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辉县书院街:承百泉书院之志 启新学教育发端

杨杨 相约新乡 2023-01-15

wai'xuan'ban新乡·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路名,记录了时间流过一个城市的痕迹。走过一条老街道,就像是和某段历史打个招呼;了解一条古巷,仿佛是和城市的过往有了一次深谈。


新乡历史文化悠久,有传奇、有故事的小街巷不少,比如:市区的北关街、卫辉的贡院街,辉县的书院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辉县的书院街。


承百泉书院之志  启新学教育发端 

提书院街,绕不开“百泉书院”。


顾名思义,辉县书院街的名字与百泉书院有关。百泉书院始建于辉县百泉景区,但书院街的位置却不在百泉湖畔,而是与之相隔“半个城”的辉县市城内。

辉县市书院街

虽然被称之为“街”,实际上宽只有三四米左右,长不足300米。站在街的这头儿,抬眼便可以把整条街的全貌尽收眼底。但就是这么窄窄、短短的小街巷,近四百年间为辉县的教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了。


先来说说“位置”的疑问。


照常理,书院街不应该与百泉景区相邻吗,为何两者会相隔甚远?这还得从辉县百泉书院的历程讲起。


百泉书院位于辉县百泉湖东岸,原名太极书院,其创建于五代末年( 公元 951年) ,明代改为百泉书院。

乾隆15年(1750年),乾隆皇帝巡游百泉,将百泉书院改建为翠华行宫,延续了近千年的书院消失了。

道光6年(1826年),辉县知县周际华自掏俸银在辉县城内购房百余间,将书院由百泉湖畔移至辉县城内,恢复讲学,仍名为百泉书院,辉县城内的书院街由此而得名。

俯瞰书院街百泉书院旧址

光绪末年,西风东渐,学堂勃兴,百泉书院停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月,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辉县有识之士林际昭、戴鸿绪、梁鸿寿等积极酝酿筹办学堂。

11月,辉县于书院街上的百泉书院旧址,首创高等小学,成为新学教育之发端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


从民国到现在百年间,学生一年年增多、新教学楼拔地而起,也曾几经更名,如今成为了占地4806平方米,3000多名学生的“辉县市城内小学”。而这些老建筑还在发挥着作用——它们成为了城内小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


百余年来,无论学校的名字如何变化、一茬茬的学生们如何来了又走,这院子里始终传承着百泉书院的精神衣钵。至今,这弹丸之地依然是辉县家长和学生们所向往的教育“圣地”。



近几十年,辉县城市发展迅速,周边早已是高楼林立。俯瞰书院街里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院,如同一颗小小的“心脏”安放在辉县这座城里,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就是这“初心”极富生命力的弹跳......

强强联合 教化育人  

书院街本身很“迷你”,但因厚重的历史背景,其教育磁场散发着十分巨大的能量。与书院街北一街之隔的贫儿院,以及向北不远处的辉县文庙,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当地教育事业上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图:辉县市委宣传部外宣办 李志忠


“百泉书院”、辉县贫儿院、辉县文庙,彼时因为“教化育人”的共同目标,形成了辉县教育的“中心”地带。

辉县文庙


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又称作孔庙,即孔子庙。


说辉县文庙,可能您会觉得陌生,但是如果说“辉县老一中”,很多新乡乃至周边地区的人,即便没有如雷贯耳,应该也会略有耳闻。

辉县文庙,就是辉县老一中的所在地。

“辉县老一中”的说法,是相对于太行大道西段的新一中校区而言,就是辉县一中(1988年辉县撤县建市后更名为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旧址,其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县立高等小学堂,2003年辉县一中新校区建成招生,这里现在是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

这座状元桥,走出了千万辉县优秀学子

辉县一中从建校一直到本世纪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新乡地区教育界的“优秀课代表”,多少莘莘学子踏过这里的“状元桥”后进入了清华北大,成为了学弟学妹们仰望的传说。

恢复高考以来,辉县一中向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5800余人,其中985、211双一流高校3000余人,清华北大70人,空军飞行员33人,河南省、新乡市高考状元18人……先后荣获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员优质生源基地等荣誉,被授予清华大学生源中学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等。

