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伯虎 2018-06-01

是的,我们连求关注的话都坚持原则


微头条第177期,你将听到:


▸ 小猪奇为什么叫Peppa Pig?里面包含了怎样的语言艺术?

▸ 被禁、下架都有哪些表达方法?

▸ 小猪奇为什么被禁?subversive这个词为什么要慎用?环球时报和BBC围绕这个词这个词,上演了怎样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 小猪奇在成人圈里这么火,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它圈定的是怎样一批人? 

▸  对待成为社会人的奇,我们为什么应该半开玩笑半严肃?“恶搞”亚文化盛行背后有哪些文化和制度因素?

▸ 对于这种“亚文化”除了监管我们还能做什么?



第177期    本期35词    累计7476词

Peppa Pig blocked from China's Douyin video platform

A popular British cartoon has been removed from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with state media saying that the character is being used subversively.




背景一点点


小猪奇在中国有多火,不需要外媒来告诉我。


但我很在意,这位外籍卡通明星被中国抖音下架,外媒怎么说。



我想你该清楚,就算你我不玩抖音,但这件事也不应只当做孤立事件来看。


因为就在这之前,我们还看到快手下架、中国无嘻哈、微博清腐清污乃至差点清断背……


但跟他们不同,小猪奇不算污。


而且,人家还是外国籍。



所以,我想看本土媒体对这回的下架咋说。


1


结果,我看出一个大八哥。


音频里已经说过,BBC的报道,重头戏不在标题:

而是在下面的导语:



这么多行字,看着累没关系。因为这当中,前面那段就是把抖音禁佩奇的事情又说了一遍。


关键看后半句:


 

这句话,第一:说清楚了佩奇被下架的原因:她被抖音玩“坏”了。


第二,被下架的原因看似来源很可信:官方媒体。我去读了报道正文,确认这里说的官媒其实就一家:环球时报。


然后最有意思的是这个词:subversively.


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官媒表示,小猪佩奇的形象被“颠覆性”地使用了。


subversive 的中文叫“颠覆的”。用在这句话里,虽说不上多么自然,但也不觉得有多大问题。


毕竟,说一个人的形象被“颠覆”,这是合乎中文词义的。


但如果你查了别家词典,多半就会觉得心生凉意。


来源:朗文当代


任何一本英文词典都会告诉你,subversive 唯一的意思就是:偷偷想把政权或者一个体制搞死。


所以你就知道,此政治性“颠覆”和那些搞笑的形象“被颠覆”,说的不是一个意思了。


为什么,BBC用这么诡异的一个词,会让母语读者很自然地觉得:


中国要封杀佩奇,是因为她在政治上被用来搞“颠覆”。



这“误会”,显然闹大了。


所以我专门找了BBC的内文,发现这个词直接转引自《环球时报》头一天的报道。


我试图找到环球上的原文。有意思的是,这篇报道只出现在英文版的环球时报中,中文版并没有报道佩奇被抖音封杀。


这篇英文报道的标题就取得很吸睛:


中国视频App开始整肃在中国成为亚文化符号的小猪佩奇。



然后提到subversive这个词的有两处,是在采访专家的,其实联系上下文可以推出来,意思是说:


小猪佩奇的形象被“颠覆”了。



所以,关于subversive这个词其实很清楚了:


《环球时报》的英文编辑,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可能是习惯了把中文生译成英文,所以一个不留意把“形象被颠覆”说成了英文里的“政权被颠覆”。


然后,这个词因为太耸人听闻,就被BBC的编辑抓住了小辫子,用进了他家新闻的导语,用作吸睛的标题党。


说真的,环球输在英语没学好,但BBC 在明知道是文字错误的情况下还将错就错拿来高亮,实属不厚道。


对了多说一句,《环球时报》的这篇报道不只是用词不上道,还有很低级的内容硬伤。


把小猪佩奇说成是BBC出品的。



事实上,人家最早是英国第五频道推出的,然后内容制作也就是三个创始人自己开的公司。


跟BBC没半毛钱关系,而且中文介绍都辣么多了。稍稍刷两篇朋友圈也都能搞明白啊。


而且,这话还说了不止一次。



我不知道BBC的编辑在看到这条新闻时什么滋味。


感觉就像把春晚非说成是湖南卫视办的。


真想替国家着个急:这么多外宣砸下去,钱都用哪去了?


