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萧红:人鸟低飞》③ | 遭遇包办婚姻,她用逃婚找自由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萧红的童年生活。生活中受苦受难的众生相,让她看到了人生。团圆媳妇的死,让她看到人性的恶。九岁那年,母亲的离世,让她成为没娘的孩子。

 

自从进学校念书,萧红的成长进入新的征程,又有哪些际遇?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龙王庙里的小学
 
 
1921年,萧红十岁,开始进入龙王庙小学读书。
 
二十年后,她在《呼兰河传》中回忆起故乡和母校:“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
 
龙王庙非常残破,木门吱吱地叫,泥塑的老龙王静静坐在宝座上,身上的颜色渐渐消退。
 
龙王庙里那个小学,学的是养蚕,所以也叫农业学校。到了秋天,教员们会把蚕茧炒了,大吃几顿。
 

在萧红记忆中,每一位教员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唱歌的先生永远围着白围脖,教国文的先生永远穿着灰长衫。

 


孩子们喜欢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琢磨自己的老师。他们觉得,教唱歌的先生,为了唱歌,切了嗓葫芦,所以要用围脖遮挡疤痕,而教国文的先生之所以天天穿长衫,是因为要把课本藏在长衫底下,方便偷看……
 
这些调侃,他们不愿意让张乃莹同学(萧红原名)听到。因为两位教书先生,她父亲都认识。
 
那位先生教大家唱关于呼兰城的歌,里面有这样一句: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才。
 
不仅要会唱,还要懂得其中意思。于是先生为大家讲解歌词。呼,是山林的意思,风吹过,老林子呼呼作响。兰,是碧空如洗,没有一丝云彩。溯,是追、找的意思,从近处向远处眺望。
 
国文老师给大家讲“刀、口、人、马”时,龙王庙里静悄悄的。他不讲书,但每一堂课都会念一段《论语》。同样的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先生念得酒醉了一样,学生念起来像牙齿疼一般。
 
每天,放学走出教室,萧红看到老龙王向前伸出一只人形的手,她就想:龙王这是要什么呢?
 
十二岁那年,父亲给萧红订下一门亲事。对方是一位姓汪的少爷,学业、家世都好。
 
后来升入高等小学,是在祖师庙里。教国文的先生戴眼镜,学问精深,没多一会儿就取下眼镜用衣衫擦一擦。当他念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时,萧红觉得很有挥洒江山的感觉。
 
高等小学的学生,有些岁数已经老大不小,已经当了粮栈管账,或者私塾先生,有些已经当了孩子他爹。
 
下了学,女生永远谈论色彩丝线和红头绳,男生喜欢议论哈尔滨。在大家心目中,哈尔滨就是外面的世界。
 
有一位着长衫的男生,走上前主动跟萧红交谈,说拜访过她的父亲,对他很是尊敬,并且觉得“张乃莹”这个名字有大家闺秀的气质。
 
情窦初开的季节,少女怀有一颗悸动的心。书里是这样写的:“男学生不过一个人、几句话、一袭长衫,却像生铜铸的镇纸,压得荣子眼皮都不敢抬。”
 
有了男女两性的意识后,萧红开始幻想,将来在哈尔滨找一个大学生,相伴一辈子。
 
这份青春期的幻想,促使她成为内心的示威者,也明确了人生方向:去哈尔滨念书!
 
 
在哈尔滨中学被淘洗
 
 
1927年秋天,萧红考入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十六岁的她,第一次离开呼兰河,如愿来到向往的城市。为之,她感到豁然开朗。
 

二十世纪初,哈尔滨是东亚大陆上的国际大都市。繁华街道上,林立俄式圆顶建筑,覆盖着红瓦,电车来来往往,摩擦出蓝绿色的火苗……

 

萧红第一次看见明亮的街道,第一次走在铺着石块的马路上。在她家乡呼兰河,这个时节已是万物凋零,而这里依旧朝气蓬勃。

 


大都市的魅力,让她再也不想回到闭塞的呼兰河。
 
就像书上所写,“她身上还残留着小城女孩子的寡言少语。她只想默默地读书,默默地做自己的事。”
 
同学中有各色各样的人,班花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哪里能买到俄国女靴、俄式肉肠,都了如指掌,还跟其他大学的男生去松花江边散步;也有贫苦人家的孩子,天分又低,苦心孤诣地背诵英文,从没时间看课外书籍。
 
萧红是积极上进的好学生,她会第一个来到教室,趁着清晨的安静气氛誊写投给校刊的稿子。她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悄吟。人如其名。
 
除了写作,萧红还喜欢画画。野外写生组的女学生结伴去公园写生,萧红的衣着很是显眼。她戴红毛线球帽子,两只红球像小红果儿一样荡来荡去。
 
公园里,一个弓背弯腰的老人让她想起呼兰河,想起河面倾斜的老树,想起它们的叶子不声不响地落进河中央。在农村,没有一个人闲着,大家都为生计忙碌,从没闲情发呆、愁闷。眼前这个老人,是在想什么心思呢?
 
