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读新乡:明朝的那些事儿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又话说此处楼阁非彼处,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不,话说14世纪中期,元末天下大乱,尽管各路义军纷起,但是元朝的帝王将相们还在京城活得滋滋润润,暂无性命之忧。结果从安徽杀出一的匹黑马、也就是斜杠青年朱元璋,不仅很快建立了“西吴”政权,占领了应天府,将其改为南京做了首都,定国号为明;还到处招兵买马,准备北上讨伐元朝。


(朱元璋为红巾军招募新兵)

(朱元璋建立的应天府 即南京城)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并没就此罢手,1368年建国当年便打到京师,也就是北京。逼得元顺帝只好卷着铺盖跑回了蒙古老家,结束了不足百年的“北漂”生涯。这位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放牛娃,最终逆袭成一代帝王。于是乎,一场赓续近300集的大剧《明朝那些事》开拍了,从此新乡就有了近300年的“朱明王朝”属地标签。


(朱元璋的北伐军)



一 嘉靖南巡 卫辉焚宫



精明能干,却又疑心很重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广封子嗣为王,以期江山永固,世代姓朱。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1521年,第十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时意外落水,染病去世。因为没有子嗣,按照朱元璋自己订立的祖训“兄死弟及”,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朱厚熜捡了个漏,成功上位明朝第十一任皇帝,也就是明世宗,年号嘉靖。


(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


这个朱厚熜对于这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开始还把持得住。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史称“嘉靖新政”,颇有先祖朱元璋遗风。可是后期这位“插班生”却没了进取心,崇信道教、宠溺严嵩等奸臣,更连续20多年不上朝,真心大!


(嘉靖皇帝)


话说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十二月初四日,朱厚熜的母亲蒋太后去世,嘉靖皇帝决定将圣母梓宫南祔,和父陵合葬,并决定往南边转转,看看父亲的显陵(在承天府治钟祥县,今湖北省钟祥市)。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二月十六日,嘉靖帝率文武百官离开京师,浩浩荡荡向南进发。这就是著名的嘉靖南巡,这也成为明代帝王远巡的绝唱。此后,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皆未离京出巡,最多就去了一下昌平。


(明《出警入跸图》记录嘉靖皇帝南巡)


可是这次南巡的并不顺利,还出了几个小插曲,其中就有影响较大的“卫辉焚宫案”,差点一把火把嘉靖烧死。经过12天的车马劳顿,二月二十八日,车驾进入河南,前面就是重镇卫辉。嘉靖皇帝虽然在锦衣卫、八千精壮旗校、六千扈驾官军的层层保卫下,但还是没有料到火烧寝宫。


(明《出警入跸图》记录嘉靖皇帝南巡)


二月二十八日下午,车驾驻跸卫辉城外行殿(注:明朝凡皇帝巡狩,于各地居住称为行殿,均建于城邑之外,属于临时性建筑,其间皇帝处理朝政,饮食起居,宫眷护卫等项,皆是在这一封闭区域内进行的,待到离开之后,行殿即行撤毁。卫辉行宫也不例外,其位置是搭盖于卫辉城外,故有郊迎、参拜及护王回城诸仪。),由于旅途疲劳,嘉靖帝设宴款待了前来见驾的汝王朱祐[pēng]之后,早早就休息了。随驾南行的侍从人员也都安顿下来,连日的奔波使他们也很快进入了梦乡。


(汲县志绘县境图)


天交四鼓,不知从行殿的哪一处突然冒出火花,由于春季干燥,行殿又都是用木材、苇席、毡帐所搭盖,顷刻之间整个行殿陷入一片火海。从睡梦中惊醒的侍从们奔跑着、呼喊着,嘉靖帝自己被烈火惊醒,身边的宦官、宫女也跑得没影了,正在这危机的关头,锦衣卫指挥陆炳头上顶着一床湿棉被冲进行宫,将湿棉被蒙在嘉靖帝身上,背起皇上转身冲出火海,把嘉靖帝解救了出来。《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记载,“驾抵卫辉,……夜四更,行宫火。……独锦衣卫指挥陆炳负上出,御乘舆”。


