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⑤ | 学会这三点,让你成为语言大师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开启第3年,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沟通力作《非暴力沟通》修订版,本书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本次共读的修订版更是在原书的基础上,新增了“化解冲突,调和纷争”一整章内容。一起来阅读这本书,学习高情商沟通秘诀。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但有时候,就算对方表示已经听明白,我们依然无法确保他们真的有理解我们的意思。这时, 可以请求对方多回应一些, 以便我们有机会及时作出补充或者纠正。
对此, 马歇尔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对她的学生说道:“皮特, 我昨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 我想和你确认这件事。请你在课后来我办公室一下, 好吗?”
皮特回了一句“知道了”, 然后转身离开。
老师不确定皮特是否真的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于是重述了一遍:“能不能告诉我你听到的, 我请你做什么事?”
皮特回答:“让我在课后留下来, 不能去踢足球, 因为你对我的作业不满意。”
可见, 这位学生果然没有理解老师传达的信息, 于是她再次尝试, 并且更加注意表达方式。
“你没有听明白我的话。” “这不是我的意思。” “你误会了。”
这些没有明确所指的判断, 很容易被别人视为指责, 因而不知所措, 或者产生抗拒心理。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下这么做的原因,让对方知道,这不是在测试他们的聆听能力, 而是核实我们是否已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诚恳表达自己的意思并明确对方理解后,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请求对方给予明确回应:
一、 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听到我说这些, 你的感受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想要了解对方听到我们的话后, 产生怎样的感受以及原因, 可以这样问。
二、 对方的想法 当我们想知道别人的想法时,应该明确表示自己想听哪方面的想法,而不知是笼统的“想听 听你的想法”这种表达。
三、 对方是否愿意采取特定行动 总而言之,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希望对方给予怎样的回应,并清晰提出自己的请求。在团体中发言, 更要说清楚我们想要得到何种回应, 否则劳而无功, 浪费时间。
马歇尔经常参与关心种族歧视问题的团体的工作,这些群体常常开一些冗长却没有成效的会议。
在每次会议中, 大家只是分享一些自己遇到或看见的不公平现象,为此抱怨一番,而且都是老生常谈。
大家都认为, 这种会议纯属浪费时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纠正。
作为非暴力沟通专家, 马歇尔当然知道的问题所在, 书书上明确指出:“ 如果我们在集体讨论时漫无目的地发言, 这样的会议很可能毫无成效。然而, 只要有一 个人意识到这点, 就可以提醒其他成员有效地展开讨论。”
在印度, 人们参加开展会议时, 话题发起人如果已经获得想要的回应, 就会说一句 “ bas ” ( 发音同“巴斯”) , 是对回应表示满意。
这种在团体交流中积极给出回应的意识, 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区分请求和要求
请求与要求, 一字之差, 两者内涵却存在天壤之别。
我们似乎习惯用要求的方式对待别人,却不擅长用沟通效果比要求更好的请求。
因为很多时候, 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将二者区别对待。当别人没有答应我们提出的请求而受到责罚, 便会把 “ 请求 ” 视为 “ 要求 ” 。
一个人在听到要求时, 通常会出现两种选择, 要么屈服, 要么反抗。总之, 只要别人认为受到我们的强迫(要求) , 就很难正向、 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
关于二者区别, 马歇尔举了一个很常见的例子:男孩对女孩说:“我感到很孤单, 你今晚能来陪我吗?”
这句话到底是请求还是要求, 得看男孩在被女孩拒绝之后作出的反应。
如果男孩回复“你就是这样自私!” 那么, 他提出的是一个“要求 ” , 而非“请求 ” , 因为他没有用同理心去倾听对方, 反而指责对方。
如果男孩理解并尊重女孩的感受和需要, 就会这样对她说:“你的意思是你已经很累了, 今晚需要休息, 是吗?” 那么, 他表达的就是请求, 而非要求。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 如果希望别人相信我们所提出的是请求, 而非要求, 那需要做的一 点就是:让对方知道, 我们希望对方出于自愿来回应请求, 而没有被强迫。
在日常当中, 很小的一个请求, 比如想让别人帮忙铺桌子,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你愿意帮我铺一下桌子吗?” 或者是 “ 你现在是否有空, 来帮我铺桌子?” 而不是 “ 你现在去铺桌子。”
同样一句话, 同样的意思, 不同的表达方式,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当然也会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和氛围。
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我们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要用同理心对待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忘记, 别人帮你是情分, 不帮是本分, 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理所应当。
总之, 多用商量的口吻, 不要用命令式的口气。正所谓:“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 月寒。”
提出请求的目的
向别人表达请求时, 我们还需要清楚提出请求的目的。
如果是以改变别人为目的,从而为自己谋利,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的初心, 是建立一种基于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
书上写道:“只有当他人相信我们将彼此的关系放在首位、 并致力于满足彼此的需要时, 人 们才能够相信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 而非伪装的要求。”
在沟通中保持觉知, 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父母、教师、公司管理人员等在工作中以影响和改变他们为目的一些人。
有一次, 一位来工作坊的母亲告诉马歇尔, 她回家试了非暴力沟通, 但是并不起作用。
她将对孩子说的话重述一遍后,马歇尔发现,她清晰表达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 表达感受和需要、 提出明确的请求, 但没有很好地区分请求和要求。
在她看来, 非暴力沟通成功与否, 取决于请求是否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很多人使用非暴力沟通时, 只是机械地使用它的要素, 却忽视了使用它的意图。
“你应该……”
“你应当……”
“我有理由……”
“我有权……”
如果话语中带有这些字眼, 也就表明, 在不知不觉中将请求变成了要求。
如果用此方式表达需要却没有获得满足, 说这些话的人给出的反应极有可能是指责。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非暴力沟通第四个要素 —— 提出请求中的一些注意点,包如何请求别人诚恳表达、如何区分请求和要求、阐述提出请求的目的。
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沟通更加 顺畅, 生命因此更加丰盈。
当我们提出的请求遭到拒绝时, 该怎样用同理心来倾听别人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今日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