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婚礼司仪20年:一场婚礼,看清婚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客inSight Author 看客
向相声演员学主持
1995年前后,我有一朋友结婚,他觉得我平常挺能说会道的,就把我推了出来,让我当那场婚礼的司仪。
那时候的婚礼仪式还很简单,大多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的模式,整个流程下来也就十分钟。我在婚礼前几天弄清楚流程,把最基本的串场词想好就上台了,第一次主持这么多人的场合,我非常紧张,从头到尾哆哆嗦嗦的,等到下台后,完全记不得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那场婚礼结束后,新人给发了一条烟,两瓶酒,正好都是我喜欢的,省得自己花钱买了。后来我听说其他人主持婚礼都是要收费的,一次两百,那会我在单位月工资才一百多一些,对比之下这可是比大买卖。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接到越来越多的主持单子,慢慢地将这事发展成为我的副业。
过去的婚礼也会比现在更热闹些,大家参与度都很高。那时候买东西不方便,筹办嫁妆需要全家出动上街购买,左右邻居也全都会到这家后院帮忙三天。基本上只要一家人办喜事,整个村的人都惊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下,司仪的热情也很容易被带动起来。
一位好的司仪能调动现场气氛,让整个仪式给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 图虫创意
主持的婚礼大概五年后,2000年,我也开始做婚庆策划了。
以前搞婚庆很简单,租一间屋,摆一张桌子,后面还加了台电脑,我一个人包办婚礼策划,再联系两三个摄影师、置景师,就能够承接一场婚礼。我每月会花2000元到报纸上投广告,这样花血本带来的回报率也很高,平均主持一场有400元,我一个月最多能干20场。
如果想靠这份工作赚点小钱供自己消遣足够了,可我对外从来不和别人说我是做婚礼司仪的。我有一帮社会上混得不错的朋友,每次我们一起吃饭,组局的人都会把在座的每个人都介绍一遍,比如说这位是某国企的领导、某金融公司的董事、搞建筑工程的老总……到了我这,他们说这是孙总,搞婚庆的。
听到这,我觉得有点尴尬,总觉得我和他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在大家心目当中,国企、金融这些工作体面、稳定,搞工程来钱快、人也能力大。相比之下,婚庆行业实在太玩闹了,这算什么事业呢?后来我对别人说,以后不要说我搞婚庆了,说我做培训的就行。
干了差不多十年婚礼司仪后,我开始收徒弟了。多挣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年龄。干这一行的人,基本过了45岁都会渐渐退出,原因很简单,老了,没人会选你了。
这和女生想找帅的、男生想找漂亮的一样的道理,新人都想要把自己的婚礼打造得体面、高级。可我过了45岁以后,明显察觉到自己脸变大了,身材也不如之前了,无论怎么打扮,精气神都不如三十来岁的小伙子。除非人家尊重我,给我面子,否则婚礼上一个中年大叔跟20岁的年轻人站在一块,这画面,想一想也有些尴尬。
有时候,司仪这个职业也会面临一些年龄上的忧虑 / 图虫创意
现在,有时候有新人找我,让我给他们推荐个主持人。我挑了几张我自己和我学生的照片给他们,我清楚自己学生的主持水平,他们颜值高、有活力,可总归是欠缺经验,台风远不如一个干了二十多年老司仪那般沉稳老道。但是在新人在意的是,年轻的主持人也许能和他们在审美和创意上有更多共同语言。最后,对方直接挑了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我被“淘汰”了。
所以我在快五十岁的时候,接到的主持的活就开始慢慢变少了,单场价格也都不高,面对这种形势,我便把主要的精力渐渐转向培训学生这一块儿了。
越来越体面的演出
干婚礼司仪的门槛很低,只要形象气质过得去、普通话说得标准,即便只有小学文凭也能凑合着上,所以进来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但行业整体的文化素质却并不高。
近十年来我收的学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了,大部分都是本科学历以下。我遇到过学历最高的是一位大学老师,她纯粹是出于兴趣来学着玩,顺便多挣点钱,平常忙的时候就不干。余下的大部分高学历司仪则是大学在校生,他们想学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多个保障。
新涌进这行的大都是二十到三十左右的年轻人,大部分人自己都没有结婚,缺少生活的阅历,所以他们能做到的主持效果和老司仪区别其实很大。
比如我自己主持时有个习惯,每回到了婚礼仪式快结束的环节,我都会再对新人多唠叨两句家常,比如“常回家看看爸妈”,或者“希望你们小两口能够相亲相爱,你们开心了,长辈们也就安心”……在年龄上,我已经算这些新人的长辈了,我也比他们更清楚这场婚礼结束后,等待着他们的生活是什么。可同样一段话若是从年轻司仪口中说出来,就很难做到像老一辈说得这般语重心长,效果大打折扣。
这也导致年轻的主持很难放开自己,只能中规中矩地说不会有误的台词。现在有很多白嫖主持词的情况,所有的话术都千篇一律,比如“三月有风,四月的有雨,五月的眼里只有你……”
