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70年的故事,都藏在这18张照片里

笋思 十点人物志 2020-10-20



【本文配合图片阅读效果更佳】



回首70年,我们走过一段荡气回肠的道路。



50-60年代——筚路蓝缕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侯波 摄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70年前,一句带着湖南乡音的宣言响彻云霄,驱散了天安门上空长达100年的阴霾。


为了这句话,我们付出了太多。


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破几千年天朝上国的美梦,也揭开了中国近代100年屈辱与反抗的历史。百年之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不变的是中国人民保卫家园的勇气。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终于迎来了历史和人民共同的选择。


当天下午3时,开国大典隆重召开,在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高昂旋律中,第一面新国旗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些新事物们一同昭示着,中国从此走进新的时代。


一段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由于当时新中国空军力量极为薄弱,能参加开国大典的飞机仅有17架,为了让场面更加体面壮观,也为庆典安全考虑,周恩来总理示意飞机重复飞了两遍。


那是时代的无奈,也是奋斗的动力。往后70年,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如今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1960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队的社员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 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中国人口约有5.5亿,其中就有4亿多文盲,文盲率高达80%,人口素质不高严重阻碍了新社会的建设与改造。


有人感慨:“如果绝大部分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二不会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信件和便条,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从1949年到1960年间,中国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被推广到全国,利用这一方法,大部分人能通过150到200个小时的学习,学会1500至2000个单字,基本达到阅读通俗读物、简单写作的要求。


扫盲运动期间,还出现了许多特殊时期才有的有趣现象。在农村,常常能看到稚气未脱的小学生老师,而认真听课的则是一群成年人;1952年建军25周年运动会上,更是设置了“识字赛跑”项目,选手只有在地上写完规定的字之后才能起跑。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文盲率从80%下降到52%,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突击扫盲是一时的举措,教育普及是长期的事业。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无愧于教育大国的称号。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现场众人欢呼。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著名的“两弹一星”正由此而来。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谈及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成就,邓小平后来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我们应当记住这些名字,是他们支撑起中国的大国崛起之梦:


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被誉为“中国居里夫妇”,1948年战争未结束就带着半岁的女儿回国,白手起家,搭建起中国的原子能科研队伍。


钱学森,被美国人称为“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的天才科学家,历经险阻回到祖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导弹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邓稼先,放弃在国外的大好前程,孤身一人来到西北大漠,为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他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为了国家利益,他隐姓埋名28年,甚至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的工作。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些“两弹一星”的元勋,就是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脊梁”。


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回国受到热烈迎接。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体育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那么容国团就是为新中国打响第一枪的人。


这位香港出生的乒乓球运动员于1957年返回大陆效力,并立下誓言:三年内要为祖国夺取世界冠军。仅仅两年过后,他就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击败匈牙利名将西多,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座世界冠军奖杯。


1961年,世乒赛在北京举行,他和队友们一起击败日本,获得男团世界冠军;三年后担任中国女队教练,亦带队获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在那个体育代表国家形象、振奋人心的年代里,容国团是民族英雄般的存在。他和队友们一起将乒乓球推上“国球”的位置,也为日后“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埋下伏笔。只可惜在后来的动荡年代里,容国团未能躲过一劫。


“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在1961年男团决赛上留下的这句名言,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70-80年代——勇敢的探索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著名的“乔的大笑”。


时间进入70年代,长久笼罩在共和国上空的政治阴云逐渐散去。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进行表决,最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提案。


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和副团长黄华开怀大笑,留下了这张外交史上著名的照片,其笑声被各国媒体形容为“震慑会议大厦的玻璃”。


“乔的大笑”如一声惊雷闪电划破暗夜长空,吹响中国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冲锋号角。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大会召开前夕,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村民似乎听到了时代的征兆,他们冒着在当时要坐牢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农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应运而生,也拉开中国对内经济改革的序幕。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在1979年2月罕见地公开报道了中国第一位“万元户”黄新文的事迹,赞扬他依靠集体劳动和养猪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当追求个人财富不再被视为一项危险的事,人们的致富热情被点燃。1980年,在家门口摆地摊的19岁温州姑娘章华妹来到当地工商局,领取自己的个体工商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号。


