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起《延禧攻略》背后的故事和曾国藩,他根本停不下来|专访张宏杰

棉植 十点人物志 2019-04-28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前段时间,清宫剧《延禧攻略》火了。

 

这部剧火了之后,不断有记者打电话采访张宏杰。

 

张宏杰,《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一书的作者。书中有个章节叫《皇帝的爱情》,专门讲述了乾隆和孝贤皇后的感情生活。


张宏杰与秦岚合影


大学时期,张宏杰读了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的这本书,虽然没有专门写乾隆的感情生活,但它分析过乾隆政治风格的变化始自乾隆十三年,诱因之一是孝贤皇后的去世。

 

张宏杰受此启发,遍寻资料,然后详细地叙述、分析了乾隆和孝贤皇后的爱情。

 

市面上写乾隆的书,多写乾隆的文治武功、杀伐果断,或者将其塑造成风流天子。区别于这类书籍,张宏杰首开乾隆深情人设之先河。

 

言人之所未言,光凭这点,就足够了不起。



1990年,张宏杰考上了大学。文史哲专业素来面临就业难等问题,在父母的要求下,他进入了投资管理系。

 

倘若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就会发现80年代大学之宽松氛围,和今天没什么两样。

 

90年代亦然。大学生旷课,是家常便饭。张宏杰也经常旷课,只不过,别人旷课是泡录像厅,他是泡图书馆。不知不觉中,他的知识储备扩大了N次方。


张宏杰游玩日本大阪城


早在初中阶段,他就迷上了阅读。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初中生课业压力轻,课余时间多到让人怀疑日子总过得太慢。


为了打发时光,张宏杰就在辽宁省朝阳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他在父亲的单位也办了借书证。单位有工会,工会配置图书馆,他三天两头往那跑,去那读《参考消息》、《新华文摘》……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所谓的“轻阅读”、“软阅读”,更没有网文、朋友圈爆文,张宏杰所接触到的都是世界名著,诸如《基督山伯爵》、《鲁滨逊漂流记》、《名利场》……

 

张宏杰调侃自己“爱装”,爱把自己弄得与众不同。所以,越难读懂的书,他越要读。

 

他在《历史的局外人》中提到两件小事:初中时,他曾一连几天占领公园里的长凳,强迫自己读《小逻辑》;某年夏天,他去北戴河旅游,坐在大巴前排,手捧一本《愤怒的葡萄》,因为读不懂而愤怒了一路……

 

上大学以后,课余时间更充裕了,张宏杰可以尽情地看书。机缘巧合,他在大连市图书馆读到了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历史的看法,也为他多年以后研究乾隆埋下了伏笔。

 

历史曾是张宏杰最讨厌的课程之一,他觉得,历史教科书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好菜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地吃下去。

 

而戴逸的《乾隆帝及其时代》像一剂瘾,让张宏杰疯狂爱上了历史。他又惊又喜地发现,原来历史还可以这么写!戴逸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地名、索引,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

 

除了这本《乾隆帝及其时代》,张宏杰的启蒙书还有《草原帝国》、《万历十五年》……他半开玩笑地说:“这些都是有点散文笔法的读物。如果一开始就让我啃好多历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可能我对历史也不感兴趣了。”

 

曾看到过一句对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的评价:文学英雄的力量能够重新点燃世界的阅读兴趣。

 

张宏杰对历史的兴趣,正是由黄仁宇、戴逸等人点燃的!



大学毕业后,张宏杰供职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家银行。

 

彼时,银行工作流程简单,一周的工作,仅用一两天就能完成。同事们会用报纸糊起窗户,通过打牌来消磨时光。张宏杰再次不走寻常路,他通过写作来打发时光。

 

张宏杰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3年内写出30万字。如果这30万字都不能发表,他会永远放弃写作。

 

这并不意味张宏杰对兴趣的坚持是以3年为限。其实,这3年是试错的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当被问及“身为一名历史作家,您认为天赋和勤奋各占多少”时,他坦言:“天赋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勤奋。”


然后,他指了指面前的茶杯:“就拿我面前的这杯茶打比方,勤奋是水,天赋是茶叶。没有茶叶,加多少水,也成不了茶水。”

不管有没有才华,3年也能看得差不多。好比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告诉自己往前走3公里,再看不到什么东西就返回,不可能漫无目的地走下去,要懂得及时止损。

 

立下3年之约的不久后,张宏杰的才华如锥处囊中,露出了尖尖角。他的作品先后刊载在《鸭绿江》、《钟山》等重量级期刊上。



作品刊载以后,张宏杰希望同事,某天能在某本杂志上突然看到自己的名字。

 

