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读新乡:清“城”清“韵”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写在前面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三百多年前的1644年,明将吴三桂引清兵进入山海关,大清建立了全国性政权;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走完了它268年的风雨历程。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老龙头)


于是,我们新乡也与整个河南一起,多了这段268年的“大清”标签。



 清          “城”



说到新乡城,首先是如今的主城区,也就是自隋置新乡县县城所在地,清一统天下之后,新乡城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新乡城与县境图 清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版 )


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赵开元修、畅俊纂的《新乡县志》三十四卷本记载,新乡县境广一百二十里,分五路三十六都(都,起源于宋代,明朝时城中曰坊,在乡曰都,每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一图,方便对乡村赋役管理而设,相当于现在的乡。)十八屯营,村庄三百六十个,被山带河,为南北通衢。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置省后,新乡属河南省卫辉(至清乾隆四十八年,卫辉府辖汲县、新乡、淇县、辉县获嘉延津、滑县、浚县、考城、封丘共十县)


(清朝河南各府示意图 以现在河南疆域为例)

(汲县志绘清代卫辉府疆域图 部分)


乾隆七年(1742),新乡县知县赵开元奏请,将县域内原来犬牙交错的村社按地域统一划分为三十六“都”,除第一都辖城内的西北四大街,其余各都均在城外。此时,新乡城的规制与明代相比无明显变化,城墙依然挺立,八景依然存在,在栉风沐雨中,见证着清代268年间新乡人民的悲欢离合和新乡工商业的起步与发展。 


(新乡三十六都 清乾隆十二年新乡县志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版  制图 朱新国)

顺治十五年(1658),新乡县城南门外增建普渡桥一座。

康熙二年(1663)七月,沁河决口,水灌新乡县城,庐舍漂没,秋禾具尽,县城用土堵住城门防止被淹。……

雍正元年(1723),鄘城书院在城内东南角创办,乾隆五年(1740)改为鄘南书院。……

光绪三年(1877),全年大旱,颗粒未收,导致新乡境内饿殍载道,人相食。……

宣统元年(1909)十月,新乡县设立电报局,第一个先打通至辉县。同一年,赵中发在县城北关阁门外创办裕兴蛋厂,有工人15名,每日打蛋万余个,为新乡鸡蛋加工业之始。


 清          “站”



新乡城不仅有卫河航运,到了清末,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新乡和大清国一样,被动地进入了工业时代。 


(民国绘 道清 京汉铁路新乡段)

据新乡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汉铁路新乡火车站竣工;

光绪二十八年(1902),道清铁路修入新乡县,西自大召营西入境,东至秦庄北出境。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京汉铁路修至新乡,北自潞王坟东北入境,南至敦留店西南出境,设新乡县站(今新乡市建国路西侧)。


(民国时期道清 京汉铁路新乡城区段)


光绪三十一年(1905),道清铁路在新乡城区设立的新乡老站、新站和游家坟车站全部竣工。其中道清铁路新乡县站也称新乡老站、东关站,位于原新乡县县城东北(今新乡市东关大街东端饮马口附近),今已无存。

(民国时京汉铁路列车停靠新乡站)


这是民国时期京汉铁路列车靠站时拍摄的,画面中的牌子上写的是新乡县(当时没有新乡市),并配有威妥玛式拼音法。


(废弃后的大召营火车站)

如今作为道清铁路20个车站之一的大召营站,虽然早已废弃,但依旧矗立在大召营村的铁轨旁,像一位百岁老人,尽管饱经沧桑,却满含深情,默默守望着新乡日益发达的铁路运输,守望着阡陌田园的岁月静好。



 清          “院”



清代的新乡,依托繁荣的卫河航运和黄河流域的物阜民丰,以及后来的道清、京汉铁路加持,形成了不少大的商号和家族。他们或在新乡城买房置地,建立码头,或在新乡周边的县域内建设深宅大院甚至村落,成为今天新乡可贵的历史遗存及人们追忆的辉煌往昔。 