在无意间,她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个体户”。自此以后,“个体户”群体将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所代表的非公有制和个体经济,与国有经济交相辉映,共同撑起中国经济命脉。


就像财经作家吴晓波形容的:“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韧而勇于博取。”


1979年,在长城上喝可乐的男孩。詹姆斯·安丹森(James Andanson)  摄


黄新文当上“万元户”的同一年,一个男孩在长城游玩时突然被外国摄影师詹姆斯·安丹森叫住拍照。摄影师给了男孩几枚硬币和一罐可口可乐,男孩按他的要求摆拍——一张意义深远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1979年,曾经被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象征的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售价4毛钱一瓶,只在少数涉外商店售卖。不过随着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工厂,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的饮料走进中国寻常人家。


对外开放政策发布后,以可口可乐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走进中国,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见证。


1977年12月11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进入考场。


历经十年人才断档,高考制度终于在1977年冬天恢复。第一批共570多万人参加考试。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复员军人,也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场考试,国家和年轻人们都等了太久,国家亟需建设的人才,年轻人渴望改变命运的机会。其中金榜题名的佼佼者们,后来都成长为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人才:


西安工人张艺谋,带着一包熟鸡蛋和自己的60幅摄影作品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疆的中学老师易中天为避免与学生同场竞技,放弃了1977年高考,但在1978年直接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江苏考生俞敏洪在78、79年两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第三次后如愿考上北京大学;如今的政坛高官中,也有许多是高考恢复后的前几届考生。


当知识开始播种,春天的故事还会远吗?


1987年,费翔在春晚上表演《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


1987年,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台湾歌手为了与失散多年的姥姥见上一面,决定接受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的邀请,破天荒地来到大陆表演。


在晚会上,他演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两首歌曲。


这是一段中国观众此前从未看过的表演。爆炸头,大红色西装,喇叭裤,踩着动感的节奏,浑厚充满磁性的男声响起,以及歌曲间奏洒脱性感的舞蹈,这些都让看惯了样板戏的观众目瞪口呆: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


一时间,费翔成为火遍全国的男人,大街小巷都在模仿着他的“一把火”。


随着“一把火”一同而来的,还有以港台流行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他们为饥渴的年轻人带来一场思想启蒙。大学生们流行腋下夹一本尼采、言必称萨特,而在更广大的民间,邓丽君的歌声通过电波跨海而来,“靡靡之音”抚慰了无数人孤独的心。


70-80年代,这番春潮涌动中,90年代向我们走来了。



90年代——告别与登场



1992年的深圳,证券公司挤满股民,大家密切关注屏幕上的股票市场信息。Ian Berry 摄


1992年初,邓小平走访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重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讲话中他提到:“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受“南方谈话”的鼓舞,当年深圳股市火爆,民众争相购买股票。这一曾被视为资本主义象征的新鲜事物,开始被中国人知晓。


深圳也在“南方谈话”后进一步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全国各地的打工者纷纷南下谋生,寻找自己的发财梦。至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依然反映着这座由异乡人建设起来的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在92南巡中,邓小平还寄希望于广东“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如今,这一目标也早已实现。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巨变,没有它,现在的中国将会是另一番面貌。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在维多利亚港上空同时升起,宣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占领。


激动人心之余,当天香港人民生活如常,“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唯一可惜的是,给香港人承诺下这句话的老人在回归前几个月与世长辞,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自此,《七子之歌》仅剩台湾仍留有遗憾。


马化腾在深圳赛格科技创业园的办公室里办公。1998年,他在此创立腾讯。


马云在杭州民宅湖畔花园里召开员工会议。1999年,他在此创立阿里巴巴。


1994年4月20日,第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中国,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从此,这个国家开始有了“网民”。