年轻时,希望自己写的文章一鸣惊人,这是很正常的心态。张宏杰表示现在早就不这样想了,但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青年时代,他还会这样想。

某次偶然机会,张宏杰身处的银行的行长王毅,读到了他的一两篇文章。

 

起初,王毅是持不屑态度的,因为当地不乏文学青年搞创作、自费出版,但水平一般。王毅刚开始觉得张宏杰也可能是此类人,但在读过他的一两篇文章之后,改变了看法。王毅觉得他的文章挺好读,且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基于这点,王毅给张宏杰提供一点便利,默许他每周只需上班一两天,其他时间可以待在家里写稿。

 

当然,这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公心。公心倒不是说基于银行发展的考虑,王毅可能只是朦朦胧胧地觉得,这对社会来说是好事。

 

“我们银行里头这么多人,也不缺你张宏杰一个干活的。但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个作家,可能是一件好事。”



在行长王毅的默许下,张宏杰每周能有四五天待在家里,闭关创作。

 

张宏杰在《历史的局外人》中记录了那种状态:每天清晨醒来,他先出门跑步,然后回家洗澡。洗完澡,邻居陆陆续续出门上班了。然后,泡上一壶茶,书房静得能听到电脑开机的响动。伴随着茶烟升起,一天的创作开始了。

 

可以说,王毅给张宏杰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创作环境,但如果张宏杰的生命历程中没遇到有情怀的王毅?抑或是张宏杰毕业后,没进入银行工作,做的是另一份“不清闲”的工作,他还会走上写作这条路吗?

 

张宏杰笃定地回答:“应该会。好比一个机器里头有很多零件,我属于不很符合规格的那种零件。放到哪,它都会从机器里掉出来。然后,自己走自己的路。”



张宏杰创作,需要一个“静”的环境。外头有人聊天或者播放音乐,他都写不下去。

 

这个“静”,不仅指安静,也指心静。

 

婚后,因为妻子的意愿,张宏杰一家定居北京。北京生活压力大,需要琢磨房子、这个那个,人心浮躁,很难全身心投入创作。

 

相比北京,张宏杰更爱待在故乡——辽宁省葫芦岛市。在这座小城,饭后可以散步,街上行人也不多。走不远,有山有海,“感觉特别好!”所以,他没事儿就回趟故乡。

 

早些年,张宏杰曾在老家附近的树林里开过一片菜地,颇有几分“种豆南山下”的韵味。


张宏杰游玩云南碧塔海


不光是向往自然,写文章也很“自然”。

 

在《历史的局外人》自序中,张宏杰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两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写作。

 

“今天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写一篇;明天对那个题材感兴趣,写一篇。有时是穿插着写,这个题材写乏了,放下,再写另一篇。两篇文章之间完全没关联,题材也不同。”

 

他的成名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就不是一本“主题先行”的书。他写了十几篇历史人物随笔后,才发现其中7位生活在明朝,恰好又是不同身份,放一块儿,遂成了《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张宏杰从不“为了写而写”。

他几乎不开专栏,即便开,所发文章也都是之前写好的。“不像金庸写小说,报纸在那等着,必须写出来。”

 

他曾经运营过微信公众号,那一个月,他的心态很不平稳。因为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会在意阅读量和留言评论。如果当天数据不好,就会想明天写一篇点击量更高的,或者不自觉地追热点。这样的话,文章内容会停留在浅层面。文章的生命周期也较短,再过一两年来读,可能就没有价值了。

为了正儿八经地搞创作,他暂停了微信公众号。

 

但这并不代表张宏杰与社交平台绝缘,他其实是微博的爱好者。因为微博几乎不消耗时间,茶余饭后,甚至如厕,只要有两三分钟间隙,就可以瞄一眼,发一条。

 

在微博上,你能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他在微博上和读者互动频繁,别人提及他的书,或者有什么评论,他几乎都会转发、回复。

 

浏览他的微博,时不时会被逗乐。比如他最近发了张图,配的文案是:连续两次都是这样,看来四大发明之一真的够呛了。



再比如他开完讲座,顺手发了条微博:这是我讲座当中很特殊的一次,女性观众多于男性。末了,配一个“大笑”的表情。

 

哪像个高冷的学者啊?!