这么说吧,在那个年代,只要能考进这里的学生,基本上前途无忧了。乃至于许多周边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们都费尽心思,不远百里前来求学。

总之,辉县文庙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辉县教育的点滴进步。


除了教育,辉县文庙的建筑群也非常优秀。
辉县文庙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自元代至元丙子年重修后,至清代道光十四年,先后重修了23次,形成了较高规格的,完整配套的文庙建筑群。

文庙南北长91米,东西26米,占地面积2366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主体建筑原有照壁、棂星门、泮池、东西官厅等房舍100余间,现存棂星门、泮池与泮桥、大成门、亚圣殿、大成殿、西庑、乡贤祠、西官亭、敬一亭等建筑7座,房间25间。文庙主体建筑完整,历史风貌保存基本完好,附属文物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06年,辉县文庙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底辉县对文庙的建筑群进行了又一次的修复保护。

从南门进入,原先老一中的门卫室变成现在的模样。

泮桥,即为状元桥。泮桥下为泮池,流水常年不断。

南起第一座建筑,原先老一中作为办公室投入使用,如今修缮后恢复为大成门。

大成门采用古老建筑榫卯工艺,还原当年古风古貌。

大成门左首处,原先为老一中的医务室。

往北经过过道,可以看到经过修缮后的一排耳房。

图文庙建筑群中的石碑,据该处石碑群是本次重新修缮所成。


辉县贫儿院

再来说说贫儿院。贫儿院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有些渊源。


根据《辉县志》记载:民国17年(1928)冯玉祥驻辉县。为筹集军饷,将袁世凯田产卖给贾锦坛等当地的几家富户。贾锦坛等将所得田产作慈善事业基金,开办辉县贫儿院。院址初建城内东门里,后迁城内书院街附近的都司胡同(今朱氏胡同)路北。


贾锦坛是辉县胡桥人(名贾树标,字锦坛)祖籍新乡原武,一生经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他急公好义,为辉县一开明绅士,抗日战争时期,通过郭兴为八路军太行军区捐大米一百多担,枪一百多条,尤其热心于辉县的教育事业。

曾与辉县绅士史延寿一齐,在城内南新街创立培根中学,开辉县私立中学之先河;还将自己书院街房屋,借给辉县首任教育局长罗守智,兴办辉县县立师范讲习所。

1928年 ,冯玉祥驻军辉县,查处变卖袁世凯遗产,贾、徐两家出资认购,并将庄田收入捐出办教育。次年,经罗守智提议,贾锦坛在辉县创办一所贫儿院,任贫儿院院长。

辉县知名绅士贾锦坛(三排右二)捐款建设辉县救济院,图为开业典礼

贫儿院招收县内赤贫子弟,衣、食、住及用具全由院内供应,日学文化,半日学技术,教育和生产各有专任教师。

院内设有纺纱、织布、织袜、织手套等车间,另有两个供学习文化的专用教室。学习时间为3年,学生毕业后,成绩优良的由院长出面介绍到新乡、辉县商店工作,匀谋生活,也有少数学生留院工作。

1938年辉县沦陷后,贫儿院院长一职由罗守智、刘幼岭先后担任。1949年县城解放,贫儿院撤销。1961年春贾锦坛在新乡病故。 

      【 结  语 】   

辉县夜景

沧桑百年,时过境迁。如今,书院街一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伫立这街头,可以想象曾有多少孩童从这条街走出去,散做满天星,在社会各界发光发热;


我们期许,会有更多蓬勃的少年从这里出发,志存高远,奔赴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诗与远方......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中共辉县市委宣传部,辉县市城内小学政体处。

【资料来源】河朔知事《明代辉县的百泉书院是这个样子滴!》稻田书屋《辉县胡桥此人,今城内小学原是他家,世袭清五品经三朝;办教育贫儿院,出枪支持郭兴抗战!》《辉县10年的城镇化发展中精气神哪去了》郭老师《辉县那些事儿》辉县播播《辉县这条古老街道发生了巨大变! 》辉县部落《辉县这座桥走出多少状元?》;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从“化工路”到“科隆大道”,65年光阴已过

红色新乡:故道一“处”扼四县 曾住将军二十七

新乡:孔子击磬处 余韵绕千年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