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暴力沟通》② |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开启第3年,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沟通力作《非暴力沟通》修订版,本书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本次共读的修订版更是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化解冲突,调和纷争”一整章内容。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学习高情商沟通秘诀。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在昨天的《非暴力沟通》( 修订版)共读中, 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它的缘起、 优势、 四大要素以及生活中的运用。 


它是指包含表达和聆听、能够由衷给予、展示天性中的善意的沟通方式。


借此,我们可以活 出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而在运用非暴力沟通时, 观察, 是第一步。 


既然人的天性中蕴藏善意, 那又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这种善意和慈悲呢?接下来,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有些表达方式, 会让我们疏离生命 



在研究人的天性时, 马歇尔发现:某些语言, 和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会造成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暴力。 


这种伤人伤己的表达方式, 他称之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马歇尔把疏离生命的语言主要分为四种:道德评判、 做比较、 推卸责任、 作出要求。  


关于道德评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也就持不同的价值观。于是有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 各种各样的对立面, 造成千差万别、 参差不齐的世界。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评判无处不在。 


指责、 侮辱、 批评、 比较、 贴标签, 都属于评判的形式。然而我们不知道这是一把伤人的剑。 


因为道德评判的存在, 这个世界充满偏见。就像书上所写:“ 疏离生命的语言让我们陷入充满评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 


马歇尔从切身经历出发, 来解释道德评判在生活中的形式。生存的艰难, 让他从小学会以一种不带个人色彩的方式说话。但是遇到不喜欢的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他会在内心认定他们有问题。 


比如, 小时候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就认定老师刻薄、不可理喻。成年后,开车时遇到加塞的人, 就会脱口骂一句粗话。婚姻中, 如果爱人想要多一些体贴,他会觉得她太粘人、要求太多,如果他自己想获得多一 些的体贴而未能满足, 又会觉得她不温柔、 太冷漠。 


总之, 遇到不如人意的情况, 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问题, 从不愿思索别人的需要。


对于道德评判的本质, 书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我们在分析和评判时, 其实都是在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却是 悲剧性的, 引发的是对方的防卫与抗拒。  就算他人遵从了我们, 很有可能是出于恐惧、 内疚或羞愧, 而非发自内心。而同时, 人们这样做其实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我们的评判, 真是两败俱伤。” 


关于做比较 


比较是评判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比孩子的考试成绩, 比丈夫的挣钱能力,与自己的长相, 比穿着品味, 比汽车档次, 比月薪, 比豪宅……放眼去看, 我们会发现, 比较这个动作, 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所以, 伤害也无处不在。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如何让自己活得很悲惨》这本书的作者丹·柏林伯格认为, 谁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 就去学着跟别人做比较。人们一旦开始比较, 郁闷立马找上门来。 


这本书读到这里,我们不妨自我观照一下,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意无意地跟周围的人进行各种比较、 各种攀比。 


在比较中, 若是高于别人, 就会获得胜利的优越感、 喜悦, 若是不如别人, 就会感到郁闷、 失落。 


因为比较,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焦虑, 越来越难以感受快乐。 


关于推卸责任


马歇尔说:“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 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 若无法意识到这点, 沟通也会疏离与生命的连结。”  


若说一个人不负责任, 没有人会承认。但是, 语言会在无意中暴露一个人的品性。


“不得不 ” , 这种表达方式, 实际上是为了淡化对自己行为所负的责任。比如, “有些事不管你喜不喜欢, 都不得不做”。 


繁琐的工作事务、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父母,这些事谁会喜欢?有些人做了,原因是“不得 不做”, 听起来很是无奈。 


“让人感到 ” , 也属于疏离生命的表达方式。比如, “你让我感到内疚 ” , 这样的表达, 实际上回避了为自己感受和想法所负的责任。作出要求对别人作出要求,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领导对职员、掌握权力的对被管理的……在我 们的文化与生活中, 这实在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 


有时, 我们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作出某种要求而感到不舒服, 却没想过其中的原因。 


马歇尔认为, 当我们以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时, 实际上是在或明或暗地指责甚至惩罚那些不配合我们的人。当我们认识并且戒除疏离生命的语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将会靠近。


正如苏菲派诗人鲁米所 说:“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 有一片田野, 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我从未见过什么傻孩子”  



前面已经提到, 在非暴力沟通中, 观察是一个关键要素, 也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不带评论的观察, 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第一次读到这个观点时,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位哲学家简直是在胡说八道。 


但是, 他后来意识到, 自己这样说的时候, 已经轻易做出评价。


他也由此明白, 对大多数人来说, 观察他人而不做评判、 不做批评、 不做分析, 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如果在观察时夹杂评论, 别人就不容易听见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也许更容易从外面的评论中听到批评, 因此产生抗拒心理。 


书里写道:“非暴力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语言, 它不鼓励一成不变、 一概而论的陈述。” 


鲁斯 · 贝本梅尔写过一首歌词, 很好地体现了评论与观察的区别。


他写道:我从未见过什么傻孩子;这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始料不及, 这个孩子的看法与我不同, 但他不是个傻孩子。请在你说他傻之前, 想一想, 他是个傻孩子, 还是 他知道的事情和你不同?有些人所说的懒惰, 另一些人却说那是淡泊人生;  有些人所说的愚蠢, 另一些人称之为看法不同。 


因此, 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在所见中夹杂我们的观点, 我们便可以避免混乱。


各种标签, 不管正向的, 还是负向的, 都会妨碍我们全面地看待一个人。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马歇尔特别指出,非暴力沟通, 并不会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且不做任何评论,而只是希望我们区分观察与评论。 


有一次, 马歇尔为一所小学提供咨询服务,化解人际冲突,因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员工经常反应彼此之间存在沟通困难。 


马歇尔问教职员工:校长做了什么不符合你们需求的事情? 


甲说:他是个大嘴巴! 


乙说:校长的话太多! 


丙说:他认为只有他想说的话才是重要的! 


丁说:他总是想成为人前的焦点! 


实际上, 这些回答都只是评论和推断, 不属于非暴力沟通的关键要素 —— 观察。 


通过马歇尔的引导,大家在不掺杂评论的前提下,列出一份清单,指出校长有哪些具体行为 令他们不满。 


有一条就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讲述自己童年和战争经历,滔滔不绝,导致会议严重超时。  


大家对此都感到不满, 但没有明确指出过。这一次, 他们决定与校长会谈时明确提出。 


会谈时, 当校长再次回顾起自己的童年,老师们和之前一样,用沉默、翻白眼、打呵欠表示抗议, 没有人想到用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提醒老师发言, 将需求表达出来时, 终于有位老师向校长说道:“你真是个大嘴巴!” 


由此可见, 从表达习惯中挣脱出来, 区分观察和评论, 是多么困难的事。幸而, 这种改变有方法可循。 



结论 



今天, 我们读到的是沟通当中最常见的几种错误语言, 马歇尔将它们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一个人要从习惯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人们不会观察。


在沟通中学会观察后, 接下来就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表达内心感受。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提要求、 做比较、 推卸责任,
  你遇到过这些错误沟通吗?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学会高情商沟通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