新事物的诞生之时,总有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能敏锐捕捉到其中的机遇。


1995年,杭州海博翻译社的老板马云来到美国,第一次看到了电脑、接触了互联网,自此之后,他从心底迸发出一种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1999年3月,阿里巴巴公司在杭州成立。


同一年,深圳另一位姓马的年轻人正为自己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销售业绩不佳而一筹莫展,于是他转而开发新产品——一款名为OICQ的即时通信工具,即后来广为人知的QQ。


仅一年之后,QQ注册用户达到500万,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来到了1亿。


在90年代的末尾,两个人的出现,两家公司的创办,在当时看来毫不起眼,却预示了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互联网第一大国,连接一切的力量,深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十一世纪——继往开来中国梦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当晚,人们在长安街上击掌相庆。图源:视觉中国


"The Games of the 29th Olympiad in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 Beijing !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2001年7月17日,莫斯科市中心的晚上,81岁的西班牙老人、时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消息传到北京,40万人涌向天安门广场狂欢。80后作家周嘉宁身处当时的人群中,她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


“在我之后的人生中,再也没有见识过这种集体性的狂欢,所有人都有种朴实的快乐:很多市民骑着自行车,互相打着招呼;公交车停运了,人们站在车顶笑着呼喊……人们流露出来的眼神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快乐和期望。”


因为中国人等这一刻已经太久。如果说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现,那么北京的成功申办,则与那几年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加入WTO等大事件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7年之后,在“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中国人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我们可以自豪地说:2008北京奥运,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图源:视觉中国


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画像、明朝人万户的火箭升天,到钱学森航天强国的夙愿,中国人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飞天梦想,在这一天终于被杨利伟实现。


2003年10月15日,浩瀚宇宙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杨利伟从飞船中向外望,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几百万年的蔚蓝星球。于是他拿起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下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历经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动,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返航,安全着陆在内蒙古草原腹地。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8月26日,2005年《超级女声》总决赛,李宇春获得冠军。图源:视觉中国


这或许是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最青春洋溢的一件事。短短5个月时间,普通女孩们的梦想被无限放大,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其中三位最幸运的女孩,在同一个晚上获得了来自全国超过800万票数的支持,中国人第一次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偶像。


《超级女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一档娱乐节目,它开启了全民偶像的时代,也长远地影响了后来十多年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中性成为一种流行风潮,当“PK”、“粉丝”、“选秀”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词,在流行文化的场域内,选秀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超过曾经占绝对优势的港台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们通过“超女快男”,开始引领时代的审美话语权。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在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源:视觉中国


2012年的莫言和2015年的屠呦呦,彻底解开了中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情结”。


始终无缘诺贝尔奖,曾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杨振宁、李政道等华裔纷纷获奖,而中国本土却一直无人能问鼎,这样的被冷落一直刺痛着民族敏感的神经。


1984年,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的莫言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那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当读到“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位29岁的文学院大龄学生拍案叫绝。


自此之后,他抛弃了政治宣传话语浓厚的写作风格,第二年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字里行间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


1972年,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这位既无留洋背景、也没有博士学位的老太太,在长期默默无闻的境遇中为全人类抵挡住疟疾的侵扰。在实验室中忘我科研的她,应该从没有想过诺贝尔奖是什么。


70年过去,诺奖的遗憾早已被弥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才和成就也被世界所熟知。


当自身变得强大,便不会再在乎外界的评价和认可。如今的中国力量,无需再让“诺贝尔奖”们来证明。


这便是我们70年一路翻山越岭的意义。


部分参考资料:1.黄美玉,《中国民生研究建设》2.北京日报,《新中国的扫盲运动》3.国家知识产权局直属机关党委编著,《伟大的中国精神》4.赵迎新主编,《 国家记忆共和国难忘瞬间》5.房煜,《可口可乐:中国1979的开放标签》6.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编,《春晚30年 1983-2012》7.周嘉宁,《了不起的夏天》



今日互动

回首70年,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戳这里,经典人物传记免费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