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放军24个集团军的前世今身!

2017-07-15 为国者 军人档案馆

不忘英雄,典藏荣誉

本馆接受一切形式的

退役军人档案资料和实物捐赠

并永久典藏


点击表中的番号可查找战友信息

11军31师11军32师41军
43军127师43军128师43军129师
50军54军55军
广西军区云南军区伤病员
炮兵部队42军43军



第一集团军

原南京军区

现第72集团军,隶属东部战区

第一军首任军长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

第1集团军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由贺龙元帅创建的第二军团。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 旅长卢冬生,后为张宗逊政委李井泉。


1949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参加了保卫陕北,解放青海等战斗。


1950年后,第一军驻防青海省、甘肃省,剿匪肃特,抢修青藏公路、宁张公路及飞机场,参加昌都战役,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6月,第一军与第三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为第一军,第一、第三师合编为第一师,第二、第八师合编为第二师,第七、九师合编为第七师。军长黄新廷。


1953年1月,整编后的第一军分两部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停战后留守朝鲜,直到1958年撤军回国,驻防河南省开封市,隶属武汉军区。


1962年,第一军曾开赴福建省执行紧急战备任务。1964年1月,国防部授予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六连“硬骨头六连”称号。


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第七师改称第三师。1975年第一军与隶属南京军区的第20军对调,换防至浙江省。


1984年7月,军长傅全有率领第一军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1985年6月,“硬骨头六连”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


1985年,陆军第一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原代号为83010部队,后代号改为73011部队),隶属南京军区,下辖第1、2、3师及原第60军第181师共计4个步兵师,此外还编入坦克第十师、炮兵第九师(1992年并入该集团军)和高炮旅。


1996年第1集团军步兵第2、第181师转隶武警。1998年后,步兵第3师改为摩步旅,步兵第1师改编为全军第一个水陆两栖机械化步兵师,坦克第十师改编为装甲师,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


2016年,转隶东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一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2集团军。


第12集团军

原南京军区

现第71集团军,隶属东部战区

第12军首任军长兼政委王近山

第12军的英雄部队:1946年,在挺进中原强渡汝河之战中,6纵在政委杜义德将军指挥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开血路掩护野战军领导机关安全突围。1948年该纵在司令王近山将军指挥下,以“刀劈三关”的大胆战法一举攻下襄阳古城,生擒特务头子康泽。


第12集团军的前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组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王宏坤(1955年授上将)任第一任司令。


1949年,6纵改编为第12军,在第2野战军第3兵团的建制内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四川,解放了陪都重庆。


1950年12月,第12军参加朝鲜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该军的第31,34师相继投入战斗,在副军长李德生指挥下,取得了战役最后胜利。


1954年4月,第12军从朝鲜回国,先后驻防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苏省徐州市。1960年代初,第十二军涌现出“郭兴福教学法”(郭兴福时任第34师第100团第2连副连长),在叶剑英、罗瑞卿的倡导下推广到全军,掀起了“大比武”运动。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31师改称第36师。


1985年,第12军改编为第12集团军(原代号为83226部队,后代号改为73061部队),隶属南京军区,军部仍驻江苏省徐州市,下辖第34、第36师和原属第60军的第179师(即“临汾旅”,1971年开始担任迎外表演任务)共计4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二师(“王杰班”即该师工兵营第一连第五班)、炮兵旅、高炮旅。


1990年代初,步兵第36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应急机动作战师。1998年后,步兵第34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二师改编为装甲师。


2016年,陆军第12集团军转隶东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十二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1集团军。


第13集团军

成都军区

现第77集团军,隶属西部战区


第13军首任军长周希汉和政委刘有光


第13集团军是甲类集团军,为全机械化部队,隶属成都军区,是全军最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的集团军,有“山中猛虎”之称。是在朝鲜战争后,全军序列中出动率最高、参与作战任务最多的部队。


第13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为红四方面军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老部队。抗日战争中该师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参加了开创太岳敌后根据地和反扫荡斗争。


抗战胜利后,太岳军区主力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谢富治任政委。是挺进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被称为赫赫有名的陈谢大军。


解放战争中,第13军千里渡江南进,在4野指挥下解放两广,胜利进军云南。建国后该军一直驻守西南边境。


1950年春夏,第13军开始参加援越抗法斗争。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发起中缅边界勘界警卫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9月,第十三军奉命移驻四川省重庆市。1968年12月,第13军移驻重庆市,接收第54军营区。


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第13军作为西线主力,巧渡红河,从云南进入越南的黄连山省,突破越军纵深前沿,攻克越南西北部重镇柑塘市。


1985年,由第13军第37师、第38师,第50军第149师等部改编成立陆军第13集团军(原代号为56005部队,后代号改为77100部队)。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第13集团军全体出动,最快的部队仅3.5小时便奔袭400公里抵达现场。


2016年,第13集团军转隶西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第13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7集团军。


第14集团军

原成都军区

2017年,陆军14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14军首任军长李成芳和政委雷荣天

1968年,第14军移防云南省昆明市。该军山地丛林作战经验丰富,被誉为“丛林猛虎”。


第14集团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新军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2年,编入太岳纵队。1945年10月,太岳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在陈赓、谢富治的领导下第四纵队先后参加陇海路战役、破袭平汉路、洛阳战役、宛东战役、淮海战役等战役。


淮海战役结束后,以第四纵队第11、第22旅以及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廖运周国民党军第一一〇师于1949年2月14日在河南漯河地区合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其中第四纵队第11旅改编为第40师;第22旅改编为第41师;国民党军第110师与第11旅第33团、第22旅第64团改编为第42师。隶属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参加了渡江战役、攻占两广。


1950年1月开入云南省,在西南军区、云南军区领导下,第14军组成滇西卫戍区,下辖大理、丽江、保山三个军分区,完成了和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合编,并整编了暂编第12军。此后第十四军在滇西边境承担剿匪任务,还多次击退境外的中华民国国军的进攻,保卫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安全。


1950年第40师第119团还参加了西昌战役。第十四军及其前身各部队,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共歼敌37万多人。


1950年代后,第14军一直驻云南省。1959年,第14军部分部队参加了西藏骚乱。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援越抗美时期,第14军守卫滇越铁路及公路,并曾派两个团到越南帮助抢修遭美军炸毁的桥梁和工厂,在后方战略要地阻击美军及南越特工队偷袭。1975年7月参加了对云南回民沙甸事件的平乱行动。


1979年2月到3月,第14军作为西线主力参加了中越战争,攻占了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并且前出铺楼,将7号公路切断,还控制了红河渡口,完成了预定任务。


1981年5月,第42师收复扣林山,第126团第一营获中央军委授予“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


1984年4月28日,第40师配属第41师第122团发起老山战役,经过一天的激战,第40师一部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时20分攻上了老山主峰。


1984年5月15日,第122团两个营在边防第15团的配合下,攻占了八里河东山。随后第14军在老山地区展开防御作战.