(行殿失火 网络配图)


虽然说嘉靖皇帝很快获救,可是“后宫及内侍有殒于火者,法物宝玉多燬。”第二天嘉靖帝大发雷霆,当即宣布了两项命令:一是命右都御史王廷相勘察火灾现场;一是抓来卫辉及河南的地方官员治罪。这个被宫人丢弃蜡烛引发的大火,最终使得一批官员受牵连。最倒霉的要数卫辉知府王聘和汲县署印知县侯郡,俩人被戴上枷锁,由锦衣卫押着行走在嘉靖皇帝的驾前,示众惩戒。等走到目的地承天府,又被施以杖刑,发配到边方削官为民。


(湖北钟祥嘉靖父亲陵墓 明显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21记载:“戊辰(二月二十九),驾抵新乡。郑王厚烷郊迎入,朝于行殿……各官不恭王事,违慢废职,悉黜为民。”可以说,朱厚熜一个人的巡狩,庞大的随行团队不仅折腾得沿途民众不得安生,还罢黜了不少基层官员,吓得所到之处人心惶惶,生怕得罪这个皇帝老儿。过了卫辉后,嘉靖帝一路顺风,三月十日到达钟祥丰乐驿,开始了他的衣锦还乡之旅。这次明世宗嘉靖皇帝南狩历时四个月,途中相继与赵、汝、郑、周、伊、徽、唐、楚等诸藩叙旧,在六月份返回京师(今北京)。



二 两任藩王 成就府城



自从朱元璋这位导演大肆分封子嗣之后,河南便开始上演“明朝那些事”的地方版本。先后有十一位藩王受封河南,让河南成为明代藩王分封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十一位“爷”分别是:开封府的周王;钧州(今禹州市)的徽王;南阳府的唐王;卫辉府的汝王、潞王;河南府的伊王、福王;汝宁府的秀王、崇王;彰德府的赵王;还有怀庆府的郑王。


(明初藩王分封图)


试想一下,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站在都城应天府的宝座前,面对子嗣和群臣,指点江山,分封藩王,是何等豪迈。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很快进入了朱元璋的法眼,成为明朝重要的分封地域之一。


(明代河南版图)


于是建国之初,太祖的三个儿子被先后分封至河南,他们分别是:开封府周王、南阳府唐王、河南府伊王。明永乐时期,又将其子赵王分封到彰德府,形成了明代藩王布局河南的基本框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元璋家的人口也是如此,随着帝位的巩固,宗室支属越来越多,封国自然是不断增长。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地处河北三府的卫辉府,终于拉开了和明代藩王结缘的序幕。首先分封的是明孝宗皇帝之长弟兴王朱祐杬。但是兴王觉得卫辉穷,河水多,还经常泛滥,没法建立王府,于是奏请明孝宗把自己改封到湖广的安陆州。这个藩王挑三拣四,跑了,卫辉府错失了成为藩国的机会。


(兴王朱祐杬)


这个“兴王”,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焚宫案嘉靖皇帝的父亲。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兴王当初接受安排,就藩卫辉,那么后来嘉靖入京做皇上的出发地,就成了咱们新乡的卫辉。兴王虽然因改封而没有之国卫辉,但是却成为卫辉府与明代藩王渊源开始的标志。豫北的卫辉府,从此开始进入朝廷视野,成为藩王封国的重要府地。


(卫辉市区今貌)


仅仅相隔数月,明弘治四年八月(公元1491),明孝宗册封皇第九弟祐榰为寿王、第十弟祐梈为汝王、第十一弟祐橓为泾王、第十二弟祐枢为荣王、第十三弟祐楷为申王。其中明宪宗第十一子朱祐梈[pēng]也就是汝王被封到了卫辉。汝王成为首位在卫辉就藩,并封居卫辉时间最长的一位明代藩王。从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到嘉靖三十七年去世,长达58年之久,远远超过了其后潞简王的25年、第二代潞悯王的26年,对卫辉也就是现在的新乡辖区影响深远。