付家大院在红旗区东安巷15号(四中东墙北侧),其创立者付幼田,上代曾是清末盐政使,从事天津到北京的盐运。本身在天津就有房产,靠盐运发财后,在新乡北关街又置地建房。付家大院呈三进院形式,坐南朝北,随坡而建,堂屋建在高处,房后有一棵500多年的古老槐树。大院房屋均是砖木结构,硬山墙,青砖蓝瓦,房屋的脊瓦清砖雕饰,花纹均保存完好。整个大院结构整齐、宽大,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特点。


(付家大院一角


李家大院的主院落在红旗区劳动桥南100米处劳动路140号(青年公寓楼后),现存三个大院,共100多间,三个院子的堂屋均有地下室,是新乡最早建有地下室的楼房。清末从事布匹生意的大商人李裕达,在新乡置业建房,一直到持续到民国中期。


(李家大院主院落 摄影 朱新国)


其中1937年兴建的新住宅,其门窗拱券皆为砖刻花纹,设有外廊。二楼走廊有华丽的木栏杆和垂柱连龙,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新乡籍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就出生和成长在这个大院。2005年,李家大院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大院主院门楼 摄影 朱新国)


同样选址在卫河附近北关大街的还有游家大院,这个靠土地起家的家族,清乾隆年间在此置办家业。游家大院由四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由门楼、东西厢房、主楼(二层砖砌硬山建筑)构成;第二进院由东西厢房、主楼(二层砖坯)组成;第三进院为花园,第四进院为书房。目前保留的仅剩游家书房,由堂房、厢房、门楼组成。



悬柱连龙、砖雕等构件工艺精巧,结构严谨,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墙体碱化严重,东厢房已被居民改建为二层楼房,但门楼保留完好。整个书房的清代建筑特色在我市已不多见,亟需进一步的保护和修缮。

与城内几处大院相呼应的是,在新乡市的原阳县城,也有一处清代的大院,这便是夏家大院


(夏家大院主院落 原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下同)


夏家大院坐落在原阳县城南街,是旧阳武县最大的财主夏姓人家的私宅,其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明末清初北方民居建筑之典范。夏姓在阳武县是名门望族。清朝时期,天津、开封、卫辉、辉县、武陟、沁阳均有夏家的“当铺”,辉县、武陟还有夏家的别墅和大花园。原阳县城南毛西城庄有其小花园,解放后为当地驻军菜园,现已房舍林立。民国时候,夏家又加入全国金融机构“同和裕”,商业版图进一步扩大。


夏家大院最后一位男主人叫夏绵祖,号绳武,字瓞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卒于民国十三年 (1924),死时年仅26岁,未留下后代。只剩夏寡妇一人苦苦支撑这份偌大家业,故当地人又把这座院落称为“夏寡妇院”。因夏绵祖在族中排行十四,故晚辈称夏寡妇为“十四婶”。夏寡妇深居大宅,细心打理丈夫留下的庞大家业和生意。虽然她本人没有直接参与经营,但她却善于笼络一批能人为她所用,且生意红红火火,所以夏家的家业在她手里不但没有毁掉,反而声名远扬。夏寡妇大约在1956年去世,夏家本支再无继承人。

新中国成立后,夏家大院成为原阳县委办公地点。20世纪90年代,夏家大院才逐步被收归文物部门,并得到两次修缮。这只是夏家大院主院的遭遇,另外还有三座院落,早已被毁所剩无几。



夏家大院主院落共分三进院落,加上过厅,房屋共74间,皆为楼阁式建筑,建筑形式为“转厢楼”。2000年9月,夏家大院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原阳历史名人馆”,由文化部原部长王蒙题写馆名,成为展示原阳文明的一处窗口,兼具接待外来客商参观和举办各种展览活动的场所。



与原阳夏家大院对应的新乡另外一处清代建筑群则是位于卫辉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小店河村。虽然名为村,但其建筑连片相依,犹如一个结构严谨的大院落。这些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由阎氏第十世宗祖阎榜所建。2000年,小店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更多详情请点击相约新乡文章《卫辉小店河——阅尽清代一个家族的兴衰》,这里就不再赘述。