1985年,第14军改编为集团军,军部仍设在云南省昆明市,隶属成都军区。下辖步兵第40师、第41师,以及原属第11军的第31师、第32师共4个步兵师,并且编入炮兵第四师、坦克旅、高炮旅。


1996年,步兵第41师改成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32师改成云南省陆军预备役师,坦克旅改成装甲旅,步兵第31师第91团和步兵第40师第120团分别改编成师属装甲团。


2016年,陆军第十四集团军转隶南部战区。2017年撤编。


第16集团军

原沈阳军区

现第78集团军,隶属北部战区


第16军首任军长尹先炳和政委王辉球

第16集团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平江起义及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武装力量。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武装力量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的冀鲁豫军区部队。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于1945年10月重组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因当时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政治委员为苏振华,故该纵队亦被称作“杨苏纵队”。


1947年3月,与同一军区第七纵队合编为新的第二野战军第一纵队,辖有4个旅,司令员改为杨勇。1947年8月,在刘邓大军编成内“挺进大别山”。


1949年2月1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在河南省沈丘地区被改编为第16军,所辖第一、第二旅被扩编为第46和第47师;所辖第二十旅被编入第18军,扩编为第52师(今第13军第149师);并编入由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的第48师;于4月参与渡江战役。1949年8月,以第五兵团先锋向中国西南进军,并于11月占领贵阳。后又进军四川,参与成都战役。


1950年1月,奉命回师贵州与未撤离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作战。后第16军于1951年4月北上河北进行整训,留下第48师以及少数部队继续和贵州的国民党军作战,后编入原第62军所辖186师。第16军留在贵州的两个步兵团后被组建为第49师。


1952年11月,第186师被划归东北军区,后用于补充朝鲜战争中在上甘岭战役损失严重的第15军第45师。在将原第11军的第32师编入后,第16军于1952年12月进入朝鲜参与朝鲜战争,主要担负反空降和抗登陆的作战任务。朝鲜战争停战后,于1958年4月回国,隶属沈阳军区。1969年重排番号时所辖第32师被改称为第48师。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其步兵第46师曾参与相关的抗震救灾工作。


1985年,第15军改编为集团军(原代号为81021部队,后代号改为65301部队),为乙类集团军,军部驻吉林省长春市。


2003年,原陆军第23集团军撤编,原属陆军第23集团军的69师、68旅并入陆军第16集团军。


2016年,陆军第十六集团军转隶北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16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78集团军。


第20集团军

原济南军区

2017年,陆军20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20军首任军长刘飞和政委陈时夫

1939年9月主力西撤后,留下的伤病员于1939年11月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后来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这段故事在1960年代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工作者创作为著名的京剧样板戏《沙家浜》。这支伤病员组成的部队后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9师第175团。


陆军第20集团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月下旬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


1949年2月,第一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各师分别改为第58、第59、第60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战后在江浙一带整训,作为解放台湾的战略预备队。


1950年第20军在军长兼政委张翼翔的带领下入朝鲜参战。在长津湖战役中,第58师第172团第三连连长杨根思率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和敌人同归于尽,被追授为特级战斗英雄,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952年10月,第20军从朝鲜回中国,驻防浙江省杭州市,属华东军区(1955年后改为南京军区)。1955年1月,第60师与华东军区海军、空军共同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1975年,第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一军对调,移驻河南省开封市,转隶济南军区。1979年20军第58师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作战。


1985年,第20军改编为集团军,辖步兵第58师、步兵第60师和原第43军的步兵第128师,并编入坦克第11师、炮兵旅、高炮旅。1996年,步兵第128师改成武警机动师。1998年,步兵第58师和步兵第60师改成摩步旅,坦克第11师改成装甲第11师,并和陆军第54集团军的装甲旅互调。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汶川大地震,陆军第二十集团军赴四川救灾。2017年第20集团军撤销。

第21集团军

原兰州军区

现第76集团军,隶属西部战区


第21军首任军长滕海清和政委康志强

陆军第21集团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主力部队。其中,新四军第二师的前身第四支队是由大别山的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是新四军各支队中兵力最多者,也是唯一位于长江以北的支队。新四军第四师是彭雪枫部。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主力部队组建津浦前线指挥部(1946年1月撤销,改设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下辖第四旅、第五旅(1946年6月改属淮南军区)、第九旅。罗炳辉任司令员(1946年5月由韦国清接任),赵启民任政治委员。1946年朝阳集战役中,第二纵队全歼国军第九十二旅。后参加泗县战役、淮阴、涟水保卫战,全歼国军第六十九师。1947年参加鲁南战役。


1947年9月,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一部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副司令员。原第四旅、第九旅分别改为第四师、第六师,原第九纵队部队编为第五师。1948年2月,第二纵队奉命南下华中,参与宿北战役。随后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兵团并活捉杜聿明。


1949年2月,第二纵队改编为第21军,军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康志强,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各师分别改称第61师、第62师、第63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属中集团。先后攻占南京、上海、武汉、杭州、温州、宁波、象山等地。其中,1949年5月参加上海战役。


1950年,第21军在第22军配合下,进行舟山战役,攻克舟山群岛,从而打破了上海遭封锁的局面。


1953年3月,第21军入朝鲜作战,参加朝鲜战争中的金城反击战,朝鲜停战后长期留守朝鲜,1958年7月回国。自朝鲜回国后,第21军属北京军区,军部驻山西省大同市。


1967年,第21军奉命西迁,改属兰州军区,军部改驻陕西省宝鸡市。


1985年,第21军改编为第21集团军(原代号为84810部队,后代号改为68210部队)。这次改编中,原属第19军的第55师(前身是陈赓太岳四纵十二旅,又称陕南十二旅)划归陆军第21集团军。陆军第21集团军由此下辖步兵第61师、步兵第63师、步兵第55师共计3个步兵师,并且编入坦克第12师、炮兵旅(原炮兵第15师)、高炮旅。原属第21军的步兵第62师撤销,其第184团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1986年至1987年,陆军第21集团军参加了两山轮战,参与老山地区防御作战。


19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61师被确定为应急机动部队之一。1996年,原属陆军第21集团军的步兵第63师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后,步兵第55师改为摩步旅,坦克第12师改编为装甲师。2003年,摩步第55旅转隶陆军第47集团军。


2016年,陆军第21集团军转隶西部战区。2017年3月,军部自陕西省宝鸡市移防至青海省西宁市。


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21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6集团军。


第23集团军

原沈阳军区

2003年12月,陆军23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23军首任军长陶勇和政委卢胜

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由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苏皖支队、第一师第三旅、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和解放战争中的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等部队演变而来。


前身中的一支是以1927年12月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领导的江西省横峰县、弋阳县农民起义武装演变而来的红十军团为基础组建的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一支是1928年春夏,由邓子恢、张鼎丞等人领导的福建省龙岩县、永定县、上杭县等地农民起义武装演变而来的地方红军,和红二十四师等部组成的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四、第五支队;一支是1929年福建省漳州农民起义武装演变而来的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红军主力长征后,上述三支部队在浙南、闽西南、闽南地区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三支部队在1937年秋陆续下山集中。1938年2月,闽南、闽西南红军部队在福建省龙岩县白土镇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下辖第三、第四团。其中,第四团(即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前身)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廖海涛,政训处主任王胜,该团下辖两个营。第一营由闽南独立第三团等部队组成,共300多人;第二团由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四、第五支队等部队组成,共计大约400人。1938年4月,第四团冲破中国国民党阻挠,抵达皖南泾县田坊,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即原闽浙军区挺进师)调归第四团编为笫三营,全营共计400多人。1938年5月,张道庸(即陶勇)任第四团团长,廖海涛任政治委员,王胜任参谋长,刘央宗任政治处主任。


