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高口碑纪录片同名书籍《人生第一次》,本书摘取了人从出生到退休等重要的“第一次”,笔调真实克制又温暖。有人说,成长,就是勇敢地拥抱“人生第一次”。让我们共同来阅读这本书,体会世间冷暖。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昨天,我们读到的是童年的故事。那是一群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进入五彩缤纷的幼儿园,就读离家近的小学校园。他们拥有父母的陪伴,体验丰富的课外活动。他们度过一个精彩而快乐的童年。而在偏远地区,在大山深处,那些留守儿童,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除了山川自然,诗歌成为他们的陪伴。就像歌里所唱: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想来很多人对这句话并不感到陌生,因为高考的语文试卷上作文题目上有,平时的语文试卷上也有。然而,在中国偏远山区,一些乡村学校的必修课中多了新颖的一门:云南保山市漭水镇的漭水中学,是第一所开展“是光诗歌”课程的乡村学校。校园墙壁上写有一句话:2019年,《人生第一次》第三篇章——《长大》,就在这里取景拍摄。据这所中学的校长介绍,很多老师对诗歌课抱有怀疑态度,因为诗歌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考试也不加分。既如此,诗歌课的意义在哪里?校长解释道,这里的孩子懂事早,父母为生计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他们不会哭,也不会闹,用另一种方式回应这片连绵起伏的土地。“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就像后山里奔腾的瀑布,突然,就没了声响。”不哭不闹,不代表没有心事。说不定,小小的人儿,心事和山泉里的小石子一样多,只是埋在心底。片子的第一位主人公叫施应锁,12岁的小男孩,家住漭水镇明华村水拉河。小锁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刚开始拍摄时非常紧张,导演越让他放松,他越不知道该如何在镜头前面放松,以至于让导演心里急得上火。通过长时间的倾听、了解,最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才展示出内心的自我。小锁最好的朋友是家里的黄牛,放学在家,他会牵着它走在山路上。草木葱茏,山花烂漫。牛儿吃草时,他就坐在一边,用树枝在地上写写划划,心事重重的样子。初中在镇上,山路又远,小锁只能住校,开始自己照顾自己的集体生活。父母问他,要不要买部手机,便于和家里联系。他懂事地表示不需要,因为用途也不大。他想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长长的山路,一个人静静地走。妈妈站在门口,久久目送着他。在班级里,小锁是个头最小的学生,又不爱说话,晨跑时排在队伍最后。叠被、吃饭、洗碗,却像个懂事又自立的大人。秋天来了,老师安排了一次诗歌户外采风,希望大家去捕捉大自然的美好。这是小锁第一次接触诗歌。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将手中的树叶卷起来,当做镜头,通过它去捕捉、发现、倾听。“我从云里看到了那条幽密的小径,远处青山含黛,枯蝶簌簌……”“你希望炎热的时候,她下起了小雨。她不是针对你,她只是在哭泣……”他虽然未能在诗歌课上写出诗,但再次走进大山,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都有点不一样。乡土味的成长环境,很容易激发他的共情能力。当他坐在墙角,拿出随身带着的纸笔,心中的锁一点点被打开,也终于写出人生中第一首诗歌。闭上眼睛的时候我看到了绿色的风它抚绿了山林树木烫金了我的小牛亲吻了家里的白墙染黄了阿爹的苞谷但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小锁没有把这首诗读给阿爹听。因为,这里的大人对于诗歌,大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没太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安静、纯朴的孩子,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在山川溪流边获得诗歌的滋养。
在穆庆云很小的时候,父亲因为车祸去世,剩下母女三人相依为命。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还建房的债务,母亲去了广州打工,月薪四千,过年也不回;姐姐在楚雄读免费的师范;小云留在老家读初中。她一个人上学、放学,放学路上顺便买点菜带回去,一个人做饭、吃饭、入睡。小云的懂事让人心疼,导演每次跟她聊天,她眼睛都闪烁着对外面世界充满渴望的光芒。有一次,公益组织“是光诗歌”的创始人康瑜老师组织大家开展户外活动。秋夜微冷,篝火带来了温暖,映照在每一张纯真的脸庞上。师生围绕篝火坐成一圈,康老师带领大家聊起一个比较特别的话题——康老师引导大家想象,十年后,你有了一个孩子,可能今天背后的天堂山,十年后,他(她)也会过来写诗。那你想教给孩子怎样一个道理?角色的设想,既是对将来的憧憬,其实也有对理想父母的期许。有人说:我希望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让孩子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有人说: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让女儿坐在背上,像一条小船一样,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小云是这样说的:十年后,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我会教我的孩子,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夜里,小云拨通了妈妈的视频电话,简单问候了几句之后,她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歌读给妈妈听: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的鞋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就这个问题,片子导演采访了生活在大山里的那些孩子。小云也是这么想的:在我悲伤难过时,所有的情绪都能写进诗里。还有人说诗歌像一座桥梁、像一棵树、像一封信、像万物……对这些安静而懂事的孩子来说,诗歌,是陪伴,是表达,是聆听,是看见,是滋养,是情感的寄托所在。大学不考诗歌,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一集的故事讲述人“霸道总裁”王耀庆,读着这些孩子自己写的诗歌,他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想起自己人生当中第一次因为“表演”而获得酬劳的往事。“诗歌将远山的风和夜里的篝火烙印在孩子心里;诗歌让山林无声的瀑布重新奔涌;诗歌让这群习惯了沉默的孩子,发出了星星都会记得的声音。
这些诗,像种子,埋进孩子的心里,等待着春的到来。”
有很多东西可以打破隔阂,但孩童的诗歌,可能是最有力量的那个。面对生活,即便没有了手机和互联网,我们依然可以说、唱、跑、跳,也可以写诗。灼热或冰冽,九霄的羽毛与尘间的青泥,桌边的饭碗和床下的小鞋……世间种种,皆成诗篇。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我们见过木讷的孩子大声对着山喊出自己的诗,也见过心事重重的孩子通过诗歌对妈妈表达“我想你”。诗歌,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而每一个“第一次”就是露出河面的石头,我们踮着脚尖,摸一块石头挪一个地方,这条河或平静或汹涌,回首看,皆是我们成长的印记。这条河流或许没有惊涛骇浪,但暗流涌动,有喜悦,有危机。我们是如此有幸,在这条河流里,迎接洗礼,一起长大。配图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