(新乡小店河清代建筑群)


在新乡,还有一个堪比乔家大院的清代院落,就是位于新乡县合河乡西元封村的王家大院。王家以农耕为本,进行农产品加工增值,种桑养蚕,操丝织绸,植棉轧花,榨油,开车马店,开饭铺,种豆开作坊,到卫河上游码头上经营货运。后来又经营干果点心、日杂、山货、布匹、颜料、医药和当铺等,相传小冀十字街往西路南,半条街都是王家的生意。从清乾隆五十年到清嘉庆二年的十多年内,当时的王氏家族第十一世祖王荣先,先后建造了三处宅院。


(昔日王家院落主门楼之一)


几年前,王家大院还存有坐北向南的一进四院,虎头门楼,高大雄伟。门前四级青石台阶,步步入门,长方形上马石分列两旁,青石断造的两个旗杆墩,分立两边。门额上高悬金字双匾,上匾写“大夫第”,下匾书“明经进士”。逢年过节门楼上大红宫灯熠熠生辉,映照得喜气盈门。可惜的是,如今这处院落也被其后人拆除,“明经进士”的牌匾不知去向,空留下无尽的遗憾和回忆。


(根据王家后人回忆绘制的王家大院布局图)




 清          “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中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起源可远溯至上古的祖先崇拜,历经周代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宗祠的发展变化,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真实的文化符号。


(定国村郭氏宗祠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清康熙十一(1672)年,明礼部尚书郭淐之子、清初学者郭士标在新乡县城东侧的定国村,也就是现在的新乡市牧野区定国村,建设了郭氏祠堂。2012年,郭氏后人相继投资300多万元,将祠堂旧址整饬一新。郭氏先祠座北朝南,南北长五拾叁步壹尺五寸、东西宽拾柒步壹尺,占地四亩。为一宅五院,依中轴线上山门、二门、神殿、拜殿、孝思堂为主体的群体建筑,如今被列入新乡市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守护在定国湖畔。



郭氏族谱记载,郭氏自宋、元以来便世居新乡。元末明初,郭氏后人从新乡县十里铺迁居到原殷姓人居住的小栗庄,并以村北定国寺命名为定国村。郭氏家族在新乡地区明清两朝功名显赫,有父子登科、兄弟进士的美誉。名人有郭孔嘉、郭千之、郭蒙吉、郭淐、郭湸、郭士标、郭遇熙、郭晋熙等人,其中数明朝天启皇帝的老师郭淐最为出名。



所以说,古代祠堂以“敬宗睦族”为核心理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也是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的调节机构、家族扶危济困的慈善机构。如今的祠堂则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感恩思孝、端行修德,激荡时代新风尚的精神源泉和文化基因。祠堂透着家风,连着民风、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清          “坊”



说到牌坊,新乡人第一印象便是位于新乡市红旗区平原路饮马口附近的七世同居坊。其实,在新乡城区还有另外两座牌坊,品位最高、规模最大的要数尚书牌坊,可惜1960年扩路时,将位于平原路与劳动街十字南100米的“尚书坊”拆除。另一座“恩锡九源坊”在卫河北岸的南花园街26号院内,是明朝皇上赐给郭千之的墓前神道大门,所以又称郭家墓神道牌坊。


平原路七世同居坊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牌坊作为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由棂[líng]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成熟于唐、宋,到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七世同居坊是清代道光皇帝(1824年)为臣子赵珂七代同堂恩赐所建。牌坊面南背北,横跨街心,青石结构,柱及坊顶等构件,悉仿传统木结构房屋建筑雕刻而成,通高8.6米,基座上宽8.46米,通体用细青石仿三重檐的木结构牌楼雕刻而成。主间檐下正中南北两面阴刻“圣旨”二字,整个坊由百余个构件相互嵌制而成,气势雄伟,厚重华美。坊通体浮雕、立体雕、镂雕、线刻多种技巧,镌刻各种图案80余幅,且结构严谨、形象准确、刀工净洁,是清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更多详情请查阅相约新乡文章《不知道石牌坊,不好意思说是新乡人》,更深了解石牌坊。



