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的世界》③ | 站在国士背后的女人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去世1周年,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关于袁老的传记《袁隆平的世界》,本书是作者陈启文所做的报告文学,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伟大历程,将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袁老先生。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小静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袁隆平的世界》。昨天我们读到袁隆平在转换研究方向的十字路口受到触动,突然感觉前所未有的清晰,明确了走向水稻的方向。

虽然明确了方向,但这条路会一帆风顺么?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鹤立鸡群


袁隆平最初的水稻研究是从直播试验、密度试验开始的。但这样的试验,只是通过改良栽培或种植方法来增加产量,增产效果很明显,但也很有限。

若要从根本上提高产量,必须从改良种子开始。与此同时,袁隆平还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玉米、高粱和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生产中,并取得了非同一般的神奇效果。

每当水稻从抽穗到成熟的那段时间,袁隆平除了上课,一天到晚都待在稻田里,他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去观察和挑选种子。

他没有助手,偶尔会带上几个有兴趣的学生,但大多是一人独来独往,每次下田,他就挎着个水壶,揣着两馒头,作为午饭,除此之外他不想带任何多余的东西。

这是极其枯燥乏味又漫长的寻觅,经常脖子酸得抽筋,腰由于长久弯曲都直不起来了,每走过一块田,他就要捶一捶腰。

太阳把他的影子从早上移到晚上,拉长或缩短,他就这样一天天地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太阳落山时,他才一边擦汗,一边看着天边的火烧云,无功而返。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他向往常一样正准备无功而返了。然而,一个神奇的瞬间,在他眼里出现了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它以鹤立鸡群的姿态,在挺立与沉重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袁隆平的心在狂跳,他先得让自己平静下来,才缓慢地弯下身,挨近那株稻子。在仔细察看后,他发现这的确是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株型优异,尤其是那十多个有八寸多长的稻穗,穗大粒多,而且每一粒都分外结实、饱满。

他以“鹤立鸡群”给这株水稻命名,又用一条布带做了记号。等到开镰收割时,他把“鹤立鸡群”的稻子与别的稻子小心翼翼地撇开,单独收割。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鹤立鸡群”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一株稻子变成一千多株。

自播种后,他几乎天天往稻田跑,期待那些种子能够长成植株壮硕、穗大粒多的下一代。

但他渴望的奇迹没有出现,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当禾苗开始抽穗时,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哪一株有它们老子的模样。

袁隆平傻眼看着,眼里一片错乱。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这些稻子,怎么一点也不像它们老子那样有出息呢?

从1961年夏天的神奇发现,到1962年夏天的灰心失望,这强烈的反差,化为袁隆平一生最铭心刻骨的回忆,就在他失望乃至绝望的追问中,一个灵感蓦地闪现:这是不是就是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呢?

这一重大发现又让袁隆平变得异常兴奋,甚至比去年夏天发现“鹤立鸡群”稻株愈加喜出望外,这让他更坚信自己的探索方向。


苦苦寻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到水稻扬花吐穗的季节,稻田里都会出现一个精瘦的身影,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只放大镜,头顶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

袁隆平在苦苦寻找一粒种子时,也一直在寻找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他在雪峰山的那个山谷里一待就是十来年,这么多年他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但他并非那种形影相吊、远离人群的孤独单身汉,而是一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快乐单身汉。

他不急,同事们倒急了,一个个都急于给他牵线搭桥,但大多是,第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见面,但袁隆平依然是一副不急不愁的神情,反倒过来安慰那些失望的同事:“莫急,慢慢来,缘分未到呢,等待机遇吧。”

机遇就这么来了,他终于等到与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个贤内助了。

那个成为他贤内助的女子,是他的学生,邓则,比他小八九岁,1959年从安江农校毕业后分配在黔阳县两路口农技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说是师生恋,但两人在学校里还没那意思。在袁隆平印象中,邓则是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唱歌、跳舞、打球、游泳,还特别爱笑,仿佛看见什么都忍不住地想笑。