1940年2月,在江苏省仪征县移居集,第四团与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三团等部组成新四军苏皖支队,陶勇任司令员,卢胜任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梅嘉生任副司令员,张震东任参谋长,下辖3个营以及1个特务大队。1940年7月,在江苏省江都县塘头镇,苏皖支队扩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下辖第三团(原苏皖支队)、第七团(原挺进纵队第八团)、第八团(原江都独立团)。1940年10月,第三纵队参加黄桥战役,完成了坚守黄桥的任务,歼敌6000多人。战后,第七团、第八团调出第三纵队,第一纵队第五团调归第三纵队建制。1941年2月,第三纵队在江苏省如皋县掘港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下辖第七团(原第三团)、第八团(原第五团)、第九团(原苏北第四区第三旅)、南通独立团。1945年1月,在浙江省长兴县槐花坎,第三旅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第七支队(原第七团)、第八支队(原特务第四团)、第九支队(原特务第一团)。在抗日战争中,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前身部队作战2980多次,歼灭日伪军18800多人、顽军29800多人。


1945年11月,第三纵队在江苏省淮安县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祥,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下辖第六十四团(原第七支队)、第六十六团(原第八支队)、第六十八团(原第九支队)、第七十团(原苏南军区独立第一团)、第七十二团(原第三纵队特务团、苏浙军区特务团合编)。1946年5月8日,第八纵队在江苏省如皋县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第一师师长及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王集成任副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计15942人,下辖第一旅、第三旅。第一旅旅长为张震东,政治委员为卢胜,副旅长兼参谋长为谭知耕,政治部主任为张日清,下辖第一、二、三团。第三旅旅长为彭德清,政治委员为伍洪祥,副旅长兼参谋长为张云龙,政治部主任为李彬山,下辖第七、八、九团。


1946年6月底,中国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7月13日至9月12日,第一师在粟裕直接领导下,在苏中地区六战六捷,全歼敌军1个整旅、1个师部、2个旅部、3个整团、4个交警大队等部18151人。1946年9月24日到12月12日,第一师参加涟水、盐城等反击作战,歼敌3169人。1946年10月29日,第一师组建第二旅,代旅长为张云龙,副政治委员为王敬群,参谋长为贾鸿均,政治部副主任为陈茂辉,下辖第四团、第六团。1946年12月下旬,第一师奉命北进山东。1947年1月2日,第一师在鲁南战役中参与围歼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歼敌5400多人,击毁敌坦克10多辆,缴获敌坦克8辆、山野炮10门、汽车65辆等等。1947年1月19日,第一师攻占枣庄,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一师共11000多人,其中俘虏敌中将师长周毓英以下7700多人,缴获榴弹炮和山炮19门、轻重机枪247挺。


鲁南战役后,华中野战军特务团调归第一师建制,改称第二旅第五团。1947年1月下旬,按照中央军委命令,第一师在山东省临沂县大官庄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下辖第十师(由第一旅改称)、第十一师(由第二旅改称)、第十二师(由第三旅改称),全纵队共27400多人。


1947年2月下旬,第四纵队参加莱芜战役,歼敌2991人。1947年5月13日到16日,第四纵队参加孟良崮战役,歼敌8136人,其中俘虏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少将参谋长以下6477人,缴获山炮18门、轻重机枪200挺、喷火器8具、骡马459匹。1947年6月下旬,第四纵队与第一纵队出击鲁南敌后,以调动分散国民党军,配合刘邓大军南进,1947年7月7日攻占费县,歼敌5200多人;随后第四纵队与第一纵队进攻邹县、滕县,切断了津浦铁路,迫使敌军急调新五军等7个整编师回师援救;1947年7月24日,第十师(欠第三十团)负责掩护,第四纵队与第一纵队主力同敌军激战十二个昼夜,突破敌军7个整编师的合围,返回济宁。1947年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四纵队主力转战鲁西南,歼敌5972人。1947年9月26日,第四纵队越过陇海铁路挺进豫皖苏,接连攻克河南省夏邑县、永城县和安徽省涡阳县、蒙城县等县,歼敌5996人,开辟了解放区。1947年10月中旬,第四纵队北返山东省曹县休整。第十师掩护主力突围后,也冲破堵截,于1947年8月10日抵达诸城县,加入华野内线兵团。1948年1月到2月,第四纵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1948年2月13日,南下归建的第十师与第四纵队主力在河南省定陶县以北的刘楼地区会师。1948年6月下旬到7月初,第四纵队参加豫东战役,歼敌11000多人,其中俘虏敌6300多人(含4名将官),缴获炮63门、轻重机枪293挺。1947年11月6日至1948年1月10日,第四纵队参加淮海战役,先后参与全歼黄伯韬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共歼敌72863人,其中俘虏敌军杜聿明以下58018人,缴获炮412门、枪19878支(挺)。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番号的命令,第四纵队在山东省峄县整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军长陶勇,政治委员卢胜,副军长兼参谋长梅嘉生,副政治委员刘文学,政治部主任谢云晖,下辖第67师(由第十师改称)、第68师(由第十一师改称)、第69师(由第十二师改称)以及教导大队、炮兵团,全军共3.5万多人。


1949年2月18日,第23军南进至江苏省泰州,归第十兵团指挥,准备渡江作战。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北平和谈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21日,英国巡洋舰“紫石英”号等军舰,在第二十三军渡江江面游弋,21日下午以舰炮轰击第二十三军渡江出发阵地,打死打伤第202团团长邓若波等43名指战员。第23军炮兵乃奋勇还击,“紫石英”号中弹起火,被迫停在镇江附近的长江江面(后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后俘虏),其余舰只东逃。1949年4月21日晚七时半,第23军强渡长江。4月23日攻占江苏省武进县,切断宁沪铁路。4月25日攻占溧阳县城,切断宁杭公路。5月3日攻占杭州,担负杭州及萧山、绍兴、临平、海宁等地警备任务。至此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第23军共歼敌25516人,其中俘虏敌22406人,缴获炮157门、枪9340支。1949年5月20日到27日,第二十三军参加上海战役,歼敌11499人,其中俘虏敌10999人,缴获炮75门、枪8611支。解放战争中,第23军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主要战斗120多次,共计歼敌198617人,其中俘敌146693人(含杜聿明以下将官41人),缴获炮1155门、枪68631支(挺)、坦克30多辆、汽车587辆、骡马30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部队从解放战争开始时的2个旅6个团1.5万余人,发展至战争结束时的3个师10个团将近4万人。


1949年6月18日.第23军开赴浙江省嘉兴县,担负乍浦至海宁段的海防任务。8月1日,第23军改归第九兵团建制,准备解放台湾。10月24日,第23军重回第七兵团建制,接受了解放舟山群岛的任务。1949年12月,陈庆先出任第23军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谭知耕任参谋长。1950年6月,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撤往台湾,第23军随即占领舟山群岛。


