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的世界》④ | 袁老逝世,已经1周年了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去世1周年,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关于袁老的传记《袁隆平的世界》,本书是作者陈启文所做的报告文学,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伟大历程,将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袁老先生。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小静
     十点人物志出品


去年的今天,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稻田里再也见不到那黑瘦而炯烁的身影。让我们怀着无限的追思继续阅读《袁隆平的世界》。

昨天我们读到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的重复寻觅,袁隆平终于找到了一直苦苦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虽然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但袁隆平能培育出想要的品种么?能达到他的预期设想么?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风暴来袭


随着袁隆平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一切又将从试验开始。这时他已有了个帮手,他的贤内助邓则。

在1964年、1965年两年里,袁隆平和妻子邓则,加上他所带班级的几个学生,一人拿着只放大镜,一株一株地挨个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

终于找到了性状不同的六株雄性不育株,这六株像命根子一样的稻株,在袁隆平眼里还深藏着无数秘密,那是杂交稻的生命密码。

而他的思路已十分清晰,就是利用这六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通过人工的方式,培育出只有单一性功能的母本品系——雄性不育系。

这个培育的时间又要多久呢?袁隆平当然希望是越快越好。但六株雄性不育株的生长期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一粒种子都十分金贵,只能进行盆栽试验。

经过连续两年翻秋与春播,袁隆平采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结出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但只有四株繁殖了一至二代。

随着雄性不育株的不断繁殖,到了第三代,原来的坛坛罐罐已经不够用了,还需要增加六十多个,安江农校既拿不出这么多盆子,也没这笔经费,而当时袁隆平的研究试验还处于自发状态,一切都靠自己。

他找到学校总务主任陈周忠,请他帮忙与一家陶瓷厂联系,想从废品堆里捡些坛坛罐罐来搞试验。

搞总务的,一般门路比较广,陈周忠也是个热心人,经他联系,那家陶瓷厂很爽快答应,一个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那些日子,袁隆平几乎被灵感控制了,整天像走火入魔般。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开始新的筹划时,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逼近中国。


一座大山深处的幽静校园,很快便如同翻江倒海般。这让从不关心政治的袁隆平也备感茫然和困惑,今夕何夕?

特殊时期,他搞盆栽的试验园也被人全部砸烂,那可是他命根子啊!

他一下扑倒在地,想要一把搂住那些秧苗,可这些秧苗在烈日炙烤下已是一把把点得燃的枯草。

眼看着几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袁隆平欲哭无泪,他都不知自己是怎么跑回家的,高一脚,低一脚,仿佛骤然失去重心,一路上昏沉沉地念叨着:“秧苗,秧苗……”


 峰回路转


一眼看见怀里抱着孩子的妻子,他就冷静了。秧苗全毁,袁隆平也自知在劫难逃,他接下来的命运已毫无悬念,一切都是按预定程序走的。

此时,他不是为自己的命运忧虑了,而是为妻儿担心。那时他们的大儿子才刚出生不久,邓则正在安江农校休产假。

看着正给孩子把奶的妻子,袁隆平眼里一阵阵发酸,几次张嘴,欲说还休,只是望着妻子愣愣出神。他真不知怎么把这残酷的消息告诉妻子。

他不知道,邓则早已知道了,在袁隆平跌跌撞撞奔回家前,她一直泪盈盈地抱着孩子,兀自想着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而一听丈夫那熟悉的脚步声,她就赶紧抹掉眼泪,脸上还带着那种天然的淡淡笑意,装着没事人一般。

当袁隆平不知怎么开口时,她抬眼看了看他,又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小脑袋,低声说:“我知道了。”

袁隆平的声音也很低沉:“你知道就好,你要有心理准备。” 邓则平静地看了看他,淡淡地说:“没关系,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当农民吧。”


妻子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让袁隆平感动了一辈子。只有过来人,才知道这样一句貌似平淡的话有多么不平凡。

这晚,袁隆平一直闭着眼躺在床上,但他每根神经都是醒的。从未尝过失眠是啥滋味的他,这一夜是彻彻底底地品尝到了,一想到那命根子似的秧苗全都毁掉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绝望。

