,主要反映在其出土彩陶的纹饰上。


漩涡纹壶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


比如,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存的彩陶纹饰盛行描绘河水翻卷的漩涡纹、水波纹,可以说这是古人面对浩浩汤汤的黄河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河的情感。


天文图像彩陶片


与新乡相邻的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多以星象纹饰为主,这或许与大河村遗址处于平原地带,不靠山临河,当地先人以观察星象为农耕提供指导有关。


咱们新乡呢?靠太行、临黄河,拥有大片黄河冲击的平原,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农耕、狩猎、渔业发展。尤其是新乡地区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农耕文明尤为突出。


仰韶

文化

所以,新乡地区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其纹饰出现了许多反映农耕文明的 “禾苗纹”“蝶须纹”等纹饰,同时,也兼有反映渔业和狩猎的“网纹”“弦纹” 等。



   【结语】 

            XIN   XIANG          


这些仰韶时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新乡地区仰韶时期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确凿的地层证据,也同时为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期划段及类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尺度,为研究中原地区和黄河下游同期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如今,这些被时间掩埋的历史文化碎片,重新被世人“看见”。伫立在博物馆,当我们穿过时间和这些出土的器物对视的时候,甚至能感受到它们的呼吸。恍惚间觉得,我们面对的不是陶器,是祖先。


其实我们每个新乡人的底气就是来自于他们,先人虽然已经消失,但是他们化为泥土,化作支撑我们站立的土地,但是他们造就的血脉,依然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


“史前文化”的伟大之处,不止是留下了“遗迹”,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个更为明晰的“一脉相承”概念。那是我们新乡人的路标,能让我们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寻找本源,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成为谁。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新乡市文化名家贺惠陆、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慧萍,给予专业指导。

【资料来源】李慧萍《新乡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分布》、贺惠陆《孟庄遗址仰韶文化房基及复原》、孙新民《河南省新乡县丁固城古墓地发掘报告》、新乡日报《李大召遗址:熠熠生辉的仰韶文化》,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时代潮·忆新乡(百年变迁):粗布衣、的确良、文化衫、牛仔裤,你最爱的青春记忆是哪样?

史读新乡:新乡“秦”缘

三家“国字头”的新乡情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