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屠呦呦的神秘面纱: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为什么是她?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2020-10-20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2015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当年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此时屠呦呦已过了耄耋之年,一头乌黑短发,戴着细框眼镜,笑容清浅。在这之前,获得诺贝尔的中国人只有莫言,而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

 

她的名字骤然出现,此时,横亘在中国人心头的只有两个问题:

 

屠呦呦是谁?

为什么是屠呦呦?

 

仔细翻寻下,这个快85岁的老太太既无博士学位、也无留洋背景或是院士头衔,媒体戏谑般曾称她“三无科学家”。

 

萦绕在人们心中的困惑更深了。

 

 

神秘女性

 

 

大洋彼岸的美国,米勒与苏两位研究员陷入深思。

 

他们从2007年以来一直探究青蒿素的研发历史,这是治疗“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疟疾的良方,来自于古老东方中一株名为“青蒿”的神奇小草。有效资料众多,却一直没有搜寻到究竟是谁做出如此重大发现?

 

在上海参与医学会议时,米勒曾问在场者:你们知道是谁发现了青蒿素吗?在场的中国人没有一个能答得上来。做出了如此大贡献,多年来竟然寂寂无闻。米勒与苏四处翻寻资料碎片,终于拼凑出一个读起来略微怪异的名字——屠呦呦。

 

两个研究员松了口气。至此,终于将整个故事串联。

 

2015年10月5日,这是个普通的初秋午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对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革命性贡献,而这种贡献,无法用价值估量。


诺贝尔奖、中国人、女性。三个标签牢牢攫取着众人目光,无数媒体人铆足劲儿架着摄像机等待这位伟大女性。一时之间,世间所有荣誉纷至沓来。

 

与众人的热切相反的是屠呦呦的淡然。此时,北京四环一户旧式民居中,那位全世界媒体翘首以盼的老太太刚洗完澡从卧室出来,老伴李廷钊坐在客厅正看电视,瞥了她一眼:“你获奖了。”

 

“哦。”

 

屠呦呦没当回事,心里纳闷:刚提了一个华伦奖,怎么又来了个诺贝尔?

 

年过八十,屠呦呦早就不在乎这些虚名了。

 

毕竟诺贝尔奖意义非凡,同年12月,正在屠呦呦满85岁前几天,她决定亲自前往瑞典参加颁奖仪式,副部级的管理局局长特意赶到首都机场准备为屠呦呦送行,一行大人物在贵宾室等了半天,始终没有见到她。

 

事后才知,屠呦呦压根就没进贵宾室,和普通老百姓走了同样通道。

 

颁奖当天,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学院发表演讲,身穿宝蓝色套装,乌黑短发微卷,架着副细框眼镜,虽已年迈,仍能看出几分江南女子的雅致。因身体不适,她坐着完成这次演说,医学院的副主席全程半跪在她身旁,将话筒递到她跟前。

 

▲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学院发表演讲


屠呦呦的普通话不算标准,带着几分宁波的软糯口音,语速缓慢一直盯着手中的演讲稿,看上去并不太适应这种场合反倒有几分疏离感。

 

她不以“我”来居功,反而一再强调: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台下的观众面貌各异,来自世界各地,就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凝目注视着这位伟大的东方女性,演讲结束,掌声雷鸣数分钟。

 

诺贝尔奖举办有史以来,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总共只有12位女性,占得奖人数的5%,屠呦呦的获奖不只国人感到无上光荣,全世界女性都与有荣焉。

 

获奖第二年,有关部门曾办过一个“行星命名”的活动,以此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其中有一颗便被命名为“屠呦呦星”。星辰璀璨,仅为一人。世间荣耀,莫大不过如此。

 

其他四位久负盛名的科学家纷纷到场,只有屠呦呦告假。众人将屠呦呦高举入神坛时,老太太却轻笑:

 

就到这儿吧,我不习惯这些场面上的事,咱们加紧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吧。

 

 

宁波小娘

 


1930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黄金十年,中华民国的短暂盛世。

 

一个小姑娘在宁波市开明街出生了,啼哭声清脆响亮。传统社会对取名向来有讲究:女诗经,男楚辞。屠父翻遍了《诗经》,最终伴随着小姑娘的哭声,决定为她取名“呦呦”。哭声呦呦,犹如鹿鸣。

 

这来自《诗经·小雅》中的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谁曾想冥冥之中,前半句成了陪伴她一生的名,后半句却是改变她一生的命。

 

开明街本是旧时宁波最具有江南气息的地方,然而屠呦呦没几岁正逢时局动荡,举家搬入外公家中,外公所住的姚宅前有一株高大的乔木,映照在墙体上变为绰绰约约的倒影,雅致迷人。


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曾是复旦大学教授,舅舅是著名经济学家,父亲是开堂坐诊的大夫。

