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经常路过的“骆驼湾”,已经500多岁了

文艳 相约新乡 2023-01-15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从东郊卫河边一处荒凉的码头,到日渐繁华的村庄;

从牧野湖畔的骆驼湾老村,到平原路南侧的骆驼湾居住新区;

骆驼湾村在500多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中完成了最美的蝶变。


从“五里屯”到“骆驼湾”


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初平,民心安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位于新乡市(当时为新乡县)东郊一处小小的卫河码头,开始由一派荒凉日渐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随着中原地带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兴盛, 卫河通津、京的运河作用日益显现,周围村庄的一些村民及奔走讨饭的穷苦百姓,看到了这里蕴含的商机,开始往这处小小的码头附近聚居下来。


图片来源:骆驼湾村志

第一批来此居住的,当是服务卫河码头工人的手工艺人及小商小贩,如卖馍卖饭的,打铁开店的,修理器具的等等。


随着来此居住的人们日渐增多,自然而然就落居成村了。刚开始,因村子距离新乡县衙约有五里地,人们就给村子起名“五里屯”。


后来,人们看到卫河蜿蜒而来,隆起的河湾像极了骆驼背,于是就形象地将“五里“改名为“骆驼,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形如骆驼的河湾位置就是如今的牧野湖,经过改造之后看不出骆驼的形状了。


在其后的500多年时间里,骆驼湾村随着明、清封建王朝的荣衰更替以及民国以来的各种战乱,艰难地在历史的泥泞道路上跋涉前行。那时候,吃饱饭穿暖衣,是一代代骆驼湾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沿卫河而繁衍生息的城郊小村,仍然只有100来口人。此时卫河的运河功能日渐式微,村民们靠种少量田地或做小买卖为生,加上战乱不止,大家还都在为生命的安危及一日三餐而日夜奔劳。


1949101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骆驼湾人和全国劳苦大众一起,终于翻身做了新社会的主人。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骆驼湾人豪情满怀,自强不息, 一步步走上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图片来源:骆驼湾村志

1984年,由于骆驼湾村东扩,部分村民在平原路南建新村,也就是现在的骆驼湾新村。


2004年至2006年,骆驼湾村进行“城中村”改造中,又将剩余的老村拆除,建设骆驼湾居住新区新区位于平原路东段,市政府西临。


近年来,骆驼湾村始终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以极佳的地理位置发展租赁事业,村民多以务工、经商为主。


时代的先锋记忆

大明朝万历年间,据《新乡县志》记载:“原庄夏景,绿树荫浓,鸟声上下,坐卧其间,可以消暑。这就是著名的“新乡八景”之一:原庄夏景。


相传原庄在县城西北十五里,村有个聋哑人,名叫武夏,因做善事而会说话,被传为奇闻。武夏从小聋哑,但天资聪明,爱办好事善事,经常替邻居打扫卫生、挑水、砍柴。


他觉得这还不够救赎自己,就去做了一名道士,相传有一次武夏在一座桥上行走时,有个商人骑马从此路过,不小心从马上掉下300两金子,商人没发觉,骑着马往前走。正好被武夏看到,他捡起金子就去追赶,边跑边喊,情急之下竟然喊出了声,“你的钱掉了。


商人随以重金酬谢,武夏婉拒,说“我过去是个哑巴,今天能说话,要谢还是谢你才是。


老百姓知道此事后,都说这是武夏做善事的结果。1620年,武夏47岁去世,葬于骆驼湾,清道光年间,新乡县令熊如洵听说他的事迹后,亲自为他的墓碑撰记。


而今这座墓碑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骆驼湾这片土地上,从不乏勤奋、善良、智慧的带头人。


骆驼湾村第一位共产党员(1947年入党)姓韩,他在村里成立了第一届领导班子,虽然当时的名称不叫党支部、村委会,但实际上他与另一位村干部一起搭班,行使了村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职务,一起工作至1957年前后。


在这十年间,他们在上级的领导、支持下,一是成功组织了土地改革,给每家每户村民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二是联合张庄、 留庄营、段村共四个村,成立合作社,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三是引进“人才”,先后从张庄、马小营拖家带口 “调来”有文化的人当会计,解决了村里的写字、记账难题,全村的文化气息为之一振。


进入到新世纪,新的带头人带领大家摸索着进行村民资格认定后来因城市东扩, 政府建牧野大道、平原路、牧野湖等市政工程需要,先拆除建材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综合市场,又拆除新汲路两侧门面房,后拆除骆驼湾老村,开始建设骆驼湾居住新区。 

图片来源:骆驼湾村志

21世纪初至2017年撤村建居前,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快,骆驼湾村开始由昔日一个不起眼的城郊小村, 进入了与城市同步奔跑的时代幸运儿。


今天,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定符号,骆驼湾人身上的“农民“标签渐渐淡去,开始吹来骆驼湾人的“市民”时代。


骆驼湾村历任的带头人, 把一度贫穷的滨河小村变成了现在美丽富裕的新社区。


新式与古朴的共存


如今走在上世纪末修建的骆驼湾社区,与周边时尚鲜亮的建筑相比,它静静伫立在平原路一侧,为500多年来的人们遮阳避雨,与世无争,自成风景。


站在村口,吱呀一声,仿佛推开了岁月的大门,时代扶摇直上,老巷旧貌新颜不断更迭,无数市井中人来了又走。



往里看,狭长的街巷、灰色的砖瓦、红色的木门、爬满墙的丝瓜络、颇具时代特色的拱形门……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当真正地进入到巷子里,巷口叮铃铃的单车铃声,巷尾慵懒伸着腰的小猫,一条条幽深的小巷、晒着豆干菜的妇人,串起了骆驼湾的万千世事。


但让人倍感新奇的是街道旁简陋、狭小的门面房,却经营着一家家颇具时尚的现代美食。韩国炸鸡、咖喱、披萨……新式与古朴的共存,才是这个老村让人心动的地方。


多好,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包容身处都市的我们所有的焦灼和沮丧。



而百米之隔的骆驼湾居住新区,则完全是一幅现代化的生活模式。文体广场、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里更像是新乡城里的一处缩影,一砖一瓦,皆是故事。



建村500多年,骆驼湾将“骆驼湾村”的“小名”,改成了“骆驼湾社区”的“大名”。


“小名”改“大名”,一个更加美不胜收的画卷,正徐徐地铺展在人们的眼前。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了解新乡



【资料来源】感谢骆驼湾社区提供图文资料   公众号我家新乡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再看一眼马小营,你的家或者我的城。

卫滨之前叫西地:新乡从这里开始

臧营桥:五岔路口60年,最是新乡“烟火气”……

小北街,高楼旁边的市井烟火

580米西大街:用美食诠释人间至味是清欢

文化街:让身体和心灵同时在路上

新乡大学城商业街:三所大学十万学子一辈子的记忆

姜庄街:一街温暖 半城繁华

1.3公里,长过新乡人的69年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夏宝莲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