如今石牌坊历经近200年的风雨和人为破坏,依旧屹立不倒。所幸的是近年来红旗区斥资将其修缮一新,并辟为街心花园,让沧桑的石刻得以妥善保护,焕发了新的生机。


 清          “楼”



除了祠堂、牌坊之外,在封建社会传统小农经济体制下,戏楼作为劳动人民辛苦劳作之余难得的消遣处所,成为村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留庄营村古戏楼 红旗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留庄营老村内,就有这样一处戏楼。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开始兴建,经过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三朝,直到嘉庆帝顒琰统治华夏九州后的十四年(公元1809年),留庄营戏楼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座戏楼为何会横跨百年才建成,原因我们已不可考,但是其“河北三府数第一”的美誉却口口相传,直到今天。



戏楼坐北朝南,主体宽9米深8米,前后两室,外台演出内室供演职人员化妆休息。青石铺台,地基深达2米。该戏楼从安徽亳州取样,设计新颖,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气质壮观,是新乡全市戏曲建筑艺术的珍品,被收录在中华名楼大观一书,对研究我国古代戏楼建筑和戏剧艺术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燕来”“云归”诉说着时间流变,“出将”“入相”传递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秩序法则。现在的留庄营早已成为城市东区的一部分,变成美丽富饶的城市社区,但戏楼一直留在老村,在高楼大厦中间见证着新乡的沧海桑田,芸芸众生的离合悲欢。



 清          “碑”



清代200多年,新乡大地历经了不少风雨沧桑,自然也留下众多庙宇和碑刻。今天咱们单表一下其中的河南衡家楼河神庙满汉双文碑记。


(上世纪当地村民复建的衡家楼河神庙)


衡家楼河神庙原址在封丘县荆隆宫乡坝台村北、后桑园村东,庙碑现保存在县城东5里史君祠内,分满、汉文各一通,大清嘉庆皇帝御碑。两碑规格形制内容相同,俗称满汉对照碑。碑文首行即为:河南衡家楼新建神庙碑记。


(封丘县使君祠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碑文用纪实的手法记述了发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9月的黄河衡家楼决堤事件,真实反映了黄河决堤的历史事实及清代应对水灾的政策措施。


(保存在使君祠内的衡家楼河神庙汉满双文碑)


《清史稿·河渠》记载,1803年九月,黄河决封丘衡家楼(今封丘县荆隆宫乡南大工村),东北由范县达张秋,穿运河东趋盐河,经利津入海。直隶长垣、东平、开州均被水成灾。上饬布政使瞻住抚恤……会同东河总督嵇承志堵筑。明年二月塞。衡家楼村因此次决口不复存在,封堵决口的工程巨大,于是起名“大工”,原村庄也改称演变为“东大工村”“南大工村”“西大工村”三个村子。


(使君祠内衡家楼河神庙汉文碑)


衡家楼河神庙汉文碑写于嘉庆九年(1804)春三月,现仅存碑身,碑座、碑首散落在民间,正积极追回当中。碑身呈坚长方形,青石质,高2.28米,宽1.21米。碑阳刻嘉庆皇帝汉文馆阁体楷书,边框饰有云龙纹图案,文后钤刻方形朱白文篆书印各一方。碑文26行,全文1034字。


(衡家楼河神庙汉文碑部分碑文)