 

真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书香门第浸染中长大的屠呦呦面目清秀,戴眼镜,梳着乖巧的麻花辫。邻居提起她时,思索了会:一个宁波小娘的样子。

 

▲ 屠呦呦少女时期,面容清秀


她一路无病无灾长至16岁,正在读女中时,却不幸染上肺结核,纵使如今,这种病也很棘手,何况那时屠家经过战争洗礼已然不复往日光鲜,屠呦呦只能终止学业。


休学两年间,若是气馁时,她就会拿起哥哥屠恒学曾赠予她的照片,照片背面赫然写着:

 

“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当你获得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治疗调理中,屠呦呦的身体逐渐好转,通过调理让她重获健康,这让屠呦呦对学医燃起了兴趣。并非生来就抱着悬壶济世的胸怀,小姑娘的初衷很简单:“既能让自己远离病痛,又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

 

她就读当地有名的效实中学,还在这里遇到后来的丈夫李廷钊。成绩不算出众,只生物一门足足高出其他课程十多分,那时候,屠呦呦很朴素,很少人注意到这个小姑娘,同学回忆她时须得思索良久:“她嘛,不特别瞩目,属于默默无闻型。

 

只有一点,碰到喜欢的事情,她一定会尽力完成,这个文静的少女能突然迸发出一股子拗劲儿。

 

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孩子能读大学,实在是幸运且值得骄傲的事情,何况屠呦呦报的是远离家乡的北大医学院。那时,药物化学是热门专业,屠呦呦却力排众议选择相对冷门的生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对自己的未来选择极有主见的屠呦呦,生活中却是完全的“粗线条”。

 

某次,她急着找身份证,自己忙活半天也没找到,同事便帮忙一起找,打开她的行李箱时,里面的衣食杂物都堆积在一起,放得乱七八糟,同事笑得前仰后合。

 

她不会做,自然有人处理。屠呦呦曾多次说过:我依然不灵光,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

 

▲ 屠呦呦与老伴李廷钊


老李是她的中学同窗李廷钊,比她小一岁,那时二人年少正值青葱岁月,毕业后再无相见。李廷钊的姐姐恰好在北京工作,与屠呦呦是同乡,两人常聚在一起。

 

李廷钊来找家姐,这才见着屠呦呦,二人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久别重逢,自然很有话聊,李廷钊的姐姐看在眼里,主动当了红娘。也有更为浪漫的说法称,李廷钊早已暗恋屠呦呦。

 

丈夫李廷钊学钢铁,在苏联留过学,屠呦呦还曾被朋友调侃二人的结合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照理说,整日与钢铁打交道,他会是个不问琐事的铮铮男子,可他理解自己的妻子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他选择支持妻子。

 

至于人情俗事琐碎家务,他来就好。

 

结婚不久,二人有了孩子,却如同不停转圈的螺旋一般,整日忙碌于工作,孩子只能送去当地的托儿所。屠呦呦接到秘密任务时,两个女儿都还是稚龄,丈夫李廷钊因为苏联留学的背景,又被下放到云南。

 

纵然万般不舍,屠呦呦仍是狠下心将孩子寄放在千里之外的宁波老家由父母照顾。

 

而她,独自前行,继续疟疾研究项目。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回来与家人团聚,须臾已三年。大女儿态度生疏,盯着她又扭过头不愿意叫一声“妈”,小女儿不到四岁,见着她就往大人身后躲,扑闪着大眼睛充满好奇,竟不知道面前的人是谁。

 

作为母亲,屠呦呦彼时心情可想而知。

 

后来接受采访提及这段经历,屠呦呦的神色淡然:“对我们来说,交给你任务,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至于当时的无奈,她很少提起。

 

 

临危受命

 

 

二十世纪中期,正逢越战爆发,最可惧的不是枪弹,而是不起眼的飞蚊。双方士兵中很大一部分被携带疟疾的飞蚊叮咬,之后染上疟疾,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

 

我国的疟疾防控工作也已十分紧急,内忧外患下,1967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

 

如此重大的项目谁能来扛?

 

直至1969年年初,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商榷多次,39岁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有学习中西医的学业背景,临危受命,接手了这次研究任务。

 

疟疾这个词如今看来已然陌生,中国人称‘打摆子’,多数人对其认知来自与战争年代的影视作品。这个病一旦发作,“一会高烧焚身,一会如坠冰窟。

 

刚接手的三个月内,屠呦呦阅遍群书走访中医,找到近两千个方药,再进一步筛选六百个方药编写成一本《疟疾单秘验方集》。然而,屠呦呦做了100多次实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

 

▲ 屠呦呦年轻时当实习研究员期间


陷入困境之中,她又埋首书本,直到翻到晋朝时期的一本《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中药多煎煮,这里写的却是“绞”。灵光乍现下,屠呦呦突然想到,难道是高温影响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经过190次失败,191次,她终于迎来成功的曙光。整个团队不眠不休下,人人眼睛紧盯着这第191次实验的结果。