1952年8月,第23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另外第25军第73师编入第23军序列。第23军下辖的第68师机关及第二〇三团、第二〇四团和第六十七师第一九九团机关转为空军建制,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67师、第69师。第202团调归第67师建制,番号改成第199团。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军长钟国楚,政治委员卢胜,副军长杜屏,参谋长饶惠潭,政治部代主任张孤梅,下辖第67、第69、第73师。1952年9月上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跨过鸭绿江,1952年10月1日抵达朝鲜元山西南的丛浦里地区,接替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位于朝鲜半岛东海岸的防务。


1953年1月,在芝山洞南侧高地的“丁字山”战斗中,第67师第201团以一个排抗击美军第8集团军的“陆空联合作战试验”,以伤亡11人的代价歼敌150人,守住了阵地。美联社事后报道,应邀来观摩的美国国会议员们怀着“忧郁”的心情对这种“斯巴达”式进攻感到怀疑。1953年7月金城战役期间的石岘洞北山战斗中,第67师第200团战士许家朋为掩护部队冲击,扑向敌地堡射孔牺牲,战后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前,第23军共作战109次,歼敌14833人(含美军7806人),击落敌机152架,击伤敌机282架,击毁敌坦克43辆,击伤敌坦克63辆。在7个月的作战中,第23军共2485名指战员牺牲(其中包括第23军参谋长饶惠潭、第200团政治委员陆骏),3635人负伤。


1958年3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从朝鲜回国,3月29日抵达中国黑龙江省,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番号。此后驻防黑龙江省。当时第23军所属部队由若干步兵师、炮兵基干团编成;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炮兵指挥部。1962年8月,第23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1962年1月颁布的新编制整编,所属步兵师分别整编成甲种、乙种步兵师。


1960年代初,第23军参加大庆石油会战。1966年3月,第23军战士刘英俊为保护儿童,拦惊马牺牲。1969年3月,第73师一部参加珍宝岛战斗,第217团第一营营长冷鹏飞和第一连副连长王庆容战后获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73师改称第68师。


1985年,陆军第二十三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集团军,军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隶属沈阳军区。下辖步兵第67、68、69师共计3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守备第五、第七师(后来撤销)。


1987年5月,在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中,步兵第68师是首支赶赴火场的部队,此后全师立集体一等功,“大胡子师长”吴长富入选当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


1991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中又有被赞誉为“现代军人楷模”的陆军第23集团军步兵第69师炮兵团原参谋长苏宁。1998年夏,陆军第23集团军参加松花江、嫩江抗洪抢险,步兵第69师第205团获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称号。此后,步兵第67师、第68师分别改成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改为装甲旅。


2003年12月,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撤编,原属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的步兵第六十九师、摩托化步兵第六十八旅并入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6集团军。原步兵第67旅缩编为步兵第69师第207团;原步兵第69师装甲团撤销,由原陆军第23集团军装甲旅缩编为步兵第69师装甲团。



第24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2003年12月,陆军24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24军首任军长王必成和政委廖海光

第24集团军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初期于1938年1月分别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由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等地游击队组成)和第2支队4团(由闽西、闽南及浙南游击队组成)。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队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第4团则北渡长江,组成苏皖支队。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北上,改为苏北指挥部,2团改为第2纵队2团,苏皖支队改为第3纵队3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这两个团分别改为第2旅4团和第3旅7团。1943年,4团并入苏南的16旅,改为48团。1944年12月粟裕亲率第1师主力3个团(3旅7团等)从苏北挺进苏浙皖边,于1945年2月组成苏浙军区,第16旅和南下部队分别编为第1和第3纵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于1945年11月北撤,原第1纵队改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年5月再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为第6师,辖第16(原6纵队)、第18旅(原独立旅)。10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20旅(前身为新四军7师19旅57团,7师皖南支队)改为华中野战军第6师17旅。1947年1月成立华东野战军,第6师改为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各旅分别改为第16、第17、第18师。该部在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中建立了突出的战绩,纵队特务团攻占74师师部,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1947年9月随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经略中原。


参加完淮海战役后,第6纵队于1949年1月改编为解放军第24军,属第3野战军第8兵团,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各师分别改为第70、第71、第72师。此后该军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长山列岛和舟山群岛的战斗。


1952年9月,第24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原属第25军的第74师(前身为淮南军区第5旅,后改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调入该军,第71师调出。1953年春夏,在部队开展的冷枪冷炮杀敌竞赛中,第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用436发子弹毙伤敌214名,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7月该军参加了金城反击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24军于1955年10月归国,属北京军区,驻防河北承德,部署在京郊和唐山一线,拱卫北京。1968年第70师改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1969年12月全军重排番号,第74师改称第70师,并重建第71师(后撤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军是首批进入震区的部队。


1992年,守备第5旅和守备第7旅撤销,原属天津警备区的坦克第1师(该师是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前身是1945年12月组建的东北坦克大队,1949年5月正式成立坦克第1师,参加过锦州战役、天津战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1985年由原第66军改归天津警备区)调入该集团军。


1998年,步兵第72师与唐山预备役师合并,组成河北省预备役高炮师。坦克第1师改为装甲师。同时,1955年起即担任迎外表演任务的天津警备区摩步第196旅(前身为1946年3月由山西地方部队组建的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后为华北军区第1纵队1旅,1949年2月改为第66军196师,参加过抗美援朝,1985年第66军撤销后改归天津警备区)也转归第24集团军。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由装甲1师炮兵团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组成了车辆第10方队。第68师分别改成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改为装甲旅。


2003年陆军第24集团军撤销,步兵第70师缩编为步兵第70旅与装甲1师改隶陆军第65集团军建制。



第26集团军

原济南军区

现第80集团军,隶属北部战区


第26军首任军长张仁初和政委王一平

第26集团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1947年,鲁中军区第四师和第九师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政委向明。参加了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洛阳、开封、淮海等战役。1949年1月第八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随后参加渡江战役。


1950年第二十六军奔赴朝鲜参加朝鲜战争,先后参加第二、第四、第五次战役和平金淮地区防御作战。1952年6月回国,担负胶东半岛以及渤海长山列岛的守备任务。


其中原步兵第199师参加老山战役。1985年,陆军第26军改编为第26集团军(原代号为52831部队,后代号改为71146部队)。


1985年陆军第26军改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辖步兵第76师、第77师,原第46军步兵第138师(原第45军第133师)调入该军,并编入原第46军第137师部改编的高炮旅。原步兵第78师撤销。1992年炮兵第八师调入该军。1998年后,步兵第77师改为摩步旅。原陆军第67集团军撤销,步兵第199师、步兵第200师(缩编为步兵第200旅)和装甲第八师转归陆军第26集团军,军部也从山东莱阳移至山东潍坊。步兵第76师则改编为山东省陆军预备役第76师。2003年,摩步第138、199师改编为摩步旅,步兵第200旅撤销番号,炮兵第八师改为军炮兵旅,直升机团和济南军区特种大队转隶该军。2011年,复编机械化步兵第200旅。


2016年,陆军第26集团军转隶北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26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0集团军。


第27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2017年,陆军27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27军首任军长聂凤智和政委刘浩天