而过了今夜,又不知明日将躺在哪,那种绝望而焦躁的情绪不断扩张。就在这时,忽然听见有人在轻轻的敲门,袁隆平小心翼翼的开了门,竟是他班上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和尹华奇。

原来,他们担心袁隆平的坛坛罐罐被人砸坏,溜进试验园,偷出三盆秧苗,藏在学校苹果园边的一条臭水沟。

袁隆平瞪大眼睛看着那绝处逢生的秧苗,像是看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从那以后,袁隆平和两个学生每天像潜伏的特务一样,轮流照看这三盆秧苗。

本来袁隆平已做好最坏打算,以为在劫难逃了,没想到不仅那三盆秧苗能绝处逢生,连他自己也峰回路转了。

就在工作组准备把袁隆平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处理时,意外发现他档案里放着一份红头文件。那是国家科委九局发给湖南省科委的公函,湖南省科委又转发给安江农校,责成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


这让工作组的人一下傻眼了,马上请示上级领导,最终决定让袁隆平作为他们丰产田的专业指导。这使得袁隆平终于能在工作组的默许下,把杂交水稻的试验秧苗从臭水沟搬到光天化日之下。

省科委随后又决定将“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列入省级科研项目,每年下拨科研经费六百元。

当年6月,安江农校成立了由袁隆平和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水稻雄性不孕性”科研小组。


 重大突破


那之前藏在臭水沟的三盆秧苗,经反复繁育,到1968年春已发展为两分试验田。

这一小片稻田,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编号为古盘7号,在风暴中如同一个宁静的港湾,但也免不了遭遇自然风暴的一次次摧折。

这让袁隆平又开始萌生一个念头,遗传育种规律决定其试验周期之长,这是在各地的常规气候下无法解决的,即便解决也较缓慢,若要加快育种步伐,就必须跳出雪峰山谷、安江盆地。

水稻是喜阳作物,必须追着太阳走,去岭南、海南、云南等光合潜力高的天然大温室繁殖育种,这样将大大加速试验的进程。

时不我待啊,袁隆平充满了只争朝夕的急迫感。而他第一次去岭南育种,是他最不该离家的时候。

1968年2月14日,那是袁隆平一生难忘的日子,还有十来天就是春节,他的第二个儿子刚刚降生三天。


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却要抛下头裹毛巾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儿,一去数月,情何以堪。袁隆平看着妻儿,久久不忍离去。

邓则依依不舍地看着即将远行的丈夫,却催他早点动身,还平静地笑着说:“等你回来,孩子说不定都会叫爸爸了呢。”

袁隆平背上行囊,带着助手,踏上南下的旅程。而在未来漫长岁月里,这只是一个开头,一个前奏。

随后每年,南繁北育,成了袁隆平和助手们的生活常态,那时还没有比较稳定的南繁基地,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往往是春在长沙,秋在南宁,冬去海南,有时还远赴云南,寒去暑来,南北辗转,这是与季节赛跑,也是与生命赛跑。

只是经过六年育种,依然无法拿出点实际成果,这让袁隆平饱受质疑,其中也不乏水稻育种方面的权威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是根本就走不通的死胡同。

这也让袁隆平反复思索究竟是哪出了问题。袁隆平意识到,他们虽说走出雪峰山,把南中国都变成他们的试验田,但一直都没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

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在选用栽培稻作为亲本材料,利用人工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实际上已形成一种经验惯性和思维定势。

若要从中突破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他突然灵感乍现,倘若能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通过核置换的方式,创造出新的雄性不育材料,从而培育出雄性不育系,是否会从根本上突破呢?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袁隆平在反复思索中突然灵光乍现要转换思路跳出经验惯性,他想到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创造出新的雄性不育材料。

这对于杂交水稻研究又将是一个决定性的思考和选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能沿着这个思路获得根本性突破么?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电影《袁隆平》剧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今天是袁爷爷周年祭,你有什么想说的?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点在看,缅怀袁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