这样一个女生,自然不乏追求者,但邓则和袁隆平一样,因为家庭因素,在婚姻上也成了个大难题。

就在这师生俩沿着各自的那根平行线运行时,一些有心人发现了他们有交叉的可能,不说别的,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太对胃口了。

在师生们的牵线搭桥下,再加上双方也互有好感,袁隆平一直久拖不决的终身大事,就这样解决了。

这对师生恋,从介绍到结婚还不到一个月,后来有人说他们是“闪婚”,袁隆平则笑称是“速战速决”。

袁隆平能找到这样一位终身相伴的贤内助,不只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杂交水稻的幸运。

从性情上看,他们一个自由散漫,一个井井有条,一个粗枝大叶,一个体贴入微,婚后,袁隆平那乱糟糟的宿舍被妻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吃饭穿衣都有妻子悉心照料,而以妻子的专业知识,也可给他当当助手。

在他们相伴走过的漫长人生中,袁隆平在家从不干扫地、擦桌子、洗碗这些家务活,他也很少待在家,就是在家他也干不好,所有的家务活,抚养三个接踵而至的儿子,几乎全是妻子一手操劳。

也正因有了贤内助,当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发起艰难的冲刺时,便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从此风里雨里,一心扑在稻田里……  


 蓦然回首


袁隆平从发现“鹤立鸡群”天然杂交稻株,到第二年发现“鹤立鸡群”第二代出现分离现象,窥探出培育人工杂交水稻是可行的,但他还需探究更多的理论依据。

但一所大山深处的农校书刊资料太少,袁隆平决定利用暑假自费去北京拜访他老师推崇的遗传育种学家鲍先生。

那时湘西离北京还天遥路远,途中还需数次中转,袁隆平花了四天多时间才抵达北京。几经打听,他终于找到了鲍先生。

说来他还真是有些冒失,那时,鲍先生在农业科学领域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而袁隆平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校教师。

但鲍先生并没有慢待他,当袁隆平把自己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说出来后,鲍先生对他的设想非常赞赏,还诚恳地对他说:“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是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

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这是袁隆平一辈子铭记在心的话,从此他将一直坚定地在杂交水稻科学之路上走下去。

在鲍先生的帮助下,袁隆平还在中国农科院图书馆阅读了很多专业书刊,他边读边记,为自己的设想寻找理论上的支撑点。

虽然理论上的难题破解了,但一个技术难题仍未解决,那就是如何寻找到雄性不育株。这在外人看来又是如同重复般的寻觅,那苦难的历程其实也如同重复。 


那是一个必将载入杂交水稻史的日子,而第一个历史记录者就是袁隆平的贤内助邓则,她在笔记本上留下这样的记录:

发现时间:1964年7月5日,午后2时25分。发现地点:安江农校水稻试验田。水稻品种:洞庭早籼。

那已是袁隆平自入夏以来寻找的第十四天了,在那个神奇的时刻来临之际,太阳几乎处于直射的状态,他手里的放大镜反射着强烈的光芒。

突然,一株性状奇特的稻株如特写般放大了,袁隆平的眼睛也一下睁大了,又一次焕发出兴奋的、奇异的光芒。

好半天,他都没有吭声,只感觉心头一阵阵狂跳,连手里的放大镜都兴奋得颤抖 了。他将这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加以标记,他的手一直在颤抖。

做上记号后,他感觉就像做梦,还是有点不敢相信,又采下花药,拿回实验室去做镜检。

那用五倍的放大镜放大了的一切,又被高倍显微镜放大了,眼前是一个赫然醒目的事实,这就是他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重复寻觅,袁隆平终于找到了一直苦苦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虽然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但袁隆平能培育出想要的品种么?能达到他的预期设想么?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电影《袁隆平》剧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你有什么苦苦追求未曾放弃的么?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点在看,缅怀袁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