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肥胖症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及人口风险因素概况 |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2021年度精选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2021年度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已被Web of Science |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收录。
”年度论文精选
1
十年来中国肥胖症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及人口风险因素概况:两项全国性横断面调查
既往的研究表明,肥胖症和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所上升,但缺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经人口结构变化调整后的患病率近期变化数据。我们在2007年和2017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调查,以评估上述疾病在中国患病率的变化。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获得2007年和2017年中国大陆20岁及以上成人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了高血压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还评估了血压、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的变化。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
2017年总人口(n=72824)中高血压(25.7% vs. 31.5%,P=0.04)、正常高值血压(11.7% vs. 14.3%,P<0.0001)、一般性肥胖(31.9% vs. 37.2%,P=0.008)和中心性肥胖(25.9% vs. 35.4%,P=0.0002)的加权患病率显著高于2007年(n=45956)。在总人群中没有观察到超重和1级或2级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变化,但在2017年,20至29岁的参与者中1级高血压的患病率(P=0.002)和7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中2级高血压的患病率(P=0.046)明显更高。
与2007年相比,在调整了人口统计学混杂因素后,2017年中国大陆成年人的高血压和肥胖症患病率明显升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干预和预防策略,以抵消因高血压和肥胖症患病率增加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
COVID-19大流行对中国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2016至2020年的时间序列分析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四年多的常规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定量分析SARS-CoV-2大流行对中国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我们对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我们利用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的全国常规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分析了SARS-CoV-2暴发前和暴发期间医疗机构每月的全因门诊量和住院量。我们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和分段负二项回归来研究可归因于疫情大流行的医疗服务利用变化。我们根据机构类型和一项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地区指标,即省级人类发展指数(HDI)进行了分层分析,以评估影响的潜在异质性。
在SARS-CoV-2暴发前的几个月里,观察到医疗服务利用模式呈现一个积极的长期趋势。在SARS-CoV-2暴发后,我们注意到所有指标都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下降,所有指标在2020年2月达到最低点。2月份的下降幅度从高HDI地区的医院全因门诊量下降63%(95% CI 61%-65%;p<0.0001)和初级保健诊所全因门诊量下降71%(95% CI 70%-72%;p<0.0001)到低HDI地区的乡镇卫生院(THC)住院量下降33%(95% CI 24%-42%;p<0.0001)和全因门诊量下降10%(95% CI 3%-17%;p=0.0076)。医疗机构门诊量的减少大于门诊病人出院量的减少(51%比48%;P<0.0079)。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的减少均大于初级保健诊所(p<0.0001),发达地区的减少量大于不发达地区(p<0.0001)。在2020年2月医疗服务利用达到最低值后,所有指标都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长。然而,即便到了2020年6月,除了低HDI地区的门诊量和住院量以及私立医院的住院量,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没有达到SARS-COV-2暴发前预测的水平。总的来说,我们估计到2020年6月,医疗机构门诊量累计损失10.205(95% CI 951.2-1089.4;P<0.0001)亿人次或23.9%(95% CI 22.5%-25.2%;P<0.0001),住院量累计损失2890(95% CI 26.1-31.6;P<0.0001)万人次或21.6%(95% CI 19.7%-23.4%;P<0.0001)。
