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爱中国”,变成一门生意

东云 十点人物志 2020-10-20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我要搬到中国!”


Bart Baker对着电脑屏幕大吼。


他是一位美国网红,在油管上拥有千万粉丝。但在他的眼前,还有一片“新大陆”。


2018年11月,Bart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视频。他用英文演唱了当时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的流行歌曲《学喵叫》,视频获得了近43万点赞。


终于,在入驻Youtube十年之后,他决定搬到中国上海。


在HBO和VICE新闻为他拍摄的纪录片中,Bart对着直播镜头说:“我要搬到中国!我爱华为!”他晃了一下手中的华为手机,而负责记录这一刻的是一个IPhone。


▲ Bart Baker曾经的恶搞视频


去中文互联网世界开疆拓土,这是许多国外网红的上升通道。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有预言,“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机会”。那么,对于这些老外网红来说,在中国出名也许只需要十五分钟。


他们有着天然优势:更容易引起注意的外貌,更具有讨论度的文化差异。核心竞争力在手,即便不当网红,外国人也能在中国过上滋润的小日子。


时代变幻,套路更深。


倘若从清朝说起,外国人在中国的走红,完全可以整理成一本速成指南,想当网红的你,绝对值得拥有。



只要是外国人就行



作为一个外国人,如果空降20世纪初的中国,能靠什么发家致富?


只要会笑就行了。


1908年,法国人乐滨生(E. Labansat)为了在中国卖留声机,专门录制了一张音乐专辑《洋人大笑》。整张专辑长2分23秒,内容无他,就是“从头到尾都在大笑”“说一句洋文,底下就是许多人哈哈大笑”。


▲ 早期留声机


听起来,真是让人充满问号。不过,这确实堪称当时红遍中国的“金曲唱片”。


乐滨生在上海西藏路街头播放这张唱片,路人可以花10文钱听一次,不笑就退钱。


在北京,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也写道,那个年代孩子的娱乐活动就是到洋货店等着听《洋人大笑》,“那张唱片,从头到尾是洋人大笑,哈哈哈,嘻嘻嘻,呵呵呵,各种笑声,听的人当然也跟着大笑”。


哪怕不会笑,也不耽误赚钱,露个脸就行。


早从民国起,有外国人背书就是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40年代,就有国产牙膏用外国人形象打广告。


到了20世纪初,外国人面孔更是常见于报端,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威廉伯爵”Wellin Boss。


▲ 身兼多职的老爷子


蓄着白色大胡子的Wellin Boss可以是家具公司首席设计师,也可以是医学专家,也能偶尔客串哈佛大学研究热水器的专家。不过,他的代表角色是——化肥专家。


05、06年左右,Wellin Boss的形象出现在金坷垃化肥的广告上,一下子就让这袋化肥成了非一般的化肥。人们相信,这样一个神情专注、目光睿智的专家,研制出的化肥一定具有让作物迅猛生长的神奇魔力。


▲ 我信了,你呢?


实际上,被广大中国农民奉为“专家”的Wellin Boss其实只是一位西雅图大学的教授,跟化肥完全不搭界。按照现在来看,被迫营业、游走广告圈的Wellin Boss但凡算起广告费来,都足以日进斗金。


2013年,被媒体评为“全国人民最熟悉的5张外国脸”之一的Steven Weathers,也是靠拍广告闯出另一片天的。


那时候的Steven Weathers还在上海教文学和广告,某天,他接到一个试镜电话。想着赚点零花钱也不错,Steven Weathers就去试了试,很快就片约不断:他有蓝眼睛、白皮肤,身材高大,就是中国人心中标准的“外国专家”长相。


Steven Weathers记得自己在片场总是在实验室穿着白大褂。有一次他受邀拍摄一个内衣广告,原本以为自己要穿内衣上镜,结果被告知,“不,你扮演的是发明这种布料的科学家”。


