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 | 这些愚蠢的发明简直是用生命在搞笑
这是我们“热点追踪器”系列的第22篇文章
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愚人节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节日。有人在这天表白;有人在这天搞怪;还有人在这天开玩笑......大家为了庆祝愚人节,总是有各式各样的招数。
不过,对于那些脑洞大开的人来说,即便不在愚人节,也忍不住做一些“蠢事”,比如下面几个本应该严肃认真的军事发明,“犯蠢”起来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堪称最硬核“犯蠢”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堑壕战造成了大量伤亡,其残酷程度是各参战国始料未及的。人类第一次面对阵地战中机枪和火炮的强大威力,在它们的压制下,任何形式的步兵冲锋几乎都不可能成功。
于是,一段时间内各国都在研究如何为进攻者提供足够的防护,以冲破机枪的火力封锁。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几乎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坦克,只有意大利人想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为单兵装备有机动力的装甲护盾。
意大利研制的机动装甲护盾
1935年意大利老牌军火商安萨尔多公司完成了最终设计。这种移动护盾由单人驾驶,不仅提供正面和侧面的装甲防护,还配备了机枪,因而当时有人叫它“单人坦克”。
这种“坦克”兼具攻击、防御和机动性能,听起来可以说与一般的坦克无异了,然而实际上它是下图这样驾驶的……
“单兵坦克”的驾驶姿势(好费腿……)
为了维持护甲强度并减少被弹面积,这种微型“坦克”的设计高度只有1.1米,驾驶员只能采取蹲位或者像鞠躬一般九十度前倾操作。
由于其机动能力十分低下,防御能力也相当有限,根本没有坦克等装甲车辆必须具备的突击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一面会走的盾牌而已。
寂寞的背影
而且如果长距离的工作,还要依靠其它设备运输,浪费战备资源,实战效果更是完全无法和坦克相比。因此这种“单兵坦克”的设计仅在二三十年代时兴过一小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了。
2
人类历史上的舰船一直延续着尖底、梭形的外形,然而在1868年,苏格兰造船专家约翰·埃尔德(John Elder)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拓宽船辐可以减少船体需要防护的面积,而且可以使船装载比普通战舰更厚的装甲和更强的火炮。
另外,这种设计的舰船吃水更浅,只需要稍稍加强驱动力,它的航速便可以超过传统设计的船只。这一理念得到了沙皇俄国专家的认可,很快,沙俄设计并建造了有史以来第一艘圆形战舰——“诺夫哥罗德”级战舰。
“诺夫哥罗德”级战舰
该战舰呈一个标准的圆形,直径30.8米,最大吃水4.1米,标准排水量2531吨,装备了2门11英寸主炮,若干副炮,还可发射鱼雷。
虽然,该舰的部分性能达到了预期目标,比如它确实拥有了更厚重的装甲和更强的火炮,然而机动性方面却是完全失算。
圆形的舰体极其不利于航行,一方面难以控制航向导致无法提速,另一方面转向效率很差。尽管在前期试验和试航时表现还不错,但完全无法满足实战需要,因此该级战舰一共仅建造了两艘。
1911年12月,两舰被当作废铁拆解掉了,虽然两艘舰看起来蠢蠢的,但如果留到今天弄成海上博物馆,应该会人气爆棚。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无线电技术尚未发展起来,制导技术很不成熟。飞行员在实施轰炸任务时,为了确保对目标的有效打击,不得不进行低空投弹,这一过程中很容易被敌防空火力击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提出一种用鸽子充当制导系统的设想,并在美国海军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的协助下进行了相关试验。
鸽子导弹
具体计划是:在鹈鹄导弹的头部安放一个特制的空仓,每个空仓有3个隔间,可以放入3只训练有素的鸽子和一个显示导弹飞行路线的触控屏幕。
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如果目标偏离了屏幕中心,那么随着3只鸽子分别啄击屏幕,控制器将调节飞行参数,修正航向。
然而,就在实验即将成功之际,1943年5月12日,英国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声导鱼雷击毁了一艘德国潜艇;同年9月9日,英国又成功投射了一枚无线电制导的滑翔炸弹,击沉了意大利的“罗马号”战列舰。
新技术的出现快速推动了制导武器的进步,美国也马上开始发展自己的无线电、雷达、电视制导技术,并很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方对“鸽子导弹”已经失去兴趣,毕竟电子系统的可靠性要远远高于鸽子。
于是,1944年10月8日, “鸽子导弹”项目正式宣布终止。
4
二战结束后不久,冷战便拉开了序幕。西欧与美国为了防范苏联部队进犯欧洲,发明了许多古怪的前线战术核武器,其中就包括英国设计的“蓝孔雀”核地雷。
这种地雷重7.2吨,约1万吨TNT爆炸当量。英国计划将它们安装在苏军入侵的路径上(大多数在西德境内),若苏军入侵,经过地雷附近则会触发爆炸。
“蓝孔雀”核地雷
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不是普通的爆炸,而是会造成大量辐射的核爆炸。如果真的引爆,除了敌方的伤亡,盟国的大片领地也会变成废土。
更让盟友哭笑不得的是它的控制装置。高纬度地区的严寒很容易使电子线路失效或雷管冻结而无法正常引爆。
1957年,英国核物理学家找到了解决方案:在每颗核地雷里放一只活鸡,靠鸡的体温维持起爆装置的工作状态。同时放上一个星期的饲料,这样鸡就不会去啄起爆装置,然后每个星期派人打开核地雷换新的饲料。
2004年3月31日,英国伦敦国家纪录办公室举行冷战期间秘密核计划展览会,首次公开“蓝孔雀”计划。文件提到靠鸡来维持电子装置正常运作的段落时,被多数的参观者认定是4月1日的愚人节笑话。
5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上,苏联士兵曾利用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训练狗去炸毁德国坦克。
过程很简单:首先让狗饿一会儿,然后在坦克底盘下放食物,让狗去寻找。多次重复之后,狗一见到坦克就会自动钻到下面。
这样只要德军坦克靠近,苏军放狗,狗带着炸药跑到德军坦克下,触发炸药爆炸,这样就能轻易摧毁德军坦克,也因此给狗起名叫反坦克狗。
反坦克狗
理想很丰满,可是实战中就出现了问题。
由于苏军训练反坦克狗时使用的都是由柴油引擎驱动的苏军坦克,而不是由汽油引擎驱动的德军坦克,狗狗们适应了柴油味而对德军坦克的汽油味十分陌生。
结果打起仗来狗狗们不去炸德军坦克,反而纷纷跑到苏军坦克下,造成了不少苏军坦克的损失。
反坦克狗在接近目标
苏联吸取教训,开始用缴获的德国虎式坦克来训练。结果还算成功,基本每炸毁德军三辆坦克就会误炸自己两辆坦克。
后来德军给坦克装配了火焰喷射器,一旦发现反坦克狗,德军坦克便会喷火威吓,受到惊吓的狗狗们许多会逃窜回苏联阵地,再次误伤不少苏联坦克。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反坦克狗一共炸毁了400多辆德军坦克和装甲车,至于误损了多少苏联坦克和装甲车,就不得而知了。
人类总是在犯错误中不断前进,历史上这些蠢蠢的发明其实也是勇敢的尝试。尽管考虑不周或是时运不济,它们依然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然,也为我们带来了愚人节“最硬核笑话”……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