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梅《红楼梦讲义》① | 读懂了红楼,就读懂了人生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董梅红楼梦讲义》,作者董梅是中央美院教授,以研读《红楼梦》30年的功力,为你架起一座理解《红楼梦》的桥梁。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体会经典名著的精妙细节。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储杨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董梅红楼梦讲义》。

《红楼梦》自诞生两百年来,从未淡出过中国人的文化关注,每个人都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去读它,虽反复阅读而能常读常新。

这本书是根据《董梅讲透红楼梦》的讲稿整理而成,分别从俯瞰红楼、生活美学、文学杰作、哲学大观等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红楼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笔者,回到文本,回到文学,回到人,一起阅读《红楼梦》。


前大观园时代


《红楼梦》文本庞大,所以我们从俯瞰开始。

通常来说,长篇小说的时间跨度都比较大,那么,《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故事跨越了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十五年。

第一回从宝玉出生那年写起,到第八十回中断的时候,宝玉十五岁半。

这十五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男女主角从出生到童年,再到青春的成长史,同时也是居住在荣国府和宁国府的贾家,这个百年贵族之家由盛而衰的家族史。

作者以刺绣、织锦一般的笔触,用五十八回的篇幅,精心呈现了大观园的三年岁月,而大观园之前的十二年,则统共占了二十二回。

如此对比,我们便会知道孰详孰略,全书的重点在哪里。

“前大观园时代”虽然时间上有十二年,但从构成性而言,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后面的故事主干进行必要铺垫。

对于这一部分,我们重点抓住两组矛盾关系的建立,和两桩悲喜大事件的发生就可以了。

先说两组矛盾关系,用《红楼梦》的语言来说,就是“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的矛盾。

显而易见,“木石姻缘”指的是宝玉和黛玉的恋情。


全书第一个情节亮点就是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宝黛初见。

这一年,宝玉八岁,黛玉七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木石姻缘这一组关系就此缔结。

为了迎接黛玉的到来,整个荣国府的女眷都出场了,这是“红楼”主要人物的第一次群体亮相。

交代完“木石姻缘”,作者立刻着手设置第二组关系“金玉姻缘”

第四回,薛宝钗及薛姨妈、哥哥薛蟠出场并到达京城,全家住进了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


薛宝钗有一个从不离身的金项圈,上面挂着一只金锁,就像宝玉胸前永远挂着通灵宝玉。

第八回,这只金锁和上面镌刻的吉语浮出水面,金锁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和通灵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成一对。

“金玉姻缘”这条线索也到位了。

木与石,金与玉,这两组关系构成了全书故事的核心矛盾。因为只有一位男主角,女主角却有两位,所以矛盾建立在贾宝玉身上。

矛盾设置好了,接下来,进入故事主体还需要铺垫和转折,作者为此构建了两个非常事件,一桩大丧事,一桩大喜事。

先说丧事,故事的发生场域是东边的宁国府。

第十三回,宁国府的第五代儿媳秦可卿过世,她的丈夫是比宝玉低一辈的贾蓉。

公公贾珍为了秦可卿之死“哭的泪人一般”,料理丧事时,恨不得尽其所有,所以秦可卿丧事的排场非凡,整整持续了四十九天,最后送葬的队伍像“压地银山”一般浩浩荡荡。

第十五回,秦可卿声势浩大的丧事刚刚结束,余波未息,第十六回就来了一件从天而降的大喜事。

宝玉的大姐贾元春入宫多年,忽然消息传来,因为受皇上恩宠,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德妃,更意想不到的荣耀是,皇家恩准元妃回家省亲。

为了接皇妃之驾,贾家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专门营建了一座皇家等级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终于,在第十八回,元宵节晚上,贾家迎来了元妃娘娘驾临,元宵节一过,春暖花开,元妃娘娘为了不辜负大观园的盛景,于是一道旨意,命众姐妹连同宝玉一起进园中居住。


大观园时代


从这个节点开始,直到八十回,就是历时三年的“大观园”时代。

三年大观园时代,对应的是春、夏、秋三季意向,第一年花柳繁华、诗酒风流;第二年盈满则亏、纷争并起;第三年家族内讧、女儿凋零。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整个贾家的命运,包括金陵十二钗在内的所有“红楼”女儿的命运,都将在“三春”去后水落石出,风流云散。