弘治十四年九月“汝王之国,上御奉先门送之,如仪。”汝王出京就藩,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故土和亲人,远赴河南卫辉府。汝王来到卫辉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府城建设。“汝府:在府城内东。弘治十一年以布、按分司、千户所、县治、儒学、城隍庙、预备仓库各基改建,如制。”可惜汝王没有后代,死后封国被解除,大量建筑废弃。唯一留存下来的便是嘉靖六年(公元1527)建成的崇本书楼,也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望京楼”。后来修建潞王府,因为书楼宏伟壮观得以留存,万历《卫辉府志》曰:“嘉靖间汝府建,蒙赐扁名,今在废潞府内。”

(崇本书楼现状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崇本书楼上的石坊)

(崇本书楼基座内部)


清朝初年时楼上的殿堂被清廷拆毁,用其木材,但主体建筑由于通体青石垒砌,拆除太费劲,所以和楼上的石坊幸运躲过一劫,保存至今,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代见证汝王府历史的唯一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望京楼”。(注:望京楼的称呼,最早开始出现在清初的文人笔记中,明正史里并没有这种说法。直至明末崇祯年间,潞王府还在使用“崇本书楼”的名称。明亡以后,俗称开始流传,乾隆年间的《汲县志》才有了“俗称望京”的说法,被沿用至今。)


(望京楼上俯瞰卫辉老城区)


接下来便是潞王登场了。潞简王朱翊鏐,明穆宗第四子,隆庆二年(1568)生,四岁封为亲王,万历十七年三月(公元1589)就藩卫辉府。“潞王之国,上御皇极门,王面辞,上降座临陛目送,怃然弗怿,群臣多感动者。”潞王一行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四月二十六日到达卫辉府。


(潞简王朱翊鏐画像)

作为明神宗的同母胞弟,潞王的离宫、到任、享有耕地以及王府建造,牌面自然比汝王大许多。仅仅其所享庄田一项,规模就达“四万顷”。万历十二年十月,工部题:“建造潞王府,据太监崔卿等题,卫辉府勘过府第基址,为照卫辉一城延袤仅六里,先年汝府旧基,实当东南大半。宜照诸臣会议,拆卸(汝王)旧府,照拟定基址盖造,通为一城,不妨展拓开东门,留城河一道环绕府前。崇本书楼遵旨存留,其余一照各王府规式建造。”(《明神宗实录》)从明实录记载不难看出,潞王府邸是在汝王府的旧基之上重新盖造的,并且“展拓以开东门”,使护城河“环绕府前”而过,从而奠定了卫辉古城的基本格局。


(卫辉城区全景 航拍 创影视觉)


据万历年间的《卫辉府志》记载,“万历十三年,建潞王府第,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高广与旧同,外砖内土;新增东门,合旧门为四:东曰宾阳、南曰迎薰、西曰眺行、北曰拱极;门楼四,高耸壮丽,视昔加焉;门各二重,有月台,有敌台,有角楼,警铺共三十所,池新旧共长一十五里三十步,知府周思宸建。”历经四年,这一“规模宏丽,足壮维藩”的府邸落成,成为诸藩当中奢华的代表。


(潞王遗存:潞王陵)

除了府城扩建外,为了保佑哥哥的大明江山,潞王还在城的东南修了一座镇国塔,现在成为卫辉名胜和标志性建筑。此外,潞王把持着海盐的经营权,从海上过来的盐经过卫河一路漕运来到卫辉,逐渐形成了三大码头和繁华的盐店街。


(卫辉 镇国塔)


万历四十六年潞简王之子朱常淓袭爵,成为二世潞王。虽然贵为藩王,但朱常淓却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精通琴棋书画,留有《古音正宗》《述古书法纂》等传世著作,尤通音律,善制琴,在其生前已经名扬天下,制作的潞琴被崇祯皇帝视作珍品,成为明末朝廷赏赐的重要礼品。


(潞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作为一位“仁慈胜而决断少”的书生,遭逢明末乱世和清军入侵,最终无法挽狂澜于既倒,被俘后在清顺治二年十一月五日被杀害于京师菜市口。但其留下的潞琴和制作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新乡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 明人名事 泽被新乡



