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社论 | CRISPR-Cas9技术:开先河?始作俑?
伦敦时间2018年12月6日夜,《柳叶刀》就备受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事件发表社论,阐明观点。《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将社论全文翻译并发布如下。
11月26日传出的“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的消息令世界深为震惊。就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于香港开幕的前夕,贺建奎宣称一对使用CRISPR-Cas9介导技术进行了基因组编辑的双胞胎女婴已于近日降生。似乎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几周前就发生了,而我们却对此后知后觉。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阅读社论英文全文
虽然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已有先例,但此前的实验从未允许经基因编辑的胚胎发育足月。CRISPR-Cas9技术尚处发展初期,层出不穷的数据表明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发生脱靶,且可能造成嵌合体的形成,即并非全部目的基因均能得到编辑。另外,选择CCR5基因进行编辑也广受争议。这对双胞胎女婴的基因组在编辑前显然是健康的,她们的父亲是艾滋病毒感染者,而母亲未感染。但CCR5只是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辅助受体之一,而且不是中国人群艾滋病毒感染过程中的最常见受体。使用基因编辑也并非出于无药可医的困境,因为目前已有多种成熟且有效的手段对艾滋病进行阻断和治疗。此外,我们对CCR5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尚未完全了解,两名婴儿将可能更容易染上另外一些疾病。本事件不过是一场出于概念验证目的的人体实验,受试者不仅可能得不到实际收益,甚至还因此面临难以预知的巨大潜在风险。
这次实验迅速引发了国际反响,遭到广泛谴责与批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呼吁有关部门加以关注,明令禁止在中国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胚胎进行以生殖为目的的基因编辑,并加强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和伦理教育。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McNutt)与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曹文凯(Victor Dzau)发布联合声明,表达了对贺建奎无视美国科学院2017年相关建议和其他国际科研规范的深切担忧,并强调国际社会必须制定更明确的标准和原则。
这次事件也促使科学界开始更深刻地反思。很多学者认为,事态发展成这样其实之前是可以预见到的。是怪我们视而不见,任由事情发生吗?牛津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授、新生儿学家多米尼克·威尔金森(Dominic Wilkinson)认为并非如此,他向《柳叶刀》表示:“这并不是伦理指南或法律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些相应的伦理指南反对这类研究了。这似乎主要是一个研究者对科学研究的伦理指南不够重视的问题。”威尔金森认为,科学家与社会之间的契约规定研究必须在明确评估病人的风险并合理考虑外界社会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而这类科学家破坏了契约。该研究团队无视风险的妄为有可能动摇社会对科技和研究的信任,不仅会威胁到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会威胁到对于CRISPR这种重要技术的未来研究。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阅读社论英文全文
科学文化中长期存在一种表彰个人突破性贡献、忽视团队成果和渐进式发展的倾向。这促成了“学术明星”风气的形成,而这种风气有时会激励特立独行的作风。从会议上层出不穷的最新突破,到新科技缺乏严谨批判的快速公开传播,这种科研发展越来越快的景象更加剧了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对他人抢占先机的恐惧。上述诸因素与强烈的科研野心、研究计划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共同催生出一种风气,刺激着部分科学家不惜打破最明确的伦理框架。
这对双胞胎的出生仿佛一夜间改变了世界,巨变不可挽回,但科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此事件的回应能够决定此巨变的前途。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的范例。已经迈出的这一步能否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创新性治疗手段的催化剂?科学与社会间契约的破裂是否会拖慢该技术乃至其他创新技术的发展步伐?这还取决于我们的决定。END
推荐阅读
《柳叶刀》发布三篇中国科学家关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通讯
点击 阅读原文,查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