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③ |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洛阳八友的文人雅事
宋朝以文治国,皇家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从宋太宗赵炅而来。
宋仁宗继承祖辈的文化传统,对艺术有极高兴趣,他能书善画,书法造诣尤高,欧阳修的文章中有写:“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从宋太宗开始,朝廷设经筵,聘请大儒讲学。第一次开讲时,仁宗也非常积极,他手捧经文书卷,面前放一杯茶,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听讲。有时候,讲经的老师就一些问题与大家互动,仁宗与大臣们研讨切磋,议论争辩,有时温文尔雅,有时面红耳赤。
冬天,大家在经筵中围炉座谈,气氛热烈,充满浓郁的学术氛围与锐意进取的气象,称得上是当时高端的学术沙龙。
古语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河南知府钱惟演,虽然官品不佳,缺乏政治才能,在官场上投机钻营,但他作为“西昆体”代表人物,具有极佳的词章风华。他因为仕途不顺被贬西京的岁月里,却因为那里结交一批文人雅客而度过惬意时光。
那时候,在西京洛阳,聚集了文中虎谢绛、北宋古文运动的启蒙者尹洙、宋诗开山鼻祖梅尧臣、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等八位年轻文人,号称“洛阳八友”。
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与领导,钱惟演特别爱惜人才。他愿意把这些青年才俊供养起来,并不安排他们繁杂公务,反而让他们任性自在地吃喝游玩,吟诗作赋。
有一次,洛阳八友结伴游嵩山,归途中天降大雪,道路艰难,他们在龙门香山投宿。到了晚上,有车马迎着风雪,从洛阳赶来。原来是钱惟演怕他们几位旅途中感到寂寞无聊,遣人送来美食与歌妓,以此助兴。还让下人传话:既然忽逢大雪,府衙赏并无甚公务,大家安心留在龙门赏雪吧。
遇到钱惟演这样的上司,这些文人骚客游山玩水,风花雪月,好不逍遥自在。
若干年后,欧阳修回去起那段快乐时光,他在诗词中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
欧阳修的青年往事
《宋仁宗与他的帝国精英》的作者认为,欧阳修后来能够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与他在西京的这段游历不无关系。
名列“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出身寒微,在他四岁那年,父亲便已去世,从此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
郑氏是大家闺秀,十分看重对孩子的教育,没钱购买纸笔,她就用芦荻当笔,在沙土上教欧阳修读书识字。这段个人经历,后来成为“画荻教子”的典故。
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带上自己的文章拜谒当时的文章大家胥偃,获其赏识,并且被举荐参加国子监考试,两次都名列第一。
二十四岁那年,欧阳修参加殿试,最终只得了区区十四名,这好像不属于他正常水平的发挥。当时的主考官晏殊认为,欧阳修未能夺魁,是因为他锋芒过露,众考官想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主考官晏殊特意在试卷中设下一个陷阱,借此筛出真才实学的读书人。那么多考生,只有欧阳修一人识破陷阱,因此得晏殊赏识,将他举荐给宋仁宗。
走出考场的欧阳修也是相当自信,在街市闲庭信步。他走进服饰店,要了最贵的一件袍子,还给店家题了“状元袍”三个字。因为他对自己高中状元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当时还在世的刘太后听闻,欧阳修虽然文采斐然,性情却是轻佻浪荡,平日喜欢逛青楼,写艳词,因此对他的印象也就大打折扣。
几位考官与皇帝拟定状元时,晏殊仍然极力推荐欧阳修,宋仁宗看似视若罔闻,钦点了另外一人,将欧阳修排到十四名。一来,磨其锐气,二来,也是对欧阳修的保护。
《宋仁宗与他的帝国精英》中,提及欧阳修的一件风流韵事:
夏日午后,钱惟演在家设宴,邀请洛阳文人名士,一起聚会共饮。大家都按时到达,往日对最积极的欧阳修却姗姗来迟,还随带了一位云鬓散乱的官妓。
钱惟演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质问官妓为何来迟,她笑答说,午睡弄丢了金钗,寻找金钗耗费了时间。钱惟演又问,那为何同欧阳修一道来呢?她答说,欧阳先生帮忙一起找金钗。
众人心领神会,纷纷起哄,要罚欧阳修喝酒。趁着酒兴,欧阳修即兴赋词:“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嫣然是一幅夏日闺趣图。
在钱惟演的宽容与支持下,欧阳修、梅尧臣发起了文坛史上有名的诗文革新运动,一改空洞浮艳的词风。
这是欧阳修的青年往事。
筵席再美,总要离散,为名利与志愿各奔东西。
范仲淹的“划粥割齑”
公元1034年,欧阳修洛阳留守推官任满,被调任馆阁校勘。他回京师的这一年,大宋王朝人事大洗牌拉开帷幕。
有人被罢黜,有人被平反,有人东山再起,升任首相。不论是谁,只要踏上仕途,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载沉载浮,范仲淹被贬外地两年后,再次被召回京师,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也算宋仁宗的识人善用。
范仲淹的生平也是一部传奇。
他是苏州吴县人,父亲范墉原本是吴越王钱俶手下的官员。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便去世。
孤儿寡母,无所依靠,之后改嫁给淄州长山县朱文瀚。从此,范仲淹更名为朱说。
幼年,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工作调任,颠沛流离,生活颇为艰辛。幸运的是,朱文瀚愿意供他读书,也尊重他的意愿。及至成年,继父去世,范仲淹母子的生活更加困难。
范仲淹在外出游学期间,只从家中携带少量米粮,寄住寺庙,自备锅灶。他为节省粮食和时间,每天晚上一边读书,一边熬粥,等粥熬好,再去睡觉。
第二天,锅里的粥凝结成团,他将之划分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勉强充饥。他还从山上采来野菜,切碎加盐搅拌,用来佐粥。
范仲淹这段清苦的读书岁月,后来衍变为一个成语:划粥割齑。
公元1015年,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参军,从此踏上仕途。
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来侍养,以尽孝心。之后上疏皇帝,请求弃用“朱说”一名。
他为自己取名“范仲淹”,“仲”是族谱辈分,“淹”乃博大精深之意。正所谓人如其名。
得晏殊举荐,范仲淹进入朝廷,成为一名忠诚直臣,不畏权贵,直言上谏。
他向宋仁宗上《百官图》,解说朝中每一位官员的升迁之路,剖析不合程序与暗箱操作导致的后果。
他以赤诚之心,甚至不避越职之嫌,对朝中诸事直言进谏,这也让他一再遭受贬黜,之后又卷入朋党之争。
对于个人荣辱安危,范仲淹从不在意,他的人生境界,融在他的诗文中:“我无一事逮古人,谪官却得神仙境。自可优优乐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
这,便是宋朝三百年间唯此一人的范仲淹。
不论欧阳修,还是范仲淹,他们少年而孤的身世,他们勤学苦读的经历,以及后世敬仰的名声,验证了最朴素的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方为人上人。就像一联禅诗: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欧阳修与范仲淹二人读书时代的感人故事,还有洛阳八友的文人雅事。
超唐志中,君子小人,良莠不齐。不同的观念,带来不同的立场,甚至拉帮结派。这些宋仁宗的帝国精英之间将会发生哪些斗争?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② | 范仲淹的上位与贬黜
《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① | 狸猫换太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平远《雪境》
-领读-
安静,十点签约主播。每天晚上九点,一段声音,一首音乐陪你说晚安!新浪微博@用心兔子 公众号:我是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