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碧城》④ | 不亏欠别人,不委屈自己

江徐 十点人物志
2024-11-27

10 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安静 朗读



领读 | 江徐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吕碧城:我到人间只此回》。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吕碧城来到天津,高唱女权,名声大噪,随之结识了诸多名流贤达,还与秋瑾结为知己。


她在亲友协助下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自己担任总教习。成功创办女学的吕碧城,又将有哪些新举措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北洋女子公学的灵魂人物



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


这对吕碧城来说是极大的欣慰,长久以来坚持的女权运动终于有了初步成果。因为心中藏有一份女学发展的信念,她在这方面的工作上格外用心,几乎将所有精力放在教务与教学。


因为人事变动,22岁的吕碧城正式出任由天津公立女学堂改名的北洋女子公学的监管,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公学的女校长。


年纪轻轻的吕校长,对女子教育有自己的想法与主张。她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加上女人天性温柔,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要提升国民素质,应该关注母教——母亲对子女的教育。


对于这一点,吕碧城具有非常深刻的切身体验。如果她没有出生在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如果没有喜爱读书的父母,如果没有一位同样来自书香门第且“知书达理,温柔平和”的母亲,也就没有今日的吕碧城。


所以,为了贯彻母教教育,北洋女子公学于1906年增设师范科,同时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从此之后,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女性人物,比如邓颖超、许广平、凌叔华、刘清扬……


▲ 鲁迅与许广平


凭着一腔孤勇与爱国热情,吕碧城成功创办了这所学校。在此之前,她并无教学经验,所以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明了自己在兴办女学上的方法,洋洋洒洒数千字,兼具实践性与思辨性。


正如书中所写:“从安徽旌德的一个小地方到现在京津地区第一所民办官助的女校的总教习,这一路走来,其中真正的艰辛,只有吕碧城自己知晓。


然而办成女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吕碧城从安徽旌德那个小地方走向了整个民国的历史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吕碧城终于第一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她高唱女权的目标,在中国女性解放主义史上添加了光辉一笔。”


至此,风华绝代的吕碧城,不仅是当时文化圈子里的风云人物,更是成为这所女子学堂的灵魂人物。



一枚印章,一段情谊



人不能一味低头赶路,也要适时回首来路。


想当初,吕碧城从一个小地方来到天津这样的大都市,一无所有,两眼摸黑,谁也不认识,未来一片迷茫。


吉人自有天相,她现在火车上遇到慷慨解囊的佛照楼老板娘,之后又遇到慧眼识珠的《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这两人都算她的贵人,后者更将她带出人生低潮,使其梦想照进现实。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这里就来说说英敛之吧。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提到另一个人物,大家也许就有了熟悉感——导演《我爱我家》的英达,是他的曾孙。换言之,英敛之是英达的曾祖父。


▲ 英达


他是满族正红旗,年轻时候受维新变法影响颇深。妻子爱新觉罗·淑仲来自没落的清朝皇族。当年,英敛之是淑仲家庭教师的书童,两人相识相爱,婚姻也很幸福。


可是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在英敛之遇见吕碧城之后就渐渐变味了。


当初,吕碧城只身闯荡天津,没带任何行李,是英敛之为她置办被褥、洋皂、香水等生活用品,还购买了她喜欢的书籍。


后来,吕碧城受聘到进入《大公报》担任编辑助理,两人相处时间自然不少。但这似乎并不让人满足。工作之余,英敛之还会邀请吕碧城去戏院看戏、一同乘车出游、一同去照相馆拍照,有时只是在报馆闲坐畅聊。


更重要的是,英敛之不遗余力地在《大公报》上推崇吕碧城,将她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捧为声名鹊起的大才女,还鞍前马后地协助她创办女子公学。


这些行为,可以说成社会贤达的爱才惜才,但恐怕又不仅如此。



吕碧城正值芳华,不仅有漂亮的皮囊,更有高洁的灵魂。这样的女子,让人心生爱慕,实属常情。英敛之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心绪:“秋水伊人,春风春草,悱恻风情惯写,但无限悃款意,总托诗篇泻。”


其中,不难读出他对伊人的欣赏之情,可是想到自己已有家室,受到道德观念的束缚,只能将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语藏在心底,诉于诗篇。


