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的世界》⑥ | 因为他,亿万人解决了吃饭难题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去世1周年,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关于袁老的传记《袁隆平的世界》,本书是作者陈启文所做的报告文学,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伟大历程,将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袁老先生。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小静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袁隆平的世界》。昨天我们读到随着一道道难关被攻克,中国终于迈进了杂交水稻的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即便袁隆平就此止步,也足以奠定他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地位。但袁隆平注定是不会停下脚步的,接下来他又会迈向何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中国独创



随着三系法把中国率先推进杂交水稻时代,人类对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不再是神话。


按三系法育成的种子,在中国、美国、印度和东南亚的稻田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产生了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奇迹。


就在大家都对三系法推崇有加时,作为三系法的总设计师,袁隆平却在国家特等发明奖的颁奖大会上自揭其短,指出三系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局限。


他觉得现在的技术体系和育种程序太复杂、太繁琐,又向二系法发起冲锋。


1995年8月,随着两系法杂交水稻相继闯过不育关、繁种关和优势组合关这三道难关,袁隆平又一次向世界郑重宣告:“我国历经九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这也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诞生元年。


实践证明,两系法杂交稻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百分之十左右,而由两系法直接发展出的超级杂交稻,更是屡创高产奇迹,不仅产量提高,米质也越来越好。


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看,袁隆平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的创建,既解决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还产生了“一法通,万法通”的乘法效应。


很多其他领域的农作物专家借鉴其理论和经验,也开辟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领域,如油菜、高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都相继迈进两系法时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值得载入史册或袁隆平年表的事情,这年5月,在一次次落选中科院院士之后,他终于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月,他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2月16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此,袁隆平既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又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肩负起双重的职责和使命。


一条科学探索之路漫长而缓慢,一代代科学家也在这路上缓慢变老。这也是袁隆平的切身感受,每取得一项重大突破,人就要老好多岁。


他从五十七岁开始两系法攻关,到1995年他已六十六岁,换一般人,是应该歇下来颐养天年了,但对于他,只是刚刚又打开了一扇门,接下来他还将不断超越自我,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关。



 超级神话



当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之际,国际上早已掀起超级稻研究的热潮,但一直难以从根本上突破,也因此而被人们称为一个“超级神话”。


但袁隆平使这神话有了落地的路线,他提出超级杂交稻必须以“增源”为核心,并由此提出了超级杂交稻产量指标、株型模式和选育的技术路线。


按照袁隆平设计的技术路线,他率协作攻关的科研人员发起了一轮轮攻关。1999 年,多年来一直担任袁隆平助手的罗孝和和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合作。


由罗孝和提供母本,邹江石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的两系法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


这一成果通过鉴定,被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认定为“超级稻”,该组合也被袁隆平院士认定为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超级杂交稻组合诞生了。这种水稻根系十分发达,茎秆粗壮,穗形大,杂种优势非常强大。


每一个新品种在科研人员的试验田里试种后,还必须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走,逐渐扩展到示范片试种,示范片一般由当地农民种植管理,由科研人员悉心指导。


示范片也是不断扩大的,从百亩示范片扩大到千亩示范片,示范片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除测试种子的效果,还要测试各种不同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反复试验、不断修正的过程。



对种子的选择是一个十分严格的过程,一粒种子可以承载人类的命运,也可以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科技人员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可以大胆试验,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前必须慎之又慎。


对于科学,“面面俱到”从来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全面而严谨的科学精神,每走一步都要谨小慎微,连每个细节、每个在试种过程中发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到。一句话,试验可以失败,但大面积推广应用绝不能失败。


这年的试验结果显示,“两优培九”仅在湖南就有四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了七百公斤,若按农业部分期制定的第一期超级稻产量指标,已经是达标了。


但这年并未作出达标的认定,一粒种子的普适性十分重要,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试种。


到2000年,“两优培九”又进一步扩大试种范围,8月25日和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两个示范片分别举行超级杂交稻现场验收会,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两个示范片均达到第一期超级稻产量指标。


在当年,全国有十六个百亩示范片和四个千亩示范片亩产均达到和超过了七百公斤,大面积的试种结果充分验证了这一品种既可在一般生态条件下大面积推广,也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推广。


除了产量,还有质量,经鉴定,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米质就达到农业部规定的二级优质米标准。


这也标志着,从1996年中国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到2000年,历经五年,在人类跨入新千年,迎接新世纪的200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先行者,率先迈进超级稻时代。



载入史册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跨越新千年,进入21世纪,又一个科学的春天来临。2001年2月19日上午,一场必将载入共和国史册的科学盛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一个刚从稻田里走来的黑且瘦的身影,一旦出现就是一个不用辨识的形象。一个解决了亿万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天下何人不识君。


这次,他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那灿烂耀眼的光芒,瞬间聚集在他充满沧桑感的身上。


这是中国首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规格之高奖金之重,在共和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评选也极为严格,每年度获奖人数不超过两人。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是在科学技术的进展中有突出成绩的科学家。


吴文俊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院士。他那白净而儒雅的面孔,一看就是位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袁隆平则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院士,即便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他依然朴实得像一个刚从稻田里走来的农民。


尽管他自称是个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但谁都知道他是个“伟大的农民”,他伟大的成就是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从对水稻杂种优势的实际利用看,当时我国杂交水稻已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增产百分之二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袁隆平的获奖感言依然像农民一样实诚而谦逊:“这个奖是奖给全国农业战线的科研工作者的,我个人在杂交水稻的前沿工作中起了一点带头作用。


但杂交水稻是大家干出来的,单枪匹马不可能干出来,靠国家,靠集体,靠方方面面支持,每取得一项成果,都是全国很多人协作攻关的成果。”


他表示,在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目标的基础上,还将继续探索,追求更高的目标。


谁又能想象,一个刚刚还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的科学家,在当天便飞赴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一下飞机就直奔自己的试验田。


他不能不赶回来,一个目标已摆在眼前,按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第二期产量指标,亩产将要比第一期增产整整一百公斤,达到八百公斤,这一目标预定在2005年实现。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袁隆平获得国家首次最高科学技术奖,但他依旧谦逊的表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协作攻关的成果。


刚下领奖台,袁隆平就迫不及待的飞赴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直奔自己的试验田,向下一个目标冲击。超级稻是否能如期完成指标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袁隆平的贡献?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点在看,缅怀袁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