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一“语”成“典”,你不知道的是……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话说新乡,得太行黄河之地利,占仰韶龙山文化之天时,拥625万卫河儿女戮力同心之人和,于是从古至今,纵溯千载,创造了诸多彪炳史册的功绩,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传奇故事,其中亦包括诸如“日月星辰、水火不容、覆水难收、歃血为盟、柏舟之誓、甘雨随车、百无禁忌、伯玉知非、史鱼秉直、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完璧归赵、鹤立鸡群、山阳闻笛、普天匝地、不耻下问、唾面自干、黄袍加身;仓颉造字、汉字六书、君上一人、蒲邑三善、子贡素马、细柳屯兵、悬丝尚书、狄公引咎、柳毅传书成语和典故,至今仍脍炙人口,喜闻乐见。



今天,我们就采撷其中一小部分,一起感受成语新乡、典故新乡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韵味。



一 /  博采众美



看到这个词,估计大家第一反应是想到“博采众长”,虽然二者意思相近,博采众长是我们日常习惯用的一个成语,出自《魏书·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而这个“博采众美”则是与我们新乡有关,原指广泛采集美好的图文或字形,后也指广泛收集美好的事情。博采即广泛搜集的意思。它出自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卷七:“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


(字圣仓颉画像)


这里提到的仓颉,便是咱们新乡的名人。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明始祖。对于这一传说人物,(宋)罗泌撰《路史·禅通记》中有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的记载;西汉末年谶纬之士著的《春秋纬元命苞》中有仓颉“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的说法;《原阳县志》有“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的记载,并把仓颉列入“帝纪附”。因此,现代学者更倾向于仓颉故里在原阳


(原阳齐街镇南留侯村)


原阳县齐街镇南留侯村村东的侯冈上,古代有占地500多亩的仓颉祠,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该庙紧邻官道,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过此必拜。后来祠庙毁于战火,早已不复存。县志载,过去村上有“仓颉故居”断碣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相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仓颉生日,当地多有祭祀活动,俗称谷雨节。南留侯村附近的侯冈,也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皇爷庄。其墓地在今福宁集镇的赵杏兰北,20世纪70年代塌陷,当地人叫做“颉凹”。


(南留侯村的仓颉故里碑)


2013年夏,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在齐街镇南留侯村树立了“仓颉故里”碑一通,来追慕古贤事迹,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为原阳和新乡争光添彩。


(古人刻字符号)


说完了仓颉其人,我们再来说说仓颉造字。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民曾有垒石记事、结绳记事、刻符记事等文字孕育。《易・西辞》记载,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先人们就采用系绳打结的办法,一个结表示部落发生的一个事件,有打猎记录、会议记录,亦有死伤以及自然灾害记录。大事记一个大结,小事记一个小结。开始还挺有趣,但随着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和时间的不断推移,有些事情慢慢地便模糊了,绳子上大小不一的结子代表的什么事谁也说不清了。


(结绳记事)


当时仓颉在黄帝手下做官,专门管理圈里牲口、囤里食物的多少。仓颉很聪明,做事又尽心尽力,很快就熟悉了所管理的牲口食物。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储藏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住,仓颉也开始犯难。


仓颉刚开始也是用绳子打结,但是时间一长,就不管用了。仓颉又想到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理的东西。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理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都叫仓颉管理。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仓颉思索记事办法)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同部落的几个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起来。一个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人偏要向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错过机会了。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种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理的东西呢?于是,他广泛采集美好的图纹或各种痕迹,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


(仓颉造字示意图)


《路史・禅通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而创文字。”仓颉造出了字,他分管的事情更是井井有条。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就推广开了,于是就有了文字,仓颉也因此被尊为中华字祖,受到历代的敬仰。



二 /  白旄黄钺



先科普一下读音,这个成语读作bái máo huáng yuè,出自《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常被用来指代出师征战。


旄,古代旗杆的头上用旄牛尾做的装饰,也指有这样装饰的旗;钺,古代兵器,似斧。牧誓之地,也就是今天新乡市获嘉县的同盟山,民国二十四年《嘉县志・建置下・古迹》有专门的记载。


(汲县山彪出土的水陆攻战纹战国铜鉴纹饰

旗杆上的装饰为旄  供图:新乡平原博物院)


(钺 青铜或铁制成 像板斧而较大)


