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决策者简报 |《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

柳叶刀 柳叶刀TheLancet 2021-04-15

《柳叶刀》2015年发表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健康威胁。为应对这个全球挑战,全球27家学术机构和政府间组织于2017年启动跨学科研究项目“柳叶刀2030倒计时”。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是“柳叶刀2030倒计时”项目的三位共同主席之一


此项目每年监测和报道气候变化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展,并为全球和各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都是项目的核心参与机构,其中,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宫鹏教授是该项目的三位共同主席之一。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地学系


北京时间11月29日,《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全球发布,不同国家的项目参与者将在其各自国家进行成果发布。在今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地学学科建立90周年暨复建9周年庆祝大会上,清华大学对《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进行了中国地区的成果发布。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蔡闻佳副教授在大会上发布《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度报告


今年的报告指出,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们对极端高温都异常脆弱,而这一威胁目前正不断增加,户外劳动者、身体不适者、城市中的老年人受影响最大。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地学系


点击查看《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年年度报告:构建未来的国家健康体系


《中国决策者简报》的设想由“柳叶刀倒计时”提出,由蔡闻佳、崔学勤、宫鹏(清华大学)、李湉湉、王情、施小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撰写,Courtney Howard 和 Nick Watts(柳叶刀倒计时)对本简报进行了审阅和编辑。以下是本简报的主要内容。



简介


这份中国政策简报旨在为气候变化和健康问题提供独特的国别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疾病负担第二大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国家。因此气候变化和健康议题对于中国至关重要。本简报通过选取“柳叶刀倒计时:公众健康和气候变化的全球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柳叶刀倒计时”)中的三个指标来突出气候变化对中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影响,希望在健康与气候变化的交叉领域明确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以下方面的国家应对措施,即劳动生产率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和碳定价的力度和覆盖范围。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地学系


对中国决策者的主要政策建议


建议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有效的针对工作环境热应激的防护措施,减少高温带来的经济损失。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给予更多重视。

建议2
将健康效益纳入气候政策决策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改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进一步提高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要性和优先序,以便获取空气污染较少的短期直接协同效益,同时减少未来不利于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的发生频率。

建议3
确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全面运行。全面考虑碳定价政策的健康协同效益,加速碳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进程。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不断完善碳市场。



指标1.4:劳动生产率变化

温度上升将会损害数亿中国劳动人口的职业健康,并降低其生产率。2017年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热应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在中国造成的劳动损失总时数高达210亿小时
[1],相当于全国1.4%的劳动人口一年的总工作时间。尽管存在年际波动,但是中国的劳动损失总时数自2000年以来有所上升,如图1所示。由于高温天气对一些脆弱职业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国的劳动损失总时数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很大差异。长时间户外工作且劳动强度大的职业,例如农民、建筑工人等,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从而带来更高的劳动损失总时数。


气候变化情景研究预测未来热浪将更为频繁,这将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和相关经济损失飙升。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含35℃)高温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在中等的未来温升情景,即典型浓度路径(RCP)4.5情景下,假设高温补贴标准(高温天气下每人每天的补贴额度)保持不变,2030年全国高温补贴总额将达到每年2500亿元,到2100年将进一步增长到一万亿元。[2] 若假设高温补贴标准随着工资而提高,则全国高温补贴总额在21世纪末将占GDP的3%。[2] 作为对比,2015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3] 因此,若未来温度持续上升,高温补贴将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


中国政府目前尚未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劳动力损失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的热浪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不断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采取有效的针对工作环境热应激的防护措施,有助于避免造成难以承担的经济损失。


图1 中国分产业劳动损失总时数(2000~2017年)


指标3.5:城市空气污染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现了显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削减。官方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和SO2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22.7%和41.9%;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
[4] 2013年9月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所列的目标全面实现。室外空气污染是导致中风、心脏病、肺癌和呼吸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显著的空气质量改善,尤其是PM2.5、PM10、SO2和CO浓度的下降,2017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47240人(95% CI 25870-69990),早逝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减少了710020(95% CI 420230-1025460)年。[5] 这意味着全国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了约5%。[6]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个重点区域的健康收益占全国总量近六成(图2)


图2 2014~2017年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避免死亡和寿命损失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增加导致污染物累积的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频率,从而进一步加剧重度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有力的证据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静稳现象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将大幅增长。[7-8] 静稳天气下,空气扩散条件较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或沉降,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在低空堆积,产生重污染事件。因此,如果不积极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带来的气象条件变化将在未来的空气污染事件形成中产生重要作用,可能损害甚至抵消空气污染治理的部分努力。


