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的世界》⑧ | 在田埂上,他度过了87岁生日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5月22日,是袁隆平爷爷去世1周年,这一次,我们读的是关于袁老的传记《袁隆平的世界》,本书是作者陈启文所做的报告文学,全面、真实、深刻地展现袁隆平为科学奋斗的伟大历程,将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袁老先生。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小静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袁隆平的世界》。昨天我们读到袁隆平带领协作攻关团队完成第四期亩产一千公斤的目标,再次取得科技上的突破。

但他依旧没有就此止步,还做出向每公顷十六吨目标攻关的承诺,接下来是否又能顺利攻克难关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四处奔波


从春播到秋收,袁隆平这年几乎一直在路上,他马不停蹄地奔赴重庆山区、河南信阳、山东日照、湖南湘西等多地考察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

在袁隆平奔波的这些日子里,有一个日子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9月7日。虽说后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历史档案还原,袁隆平出生证明应是1929年8月13日,但袁隆平八十年来早已习惯9月7日这个生日,觉得改不改无所谓。

此时,那半青半黄的稻子晒着秋天的太阳,正在秋风中奔涌壮大。正是秋收前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也是袁隆平最操心的一段时间。

这天,他又走进位于湘西龙山县石羔镇中南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示范片。一个叫胡昌祥的农人,像往日一样正在稻田里忙碌着。

这五十多岁的汉子,也是当地一个种田的好把式,承包了这个示范片的种植和田间管理。

胡昌祥正在稻田里忙碌着,忽然听见从田埂上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抬眼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朝这边走来。

啊,袁老师!他惊喜地喊了一声,就连泥带水地跑过去,想要搀扶袁老师,一看自己那泥巴糊糊的两手,又赶紧缩回来,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袁隆平是很敬重这些农民兄弟的,只要看见他们,远远的,他就会把一双大手伸向他们,就像此时,他一下就握住了胡昌祥沾满泥巴的双手。


一个农业科学家和一个农民,就这样手牵着手在田埂上走过,那亲热的样子就像两个老农在打量庄稼的长势,盘算自家田里又一年的收成。

这时正是水稻从抽穗到谷粒渐渐成熟的时期,进入旺盛生长期,需要及时补充营养,重在保穗、攻粒、增重、防秕,还要防倒伏和病虫害。

尤其此前在安徽发生了稻颈瘟,被有心之人煽风点火说是袁隆平超级稻导致的,把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上万亩稻子给糟蹋了。

袁隆平可以不理会那些是是非非,但农民的利益受损,稻子减产绝收,却像刀子一样扎心。

这也是他走到哪都要再三叮嘱的,越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越要高度防范病虫害。

但胡昌祥似乎不用多叮嘱,他还真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田间管理很扎实,没有发现病虫害,也没有杂草。如果每块稻田都像这样管理,那些虫子再厉害,又哪有什么空子可钻呢?

袁隆平越看越兴奋,“好,好,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水稻高产,除了需要良种外,更离不开良好的田间管理和合适的生长环境啊!” 这既是夸奖,更是勉励,老胡听在心坎上了。


传来捷报


这天的中午饭,他们是蹲在田坎上吃的。这不算什么,袁隆平早已习惯。直到袁隆平走后,胡昌祥忽猛拍了一下脑袋,他想起来了,这天,正是袁老师八十六岁生日啊!

一个米菩萨的生日,很多农民都知道,胡昌祥也早已记在心里,怎么这天就偏没想起来呢。其实,谁又能想到,一个登上世界水稻科学巅峰的科学家,他的生日竟就在一个偏远山村的稻田里不知不觉度过,连他自己都忘了。

白露过后,那越来越爽朗的秋天让稻子的生长变得急切了,山风阵阵,一阵阵的稻香灌满山谷,眼看又到秋收季节,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组又要测产验收了。