 

最终抑制率100%。

 

实验中多种化学溶媒对身体危害大,人人只能戴个纱布口罩,做不了什么防护措施,头晕眼胀鼻子出血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屠呦呦自己甚至得了中毒性肝炎,丈夫李廷钊回想当初:“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的味道。

 

真正使用在临床实验中,有些动物身上出现了毒副作用,谁也不知道这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问题。疟疾这种病是有季节性的,屠呦呦字字铿锵: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屠呦呦坚信对人体无害,要求在自己身上实验,接下来几天医生对她试药观察逐渐加大剂量,医生一直观察,没有心脏肝脏没有任何问题才真正用于临床。

 

学生王满元提及自己的老师曾说过:“他们这一代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认同她的工作方式,在1975年的青蒿研究的成都会议上,由于众人赞成直接临床实验,屠呦呦坚持先搞清楚青蒿素的结构,台上有领导没点名,却暗含贬义:

 

“有些单位偏重于实验室研究,有关起门来搞提高的表现。”

 

屠呦呦并不在意被批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心下了然,他与屠呦呦合作多年,早知对方的性子,每当大小会议或者私下聊天,遇到屠呦呦赞同的她会肯定,若是不赞同,不会顾及对方是什么身份立刻反驳。

 

做出如此大贡献却没有得到院士头衔,有人将此归结到她的执拗性格。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各个领域做出极为杰出贡献的人才都有一个共通点——偏执。

 

认定什么,就一定要做到。从屠呦呦的少女时期开始,这一点竟从未变过。

 

 

光环之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杜拉斯的《情人》开篇便有这样一句话,此后的很多年,这句话一直被形容美好年华已然逝去的年长女性。屠呦呦今年已经88岁了,她的高光时刻是从85岁才开始,这句话也同样可以描述她。

 

人人都知道她是荣获诺贝尔的女科学家,荣光之下,对于屠呦呦本人,很多人并不在意。

 

心志要坚,意趣要乐。她自认只是个普通老太太,住在北京四环的某个小区,比起谈论学术研究,她更倾向于谈自己的女儿与外孙女们。桌上也摆满了她们的照片,每当聊到这些,她的唇角止不住往上勾,双眼弯成明月,满是笑意。

 

似乎要把年轻时的缺失全部弥补回来。



她拒绝了多数采访,至于众人好奇的诺贝尔奖奖金归属问题,老太太戏谑“还不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她得到了9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300多万,两百万捐了出去成立屠呦呦创新基金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其余的钱,主要支付她和家人到瑞典领奖的费用。

 

成名后,总有人喜欢将她传奇化,有记者曾特意去采访她的学生杨岚。欲探寻媒体报道外的屠呦呦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杨岚笑了:工作就是她的爱好,她的工作与生活一体。

 

记者不死心,想要探求更多故事,杨岚以屠呦呦的老同事形容她的一句话作答:屠老师是个特别没有故事的人。

 

诺贝尔奖后,记者们争相采访,她会尽量挡掉,为她歌功颂德立文作传,她说,那不是我写的。

 

2019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起“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与屠呦呦一起上榜的是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这样久负盛名的科学家。

 

有人质疑屠呦呦是否能和他们并列,BBC的短片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研究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

 

▲ BBC“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主席亲自为她颁奖,国务院总理如此评价她: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

 

她却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更为贴切的是知乎上关于屠呦呦的问答,其中有个高票回复:

 

“科学家之伟大,并非用来捧上神坛,而是给世人和后代带来希望。她的获奖,也许会让一个在中国的小女孩产生“我要当科学家”的想法,也许会让一个女大学生明白,其实人生的意义远不只嫁人生子。

 

荣辱得失,其实什么都不是。对于屠呦呦而言,她的世界很大,拯救了数百万人;她的世界又很小,一生只爱一个人,做一份工作,紧守手中这一亩三分地。

 

在时代洪流裹挟下,有人面目全非,有人仍守麦田。

 

参考资料:

1. 屠呦呦传编写组《屠呦呦传》

2. BBC《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

3. 南方周末《迟到的承认》

4. 人物《屠呦呦:走上诺贝尔领奖台》

5. 钛媒体《85岁,失败190次,落选院士,非博士未留洋,首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屠呦呦》

6. 知识分子《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背景音乐-

《夜空中最亮的星》

-主播-

林静,中文系毕业的电台主持人。愿多年后,故事不再伤人,阳光依旧温暖,你如此迷人。让我的声音和别人的故事陪你每一个不眠的深夜。微信公众号:晚听经典、静听林静。新浪微博@DJ林静。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点个“在看”  会有好运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