上下拉动查看碑文

黄河发源昆仑,东流入于甘陕,出三门底柱之险,至于孟津,遂浩浩汤汤以达于海。……本朝百数十年以来,遭水患者屡矣,莫不发帑。……岁癸亥九月,已逾秋汛,方盼安澜之奏,忽惊河臣嵇承志飞章入告,河北岸衡家楼汛大,河夺溜于十三日,冲决堤身,数日之间陆续塌宽竟至五百余丈,河流直注大名所属长垣三州县,遂入山东省,抵张秋镇,横穿运道,下汇盐河,由利津入海。……亟命侍郞那彦宝驰赴工次,总办堵筑事宜,仍命巡抚马慧裕总河,嵇承志襄办,鸠工集料,协济帑金不下一千万两,赈恤难民同时并举。直隶则命藩司瞻柱遍施大赈。山东则命尚书费淳同巡抚铁保督办运道安民诸务。……兹于二月下旬费淳铁保奏报南粮首帮全渡张漫口,连樯北上,是运道无虞,静俟合龙佳信矣。忽于三月三日惊闻东坝蛰陷三十余丈,恐惧寸忱,宵旰莫释。……中旬以后,河流渐归引河,至二十二日金门挂缆,进埽断流,亥时合龙,全河复归故道。予敬感天恩深厚,祖考默佑,使百万生民咸登衽席,七省漕运仍归,天庾皆沐,河神垂庇。

嘉庆九年岁在甲子季春月下旬御笔,公元1804年三月。



衡家楼河神庙满汉双文碑的存在,印证了新乡历史上的黄河决口,诉说着“黄河平天下宁”的真实历史,成为讲好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清          “家”



唐诗宋词元曲清书画,清代的二百多年,不仅留下了许多有形的物质遗产,也催生了很多书画名家和学者。其中咱们新乡最有名的就是人称“新乡三绝”的畅中抡、郭淲、殷元福。他们以各自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即畅字、郭画、殷文章


畅中抡(公元1684-?)字拔公,号思斋,又号德辉。乾隆年间新乡县人,清代书法家。他书法造诣很深,真、草、隶、篆样样精通,为新乡三绝之首。擅长外碑,行草尤佳,他的作品深得钟(繇)、王(羲之)精髓,可书十数种书体,作品讲究章法,深得方圆之妙,多为新乡文人仿效。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能扇头纸尾得其只字,珙璧珍之”。


(畅中抡行草四条屏  尺寸 183×53厘米 

平原博物院供图 下同)


郭淲(1738-1815)字灵波,号百川,一号伯川、大川,别号小痴、晚号河上老人。河南省新乡县定国村人,清代书画家。贡生,授禹州训导。丁艰,服阕署镇平县教谕,补唐县训导。诗文以外,专精画学,山水宗河阳画派,雅洁萧疏、笔墨兼尽。著有《珠囊纪数》,郭赞兴辑《河上老书画集》。


郭淲设色花鸟图轴 部分


殷元福(1662-1726),字梦五,清代河南省卫辉府新乡县于店村(今新乡市新乡县郎公庙镇北于店村)人,著名清朝教育家,康熙年间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官至翰林,先后在广西柳城、融县和江苏无锡、武进任县令20年。因政绩卓著,人称“两江神明”。其诗书兼擅,为中原著名才子,有殷圣人的称誉,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寓理集》、《读易草》、《读易外集》、《知非草》、《候鸣集》等著作。




(殷元福著作书影 部分)


当然,新乡籍的清代名士还有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禁烟先驱、延津东街人申启贤;咸丰二年进士、三大清代廉吏之一,因为任浙江巡抚时,每天的早餐只有3根油条,人称“三根油条”的新乡人卫荣光;清朝康熙年间翰林院大学士,官至户部侍郎,曾被康熙皇帝两道五彩圣旨褒奖其母亲及夫人的新乡县人任璇等等。


(关堤村任氏宗祠里的五彩圣旨复制品 

原件珍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摄影 朱新国)


时光荏苒数百年,清城清韵后世传。大清一朝,新乡各地遗存颇丰,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穷尽,期待各位相约新乡,继续挖掘、探寻新乡的历史文化,为讲好新乡故事贡献点滴之力!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

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新乡县委宣传部 原阳县委宣传部 红旗区委宣传部 封丘县委宣传部 新乡市平原博物院

【资料来源】 大河网 新浪微博 搜狐号 百家号 《牧野风》封丘零距离等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史读新乡:明朝的那些事儿

史读新乡:牧野“宋韵”

史读新乡:有一种风流和盛世 值得仰望与追梦

史读新乡:“汉”风如画

史读新乡:新乡“秦”缘

“史”读新乡之话说商周

“史”读新乡:从文明曙光开始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