▲ Steven Weathers,中文名:史龙天


要是你能说会道,还长着一张老外脸,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那必定如鱼得水。


在媒体“凤凰知道”的报道中,一位北京商人透露,有些公司为了充门面会专门聘外国留学生兼职“副经理”。


“好多皮包公司一定得聘一个外国人当员工,然后冒充高层,和其他公司谈合同。对方往往因为有外国人而礼让,因此合同上我们总是容易占便宜”。


这是“外国人”这门生意的野蛮生长时代。


想要在中国活得更好,有外国人的相貌还是不够的,进阶训练是,要学着理解中国。



中国通



从来不乏对中国有深刻理解的外国人,比如梁思成、林徽因的一生挚友历史学家费正清夫妇、比中国人更懂汉语的汉学家高本汉……不过,他们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活在历史书里。


第一个在中国获得全民认知度的外国人应该是加拿大青年“许大山”。


许大山,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Mark Henry Rowswell),1965年出生在加拿大渥太华。80年代,因为看了一本杂志,大山受到启发,在多伦多大学选修了中国语言文学。


▲ 大山


当时同学都笑他傻,他却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深邃”。


后来的经历证明,这场在中文学习上的长线投资相当有眼光。


1988年,大山申请到北京大学留学。这一年,他在一场国际歌唱比赛上主持节目。紧接着就被邀请登上了1989年央视元旦晚会的舞台。


当时这场晚会有5亿多人观看,大山表演的是小品《夜归》,而“大山”正是他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


这也许是中国观众头一回见到用中文讲段子的外国人。要知道,在此前的数年里,外国人对还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新鲜的。


七八十年代,《小学生守则》中要求孩子:“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大学里引进外教后,学校为了避免学生过分讨论外教,还专门开了动员教育大会。


如此接地气的大山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也算得上当时的“老外明星顶流”,当主持、拍电视、打广告,从此北漂的人生开了挂。后来,他还拜师姜昆,推出了自己的脱口秀“大山侃大山”。


有时候,“不懂”也能成为特色,“歪果仁研究协会”创始人高佑思就是其中一个。


高佑思是位以色列90后,英文名Raz Galor。20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两年后,他带着20人的创作团队创办了“歪果仁研究协会”,推出的第一个视频是《自从这群玩过人尝试了微信红包以后》,呈现了老外被中国微信红包砸中的情景。


作为外国人,高佑思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制作视频:老外是如何看中国的。这是永远挑逗中国人好奇心的视点。


他总是在街头随机采访外国人,就某一具体话题采访他们,把精彩的回答剪辑成视频,其中表现出的是颇具趣味的文化差异。



高佑思不是真的不懂中国。在团队中,除了他和两个朋友,其他全是中国人,毕竟“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随着在中国的走红,高佑思也面临自己的困境:现在街上的外国人看到高佑思就跑。对高佑思的团队来说,他们的套路是时候转型了。


“歪研会”首席运营官张希曼此前接受访问时认为,歪研会的视频要转向“深度”,应该是外国人对更深层次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体验。他们未来会考虑让外国人去支教、送快递、当淘宝店主等。


听起来,很有几分浸入式体验当下中国人的生活。


其实,有人已经这么做了,最近风风光光上了官媒的“老外网红”郭杰瑞当仁不让。


从2017年7月开始拍摄中国视频以来,他在各大平台累计的粉丝已经超过1000万,在个人介绍中,他把自己称为“中外文化体验者”。



最近,郭杰瑞专注于拍摄疫情之下的美国纽约,这也是他拍摄视频的目标之一——“给中国人介绍美国”


他的体验不止于此。以“这个不辣”广为人知的郭杰瑞在中国生活也是一把好手。他在中国挑战重庆菜馆、体验中国乡村生活、在网吧刷夜,甚至测评网络购物。


这些也是中国网红爱聊的话题,但在这个外国人身上,一切自然而然都具有了某种戏剧性趣味。



不需要理解中国



当然,如果你对中国一无所知,也是可以在线营业的。


2018年,社交媒体上曾兴起一项代购服务,在网络上可以付费买到非洲孩子们送祝福的视频录像。视频中穿着统一服装的非洲孩子捧着黑板,在指导下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录下定制祝福,


