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我家曾住大河边,祖祖辈辈“它”相伴

李国强 相约新乡 2021-08-02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可打开相关链接。

      黄河,源自西部群山的“中华水塔”,在新乡(封丘古黄池处)转弯向东北,最终奔流到海,书写着地球上最动人的山海传奇。

      站在新乡城东南的关堤,喜迎时代猎猎风,让人一边遥想“一溜十八堤等峥嵘往事,一边思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使命。

      新乡有很多“堤”。“堤”,曾主要是“防”的色彩,如今则更多了“保”的概念。

北金堤滞洪区(上起长垣石头庄,下讫台前张庄,东西长171千米),图源:《大河安澜——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七十年》。
 

一、古新乡县:“一溜十八堤”!


      在新乡,有“一溜十八营,也有“一溜十八堤”。“营”与岳飞有关,“堤”与黄河相伴,大致都发生在古新乡县区域。

      该堤西接获嘉、东到延津、南临原阳,东西长30余公里,南北宽10—15公里。其中,高大的黄河北堤(今名古阳堤)西起获嘉县李道堤、东止高新区(原新乡县)洪门乡张堤村北,全长40余公里;此堤在春秋战国时开始修筑,秦汉时堤防已相当完善,所以叫汉堤。

      在新乡县境内的黄河故道总面积约3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0%。小冀镇、七里营镇、翟坡镇、朗公庙镇、古固寨镇、洪门镇7个乡镇,175个村,耕地面积35万多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2%。
 

八柳树(渡)曾是黄河渡口,传岳飞在此过河收复新乡。

      到明永乐年间,由于黄河连年在南岸决口,新乡县境内故道水绝(史载:“明天顺间,黄河南移,此处绝流”,黄河在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的时候在刘八庄村处干涸了,即刘八庄村当时地处黄河中心河道内)。

      靠近古阳堤稍微靠南的地区,在汉朝后期逐渐有人居住,唐宋人口较多,到明初又从山西洪洞县大量迁民。明中后期,伴随着黄河故道的断流,原居住在古阳堤附近的人,也陆续向内滩迁居,如刘庄是从高任旺迁去,康庄是小冀迁去,大张庄、府庄是杏庄迁去的,杨堤是李道堤迁去的,王连屯是延津县大王连屯迁去的……

      而八柳树、刘店、马头王、庄岩(又名装盐)都曾是黄河渡口。
 

古阳堤(一溜十八堤)大致位置
 
     “一溜十八堤在哪里呢?

      它位于现在的东三干渠沿线。东北经获嘉县的张堤、梁堤、固县、刘固堤、李道堤、山头王村入新乡县界,再东北经新乡县之石碑村、豆腐村、大阳堤、赵堤、油坊堤、刘堤、关堤,最终至卫辉市秦堤村止,全长约40多公里!
 

二、站在“堤”上喊声“娘”!


      历史上,黄河像一位母亲,托着她的儿女,觉得累了,臂弯就改换一个姿势,因此,就造成了河道的数次变迁。

      据西汉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在新乡发生决溢的年份共164年,属堤防溃决的124次,河溢成灾的82次,因溃堤致使下游河道变迁者6次。六大河徙,四徙于原阳,一徙于延津、封丘     

金堤长廊(新原阳八景之一)    摄影:袁建立

      堤随河动,河道变了,大堤也就跟着变。

     在我老家原阳县的北部,曾有著名的黄河金堤,呈西南、东北走向,具体为:西起荥阳县(古荥泽)界,过祝楼姚村仨堤头,东北经圈里(古湾子头)、口里(古徐村堤)、磁固堤、师寨(古大堤),再东北黑洋山、后堤、秦庄(古秦家堤),入延津县界,与现在的原阳黄河北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

     原阳金堤始建春秋时期,历代加修,有秦始皇“北修长城挡鞑兵,南修金堤挡洪水”一说。汉代称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下文有图)     


焦田庄黄河古堤  视频:朱新国


     原阳之外,在位于新乡县焦田庄也有一段黄河古堤,它三面环水,西侧是人民胜利渠三号节制闸,堤南是龙泉苑,堤前是龙泉古寺。


新乡县东岳庙汉堤遗址    拍摄:李国强


     此外,在新乡县翟坡镇的中大阳村口有座东岳庙,不同于新乡市的东岳庙处在繁华街区,它坐落乡野,骄傲地守着一段汉代黄河堤。该堤呈西南东北走向,与焦田庄附近的汉堤一致。其实,这两段原本是相连的完整的一道大堤,一路巍峨向东,进入新乡高新区境内。后来,被岁月切割成断续的几段,留下几处寂寞遗存。