第27集团军的前身是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1946年,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后编为第4野战军第41军);余下的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3旅于1947年3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各师旅分别改为第25、第26和第27师。该纵队成立后,转战于山东及整个华东战场,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第9纵队是主攻部队之一。而奠定该纵队在华东野战军主力地位的是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第25师73团首先突破坚固城防,俘虏国军陆军上将王耀武,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光荣称号。在淮海战役中,该纵队参加了碾庄围歼黄伯韬兵团、于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


1949年2月,第9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隶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各师分别改称第79、第80和第81师。


在渡江战役中,该军作为上海战役的主力,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在上海战役中,该军率先突入市区,不顾自己蒙受巨大伤亡,对盘踞苏州河对岸的敌军坚持不使用重武器,发动群众支援,开展统战工作,迫使敌军放下武器投降。上海解放的当夜,该军上自军长下至马夫全部露宿街头,秋毫无犯。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7军随第9兵团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军长彭德清,副军长詹大南,随即参加了第二次战役。第80、81师在长津湖与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交战,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浴血奋战,歼灭了美步兵第7师第31团、第32团第1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1个加强团4000余人,并缴获第31团团旗,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范例。第五次战役中,第81师242团2营按时完成穿插任务,保证战斗胜利而获得“穿插模范营”称号。


第27军于1952年10月回国,归南京军区,驻防无锡。“珍宝岛事件”后,军委为加强北京军区的防务力量,于1971年9月将该军一个师调到北京,以后又将该军北调河北石家庄。1981年9月第27军部队参加了“华北大演习”。1985年,改编为第27集团军。


1987年,第27集团军参加两山轮战,表现出色。1998年8月九江长江大堤决口,集团军200多名官兵飞抵九江,连续奋战3昼夜,搭起一座钢木组合结构坝,创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干堤决口的奇迹。

1999年国庆阅兵中,由第27集团军部队组成徒步第6方队。2015年12月,第27集团军由河北省石家庄市移防山西省。



第28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1998年,陆军28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28军首任军长朱绍清和政委陈美藻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辖第82师,第83师,第84师。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


1952年5月,第28军(驻莆田)归福建军区领导。1969年11月20日调山西侯马。1985年调大同,第84师撤销。


1998年第28集团军撤消,所属步兵第82旅改归第63集团军建制。第83师1999年改编为山西省陆军预备役第83师。


第38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现第82集团军,隶属中部战区


第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和政委梁必业

陆军第38集团军的主力第122师的前身是彭德怀率领湘军独五师第一团于1928年发动平江起义后创建的红五军,因此7月22日(平江起义日期)为第38集团军的纪念日。


1930年以红五军为主的红三军团一举攻克长沙,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攻下的最大城市。红三军团是当时中央苏区红军两大主力之一,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参加平型关战役。1939年编为山东军区第一师,随罗荣桓进军山东。


该军第113师的前身是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一部,在长征中孤军奋战,率先到达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其中一部进入山东,抗战大反攻时编为山东军区第2师。


该军第114师的前身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一一一师,后在中共地下党员万毅指挥下在山东举行起义,编入八路军。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1946年8月上述各部队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第一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所辖第一师改称第112师,第二师改称第113师,第三师改称第114师。同时将辽北独立第十师划归第三十八军建制,改称第151师。随后参加平津战役。


第38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天津主攻,生擒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第38军还参加了宜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第38军从松花江边一直打到云南中缅边境。


1950年,第38军由梁兴初率领,参加朝鲜战争,担负穿插重任。在第二次战役中,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由于松骨峰阻击战中,38军表现突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电报嘉奖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从此第38军有了“万岁军”的称号。


从朝鲜战场返回后,第38军驻防吉林通化。1967年2月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提议将该军调到保定地区,接替第69军的防务,拱卫北京。1971年9月12日毛泽东令李德生调动第38军1个师到北京南口,随后参加了封锁西郊、南苑、沙河三个军用机场的任务。

1983年,第112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


1985年第38军侦察部队参加对越南轮战,表现出色。


1985年,第38军改编为陆军第38集团军(原代号为51034部队,后代号改为66393部队)。


陆军第38集团军装备有直升机、坦克、装甲运兵车、步兵战斗车、齐射火箭炮、工程技术装备、高射炮、汽车运输工具、加油车等。编制为五个师(坦克师、机械化师、摩步师、步兵师、炮兵师),三旅(导弹旅、高炮旅、工兵旅)和直升机大队,以及防化团、工兵团、通讯团、电子对抗分队等保障部队,编员8.6万人,属重装集团军,是全军战备值班部队中配备在主要方向速快速反应部队,2-7昼夜可抵达中国任何地方。1986年,直升机大队扩编为陆航团。


2016年,陆军第38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38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82集团军。



第39集团军

原沈阳军区

现第79集团军,隶属北部战区


第39军首任军长刘震和吴信泉


陆军第39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包括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任军长,参加长征。红二十五军后抵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组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红十五军团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由徐海东将军率领,在与日军交战中损失巨大。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为首的军委,改任杨得志为代旅长,黄克诚为政委,后发展为第五纵队。1940年,黄克诚率该纵队大部进入华中地区,并在苏北与陈毅的新四军会合后,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三四四旅整编为第十旅,刘震任旅长,洪学智为师参谋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林彪率领三师7旅进行秀水河子战斗。1946年,原新四军三师的第八旅、第十旅(原三四四旅)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刘震任二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第二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参加锦州战役,占领锦州。平津战役中,二纵队四师率先攻破天津。1949年,第二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刘震任军长,吴信泉任政委。后进攻中国南方,占领桂林、南宁等大中城市。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第三十九军从中国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广西镇南关。


朝鲜战争期间,第39军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与美军美国陆军第1骑兵师在云山进行云山战役,重创美军第八团和第五团。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攻占平壤。在第三次战役中攻占汉城,并参加了后面的大部分战役,直到朝鲜停战前返回中国。


朝鲜停战后,第39军长期驻守辽东半岛,担负警戒苏联、朝鲜半岛事势。


1985年,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9集团军(原代号为81043部队,后代号改为65521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之一(另两个为第38集团军和第54集团军),属于战略预备部队。


2016年,陆军第39集团军转隶北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39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79集团军。



第40集团军

原沈阳军区

2017年,陆军40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40军首任军长韩先楚和袁升平

创造了解放军“7个第一”:爆破攻坚第一法;挺进东北第一团;诉苦教育第一课;攻克锦州第一险;北平入城第一师;解放海南第一船;抗美援朝第一仗。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将由鲁中军区部队组成的山东军区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派往东北沈阳、鞍山地区。此时由冀察热辽军区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李运昌部亦发展为第二十一、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旅。


1946年1月,原山东军区第三师、警备第三旅和第二十一旅、第二十三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程世才被任命为司令员,罗舜初被任命为政治委员。辖有第七(原第三师)、第八(原第二十一旅)、第九旅(原警三旅和第二十三旅)。后来司令员一职先后由曾克林、韩先楚担任。


1948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军长为韩先楚,政治委员为罗舜初,辖第118、第119、第120师共计3个师。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该纵队参与了第三次本溪保卫战与第四次临江保卫战,被誉为“旋风部队”。在辽沈战役进攻锦州的战斗中,所辖第7师第20团攻下城防要塞配水池,后由第19团和第8师23团首破锦州城墙。