SARS-CoV-2暴发后,中国的住院和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率明显下降,可能是由于患者和医疗机构行为的改变、医疗机构或其非急诊服务的暂停、大规模的流动限制以及非SARS-COV-2疾病风险的潜在减少。所有指标从3月开始反弹,但截至2020年6月,大多数指标还没有恢复到SARS-COV-2暴发前的水平。
3
德尔塔变异株和疫苗接种对家庭密切接触者SARS-CoV-2继发率的影响
德尔塔变异株和疫苗接种对SARS-CoV-2传播的影响仍不明确。在新加坡,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并在开始和结束隔离时进行PCR检测,提供了机会来确定德尔塔变异株相较其他变异株的感染风险、疫苗对SARS-CoV-2感染的防御效力、症状性或重症COVID-19,以及与SARS-CoV-2感染和症状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含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无论有无症状,他们都被隔离了14天,并在开始和结束时接受PCR检测。家庭接触者被定义为与COVID-19索引病例共用同一住所的人。德尔塔变异及其他变异感染的索引病例家庭密切接触者继发率是根据接触者中确诊患病率得出的。采用相对风险比率和集群水平的bootstrapping方法来确定德尔塔变异株与其他变异株相比的感染风险以及针对SARS-CoV-2感染、症状性或重症COVID-19的疫苗效力。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以确定与SARS-CoV-2感染和症状性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
在与301例PCR确诊的索引病例相关的1024名家庭接触者中,753人(73.5%)与德尔塔感染的索引病例相关,248人(24.2%)与其他变异株的索引病例相关。在未接种疫苗的接触者中,德尔塔的家庭继发率为25.8%(95% bootstrap置信区间[BCI] 为20.6%-31.5%),其他变异株的家庭继发率为12.9%(95% BCI为 7.0%-20.0%)。未接种疫苗的德尔塔接触者比其他变异株接触者更容易被感染(RR=2.01,95% CI 为1.24-3.84)。在德尔塔接触者中,完全接种疫苗对感染的保护效力为56.4%(95% BCI 为32.6%-75.8%),对症状性疾病的保护效力为64.1%(95% BCI 为37.8%-85.4%),对重症的保护效力为100%。在德尔塔接触者中,疫苗接种状态(aOR=0.33,95% 稳健置信区间[RCI]为 0.17-0.63)和索引病例年龄较大(每十年aOR=1.20,95% RCI 为1.03-1.39)与接触者感染SARS-CoV-2的风险增加有关。索引病例疫苗接种状况与接触者感染SARS-CoV-2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OR= 0.73,95% RCI为0.38-1.40)。
与其他变异株相比,SARS-CoV-2德尔塔感染增加的风险在接种疫苗后有所降低。与未接种疫苗的德尔塔感染索引病例相比,已接种疫苗的德尔塔感染索引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风险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降低。
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关于COVID-19康复时间的基于人口的队列研究整体情况
COVID-19会导致持续的症状,但很少有系统性收集的数据来估计感染后的恢复时间。
我们对2020年1月至5月期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诊断的所有COVID-19病例中的94%进行了追踪,采用每周3至4次电话访谈,并与住院和死亡数据相联系,根据症状的缓解情况确定他们是否已经从COVID-19中康复。使用具有竞争风险的比例风险模型来估计按年龄和性别调整的康复时间。
在分析中,追踪了2904个病例的康复情况(中位随访时间为16天,区间为1-122,IQR为11-24)。有2572人(88.6%)报告症状有所缓解(262/2572人住院),224人(7.8%)在最后一次联络时还没有康复(28/224人住院),51人(1.8%)死于COVID-19,57人(2.0%)住院时没有记录康复日期。在被随访者中,20%在10天内康复,60%在20天内,80%在30天内,91%在60天内,93%在90天内,96%在120天内。与30至49岁的人相比,0至29岁的人更有可能康复(aHR 1.22,95% CI 1.10-1.34),而50至69岁和70岁以上的人更不可能康复(aHR分别为0.74,95% CI 0.67-0.81和0.63,95% CI 0.56-0.71)。男性比女性恢复得更快(aHR 1.20,95% CI 1.11-1.29),那些预先患有合并症的人比没有合并症的人恢复时间更久(aHR 0.90,95% CI 0.83-0.98)。
在大多数COVID-19病例得到确诊和追踪的情况下,80%的COVID-19患者在一个月内康复,但大约5%的患者在3个月后仍会出现症状。
5
评估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不平等——基于人群层面的实证研究
作为世界儿童人口规模第二大国,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在哪些领域有待提升的实证证据非常缺乏。了解中国儿童早期发展不平等现状能够为中国政府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循证依据,并且也对全球儿童早期发展进程监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基于2017年至2018年间分别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一个特大城市(上海)进行的儿童早期发展代表性人群调查数据,使用儿童早期能力指数这一工具评估了63,559名36-59月龄儿童的儿童早期发展水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儿童总体发展得分超过样本总人群的第20百分位水平定义为发展正常。本研究从性别、家庭收入、母亲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以及流动或留守状况五个分类变量分别估算了儿童早期发展正常比例的不平等(绝对值)。除了直接测量的不平等水平以外,本研究还利用多水平逻辑回归模型估计了校正后的不平等水平。