2


对不起,说回正题。


除了这个标题党,在这篇报道的正文部分,我觉得还算客观地描述了小猪佩奇在中国的爆红史,包括它一开始是作为一部儿童动画片,因为小朋友喜欢而引发中国家长关注,随后通过在互联网上被恶搞被传播,特别是当网友发现意大利球星吉拉迪诺的身上竟然也有佩奇纹身,最终诞生了“小猪佩奇身上文,掌声送给社会人”的网络口头禅。



这些对小猪佩奇从爆红到恶搞的历程,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所了解,我不赘述,我自己倒是想谈几个问题。



第一,一部儿童动画片,为什么在成人世界这么火?


其实条分缕析,总归有几个都能想到的原因:


比如:她知名度大。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佩奇圈出了中国社会一个特定人群:年轻的城市中产。


最早带火小猪佩奇的是中国的80,90后父母,首先是他们的子女喜欢这个卡通,然后这只小猪成为了这些家长们的接头暗号:两个素昧平生80后碰头,一聊,啊,小猪佩奇,你家也有孩子啊,多大了,在哪上幼教,云云……


小猪佩奇就这样,成为了年轻中产们“确认眼神”之用的社交开瓶器。


之后,这群有身份认同感的人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这个共通的卡通形象来呈现。所以对这只小猪的成人化恶搞,其实反映的是中国的80,90后城市中产阶层的精神世界。



当然,任何被恶搞的对象一定要具备的特征就是有反差性。越正经的越纯真的,那反差效果就会越好。那么小猪佩奇这种纯真的形象被恶搞也就不足为奇。这跟当年我们恶搞过机器猫,恶搞过喜羊羊,还怀疑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血缘关系,我觉得,这跟今天恶搞佩奇没有本质区别。



如果要深挖一点国情差异,众所周知西方社会恶搞离不开政治和性,但这两点在中国都是禁忌,所以小猪佩奇是聪明的中国网民选取的一个安全的恶搞对象。


3


当然我也感兴趣,这种被成人化后的小猪佩奇究竟折射的是中国人怎样的精神世界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半严肃,一半玩笑就可以。玩笑的部分在于有反差的东西都可能搞笑,比如把小猪佩奇这么纯真无邪的形象,放进(社会刻板认知中比较有江湖气的)纹身图案里面,这不就是一种反差制造出来的乐子嘛,多数人也就一笑了之而已,何必当真!



当然你若执意当真,也有些道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恶搞?或者套用官媒抛出的那个概念:为什么恶搞这种“亚文化”在中国如此盛行?


这一点我觉得有文化因素也有制度因素。

 

所谓文化因素,很不恰当地想到了日本。日本的色情行业为什么如此发达?我觉得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在这个社会的条条框框和禁忌太多。比如,日本人对礼节的注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社会越是对人本性进行压抑,人们就越会从另一个极端来释放他们的本能。



另外,说起制度因素,我倒是想到前苏联。前苏联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或者政党肯定刷出很强的存在感,特别是大力弘扬一些正能量的意识形态。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之前读过一些论文,前苏联的政治玩笑,黄色玩笑,这些亚文化现象也是蔚然成风。而且,由于有各种忌讳,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象征物来指代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当一个社会的禁忌话题越多,一来人们对于这些话题的好奇心可能反倒越强烈,二来对于正统、教条的内容可能更有一种去恶搞和解构的冲动。

 

所以不知道像小猪佩奇这样的成人火爆背后,是不是有文化和制度的因素。


4


但是最后,我们必须要认定的一点是,这样的成人恶搞确确实实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出发点一定没有问题。但是,看到祖国妈妈总是不辞辛劳亲自出马,会让人在击节点赞的同时,有那么一点点担心:我们的社会管理,如果总靠父母而不能形成自律,一来,会不会累坏父母?二来,这样的监管会不会太过生硬,甚至不可持续?


我想这都是老问题,甚至时间长了连这些问题本身都很难再被人们提起。所以为了唤醒各位的记忆,容许我们再问一次:从快手、到佩奇,这些社会现象的监管,如何从“事事由国家出面”,转变为“构建一个能自理的大社会”?




编辑 | Dorothy


往期精选






火遍世界的小猪pei奇为什么在澳大利亚两度下架?






朝韩这场历史性握手,你需要一帧帧看懂这150秒




 - END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扫码关注林伯虎的备胎:linbohu0404


晨读打卡请点击菜单:学英语-晨读营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