女人的敏感让淑仲觉察出丈夫情感上的驿动,她也是个智慧女子,知道想挽留丈夫不该通过吵闹,而是提升自我。于是,向来居于深闺的她,提出进京读书的想法。


大家都是明白人,英敛之经过一番思索,对妻子抱有愧疚之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身为当事人的吕碧城却是格外清醒,自然看出了英敛之对自己的热情。她自视甚高,立志“不遇天人不目成”。而且,同样作为女人,她并不想因为自己让淑仲受到伤害。


她想到逃离。那个时期,舅父恰巧被罢官,于是吕碧城有了离开天津的理由。


吕碧城一生收集许多印章,其中一枚是“敛之氏”的自刻印章。小小的物件,背后却有一段深重而隐藏的情谊。



从深厚友谊,到分道扬镳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大抵应了纳兰性德的那句诗:“人生若如初相识,何事秋风悲画扇。”


起初,因为了解不深而全是清欢,到了后来因为要求与欲望的涉入而变味。甚至由起初的好感转变成厌恶,都有可能。


自从吕碧城离开天津,她跟伯乐英敛之也就越走越远。与此同时,英敛之却与吕碧城的二姐吕美荪越走越近。


英敛之与吕美荪的认识在遇见吕碧城之前。1901年,英敛之筹办《大公报》,去上海购买印刷器材,那个时候,在好友介绍下结识了吕美荪。


1904年,吕碧城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吕美荪来天津协助,还是英敛之将她带来的。


后来,吕美荪在女子公学任教期间,因为车祸导致骨折。住院期间,英敛之经常去探望,有时甚至整夜陪伴。这样的举动,除了友谊,大概也有男女之间好感的成分。


缘分向来奇妙,从英敛之的角度来看,他前后成为吕氏姐妹的护花使者。可是,他又只能在同一时期对其中一位产生喜欢。书中这样写道:“在对吕美荪好感日益增加的同时,英敛之对吕碧城也越发厌恶起来。”


之前,他还不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吕碧城,不是劳心费神地报纸上推崇她的么?为何如今反倒厌恶起来呢?



有一次,英敛之去医院探望吕美荪,恰巧碰到到了吕碧城也在那里。在那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晚饭后至医院,与碧城数语,觉其虚骄浅薄之状,甚可恶!辞归!”


过了一阵子,同样的情形,英敛之又在日记中写道:“至医院,碧城在,觉其虚骄刻薄之态,极可鄙,大不快,漠漠良久。”


在这之后,因为一些琐事,加上观念差距,英敛之更是在日记里写下与吕碧城绝交的字眼。


纵观吕碧城一生,品读她那些大气昂阔的诗词,人们便可知道,她不是寻常女子,也绝非虚骄浅薄之人。


每个人有自己的一把尺度,并且喜欢以此衡量别人。英敛之偏向维新派,思想比较保守,而吕碧城在结识秋瑾之后,思想变得激进。之所以对她产生这样的看法,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彻底懂得她。


他也许劝告过吕碧城,让她言行收敛些,但她依然听从内心想法,坚持做自己。于是,裂痕越来深,意见越来越大。


吕碧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新风潮的影响下,她的穿着越来越洋气。这种事,在英敛之眼里也成为一种错误,于是写文对此进行批评。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吕碧城却知道是在说自己。


发展到后来,两个人直接在报纸上公开互撕。


正如书中写道,这两位民国精英,初初相遇时,结下深厚友谊,本应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却因为秉性不同而分道扬镳,实在令人唏嘘。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吕碧城在管理北洋女子公学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以及她与自己贵人英敛之之间的恩怨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情缘真是无可把握的事,昨天还是志同道合,今天却将分道扬镳。在这之后,吕碧城又结识哪些名人贤士,与他们产生怎样的交集?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来源:网络。



《吕碧城》③ | 女人有风骨,才最有魅力

《吕碧城》② | 开路靠前人,引路靠贵人

《吕碧城》① | 父母爱读书,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背景音乐-

千年破晓《故梦(琵琶版)》

-领读-

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书籍《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主播-

安静,十点签约主播。每天晚上九点,一段声音,一首音乐陪你说晚安!新浪微博@用心兔子 公众号:我是安静。


 戳这里,经典人物传记免费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