发展正常儿童的比例在欠发达地区为71%(95%CI 70-72%),在发达地区为82%(95%CI 81-83%),在上海为86%(95%CI 85-87%)。在没有校正混杂因素之前,所有五个组别在儿童早期发展上的不平等均在统计学上显著。校正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后,儿童早期发展的不平等在其中三个组别仍然显著: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儿童、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和男孩,相比与其对应的人群,其发展正常儿童的比例更低(分别低10%[95% CI 8-11%]-15%[95% CI 13-17%],7%[95% CI 5-10%]-10%[95% CI 7-12%],和5%[95% CI 4-6%]-6%[95% CI 5-8%])。
中国在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中应着重关注减贫和母亲教育水平的提升。
6
中国医院新生儿护理资源可及性和可用性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
了解中国新生儿救治资源及新生儿死亡率现状、地区差异及存在的挑战。
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设计调查表格,采取横断面调查方式,对全国设置有新生儿床位的医院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级别、性质、新生儿床位、NICU床位数、新生儿医师数量及救治技术开展情况等。新生儿出生数和死亡率来源于各省卫生健康委年度统计数据。
共纳入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31个省3020家医院,反馈率100%,其中三级医院1183家(39.2%),二级医院1629家(53.9%),一级医院208家(6.9%)。按地区分布,中部地区948家(31.4%),东部983家(32.5%),西部1089家(36.1%)。3020家医院共有新生儿床位75679张,床位中位数20张(2-350张),其中2286家(75.7%)医院设置有NICU床位共28076张,NICU床位中位数为5张(1-160张),共拥有新生儿科医师27698人,总医/床比为0.366。全国每万名出生新生儿拥有新生儿床位48.18张,其中NICU床位17.87张。东部、中部、西部每万名出生新生儿拥有新生儿床位数分别为42.57张、48.64张和55.67张,其中NICU床位分别为17.07张,18.66张和18.17张,拥有新生儿科医师分别为16.26人、16.51人和20.81人,其中主治医师以上分别为10.69人、10.81人和11.29人。但如考虑到人口和面积,按HRDI指数计算,西部地区新生儿床位、NICU床位及新生儿科医师人数仍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新生儿科医师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仅10.64%,明显低于东部(31.7%)和中部(20.14%),而本科以下学历比例为13.28%,远高于东部(4.28%)和中部地区(7.36%)。从技术开展情况看,西部地区一级医院在CPAP、常频通气等技术开展率低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018年新生儿死亡率也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
中国已拥有较好的新生儿医疗救治资源,这是新生儿死亡率得以迅速下降的基础。但地区差异仍较大,西部地区卫生资源密度、技术发展水平和医师学历仍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7
2015-2020年中国2853个县9000万孕妇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一项全国性观察研究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负担最大的国家,也被认为是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乙型肝炎威胁目标的主要贡献者。然而,中国孕妇HBV感染的全国流行情况既往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了2015-2020年中国全国和各地区孕妇HBV感染的流行情况,旨在提供最新的基线数据。
通过对中国孕妇进行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我们评估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患病率。数据来自中国国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预防计划(iPMTCT项目),该项目覆盖了2015年-2020年中国31个省2856个县的孕妇。HBV感染定义为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
2015 - 2020年,中国大陆孕妇乙肝检测总数9087万例,其中HBsAg阳性者560万例(6.17%,95%CI: 6.16-6.18%)。从2015年到2020年,孕妇中HBV流行率下降了25.44%;从2015年的7.30%下降到2020年的5.44% (p < 0.001),估计年百分比变化(EAPC)为-5.27% (95% CI: -3.19%至-7.32%)。与2015年相比,2020年HBV流行率在东、中、西部间的地区差异有所缩小。2015 - 2020年,绝大部分省市(90.3%,28/31)和县(76.96%,2198/2856)的HBV流行率均有下降。然而,各省市县的HBV流行率仍然存在地区差异。
我国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中度流行水平,2015 - 2020年间持续下降。各地区的流行率普遍下降,但地区差距依然存在。研究提示,在实现2030年消除乙肝病毒目标时,应重点关注HBV疾病负担较高的地区。
8