辽沈战役中,所辖第21团、第19团第1营和第7师炮兵营在胡家窝棚歼灭国军第九兵团(廖耀湘兵团)前进指挥所。1950年4月,改编的第40参与了占领海南岛的战役,所辖第118师为进攻海口的主力,第352团第一营后由中央军委授予“渡海先锋营”称号。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第40军北上首批入朝参战。1950年10月25日晨,第118师与经过温井向北镇进攻的大韩民国陆军第6师辖下一个加强步兵营遭遇,在两水洞地区由第118师首先发起突然进攻。在经过1小时的激战后,该加强步兵营覆没,第118师随即攻占了温井。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均将10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在第四次战役中,第40军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区抵抗了联合国军、韩国陆军3个师及一个旅的进攻。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第一连副班长曹庆功、第358团第三连班长王学凤和副班长刘维汉等,在子弹打光后与敌方同归于尽,均被中共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3年7月,第40军由朝鲜回国后便长期驻守在辽宁省锦州市。在19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期间,第40军曾被确定为纵深防御的重点军团。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第40军所辖步兵第120师在震后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一线工作,下属的第358团第一连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称号。


1985年,第40军于1985年被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0集团军。2016年,陆军第四十集团转隶北部战区陆军。


第41集团军

原广州军区

2017年,陆军41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41军首任军长吴克华和莫文骅


第41集团军是于1985年由第41军编成,为乙类简编集团军,隶属南部战区,军部驻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其中的一部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

    

第41军的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抗日战争期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辖6个团,共7000余人。1939年秋,第5支队改称第5旅,为胶东地区主力部队,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抗战胜利后,部队扩编为山东八路军第5、6师及部分独立团。


1945年10月,吴克华、彭嘉庆奉命率第5、6师进入东北,11月被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和第3纵队,归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军区领导。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第2、3纵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所辖部队改称第10、11、12旅(7月改旅为师),共2.3万人。第4纵队成立后,参加三次保卫本溪作战、鞍海战役,在新开岭四战役中创一个纵队一次歼灭国民党第52军一个师的先例,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于1947年1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隶东北野战军领导。在塔山战役中,4纵与11纵队死守塔山、白云山,伤亡过半,为辽沈战役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有4个团分别荣获"塔山英雄团(第12师第34团)"、"守备英雄团(第10师第28团)"、"白台山英雄团(第12师第36团)"、"威震敌胆炮团(纵队炮兵团)"称号。

   

1948年11月,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所辖部队及新调入的独立第2师依次改为第121、122、123、154师,共6.4万人。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12月,第41军参加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1949年4月随第四野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广西战役及广东剿匪。1951年,第41军进驻潮汕地区执行海防任务。

    

1979年,第41军参加中越战争。1985年,陆军第41军改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辖步兵第121师、第123师。第122师撤销,原属第55军的步兵第164师改属该集团军,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


1994年组建驻香港部队时,"塔山英雄团"的一部编入驻港部队步兵旅。1998年后,步兵第164师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64旅,坦克旅改编为装甲旅。2006年,123师改建为重装机械化步兵师。2013年121师拆分为山地步兵第121旅及机械化步兵第122旅。



第42集团军

原广州军区

现第74集团军,隶属北部战区

第42军首任军长万毅和刘兴元


1939年初。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将抗日武装正规化的指示,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贺龙的帮助下,决定以北方籍抗大学员及部分原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为骨干组建八路军第二十四旅,同时决定在原八路军第三纵队的基础上组建二级分军区——晋冀绥分军区。任命马骥为二十四旅司令员兼晋冀绥分军区司令员,何善远为二十四旅政委兼晋冀绥分军区政委,程子华为二十四旅与晋冀绥分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该旅下设两个步兵团(一四九团、一五〇团),一个骑兵团(一五一团),两个独立营(警卫营、加农炮营)。一四九团团长胡昌兆、政委何戈,一五〇团团长倪志亮、政委郭述申。八路军第二十四旅组建后,先后参加达子房、刘庄伏击战、陈庄歼灭战,以及为护麦保粮而开展的青纱帐战役。在百团大战中,旅长马骥颈部被日军子弹穿过,暂由程子华代理二十四旅司令员及晋冀绥分军区司令员。


1945年1月,奉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二十四旅向日伪军反攻,半年内歼灭日伪军3万多人,收复县城15座。1945年8月16日,马骥、何善远、程子华奉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命令,率晋冀绥分军区主力部队、八路军第二十四旅开赴中国东北,于8月23日抵达原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原县大孤家子镇,8月24日进驻四平。这是八路军进入中国东北的首支正规部队。中共中央将四平定为辽北省省会,任命马骥兼辽北省省长,何善远、程子华分别兼任副省长。同时将晋冀绥分军区改成晋冀绥热辽军区,原军区领导班子不变。随后,马骥、何善远、程子华依照中共中央电报指示,派人与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李兆麟取得联系,周保中、李兆麟表示愿听从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中国东北的局面由此为中共掌控。同时,辽北省依照中共中央电报指示,在南至铁岭、北到洮南的地域内广泛建立县级政权。1945年10月9日,中央军委在中国东北成立东北军区司令部,任命晋冀绥热辽军区司令员马骥兼任东北军区司令员,马骥由此成为林彪之前中共在东北的一号人物。1945年10月末,林彪到达东北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东北军区随之撤消,马骥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第一副司令员。同时,中央军委将晋冀绥热辽军区改成冀察热辽军区,原军区领导班子不变。


1946年初,东北人民自治军改成东北民主联军,八路军第二十四旅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五纵队,原领导班子不变。同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将中共军队在东北的占领区分成两个分区,一分区为辽东部分,萧华任司令员(后由萧劲光]接任),二分区为辽西部分,马骥任司令员。故第五纵队又称二分区部队。


1946年2月,马骥、程子华率第五纵队第一四九团参加了法库秀水河子歼灭战,随后南进消灭了危害昌图、开原、铁岭三县的匪患,活捉匪首姜小胡,交铁岭县人民公审。随后,四平的辽北省与法库的辽西省合并为辽吉省,陶铸任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马骥任辽吉省省长兼辽吉省军区司令员,故第五纵队又称辽吉纵队。

1946年12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将下设的两个分区改成两个前方指挥所,马骥任第二前方指挥所总指挥,与副总指挥程子华指挥北满各纵队发动第一次四平街攻坚战(二战四平),因弹药不足而半途撤出。1947年春节前夕,第五纵队一下江南参加二保临江作战,后回师江北参与进攻德惠作战,后二下江南参加三保临江作战。1947年3月20日,在东北民主联军全歼公主岭守敌88师期间,马骥阵亡,年仅34岁。后由程子华继任第五纵队司令员及总部第二前方指挥所总指挥。三天后,程子华司令员率第五纵队三下江南参加四保临江作战。


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对四平守敌发动夏季攻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任命程子华为四平作战总指挥,作战司令部设在距离四平约30公里的昌北县八面城。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任四平前线总指挥,第一纵队主要负责四平铁西方面进攻。第五纵队主要负责四平铁东方面进攻。战斗进行到攻占四平一半面积时,总部下令将部队全部撤出四平。