新乡县东岳庙汉堤遗址 视频:朱新国

     再向西南,在七里营村八六路和胡韦线交界处,那轻吟着丰收序曲的青纱帐中,也掩映着一段黄河古堤。她从获嘉县冯庄镇走来,沿七里营村方向东延,将古黄河锁在古新乡县和原武、阳武县之间。

七里营太行堤遗迹    视频:朱新国

     如今,河走了,堤留下了,营养也永久沉淀在这片土地上。一茬又一茬的庄稼,生长在母亲河曾流淌过的地方,养育着近80万滩区百姓,数量占全省黄河滩区人口近六成。

     所以,作为“黄河儿女”的新乡人,当吃着延津的中国第一麦,品着原阳的中国第一米,代代繁衍生息,应该喊黄河一声“娘亲”。
 

三、现存古堤知多少?


     西汉贾让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85年以前),黄河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堤防,但尚不连续稳固,进入战国时期开始系统修筑河堤。

     根据古代黄河大堤名称和走向,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汉代前称“古阳堤”,汉至宋金称“金堤”,明清时期称“太行堤”。

黄河大堤走向图    制图:王政

新乡境内现存黄河古堤:

1、获嘉县黄河古堤

张堤村古黄河大堤  供图:李慧萍


位于冯庄镇张堤村村西,东西长98米,南北宽60米,面积5880平方米,东西方向,北高南低,现存堤高出地表为2—2.5米不等。

2、高新区黄河古堤

 油坊堤村古黄河大堤东端  供图:李慧萍


关堤乡油坊堤村,原名大金堤,长185米,宽10.2—29米,距现地表高1.3—4.4米,大体呈东西走向。大堤的修筑、使用时代待定。

3、原阳福宁集秦庄黄河古堤

福宁集秦庄黄河古堤  供图:李国强


东汉时期,王景负责修筑黄河金堤,他征调数十万人,费时一年有余,使黄河水800余年没有发生大改道。该段金堤原总长6000余米,至金明昌五年(1194),河徙原阳县光禄村(今张大夫寨村),河道南迁,金堤逐渐湮灭成尘,唯秦庄一代遗迹犹存,现存地表高度约2米,宽近200米。     

4、原阳县葛埠口乡黄河古堤


原阳“黄沁交流碑”   供图:李慧萍


葛埠口乡白庙村明代白王庙遗址,有一通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碑刻,称为“绞龙碑”或“黄沁交流碑”,碑中记述了沁水在白庙村东南与黄河交汇的史实。这说明,在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以前,黄河曾流经原阳县城北。

5、延津县黄河古堤

沙门城址北部古堤  供图:李国强


在沙门城址(即吴起城)、化肥厂区域还保存有东西向断续的黄河古堤遗存,沙门城址挖掘中曾发现宋金时期的河道相关遗迹遗物,推断这一段儿大堤应是宋金时期遗存。

6、新乡县焦田庄黄河古堤

焦田庄黄河古堤   供图:朱新国


2013年,在新乡县北3.5公里处,人民胜利渠三号节制闸东的翟坡镇焦田庄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古黄河大堤(金堤)遗存。据叠压关系、堆积分布特点以及出土筒瓦残片,推断其为汉代残堤。与《后汉书•王景传》记载的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王景筑堤吻合。


      一直以来,新乡的黄河古堤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黄河故堤断续不全,残存不多;二是走向不一,难以续合;三是农村建设,取土严重。

     但是,保护黄河古堤又极其重要,考古专家们通过发现的历代筑堤技术、抢险避难举措,探讨治黄方略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古代的治黄经验,对于制定正确的治黄方针,探讨根治黄河的途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国家黄河文化战略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可以因势利导,开发利用,也许还将给当地带来经济价值。
 

四、古大堤,新愿景!

    
封丘青龙湖

      早在2017年初,我市就提前谋篇布局,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郑新一体化、城乡融合、县域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多篇文章一起做。

      2020年,我市又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围绕“三产”融合,加快推进46个重点项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乡样板。

太行堤

      打造“新乡样板”,既需要我们“建”,也需要我们“守”,守住并保护好大自然的遗产,守住并留得下母亲河在家乡的轨迹,守住并不断丰富黄河孕育的文明,守住并弘扬、创新黄河大合唱般勇敢奋进的伟大精神。

长垣后小渠村附近长济高速和临黄堤交叉口

      站在堤上,看逝者如斯夫,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注】本文作者系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特别鸣谢】新乡市文化名家贺惠陆、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慧萍,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员冯德仁给予专业指导。

【资料来源】卫河畔(企鹅号)《一溜十八堤,新乡县与黄河的故事》;李慧萍《新乡地区古黄河堤防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卫辉:铭记!百年书舍今安在?曾开河南新学之先声!

人民路:新乡人的精神地标

新乡:“店”“店”“铺”“铺” 曾经见证的牧野繁华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