萧红有点不忍心画他。因为她觉得,如果他知道自己成为别人的描摹对象,可能更伤心。她转移视线,宁可去画一棵枯树。
 
这一年,她画了几十幅画作,全是树。
 
萧红的绘画才能有目共睹。有一位女同学还鼓励她当画家。她自己也想,只不过不是很有自信。
 
自从进入中学,萧红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她如饥似渴一般,三天就能看完两本。书是向历史先生借阅的。
 
历史先生二十来岁,在北平读过大学,西装笔挺,这是新潮人物的着装,也是萧红喜欢的风格。
 
历史先生跟萧红接触多了,了解她的天分,就鼓励她去北平念书。“你将来到北平去,北平的学校是淘洗人的。淘米,你知道吧?真正的学校,淘洗的,是人的灵魂。”
 
这番话打动了萧红,激发出她新的人生目标——去北平继续念书,去画那里的未名湖与湖畔的金柳!
 

逃婚,离家出走
 

在哈尔滨女子中学,淘洗过的萧红回到呼兰河老家过寒假。
 
呼兰县离哈尔滨只有几十里地,可萧红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去了。如果这里没有家,她根本不想在这个荒僻残破的地方停留。
 
而那个家,从小让她觉得荒凉,它的内容也让她感到空虚。
 
离家两三年,家里一切依旧,蓝地白花的门帘依旧挂在那里,家里老厨子的头发倒是白了许多。
 
不管怎样,这里终归是她出生的地方。或许离开很久的缘故,不仅祖父,就连父亲和继母的都用笑脸迎接她回来。
 
“离了两年多的家,又稳又静又温暖。”
 
绅士派的父亲坐在太师椅上,问她一些学校的事情。祖父衰老了很多,眼睛生出了“玻璃花”,会将同一句话重复很多遍。
 
萧红带回去的箱子里,除了一些小物件就是书,冰心散文、俄国小说,还有一沓信封信纸。那时,她在跟一位李先生书信往来。
 
李先生是哈尔滨政法大学毕业班的学生,围着洁白围脖,讲一口好听的北平话,能够耐心倾听。在萧红这里,这是她“细如绢丝的初恋”。
 
大年三十,家里通明瓦亮,炕上佳肴美酒,父亲端起酒杯,说一些家业兴旺的话。萧红第一次喝酒,还和父亲、祖父碰了碰酒杯。

这是记忆中难得的温馨时刻,也是她余生最后一次与家人温情相伴。因为过了元宵,就要返校。
 
1930年,萧红十九岁。这一年,可以说是她人生中剧烈动荡的一年。
 
春天,人生中最重要的亲人,给她最大温暖的祖父病故。
 
夏天,父亲将她许配给呼兰县汪家少爷。汪家姥爷做过东省特区统领,威风八面。聘金已送来,婚期也已定下。
 

萧红坚决抵抗,因为她要的是人生的自由,要的是婚姻自主!倔强而勇敢、无惧而独立的她,选择了逃婚,离家出走。

 


这一年秋天,萧红如愿去北平念书。
 
冬天,离家出走的被她父亲张廷举开除祖籍,并且断绝父女关系。
 
“这之后,萧红开始了十三年的动荡生涯,漂泊、孤零、无望……直至死去,再也没有回过呼兰河北岸的这个家。”
 
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到底被什么力量牵引呢?
 
一个人的来往去留与悲欢离合,是命中早已注定的吗?
 
明天会怎样,萧红自己也不会料到,她只是渴望走向外面自由的地方,按照自己意愿活着。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萧红的求学时代,从呼兰河龙王庙的小学,到哈尔滨女子中学,再到逃婚后离家出走,去北平读书,可以看出,她从小就是一个追求自由,极具叛逆精神的年轻人。
 
逃婚、离家在外的萧红,在情感之路上将会有一段怎样的际遇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本传记我们都会从留言中选出3-5个人赠出精美书籍哦!听书拿好礼,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吧。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萧红追求的婚姻自主?


8.24-8.26晚上21:30
十点读书金牌主播夏萌和你一起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38个睡前故事陪你度过漫漫长夜
有爱而不得的疼痛,也有一再错过的宿命故事
快来直播间听故事吧!免费预约直播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萧红:人鸟低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