青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中与跌倒有关的住院情况的长期趋势: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跌倒是全球范围内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青少年、青年和成年人跌倒的人群研究。因此,我们旨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了解与跌倒相关住院发生率的长期趋势。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使用了一个全人群电子数据库,即香港临床数据分析报告系统(CDARS)。纳入了2005至2018年年龄大于等于10岁、因意外跌倒(ICD-9-CM E880-E888)确诊住院的患者。结局指标包括与跌倒相关的住院人数、根据年龄和性别标准化的发生率、住院时长(LOS)和1年全因死亡率。采用线性回归和基于Joinpoint回归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进行趋势分析。
从2005年到2018年,共有336,439名年龄大于等于10岁的患者因跌倒确诊住院。在这些跌倒的患者中,33.7%跌倒时年龄小于60岁。在研究期间,跌倒相关的住院量显著增加了83.7%。每1000人年的标准化跌倒发生率从2005年的3.67(95% CI 3.62-3.72)增加到2018年的4.79(95% CI 4.74-4.84)。虽然总的住院时长从2005年的178,723天增加到2018年的299,273天(+67.5%, p<0.0001),但单次跌倒的中位住院时长从4.90天减少到3.79天(p<0.0001)。
观察到年龄大于等于10岁的人群中与跌倒相关的住院发生率持续增长。这表明,跌倒是所有年龄段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段跌倒患者潜在风险因素和合并症的差异。
9
在从未接受过筛查和筛查不足的土著和其他少数民族妇女中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自我采样的可接受性:在新西兰奥特亚罗瓦地区进行的随机三臂社区试验
在国际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自我采样已被证明可以提高对宫颈癌筛查的参与度。在新西兰奥特亚罗瓦地区,在宫颈癌筛查、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存在着长期的种族不平等,尤其是对土著毛利以及亚太裔妇女而言。
我们邀请从未接受过筛查和筛查明显不足(逾期≥5年)的30至69岁毛利族、亚太裔妇女参加一项三臂社区非盲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了一项巢式子研究。我们旨在评估在获取医疗服务最少的人群中,两种特定的自我采样方式是否比常规护理更有利于筛查的参与。妇女以3:3: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到:基于诊所的自我采样(CLINIC组——被邀请在他们通常去的全科诊所进行自我采样);基于家庭的自我采样(HOME组——邮寄一个工具包并被邀请在家里进行自我采样);以及常规护理(USUAL组——被邀请去诊所收集标准细胞学样本)。干预措施对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设盲。在全科诊所组中,那些在受到邀请后三个月内没有参加的妇女会在下次门诊时或通过邮件被机会性地邀请进行自我采样。
我们对3,553名妇女进行了随机分组:1,574名妇女参加CLINIC组,1,467名妇女参加HOME组,512名妇女参加USUAL组。参与率最高的是HOME组(毛利人14.6%,太平洋裔8.8%,亚裔18.5%),CLINIC组(分别为7.0%,5.3%和6.9%)和USUAL组(分别为2.0%,1.7%和4.5%)较低。在完全调整后的模型中,从统计学上看,HOME组的参与率明显高于USUAL组:毛利人OR=9.7(95% CI:3.0-31.5);太平洋裔OR=6.0(1.8-19.5);亚裔OR=5.1(2.4-10.9)。没有报告不良结局。3个月后,2780名未应答的妇女被邀请参加一项非随机的、机会性的、后续的子研究。6个月后,又有192名(6.9%)妇女进行了自我采样。
使用模仿惯例的招募方法,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证明自我采样增加了在新西兰奥特亚罗瓦地区遭遇最多障碍的妇女群体(从未接受过筛查和筛查不足)的筛查,尽管通过这种人口学方法参与的绝对数量不大。大多数妇女可以进行常规随访,但有一小部分人需要强化支持。
10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对蒙古正规和非正规居住区肺炎住院儿童肺炎球菌携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一项观察性研究
在蒙古乌兰巴托,肺炎的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在生活在由临时住所(圆顶帐篷)组成的非正规居住区的儿童身上。我们通过对正规和非正规居住区的肺炎住院儿童的肺炎球菌携带情况进行监测,评估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在分阶段接种后对疫苗型(VT)肺炎球菌携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我们招募并收集了2至59个月儿童于医院就诊时采集的鼻咽拭子。使用lytA qPCR检测肺炎球菌,并使用微阵列对乌兰巴托两个区在201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每月随机选择的拭子进行肺炎球菌分型。根据书面记录确定PCV13状态。我们使用广义估计方程量化了个人PCV13状态(直接影响)和区级PCV13覆盖率(间接影响)与VT携带之间的关联,并分析了居住区类型的交互作用。
对6046名参与者的1292份拭子进行了肺炎球菌检测。接种PCV13和提高PCV13覆盖率均可以独立降低VT携带风险。PCV13覆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调整后的VT携带几率下降1.0%(OR 95% CI为 0.983-0.996;p=0.001),当覆盖率达到100%时,预测VT携带率从29.1%下降到13.1%。在非正规居住区内,存在下降幅度减小的趋势(p=0.100)。PCV13疫苗对VT携带率的调整后有效性为39.1%(95% CI为11.4-58.1%,p=0.009)。
接种PCV13后可以观察到了重大的间接影响,其中包括生活在非正规居住区的儿童。END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更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