1947年9月,程子华率第五纵队开回昌北县八面城,以原中共辽北省委的名义要求中共昌北县委为部队筹集下一年的军粮和军费(当时已有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的以阎宝航、朱其文为正副省长的中共辽北省委,但因在外游击故一时无法联系)。不久,以阎宝航、朱其文为正副省长的中共辽北省委抵达八面城,主持为第五纵队征集军粮的工作。


1947年10月,正在八面城征集军粮期间,第五纵队司令部接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示,命令第五纵队将下属的一四九团、一五〇团、一五一团升编为三个师。但随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指示,命令第五纵队将一四九团升编为二十四旅、一五〇团升编为二十三旅、一五一骑兵团升编为二十二旅。因第五纵队仍隶属晋察冀军区,是暂借给东北民主联军的,故司令员程子华决定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指示升编为3个旅。征完军粮后,第五纵队参加了扫清长春外围作战,随后开回四平外围,准备第四次进攻四平。


1948年春节后,东北民主联军改成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改为第一兵团、第二兵团,程子华任第五纵队司令员兼第二兵团司令员。随后第四次进攻四平,程子华仍任四平作战司令部总指挥,并增加陶铸为四平作战司令部书记,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仍任四平前线总指挥,作战司令部仍设在八面城。第五纵队担任突击纵队,1948年3月12日凌晨2时攻入四平,至早8时总攻发起时,已将市区内铁西和铁东的街堡壁垒全部清除,第五纵队为此牺牲一万多人。四平战役结束后,第五纵队严重缺员,依照东北野战军总部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将四平附近昌北县、怀德县、梨树县、海龙县、西丰县等县大队及无家小的民兵均纳入第五纵队,使第五纵队人数恢复至一万四千余人。同时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不再兼第五纵队司令员,倪志亮接任第五纵队司令员兼辽北省军区司令员,郭述申任第五纵队政委兼中共辽北省委书记。第五纵队仍是第二兵团司令部直属部队。


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下令,将第五纵队的三个旅立即升编为三个师。第五纵队司令员倪志亮答复称,第五纵队隶属晋察冀军区,未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命令不能升编。林彪请示中央军委,将倪志亮调任嫩江军区司令员。林彪将第一纵队政委万毅调任第五纵队司令员兼辽北省军区司令员,第五纵队政委仍为郭述申。万毅到任后,随即将第五纵队的三个旅升编为第十三师、第十四师、第十五师,同时万毅还将带来的辽南军区(辽南军区后改成辽宁军区)所属地方部队数千人编入第五纵队。在锦州战役中,第五纵队的骑兵师归东北野战军总部机动调用,两个步兵师负责塔山阻击战的最前沿一线阵地、海滩阵地,两个步兵师的指战员为此牺牲四分之三。


1948年11月,第五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军长万毅,政治委员刘兴元,各师分别改成第124、第125、第126师。第42军成立后,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安战役、豫西伏牛山剿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唯一未南渡长江的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42军调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从事农业生产,预备集体转业。但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第42军是当时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战斗机动部队,因而在1950年10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参加朝鲜战争的部队,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于1950年10月19日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在朝鲜战场,第42军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在第一次战役中,该军第124、第126师在东线的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阻击美军、韩军的进攻,作战13个昼夜,歼敌2700多人,配合了西线部队的作战。第370团第四连在2天内击退敌军20次进攻,歼敌250多人,获“黄草岭守备英雄连”荣誉称号。第371团第四连坚守烟台峰阵地,获“烟台峰守备英雄连”荣誉称号。


在第三次战役中,第42军与第66军共同组成突击集团,组织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突破“三八线”。


1952年10月回国后,第42军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首批进行了苏式装备改装试点。1952年12月后进驻雷州半岛,隶属中南军区(1955年后改为广州军区)。后来移防广东省惠州市。


1979年,第42军参与中越战争。


1985年,陆军第42军改编为第42集团军(原代号为53200部队,后代号改为75200部队),辖步兵第124师、第126师和原属第55军的第163师共计3个步兵师,并编入炮兵第一师(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由东北炮兵部队组成,是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部队之一。《志愿军战歌》歌词便出自该师第26团第五连指导员麻扶摇)、坦克旅、高炮旅。


19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师成为全军最早一批应急作战机动部队之一,并且担任迎外表演任务。1994年,陆军第42集团军参与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工作,时任陆军第42集团军军长刘镇武出任驻香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并以步兵第487团团部机关、直属队和第一、第二营为主体,加上陆军第41集团军“塔山英雄团”一部,组成步兵旅。


1996年,步兵第126师改为武警机动师。1998年夏,陆军第42集团军参加了湖北省荆江的抗洪抢险,步兵第372团第四连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称号。此后,坦克旅改编为装甲旅,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步兵第163师第498团与原坦克第七师一个团合编为师装甲团,步兵第124师一个步兵团改编为装甲团。


2016年,陆军第42集团军转隶南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42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74集团军。



第47集团军

原广州军区

2017年,陆军47集团军军部番号撤销

第47军首任军长梁兴初和周赤萍


第47集团军是于1985年由第47军改编而来,属乙类旅团化集团军,军部驻地为陕西西安市,隶属西部战区。


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该纵队的前身是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1师,1933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6军团,萧克任军团长,蔡会文(后王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西征和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8月,与红32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以“南泥湾大生产”而闻名。日本投降后,该旅一部(即南下第2支队,王震率领的南下第1支队后编入第1野战军第2军)由旅参谋长刘转连和副政委晏福生率领奉命挺进东北,被编入东北民主自治军并恢复359旅番号。


1947年1月,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参与了攻占哈尔滨、合江等战斗。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独立第3师(吉北军分区部队)和东满独立1师(由吉林军区部队组成),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8、29、30师,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辽沈战役黑山大虎山阻击战,俘敌新6军军长李涛等。


1948年11月,第10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委,原辖下第28、29、30师改称第139、140、141师。平津战役后,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贵州等地,参加了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作战。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和协助地方政府加强政权建设任务。

    

1951年2月参加入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1954年9月回国后,驻防雷州半岛;1960年,移防湖南衡阳。1970年,原武汉军区撤销,第47军移防陕西。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南的两山战役。

    

1985年陆军第47军改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辖139师,141师,第140师番号和建制撤销,原属第19军的步兵第56师改属该集团军,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


1998年后,步兵第56师改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为装甲旅。原炮兵旅撤销,编入兰州军区炮兵第1旅。步兵第141师与咸阳陆军预备役师合并编为陕西省陆军预备役第141师。2003年,原21军摩步第55旅转隶该军。



第54集团军

原济南军区

现第83集团军,隶属中部战区

第54军首任军长丁盛和谢明


第54集团军127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前身为1924年11月成立的孙中山的广州“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27师历史上先后涌现了朱德、林彪、粟裕、肖克、杨成武、耿飙、杨得志、黄永胜、彭明治、吴法宪、梁兴初、李作鹏、王东保、张池明等著名将领。毛泽东、陈毅、罗荣桓、聂荣臻、谭政、罗瑞卿曾先后在该部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


1952年,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和第44军130师进行合并,因番号问题两军发生争执,后由周恩来提议,原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两军的尾数“五”与“四”编为第54军,由丁盛率领参加过朝鲜战争。