因此,从大气污染控制的角度来看,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要性在中国应当得到进一步提高。因为温室气体减排不仅能够带来空气污染较少的短期直接协同效益,也能够减少未来不利于污染控制的气象条件的发生频率。温室气体减排的空气质量改善和健康协同效益应当纳入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成本效益分析中,以明确气候变化政策的健康效益和节约了医疗支出。

指标4.7:碳定价的力度和覆盖范围

2017年12月,在经历了数年的政策准备和试点运行之后,中国政府颁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前的全国碳市场还处在市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阶段。在经过各一年的基础建设期和模拟运行期后,全国碳市场计划将于2020年开始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发电行业纳入企业1700余家,碳排放量超过30亿吨。一旦发电行业排放配额交易启动,中国碳市场的规模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1.7倍。
[9] 尽管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中提到了要“要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但并没有设定明确的时间表。


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碳价格(1.5~10美元/tCO2)要低于全球现行碳定价政策的加权平均碳价(2018年11.58美元/tCO2)。这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需要提高力度、继续推进,以便为增加低碳投资、减少化石能源投资提供更大的激励。

在全国碳市场的设计中,碳定价的附加效益,例如减少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等,尚未被决策者纳入考虑。研究表明,更高的碳价格能够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如图3所示。
[10] 这些避免的健康损害能够部分甚至完全抵消碳定价的政策成本。[10-12] 此外,研究还表明,在空气污染水平较高的政策实施早期阶段,碳定价政策的健康协同效益会更大;而随着气候政策严格程度的提高,健康协同效益将会逐步减少。[13-14] 因此,在充分考虑碳定价的健康协同效益基础上,中国政府应当加快能力建设进程,尽快运用碳定价政策工具,并逐步提高其力度。END



图3 更严格的气候政策能够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


(本简报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和项目资助方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2]. Zhao, Y., Sultan, B., Vautard, R., et al. ,Potential escalation of heat-related working costs with climate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13.17: 4640-4645.
[3]. WHO.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http://apps.who.int/nha/database/World_Map/Index/en?id=REPORT_4_WORLD_MAPS&mapType=3&ws=0 (accessed Sep 13, 2018).
[4]. 人民日报. “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 2018.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2/01/nw.D110000renmrb_20180201_1-06.htm (2018年9月21日访问)
[5]. Huang, J., Pan X., Guo X., et al. Health impact of China's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ion Plan: an analysis of nation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ortality data.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17;2: e313-e323.
[6]. WH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 global assessment of exposure and burden of diseas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http://www.who.int/iris/bitstream/10665/250141/1/9789241511353-eng.pdf?ua=1 (accessed Sep 13, 2018).
[7]. Cai, W., Li, K., Liao, H., et al. Weather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Beijing severe haze more frequent under climate change.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7;7.4: 257.
[8]. Horton, D. E., Skinner, C. B., Singh, D., et al. Occurrence and persistence of future atmospheric stagnation event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 4:698–703.
[9]. Jotzo, F., Karplus, V., Grubb, M., et al. China’s emissions trading takes steps towards big ambit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8;8.4: 265.
[10]. Li, M., Zhang, D., Li, C., et al. Air quality co-benefits of carbon pricing in China.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8; 8(5):398.
[11]. Cai, W., Hui J., Wang C., et al.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PM 2·5 pollution-related health impacts of China's projected carbon dioxide mitigation in th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ector under the Paris Agreement: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18; 2: e151-e161.
[12]. West, J. J., Smith, S.J., Silva, R. A., et al. Co-benefits of mitigating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 future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3.10: 885.
[13]. Thompson, T. M., Rausch, S., Saari, R. K., et al. A systems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air quality co-benefits of US carbon polici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 4: 917–923.
[14]. Nemet, F. G., Holloway, T., and Meier, P.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air-quality co-benefits into climate change policymak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0; 5.1: 014007.


推荐阅读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注册后免费阅读《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8报告全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注册后免费阅读《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7报告全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注册后免费阅读《柳叶刀2030倒计时》2016报告全文


点击 阅读原文,查阅关于 Lancet Countdown 更多报告和评论。

回到自定义菜单,点击“倒计时”,查看《柳叶刀2030倒计时》报告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