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大师》② | 他留学归来,依旧是“小人物”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不雨亦潇潇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昨天我们读到梅贻琦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外出留学的情况。梅贻琦是一块“真金”,无论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去国外留学,他都表现优异。
由于家庭负担过于沉重,他最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回国就业、补贴家用。那么,回国后的梅贻琦究竟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才子归来
梅贻琦回到阔别五年的故乡,家人与师友自是非常高兴。
时代已变,人也在变,何况是万里归来的洋学士!梅贻琦的气质、学识以及看世界的角度、方法,都变得广博并更具魅力。
作为一个一生坎坷的小商人,梅贻琦的父亲在欢喜之余,决定退居二线,把一家之主的位子让给儿子梅贻琦坐。
这是梅贻琦不可逃避的责任,就这样,梅贻琦挺直了腰杆,负起一家十几口生活起居的责任。
1915年9月新学年开始,刚刚回家不久的梅贻琦应清华校长周诒春之邀,首次踏入清华园。
梅贻琦初入清华教书时,学校还处于草创阶段,学校内部并未划分院系,只是在必修课程之外,开设一些文法和理工方面的课程,供学生按照自己兴趣选修,并为将来的专业打好基础。
初来乍到的梅贻琦此时也还是个“小人物”,只是一位教授物理、数学的低级中国教员。
当时清华分为中文部与西文部,梅贻琦属于西文部的中国籍初级教员。
尽管同在清华西文部任职,但中国人与洋人的地位比起来,可谓天壤之别,仅一个住房即可见出高下。
梅贻琦住工字厅小平房一间侧室,而洋人却住北院拥有七八个房间的上等小别墅。除此之外,中西教员的薪水差异也是天差地别。
这一时期,梅贻琦给同事的印象是沉默寡言,甚至给人孤独自持之感。当时清华高等科毕业生,仅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就此放洋留美插入各大学不同的年级继续深造,直至读完本科、硕士、博士等归国。
在这样的体制和校方安排下,学生常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积极参加组织各种社团,进行一些有助于专业学习的课外活动。
自1913年起,有一批志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成立了清华“科学社”,但最初的两年间,基本没有让大家特别感兴趣和提高专业知识的活动。
直到1915年梅贻琦入校,各种活动才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梅贻琦作为“科学社”顾问,不但辅导社员课外学习活动,还利用自己的关系,经常为该社邀请校外自然科学家前来演讲和指导,为理工科学在清华校园启蒙与扎根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普通教员的梅贻琦,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经常与学生们在一起做些有益的工作。
但从另一方面说,当时梅贻琦这样一个单身青年居住在工字厅小侧室内,有时难免感到孤独与落寞。
他当时的薪水在中国教员中属于最低的一级,根据规定,学生付出的伙食费很少,而教员伙食费也要自掏腰包。
家庭一切开销靠梅贻琦勉力承担,微薄的薪水令他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或许是经济原因,或许缘于孤独与其他烦恼,半年之后,梅贻琦于清华寒假回津,产生了另谋差事的想法,后来在家人和同事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一想法。
喜结连理
不过,孤独并没有伴随他很久,因为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的另一半——韩咏华。
其实,梅贻琦与夫人韩咏华相识很早,早到少年在天津严氏家塾求学时期两人就认识了。韩家是天津的名门望族,属商业八大家之一,在津开设天成号商行,经营近海运输。
韩咏华的曾祖父和祖父均是京官,职位不高,但有些名望。父亲韩耀曾,于民国初年在北京政府国务院任谘议之职。
韩咏华一辈兄弟姐妹九人,咏华排行第五,人称“韩五姑”。
因与严家是世交,当严家办私塾时便把韩家长子韩振华一并收入私塾就读。后来严老先生看到韩家有女初长成,便说女孩子也可以一起进私塾读书,以开风气之先,造就新式国民。
于是,在家长同意后,时年十岁的韩咏华便穿上长袍、坎肩,戴上帽头,打扮成男孩模样,进入严氏家塾,与严家姑娘们一起读书识字。
当时中国有点身份的青年才俊,开始学习日本人的装扮,从发型、胡须都要模仿,对日本教育和文明进程更崇拜有加,严家也不例外。
他们从日本请来教师为学生教授音乐、手工、日语、缝纫和洗衣等课程。韩咏华读书三年后,又进入幼师班继续学习。
几年之后,梅贻琦自美国学成回津,众多亲朋师友一起到大沽口码头迎接,韩咏华躬逢其盛,这一个场面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梅贻琦归国后一开始在天津基督教男青年会任干事,当时韩咏华已于幼师毕业,执教于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
另外还在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找梅贻琦联系,并劝梅贻琦的妹妹到女青年会参加活动。
天作地合,促成了梅、韩二人正式相识相交。尽管两人心中已有对方,但这层窗户纸始终没有戳破,谁也不好意思谈及婚姻之事。
等到梅贻琦去北京清华任教,有给他提亲说媒者,梅贻琦一概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早已有了个韩咏华。
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后来还是走到了一起。婚后,夫妻二人十分恩爱,梅贻琦在北京“香炉营头条”专门租了一个小后院,然后从天津接妻子前来居住,父母仍住津门。
梅贻琦平时住在清华园工字厅单身宿舍,只在周末时回租住处与妻子一起生活。为顾及家庭大局,梅贻琦总是把月薪分成三份:
一份给天津的父母;一份给读大学的三个弟弟;一份留给北京香炉营的小家。
风起云涌
1920年,梅贻琦获得清华公费赴美深造机会,他进入芝加哥大学进修物理,同时兼任纽约大学物理课讲师。
1922年夏,梅贻琦获芝加哥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又赴欧洲各国考察、游历。
9月,他返回清华大学担任物理学首席教授,同时被委任为改革学校调查委员会委员。随着职位的提高,他的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不久后,他就迁入清华园南院5号教授宿舍居住。
此时正值清华多事之秋,学校领导为筹建清华“四大建筑”和教职工宿舍费尽心血,而校长周诒春却早在内外各种势力的倾轧中,被迫离开了清华园。
当年聘请梅贻琦来清华任教的周诒春黯然离校,学校内部的高层之间更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
这让梅贻琦感到心灰意冷,甚至再次生起了“抽身而去”的念头。
不过,事情随着清华代理校长曹云祥的到来,出现了转机。曹云祥是个充满干劲儿的人,他虽然只是代理校长,却也绝不“尸位素餐”。
他对外宣称,要找一位教育学专家入清华任教务长,协助自己改革清华。
后来经人推荐,他找到了张彭春。
说起这张彭春,他也是梅贻琦的好朋友,曾担任过南开代理校长,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主要研究的就是教育学,尤其是在中等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就这样,1923年7月,张彭春以一个现代教育界新锐的面貌,怀抱着创造性的实验精神和他在南开大学的经验,以无限的信心,踌躇满志地踏入了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清华园,出任改革大潮中的教务长。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海外归来的梅贻琦受邀到清华任教,并在这期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娶妻。虽然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但事业上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在那个风起云涌、拉帮结派的社会大背景下,清华也很难“独善其身”。
赏识自己的老校长周诒春离开了,学校高层陷入到混乱之中,恰在此时,老朋友张彭春的到来,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
那么,张彭春真的可以力挽狂澜吗?梅贻琦又会如何面对这一“改革大潮”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从这本传记开始我们会从留言中选出3-5个人赠出精美书籍哦!听书拿好礼,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吧。
今日话题
归国后的梅贻琦,主动承担起了家庭责任。你是否也像梅贻琦一样有着必须承担的家庭责任?你又是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的?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为清华校长梅贻琦
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