主持人就像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将这作为婚礼的背景音乐似乎显得很合适,可如果我们认真听他说的内容,会发现这几句话可以适用于任何一场婚礼,我们很难在里面找到实质性的内容,等主持人读完了,谁也不记得他刚刚说了什么。
我总觉得,主持是说给别人听有内容的东西,而不是朗诵一篇优美却没有的文章,所以挺抵触这种风格的。
这种想法大概和我的年龄、从业经历有关。我如今快六十岁了,也经历了各种各样家庭鸡毛蒜皮的小事后,再看这些风花雪月的句子只会觉得幼稚可笑。可是这类诗词恰恰迎合了年轻人对爱情的向往,也许他们觉得,在婚礼现场配上这类优美的句子,更加浪漫、高级。
现在九零后、九五后的婚礼风格和我们那个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越来越不追求热闹了,无论是参与筹办婚礼的人还是赴宴的人都在减少,往往只给我提一个要求:“把场景布置得漂亮一点,简单点就好。”他们关注的是浪漫的客观环境,很少讲究婚礼内容的新意,这样一来,留给主持人的大多就只有一些流程性、形式化的东西了。
在某种程度上,婚礼是老百姓的一个面子工程。结婚就像一件约定俗成的事儿,人到了这个年龄,人家都办,所以咱也要办,否则面子过不去,有一部分人甚至还想通过婚礼表现自己既有钱又多朋友。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讲,原来随出去的份子钱也得通过自己的婚礼收回来。
办一场婚礼,是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事 / 图虫创意
我曾经为一对新人策划婚礼,新郎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海归,新娘的手下有好几家公司。婚礼前几天,我卡里突然收到了十几万,我纳闷,我好像没给谁借过钱呀?过了两天,新郎爸爸给我来电话:“孙总,你钱收到了吗?”我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预付款。又过了两天,新郎又给我转了十几万。原来这爷儿俩没商量就都给我打钱了,对花钱真的不敏感,他们在意的是能不能把这场婚礼办得体面、气派。
那场婚礼我按着新人的要求,在大厅摆满了鲜花,将各种灯光都安排上,设计得非常奢华浪漫,虽然没有加入太多新颖的内容,但前前后后也大概花了近二十万。
另一类在举办婚礼方面比较有个性的是高知群体,他们大多要么不办、要么很简单地办。我曾经遇到过一对新人,新郎是名很厉害的工程师,新娘也是博士毕业,两人都属于万里挑一的类型。他们把婚礼定在香格里拉一家非常高档的酒店,只邀请了最亲的家人、最好的朋友,大概二十几人参加,他们觉得婚礼是件比较私人的事,没有必要请些不相干的人参加。
那场婚礼我搞得很简单,定了个花门,租了套音响,再带去一个摄影师,整场婚礼没有加入任何花里胡哨的婚庆仪式。我们二十几人在那一共待了三天,花了三十几万。
我也挺喜欢这类婚礼,浪漫、庄严,但始终觉得少了点以前的喜庆味道。
越来越奢华的装饰成了如今婚礼的主流 / 视觉中国
从前一场婚礼下来,所有相关的人都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作为司仪,我也受到发自内心的热情驱使,愿意前前后后为人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现在,若要举办一场简约派的婚礼,我能参与或者发挥的空间变少了。
干了二十多年,我也开始偷懒了。我告诉自己,不归我管的事少说话,少参与,不然容易落埋怨。我终究还是少了最初的激情了。
爱情这事不能细想
退居婚礼司仪二线后,我每年都能接到一两单的金婚,主持金婚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曾经有一个老板找到我,说想给父母办金婚,我一听就兴奋了,告诉他我关于举办金婚的各类想法。讲到最后,他问我收费的问题,我回他,不收费!他特惊讶,我说原因很简单,能走到金婚的夫妻太不容易了,儿女能想着给父母操办让人挺欣慰的,能够有机会给老人服务也是我的荣幸。
做婚礼司仪久了,我通过两个新人的眼神、动作、状态这些微小的细节,就可以分辨出新人的感情如何。如果两个人感情特别好,他们连眼神都永远是粘在一起的,说话也根本不需要顾及对方的脸色,所有的情感都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但如果我们在商量的时候,女孩子说想要这个要那个,男的在旁边不吭声,耷拉着脸,女孩问对方:“这个怎么样?”“挺好。”“那个怎么样?”“挺好。”“你说说你自己的意见?”“我没意见。”这样很容易就看出问题,一个想着怎么花钱,一个想着少花点钱,两人的心思根本不在一起。
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可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一句肉麻的话都不愿意说,以后在别的事上会心甘情愿吗?据我的直觉判断,爱情在婚礼里如果一定要讲个比例的话,估计只有一半。很多人选择婚姻并不见得是因为多么深厚的感情,而是考虑到对方最为合适。有时候婚姻就像一场买卖,出的价合适,给的条件合适,那就在一起,两人若是相处得好,可能会慢慢相爱,相处得不好则离婚。
本文转载自【看客inSight】关注查看更多故事
今日推荐,点击下文即可阅读
点【在看】
见证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