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高口碑纪录片同名书籍《人生第一次》,本书摘取了人从出生到退休等重要的“第一次”,笔调真实克制又温暖。有人说,成长,就是勇敢地拥抱“人生第一次”。让我们共同来阅读这本书,体会世间冷暖。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昨天,我们读到的是长大的故事。当城里的孩子拥有五彩缤纷的幼儿园和小学生活时,大山里的孩子,却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偷偷长大。快乐的童年转瞬即逝,随着慢慢长大,小伙伴们便要去往不同的方向。有人去当兵,到部队历练,更多人步入社会,开始上班挣钱。《人生第一次》第五篇章——《上班》,是一部反映残疾人与命运抗争的纪录片。在就业困难的时代,行动不便的他们,将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呢?
在河南郑州中牟县,有一处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占地108亩。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残疾人——脑瘫、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缺、重度烧伤……他们在这里学会了打字,找了工作。34年前,也就是1986年,王绍军还是一名高三少年,那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璀璨蓬勃的一年。因为,除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还在学校足球队担任前锋。有一次足球比赛,王绍军没发挥好。老师以为他偷懒,他表示不服,老师还踹了他一脚。之后的每一场比赛,王绍军都感到力不从心。去医院一检查,结果晴天霹雳——自己患上了腓骨肌萎缩症。和渐冻人一样,这种病属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大学毕业后,王绍军先后在政府机关、银行、投资公司工作近十年。那段时间,他腿部肌肉一天比一天萎缩,他开始只穿宽松的裤子,因为不想被别人看到自己身体的缺陷。因为清楚自己的状况,王绍军比别人更珍惜时间,更努力工作。发病的那一天还是无可避免地来了——先是左腿不能动弹,几年后,右腿也无法动了。球场自然是无法再踏进,日常生活也为之深受影响。从此,他与轮椅为伴,起床、穿衣、洗脸、出行,都需要在旁人的帮助下完成。不能上楼,也不能胜任现有工作,他辞职后开始创业,在河南中牟卖大蒜。面对如此无力的人生,王绍军很少抱怨,他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还有很多,难道都在家等死吗?我得去上班。”目前这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是他用卖大蒜赚到的钱创办的。从2014年至今,这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为残疾人群体安置就业4000多人。关于做这件事的初衷,面对《人生第一次》节目组的摄制镜头,他这样说道:“让这些孩子面对电脑屏幕,克服他们身体上的缺陷,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有一份收入的保障。”有人希望自己早日去成都去做手术,康复后达己为人;有人希望自己能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所有人;有人祝愿自己工作顺利,早日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人说自己唯一的目标就是不啃老,去想去的地方,爱想爱的人……在这里,本来无法就业的残疾人,经过免费就业培训,获得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成为阿里巴巴云客服。想要正式上岗,需要独自面对很多问题,其中一件就是一分钟至少要打42个汉字。“绝大多数残疾人很少接触社会,客户也并不清楚电脑屏幕对面坐的是谁。他们会发脾气、会投诉,这对内心本就敏感的残疾人来说,是个挑战。但比起这些,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搏一个未来,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他们感到振奋的了。”每年双十一,中国人的购物狂欢节,他们会在午夜之后参与到这场狂欢中来。这种参与的方式,正如王绍军所说:“这群孩子让阿里感动的是,在他们最需要人去工作的时候,这帮残疾孩子顶了上来。”彩色的键盘,发光的耳机,屏幕上直播着的购物盛典,五彩斑斓的光打在他们脸上,也投影在天花板上,让大大的办公室区域看起来像一个舞厅。面对电脑屏幕,他们专心致志地加班工作,回答用户的琐碎问题,有时甚至被谩骂,可他们享受其中。“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往他们的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的眼光下,‘廉价’的同情高贵得多。这是真正的平等。”此时此刻,作为残疾人的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鸿沟消失了。就像一位基地学员的感言:
在这个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大多数残障者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有些人,除了工作,还在这里找到了人生另一半。高考前夕,一场车祸让他半身瘫痪,醒来后,高考结束了,人生轨迹也为之改变。受此命运痛击,在很长时间里,王燕钊不愿说话,不愿受到家人过多关心,也不想让同学来看望自己。也许是命运的撮合,和王燕钊同一天来到基地的周奕好成为他的同桌,她还主动加了他的微信。没多久,两人恋爱了。出生三个月后,一场高烧让周奕好患上小儿麻痹症。如今,她和王燕钊一样,整天离不了轮椅。她生性乐观,爱说爱笑,在她感染下,王燕钊的性格也有很大改变。因为不忍心看着这对恋人分散,在拿到工号后,王绍军将他俩留在了基地。这一留,就是两年。但大家都明白,这并非长久之计。王绍军最终还是鼓励基地学员走出去,因为他认为残健融合才是社会正常的形态。“基地等于是个温房,给他们提供生活的基础、工作的岗位、包括他们的自信。但是,人最终要和社会在一个形态里去生活,要让他们不仅有一份技能,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从容地生活。”之前,周奕好的妈妈并不同意两个人在一起,她的担忧很能理解——两个人都坐轮椅,将来怎么过日子?谁来照顾自己的女儿?妈妈最终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接受了这位“毛脚女婿”,成全他俩,让他俩如愿步入婚姻殿堂。她认为,一个家庭不管有钱没钱,只要幸福、和睦就好。如今,家里虽然有两位残疾人,但是和正常家庭一样,只要努力,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一批学员离开前,基地为他们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算作送行。在婚礼现场,穿上婚纱的周奕好和小伙伴们表演了手语操《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这首歌,唱出了他们自信的心声,也给千千万万的残障友人加油鼓劲。王燕钊家住在五楼,没有电梯。婚后,他和妻子周奕好在残疾人培训基地附近租了电梯房,开始进入全新的人生阶段,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残健融合。在基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有的学员都自强不息,互帮互助,最终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这份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以及点点滴滴的温暖和感动,就像本集故事讲述人韩童生所说的那样:“平日里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抱怨和不如意,但其实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而王绍军这样的人,毕生所致力的事业也正是如此,他们倾尽全力,不为自身名利,他们所图更大——去帮助和成全更多人。我们只是通过镜头去透视单一的残疾人个体,反映了他们命运多舛、自强不息的故事。现实是残酷的,却能体现出人不屈从于命运的力量到底有多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力,残疾人怎样活才能感到幸福,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想要找到的答案。通过镜头反映人物心理、关心人物命运是纪录片工作的重要职责。在本片中,我们关注残疾人与健全人是否平等,他们是否拥有工作的权力,是否也能追求爱情,这个时代赋予残疾人什么样的机遇。通过本次拍摄,我们发现残疾人是个沉默的群体,他们很难面对镜头吐露自己的心声 ,这也是拍摄本集纪录片最困难的地方。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残友基地的学员不能回基地上课,我无法从王绍军那里得到他们每一个人的消息,因此特别想问候一声:配图来自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