1959年,参加西藏骚乱作战。1962年,54军130师暨160师参加中印边境战争,全歼印度主力第四军。


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战争西线战役。当时的127师师长是张万年,后来的军委副主席。127师攻占重镇谅山,五战五捷,击溃了越军主力部队。162师,前身是长征路上的红军第九兵团。1979年参加了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势如破竹,是当时打的最好的几个部队之一。


1985年,第54军改编为第54集团军(原代号为54774部队,后代号改为71521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之一(另两个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和第三十九集团军),属于战略预备部队。下辖160师、162师和127师(原属第43军),坦克11旅、一个炮兵旅和一个高炮旅,一个集团军炮兵旅。第54集团军的装备水平仅次于第38集团军。


2016年,陆军第54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54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83集团军。



第63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2003年,陆军63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28军首任军长郑维山和王宗槐


第63集团军,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晋察翼战区,多次重创日伪军,并且配合第二战区,卫立煌部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于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受刘伯诚元帅指挥,参加平津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1月第3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63军,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军长郑维山,政委王宗槐,各旅分别改为第187、第188和第189师。之后入晋参加太原战役,从4个地段突破敌人城防,解放了太原。此后随第19兵团改归第1野战军指挥,进军大西北。参加扶眉、陇东追击、兰州、宁夏等战役。在解放战争期间,第63军转战于晋、冀、陕、甘、宁、内蒙等省区,共歼敌14万余人。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全军将士,英勇无畏,作战勇猛,所属188师,189师,英雄辈出,用扁担俘虏美军,1人俘虏16名敌军的英雄战士,就出自188师。所属装甲7师,坦克25团,27团,28团,是第一批进入朝鲜的,以团为建制的装甲部队,坦克28团,曾经孤军深入170华里,突然出现在法军阵地的侧翼,迫使法军及比利时军全线崩溃。


步兵205团,三千人,在被美军和南朝鲜军两万人包围,并且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艰苦作战4个昼夜,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五千余人,步兵六连200人,牺牲将近180人,所剩将士,在连长带领下,身绑炸药,冲向敌军,与冲锋的美军同归于尽。当援军赶到时,全团仅剩下副团长在内,40余人,其余将士全部壮烈殉国,增援的战士看到,军旗依然屹立在阵地上,没有一个战士投降。一个曾经参加过硫磺岛战役的美国士兵感慨到,我曾经被日本军人的武士道精神所震撼,但是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残酷,如果这支部队守卫硫磺岛,那么我们只有回到大海里。


第63军,是当时威震朝鲜的一支虎狼之师,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授予“铁军”荣誉称号(当时的三十八集团军被授予“万岁军”荣誉称号)。


2003年,第63集团军撤消建制,步兵82旅,转隶27集团军,步兵189师转隶预备役部队,步兵188师转隶武装警察部队。



第64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1998年,陆军64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64军首任军长曾思玉和王昭

第64集团军,起源于华北军区第4纵队,原为冀晋军区的陈正湘、赵尔陆两个纵队合并而成。1945年合并,原两纵队分别编入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次年合并为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陈正湘、胡耀邦、唐子安、李昌任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下属第10、11旅。


1947年,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调归纵队建制,改称第12旅。同年再次改编制,由曾思玉、王昭担任司令员和政委职位。随后参加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华北军区成立后,其改为华北野战军第4纵队,随后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中央军委统一全部解放军编制和番号,其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隶属第19兵团。曾思玉、王昭分别担任军长、政委。下属原三个旅分别改编为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随后部队参加太原战役,战后归第一野战军编制,赴西北参加扶眉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山东泰安驻防。1951年,该军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并在东北驻防。1985年升格为集团军。


1998年,第64集团军撤销,第190师转隶第39集团军。



第65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现第81集团军,隶属中部战区


第65军首任军长邱蔚和王道邦

第193师前身为1930年1月组成的红六军,后改为红一军团一师。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后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抗日战争后,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六旅、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


第194师前身为:194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玉田县老君屯,以冀东军区第十五军分区为基础组建了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五师。师长赵文进、政委袁耐冬。下辖:


580团,前身第十三团,原为1946年组建的宁河县大队,后改编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第一团。


581团,前身第十四团,原为1946年11月组建的热南军分区独立营,后扩编为热南军分区警备第二团、热南军分区独立团、冀东军区独立团


582团,前身第15团:原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第五团。1948年7月中旬,独立第五师十五团调往冀东军区;同时把冀东军区独立第七团(其前身为1943年12月组建的丰滦县支队,后改称滦南支队,冀东军区第四十八团、第十三军分区警备团)调独立第五师,改编为第十五团,即582团前身。


1948年,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第四旅与华北二兵团独立第一、独立第二旅,合编组建华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邱蔚,政委王道邦,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军长邱蔚,政委王道邦,下辖第193、194、195师。该军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


1951年朝鲜战争时期,第65军入朝作战,担任守卫开城任务。1953年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后编入第69军第207师。


1985年,由陆军第36军、第37军、第65军、第6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5集团军(原代号为51056部队,后代号改为66455部队)。


2016年,第65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65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第81集团军。陆军第81集团军所属部队还有部分来自原陆军第27集团军。




第67集团军

原北京军区

1998年,陆军67集团军番号撤销


第67军首任军长韩伟和旷伏兆

陆军第六十七集团军原为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2纵队所辖第4、5旅源于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西百色起义所创建的工农红军部分团队。主要有红1团、红13团、红3团。1937年6月,上述部队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第1师。抗战爆发后,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所属之红1团、红13团、红3团依次编为独立团第1、2、3营。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独立团在冀西、晋北、察南的涞源、广灵、灵丘、蔚县一带活动,部队由1700余人迅速扩大到7000余人。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独立团划归该军区兼第1军分区,下辖第1-3支队。1938年春,第3支队编为邓华支队挺进平西,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邓华支队与八路军第120师雁北支队(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4纵队,挺进冀东,建立冀东抗日联军,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10月返回平西。1939年2月,和冀东抗日联军合编为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挺进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撤销挺进军番号,平西部队改为第11军分区,平北部队改为第12军分区。1943年,第1军分区所属第20团进入察南地区,与第11军分区北山支队一起,建立了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辖区在北平(今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郭天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旅(以第12军分区之第10、40团和龙崇赤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22、23、24团组成)、第10旅(主力团组成纵队后,各军分区又组建独立团,第1军分区增编第28团、第13军分区增编第27团;之后又将第27、28团合编为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旅(以第1军分区第3、25、45团为基础,将新1、新3团分散补入各团,改称第16、17、18团合编组成)、第7旅(以第11军分区之第7、新5、第44团为基础,将新4团分散补入各团,改称第19、20、21团合编组成)、第9旅(以第13军分区之第20团、北山支队扩编成的第25、26团编成)和骑兵旅(以第19军分区三个骑兵大队扩编为骑兵第1、2、3团编成)。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复员1.3万余人,撤销第9、第10旅番号,将部队分别补入其他各旅;骑兵旅调出。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1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11月,参加易满战役。

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9月,参加大清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陈正湘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委,韩伟任副司令员,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后曾美)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第201师。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于1953年参加金城战役,迫使美军第7师因伤亡惨重撤出战斗。


1985年6月,67军199师、138师接替第一军坚守老山阵地,于1986年4月底撤离阵地。


1999年,第67集团军被裁撤。199师保留编制并入陆军第26集团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