不过,这一茬稻子的现场测产验收不说是失败,也令人多少有些失望,虽平均亩产突破了一千公斤(1004.3公斤),但比第四期超级杂交稻的产量还要低。

这也证明了,尽管有人指责袁隆平和杂交稻“被强调的是产量”,而真正要把产量提升一点点,也是极为艰难的。

此次测产验收虽未达标,但测产验收专家对“超优千号”都很看好,稻禾株形好,长势均衡,高抗倒伏,穗大粒多,结实率高。

这些优势,让专家们都对这一品种的增产潜力充满期待,攻克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目标,也许为期不远了。

不久,从云南省“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传来捷报。这是一个屡创水稻高产纪录的基地,从2009年起就开始进行杂交稻的示范种植,并于2010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分中心”。

六年来,个旧市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亩产量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在百亩连片“超优千号”攻关中,他们率先突破袁隆平提出的第五期攻关目标(每公顷十六吨,亩产1066.7公斤),刷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水稻的世界纪录。

这个示范点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既有适合水稻生长的良态,又有典型的“四良配套”,这也再次表明,水稻要达到超高产,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缺一不可。


尽管有百亩示范片达到袁隆平此前预期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产量指标,但他此时已不满足于每公顷产量达十六吨的目标了,又再次调高了产量指标。

“我争取在三年内,在我们的试验田达到每公顷十七吨(亩产1133.3公斤)。十七吨是我正式提出的目标,把常规育种和分子技术结合起来,高产的同时实现高效,一是成本要低,二是绩效化,同时要确保米质好、品质要高”。

这一目标还远远不是他锁定的终极目标,他对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充满信心,在九十岁后还要向每公顷十八吨(亩产1200公斤)攻关。

一个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科学家,绝不是凭着一股激情在驱使自己,更不是像“大跃进”时放“卫星”,动不动就亩产几万斤几十万斤,一切都凭理性的科学精神在支撑他。

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么多年一轮一轮的攻关,他培育出了一茬胜一茬的超高产水稻种子,也造就了一茬一茬的中青年科学家,他坚信这些年轻人将一直攻关到每公顷二十吨(亩产1333.3公斤)的目标。


 勇攀高峰


在向水稻高产极限发起挑战的同时,袁隆平还有一个神奇目标,那也是一道有可能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难题——海水稻(耐盐碱的水稻)。

为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发盐碱地、利用海水灌溉种植成世界各国专家探索的方向,但在研究上一直苦于难以突破。

2016年10月,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宣告成立,由袁隆平担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为什么首选青岛?一是青岛市拥有五十万亩盐碱地,又环拥胶州湾,这都是可利用的优势资源。

该中心先在青岛胶州湾北部设立三十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计划三年内,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百分之一的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的“耐盐碱高产水稻”。


按袁隆平设计的技术路线,关键是要提高海水稻的抗盐浓度,一个是常规育种,把抗盐的特性转移到高产品种上面来;另一个是分子技术,把抗盐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高产品种上去,他认为“分子技术效果更好,但难度较大”。

对于海水稻,人们也有各种疑问,如“海水稻是不是咸的”“盐碱滩上种出的稻子好不好吃,有没有害”。

对此,袁隆平都微笑着给予通俗易懂的回答,海水稻在海滨滩涂生长,海水的微量元素较高,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加上海水稻在恶劣的野生条件下生长,其抗病性较强,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

再加上其盐碱度和耐盐基因,海水稻的“体质”是相对不错的,可放心吃,一点也不咸。

那么,这种“耐盐碱高产水稻”又将有多高的产量?袁隆平锁定的第一期产量指标为亩产三百公斤,乍一听,这产量实在不高,比常规稻还低,更不能跟现行的杂交稻、超级稻比,但也“非常了不起”了。

现有海水稻一直徘徊在亩产75~150公斤的低产状态,如第一期产量指标能实现,就比现有海水稻亩产翻了一番,袁隆平将又一次打破世界纪录。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袁隆平在向水稻高产的极限发起挑战的同时,还有一个神奇目标,那也是一道有可能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难题——海水稻(耐盐碱的水稻)。

袁隆平能不断勇攀高峰离不开身后家人的支持,他们是怎么给予袁隆平支持的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以上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今日互动
 关于袁隆平的晚年,你有什么了解?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点在看,缅怀袁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