▲ 就像这样


有人以此作为生日祝福,有人拿来推广产品,还有人请这些孩子帮忙求婚。


拍摄这些视频的大多是在非洲的中国商人。当商人喊下“一、二、三,开始”之后,孩子们就齐声录制一段长达20秒左右的视频。


类似这样的视频,在网络上售价两三百,如果是白皮肤外国人拍摄的视频,要价更是上千。


而非洲孩子的回报是什么呢?一些面包、玩具或新运动鞋。


但也有一些淘宝店主认为,这是“不合法的”,他反对利用非洲孩子赚钱。作为“替代品”,他会去找一些巴西、意大利的年轻人作为拍摄对象。


非洲孩子,或是其他外国年轻人,在这些视频里,外国友人们压根不知道自己讲的中国话是什么意思,有些是真心实意的祝福,也有恶搞骂人的脏话。


无论是什么,他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真诚天真。


以唱中国歌走红的Bart,在纪录片中展现了他拍摄视频的日常。当接到中国经纪公司递来的橄榄枝时,他就一股脑扎进了中国文化。


首先他要习惯的是中国审美。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他在中国出道的第一个准备工作,就是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


通常,中国经纪公司会把国内热门的歌曲发给Bart。他用翻译器把中国译成英文,再修改韵脚,然后声嘶力竭地对着镜头唱完。


在Bart的热门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爱国歌曲。穿着中式服装唱《红旗飘飘》《龙的传人》,再加上一副白皮金发的外国人长相,整个画面具有相当怪诞的奇异感。



尽管美国粉丝对Bart的这种转变表示接受不了,但不妨碍中国观众对他的追捧。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外国人,就该在中国火。


最初为中国观众拍摄视频时,Bart坦诚“一点都不懂中文”,但他“都能做”。在经纪公司的建议下,这个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网红收获了千万粉丝。


纪录片最后,Bart在天台录制完了一首歌。他收回夸张的面部表情,带些雀跃而骄傲地说:“这比录Youtube视频简单多了”。


曾经要调动众多人员的拍摄精简成了一个人、一台手机,电影系毕业、梦想成为导演的Bart成了成功的中国网红。



也有中国网友看不上这种拿“爱中国”恰饭的老外网红。


毕竟毒舌如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面对种种质疑,Bart反驳,“如果不是真心热爱中国,我不会远离家人朋友在这里定居”。


这是很多老外网红的标准答案。


现在打开社交媒体,不乏与中国经纪公司签约的老外网红瞪着真诚的大眼、看似发自肺腑地说“我爱中国”:饭菜是好吃的,国家是安全的,人民是热情的……


不管他们到底对中国了解多少,学会“我爱中国”这四字普通话,就成功了一大半。


▲ B站关于外国人说“我爱中国的”视频长达50页


其实,“热爱”到底几分真?未必要探究个明明白白。


对这些来到中国并选择留下来的外国人来说,无论如何,这个国家终究是有令其留恋之处。


想在这里畅行无阻,到底还是需要一张“通行证”,有的人把它别在胸口最明显的位置,有的人把它藏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


相同的是,他们都在这里寻找一个自己想要的中国。


图片源自网络。参考资料:《外国网红们,“爱中国”是门好生意吗?》,刺猬公社《中国人的“外宾情结”正在崩塌》,凤凰知道《外国网红之谜:薛定谔式爱中国》,钛媒体《外国网红:成名在中国》,刘小土《为什么巴哥放弃了一千万订阅的Youtube频道来到了中国》,B站《大山:不是外人的外国人》,人民网《国产品牌为什么爱用洋模特?外国人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The Western stars of Chinese adverts,BBCMeet China’s most trusted doctor, researcher, professor and entrepreneur – an American stock photo model,Global TimesChina’s Latest Marketing Craze: Impoverished African Children,Sixthtone



今日互动


外国人说“我爱中国”你有什么想法?



-背景音乐-

Paul Cardall《The Release

-主播-
安东尼,十点读书签约主播,自媒体“三个声音”主创,电台主播,用声音行走的资深媒体人,各媒体平台邀约主播。微信公众号:三个声音。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