张宏杰身为学者,文字却一点都不“高冷”。

 

“历史比小说更有趣,我想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历史事件在史书中已经被风干,成了脱水食品。我的努力就是给这些食品浇了一壶清水,让它们又一次翠绿可人。”

 

张宏杰戏称自己是一名“半路出家(非学院出身)”的历史作家。他原先注意到很多历史作家是“半路出家”的,易中天、吴思(《潜规则》作者)、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当年明月……这些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历史专业)的。

 

“半路出家”的,这类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且是纯粹的个人兴趣,没有外力去强迫他们。一开始吸引他们的那类书,应该都是易读的。受这类书启蒙,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易读。

 

相反,“科班出身”的,因为受过专业训练,一写就是学术的题材、学术的腔调。好比做科学实验,为了达到实验推导的结果,忽略了过程是否好看。普通读者难免有阅读障碍,“中间隔了层毛玻璃似的”。

 

“半路出家”的张宏杰,反而不受学术条条框框的束缚,字里行间个性洋溢,笔下人物血肉丰满。

 

莫言如是点评他笔下的吴三桂:


在我们心目中汉奸的代名词“吴三桂”三个字,经过他的笔墨滋润,一变而成了一个“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的美男子,一个在战场上冷静、坚决,无与伦比的战士,一个曾经视荣誉如生命的忠臣孝子,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被挤压、被扭曲的痛苦灵魂。

 

对了,忘记说,这段话出自莫言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跟莫言钟爱的黄土地一样粗犷直白,就叫《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不仅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点赞了,印刷厂工人也点赞。

 

学者丁东写过:他把张宏杰的一篇文章推荐给《社会科学论坛》,当刊载张宏杰文章的那期付梓时,印刷厂工人竟然读张宏杰的文章入迷了。印刷厂工人说,整本杂志就数张宏杰这篇好看。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一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句诗是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夸赞白诗通俗易懂。

 

相传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询问老妇女能否读懂,不懂就改。

 

白居易的读者人群覆盖之广,上至皇帝,下至妇孺。然而,这丝毫不掩其文学价值。

 

同样,如果能让历史写作既通俗易懂,又兼具史学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十点人物志 x 张宏杰 对谈



十点人物志:左宗棠的功业、才干,不在曾国藩之下。为什么曾国藩入选了“两个半完人”,左宗棠却没入选?

张宏杰:实际上,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曾国藩入选了。或许是因为曾国藩把自己的缺点表现得比较明显,起码在《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中,曾国藩是敢于袒露缺点的。

 

左宗棠身上有传奇性,很单纯、很刚烈、很纯净,非常适合写进戏曲和小说。跟左宗棠相比,曾国藩更复杂,也更有弹性。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圣贤?一方面,曾国藩在礼学方面的修养更深。另一方面,曾国藩的道德境界比左宗棠更宽阔。曾国藩能容纳左宗棠,但左宗棠容纳不了曾国藩。

我刚出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写到了曾、胡、左、李之间的关系。曾左晚年失和,闹掰之后,曾国藩从未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还嘱咐自己的孩子:“我跟左宗棠有矛盾,那是我们上一辈人的事,你们这代人该怎么尊重左宗棠,还怎么尊重。”

 

十点人物志:为什么市面上的成功学著作关于曾国藩的多,关于左宗棠的少?


张宏杰:可能跟《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有关,因为《曾国藩家书》写得比《左宗棠家书》更用心。

曾国藩把人生经验写给弟弟、儿子,其家书质量远高于左宗棠。

《左宗棠家书》除了告诫家人勤奋、节俭之类的老生常谈,剩下的就是骂孩子。

 

而曾国藩把自己的人生心得写进了家书,现在很多成功学的书,其实是在分析《曾国藩家书》的内容。


十点人物志:您觉得曾国藩身上的特质,和哪几位历史人物有相似之处呢?

张宏杰:用人方面像刘邦,谨慎性格像郭子仪。另外,他和王阳明多少有相似之处。俩人都是礼学家,既有理论,又能把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


参考书目:张宏杰 著 《历史的局外人》

访谈中,某些对话内容过于口语化,所以没有完全遵循原话整理,而是转化为书面语。有删减。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互动话题


你最喜欢哪本历史读物?

这本书中,你记忆最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与话题,留言区点赞前5的小伙伴,每人将获得一本张宏杰的新书《历史的局外人》。截止时间:12月26日下午5点。(被选中的小伙伴,小志会在留言区通知。24小时内未回复地址和联系方式,名额自动顺延。)



-背景音乐-

《故乡的原风景》《远辰》

-主播-

林静,中文系毕业的电台主持人。愿多年后,故事不再伤人,阳光依旧温暖,你如此迷人。让我的声音和别人的故事陪你每一个不眠的深夜。微信公众号:晚听经典、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喜欢今天的文章 就给小志点“好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