尽管明朝的国祚只延续了二百多年,没有实现朱元璋江山传承万世万代的遗愿,但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影响中国的杰出人物,其中不乏新乡籍的。


(抗倭名将 戚继光)


戚祥,河南卫辉府人(今卫辉市),明朝明威将军,戚继光的先祖。曾任朱元璋亲兵,跟随朱元璋多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跟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明威将军,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直到后来,他的后代戚继光创立“戚家军”,抗击倭寇,一举成名,被当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李化龙塑像)


李化龙,今长垣市满村镇老李庄人,明朝中后期名将、太师、兵部尚书。“长垣七尚书”之一。明崇祯元年(1628年)建专祠于长垣东街,春秋享祀。祠前有牌坊曰:“文治武功”,坊后有对联“春秋血食诗书帅,钟鼎名流社稷臣”其在任最大成就是开挖了由夏镇经台儿庄到邳州的泇运河[jiā],引黄河之水济东运河漕运,使经常因黄河泛滥而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畅通,促进南粮北运。同时发展了造船工业和航运事业,有利运兵防倭,安定边民,是明朝的爱国名臣。


(李化龙主持开挖的泇运河)

刘璋,汲人(今卫辉市),最高官至中央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官历成化、弘治两朝,长达32年。是明朝中期的一名文武兼备的将军,以清廉著称。死后朝廷念其劳绩功著,特恩准归葬卫辉府原籍,建墓于府城西北,人称刘都堂坟。

(故宫·乾清宫)


贺盛瑞,获嘉人,明万历年间的皇家建筑专家。在任缮司郎中期间曾主持维修景陵、献陵、永宁公主坟,并主持修建了故宫的乾清、坤宁两座宫殿。以敢于创新,正直干练,清廉节约著称,曾因拒绝商人、地方官员和东厂宦官行贿,被贪官派人刺杀,所幸被义士相救,留下了获嘉同盟山“好汉碑”的佳话。


(故宫·坤宁宫)


在创新方面,以前修宫殿时,需要往京城运送长3丈、宽1丈、厚3尺的巨石,需要民夫两万人,每一里掘一口井,利用冬季泼水为冰,再利用冰的滑力,拽拉运送,需要28天时间,耗费银两11万两。贺盛瑞修主持修建乾清、坤宁两宫时,发明16轮的大车来运输巨石,不受季节限制,只用22天就运到了北京,而且耗银还不足7千两,震惊朝野。最终两座宫殿修下来,贺盛瑞一共节约白银93万余两。不过也因此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城。


(用巨石做成的云龙台阶)


当然还有明末清初在新乡辉县夏峰村授徒讲学,著书立说,被尊称为“夏峰先生”孙奇逢;


(明末清初大儒  孙奇逢)


明崇祯十三年进士,被称为“许天官”,曾在明朝灭亡时暗中将崇祯皇帝的尸体运到昌平与皇妃合葬,又全身而退返回新乡的新乡县西元封村的许作梅;


(张缙彦流放东北宁古塔 网络配图)


曾任崇祯十六年兵部尚书,人称“大司马”,灭明后被诬告流放东北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被东北人民奉为“五谷”的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的张缙彦;明天启礼部尚书,新乡县定国村人郭淐。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尽管朱元璋费尽心思为子孙后代分封,设定祖训,培养子孙帝王之术,但是在赓续276年之后,还是走向了衰亡。

留下江山易主的“新乡八景”,空悲切;诞生一度繁盛的经济文化,千古传。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特别鸣谢】潞王陵博物馆

【资料来源】潞王陵博物馆文物科长苏东鹏 头条@混知 微博@明月在船 霍德柱 搜狐@史志新乡 道客巴巴  @卫辉慢生活  @唐南郡公张御丰 《牧野风》百度百科 等等,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史”读新乡:从文明曙光开始

史读新乡:“汉”风如画

史读新乡:新乡“秦”缘

史读新乡:“汉”风如画

史读新乡:有一种风流和盛世 值得仰望与追梦

史读新乡:牧野“宋韵”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