话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一路所向披靡,大军直逼商朝都城朝歌。周商之间胜负已明,但纣王不甘投降,又派兵阻击周军。战前,武王于宁(今获嘉县)勒兵修武进行修整。期间,众将士在今获嘉县城东北2.5公里处积土成丘(今获嘉同盟山),甲子昧爽(1月20日黎明)武王率领众诸侯于丘上设坛盟誓(史称“牧誓”),为牧野大战做战前动员。


(武王伐纣示意图)


武王身披战袍,威风凛凛,左执铜制大斧,右举白色令旗,登高一呼,万军响应。两军狭路相逢于牧野(今新乡东北部)。两军交战,周军十分勇猛,以一当百,纣王临时集结的军队由大批奴隶、战俘和犯人组成,他们对商纣王的暴虐十分痛恨,希望周武王的军队能够取胜。于是商军前面的部队纷纷起义,临阵倒戈,商军兵败如山,周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牧野之战示意图)


于是便有了新乡称为牧野的由来,便有了“白旄黄钺”“反戈一击”“血流漂杵”等描绘这场战争的成语,流传千古。



三 /  作福作威



原指统治者也就是君王擅行赏罚,独揽威权。后形容依仗权势横行霸道及妄自尊大,滥用权势。作福即行赏、赐福;作威,也就是独揽大权。现在常常写作“作威作福”。语出《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宋微子世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文章主要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维辟作福,维辟作成,维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则颇辟,民用僭忒。”也就是说,只有国君才能授人爵位赏有俸禄,只有国君才能主持刑罚,只有国君才能享有美食。……臣子如果也能授人爵位赏人俸禄,也能主持刑罚,也能享有美食,就会给你的王室带来危害,给你的国家带来灾祸。人们就会因此行为不合王道,百姓就会因此犯上作乱。


(殷末三仁之一 箕子画像)


司马迁在文中讲述了三个人物,纣王同母兄长微子开、纣王亲属箕子以及比干。 箕子,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子爵,封国箕,即今山西太谷东北,故称箕子,与徽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卫辉府志》载:“箕子,国爵,汲人,名胥余,纣诸父”。 纣王无道,箕子数谏于纣,纣王不听。别人劝箕子“可以去矣”。箕子坚持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佯狂。纣王将箕子囚禁,让他跟奴隶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


(位于长治市的三仁雕像)

话说牧野之战,商军大败,纣王鹿台自焚,强大的西周灭掉殷商,都城朝歌被废,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被移往洛阳。武王仰慕箕子之名,就派召公释放了箕子,并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之道。


(武王问箕子治国之道)


箕子认为,治国常理有九种:“第一是五行,第二是慎重做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办好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立最高法则,第六是用三种德行治理臣民,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来排除疑惑,第八是细致研究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劝勉匝民、用六极惩戒罪恶。”要想当好天子,就应当像做父母一样,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并且箕子认为只有君王才能作福作威,臣子不能。后来引用时常用作威作福泛指凭借职位,妄自尊大,滥用权势。

武王胸怀宽仁,封箕子于朝鲜,并且不以臣子对待。于是箕子便率领商朝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东渡朝鲜,到达今天的平壤,建立起一个新的诸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柳宗元《箕子碑》全文)


唐贞观年间,汲县建有箕子庙。唐德宗贞元年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箕子庙写过一篇碑文《箕子碑》,收入《柳河东先生集》一书这篇碑文刻石置于汲县箕子庙内。碑文说:“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 


(箕子《麦秀歌》)


箕子赴朝鲜后,曾回中原探望过,并留下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油油。彼狡童今,不与我好!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这首歌后来也演化成一个哀叹亡国之痛的成语“黍油麦秀”,表达了箕子朝见周王路过殷墟时的怅惘悲痛之情。


(殷都复原图)



当然,新乡历经几千年的岁月积淀,诞生了像仓颉、箕子、比干、子贡、子夏、蘧伯玉等先贤,更催生了厚重的牧野文化,孕育了众多流传至今的语言精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代代传承。


不要走开,下期更精彩!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原阳县委宣传部 新乡广播电视台孙洪洲

【资料来源】《史志新乡・成语典故》(新乡市地方史志局 编)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一条老街的焕彩与烟火

一起来投票!为新乡高校之美打call

新乡:咱家住过“最可爱的人”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