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断舍离》④ | 决定断舍离,总共需要几步?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开启第3年,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畅销400万本的经典作品《断舍离》新版,作者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全新断舍离,不止物品整理。希望大家都能从整理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回归自己的人生轨道,果敢从容地面对生活。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暖树‍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为您带来山下英子的作品——《断舍离》。
 
昨天,我们知道了,我们有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物品所控制,希望通过物品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我们总是喜欢不停地购买,又舍不得舍弃,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消费型的社会,现在的商家在劝人买东西方面可是做了透彻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上个时代的价值观,让我们有着一种稀缺的心态。
 
对于物品“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往型、和忧虑未来型。
 
我们要想做到“断舍离”,首先,就要从观念上做到“断舍离”。
 
那么,怎样做到观念上的“断舍离”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网友芳芳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当年,我刚搬入新房的时候,看着新装修好的房子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我还专门留出了一个房间作为书房。
 
慢慢的,住的时间越长,东西越多。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书房莫名其妙不见了,原来的书房竟然变成了一个堆满了各种柜子和杂物的储物间,几乎都没有地方下脚。每次想找什么东西也找不到,非常麻烦。
 
后来,我看了《断舍离》这本书,看完后觉得,就是叫我扔扔扔呗。于是,我开始整理自己认为需要扔掉的东西。几天下来,我扔掉了满满一大包护肤品和化妆品、两箱衣服、三箱书、四双鞋子,还有三个包。
 
然后,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刚扔完的时候,我发现屋子确实变得更大了,很有成就感。很快,我觉得自己的护肤品不够用了,于是前前后后屯了三十多盒面膜;当我需要搭配一条红色丝巾时,我发现我的红色丝巾已经被扔掉了;当我想要出去登山时,发现我的双肩背包已经处理掉了。”
 
于是,芳芳又开始新一轮的买买买,刚好之前家里处理了那么多东西后,腾出来了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放新的东西。
 
事实上,有不少人都像芳芳这样,了解到“断舍离”的概念后,就突然决定大干一场。他们把家里给里里外外的收拾了一遍,也确实清理了很多用不到的东西。但也发现,没想清楚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最后总是把需要用到的东西也扔掉了,于是,陷入了“扔扔扔”和“买买买”的循环之中。
 
其实,他们忘记了“断舍离”中的“离”,忘记了需要放下对物品的执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物品,以及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生活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断舍离”是物品的整理,同时也是人生的整理。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逐渐认清自我,建立清爽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拥有高效、简单、自在的生活。
 
也就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物品如此,对生活亦是如此。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在思维的整理,放下那些不需要的执念。
 
 


有的女性,买了一些很昂贵、高档的连衣裙,可是却一直放在衣柜里,舍不得穿,还是总穿那些劣质廉价的衣服。也许,在她们的心里,总觉得自己不配穿这么好的衣服,或者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好衣服。
 
物品是一面能够反映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我们“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坦然面对自己的过程,真正筛选和留下那些适合自己、让自己怦然心动和愉悦的、能够代表自己的物品。
 
其实,早在1890年,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提出,一个人的自我,不仅包括他的身体和意识,还包括他所拥有的、以及和他有关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他的土地、马匹和银行账户。
 
我们的物品,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我们的本质。
 
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有意思的是,最近几项脑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我们确实将自己的物品视为延伸的自我的一部分。在2013 年发表于《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的一项实验中,当时在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一个人在想象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时,激活的脑区与他想象“自己”时相同。
 
我们常说“睹物思人”,我们的物品和我们之间确实是有着某种联系的。
 
山下英子认为,我们应该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不要自我贬低,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当你舍弃那些一大堆不那么合适、不那么喜欢的杂物后,只留下少量精致的、真正值得拥有的物品后,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那么,当我们决心开始断舍离时,你知道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吗?
 
山下英子给出的答案是,把衣柜、橱柜、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有人说“不搬家,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平时不觉得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但是等到搬家的时候,每收拾一个地方,都会发现,“原来自己买过这个”。等所有东西都收拾完,发现自己居然有这么多东西。
 
是的,很多人其实对于自己究竟有多少东西是没有概念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物品过剩的环境里。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让东西都展现在眼前,清楚地认识现状。如果没有意识到家里有多少东西,就草率地开始收拾整理,很容易因为杂物的量远超出自己的预期,而带来疲惫感和挫折感。
 
其次,我们要停止自我否定。
 
有网友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会收拾整理家,从小到大,家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我是天生的邋遢鬼。小时候,我妈经常因为我扔的到处都是的书而骂骂咧咧。上大学后,室友也习惯了我床上、桌子上乱七八糟。结婚后,我家里的东西也越堆越多。我觉得,我就是一个不会收拾的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一尘不染的家,再看看自己一片狼藉的家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并且责怪自己:“怎么连收拾屋子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很没用。
 
我们需要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你要告诉自己,我们本就处于一个物质和信息都过剩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告诉我们“如何与丰富的物质和信息打交道”,我们很快就会被物质和信息的洪流吞噬。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并不全是因为你自己。
 
最后,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请你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是为了收拾而收拾吗?
 
我们收拾整理,最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所以,冷静下来,闭上眼睛,认真想一想,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有的人向往全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的人则更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有的人喜欢宽敞开阔的空间,有的人喜欢温馨宁静的空间。
 
有的人能详细的想象出,全家人一起围在餐桌边吃饭,自己坐在飘窗边看书,孩子在地垫上玩耍……
 
所以,当我们决定收拾整理时,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东西,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视野里,而要重新审视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我们需要的是,放下执念,不忘初心!
 

结语


今天,我们知道了,有的人尝试断舍离后,却进入了“扔扔扔”和“买买买”的死循环,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放下对物品的执念,并且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生活也没有很好的规划。我们需要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物品、对生活都是如此。
 
我们的物品包含着我们的本质,我们直面物品的过程,就是直面自己的过程。我们应该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当我们决定断舍离时,首先要认识现状,其次要停止自我否定,最后要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当我们做到了观念上的“断舍离”后,如何做到杂物上的“断舍离”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家对于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
  你向往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在看

坚持阅读收获成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