第一年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爱情与繁华”。

曹雪芹拈金堆绣,将整整三十回的笔墨放进了这一年时间,这一年的故事,就像一幅中式生活风情长卷,小说最美的几段情境——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葬花,都发生在这个春天。

从秋至冬的下半年,因为宝黛的恋情已经由猜疑转为笃定,所以故事重心随之转到以大观园生活为依托的诗酒行乐上。


结社赋诗,游园宴饮,吃螃蟹宴,菊花诗,更有刘姥姥来凑趣,这段时光成了《红楼梦》文本中最美的秋季和冬季。

怡红院里有见识的丫头小红说过一句话:“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进入第二年,故事主题就变成了“争端和伤逝”。

争端,是因为利益冲突已经出现在大观园;伤逝,是指女儿之殇,大观园里已经开始有死亡的发生。

具体有三个事件穿起了第二年的两个主题。

第一件,春天的改革。因为凤姐儿生病,探春暂时代理大观园。她推出了经济改革,却因此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利益的矛盾从底层的仆人之间开始蔓延,纷争不断,大观园自此不再安宁。

第二件,夏天宝玉过生日,其中最精彩的一回是怡红院的群芳夜宴。这个节点非常重要,无论大观园,还是整个贾家,都由此盛极转衰。

第三件,贾珍的父亲贾敬暴亡,引出二尤的悲剧。

如果说尤氏姐妹的悲剧发生在宁国府,是局部的,那么进入大观园的第三个春天,悲剧开始转入荣国府,同时家族矛盾爆发,引发了整体性的悲剧。

所以,第三年的主题是“凋零与败落”。这时候,你会发现,前一年仆人之间利益冲突的背后,都是主人之间的矛盾。

贾赦夫妇和贾政夫妇,兄弟妯娌之间已经貌合神离;

邢夫人和继子贾琏、儿媳王熙凤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的嫡庶之争,暗地里早就是你死我活。

贾府的关系已经层层冰冻,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家族内讧,最终演化为“抄检大观园”。一夜之间,大观园里鲜花败落,青春凋零。

宝玉的丫鬟晴雯被驱逐,旋即悲惨死去;宝钗迁出大观园以自保;迎春出嫁,但婚后饱受折磨,不久于人世;探春也距出嫁不远;薛蟠娶妻在即,香菱处境岌岌可危。


宝玉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天地间真有这样无情的事!

就在第三年冬季,贾家的一败涂地到来之前,原稿在第八十回戛然而止。


勾画出贾府的平面图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空间构成,抓住“两府一园”四个字,就能抓住《红楼梦》空间布局的关键。

一条宁荣街东西贯穿,在街北,一东一西,各有一座庞大的公爵府邸,两座府邸的规格、样貌完全一样。

东府的匾上题着五个大字“敕造宁国府”,西府的匾上也是五个大字“敕造荣国府”,这就是著名的贾家宁荣二府了。

整个贾府其实不只是宁荣二府两部分,在两府的包裹之中,还有一座大花园——大观园。

两府一园,从创作角度来说,其实是三个不同的功能空间。

宁荣二府不仅在空间上有分隔,两府里气氛也完全不同,荣国府热热闹闹,宁国府却冷冷清清。

荣国府是真正的四世同堂,上至辈分最高的贾母,荣国府的第二代;下到宝玉的侄子贾兰,荣国府第五代,可谓儿孙满堂,荣华富贵。


再看宁国府,从主人说,这里只住着两对夫妇:宁国府的第四代、跟宝玉平辈的贾珍和尤氏夫妻,还有他们的儿子、儿媳——贾蓉和秦可卿夫妇。

跟荣国府的四世同堂相比,宁国府一家之主贾珍吃喝嫖赌、荒淫乱伦,可以说集人性之污浊。

所以宝玉的知友柳湘莲毫不留情地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因此,一模一样的空间里,作者其实安排了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至于整部小说最重要的空间大观园,作者安排了完全不同的第三类人。

其实,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建造一个理想国,让像花朵一样、“水作的骨肉”的女儿们在其中生活。

宁荣两府的小姐们都生活在这儿,最标致、最有灵性的丫鬟们也都生活在这儿。更重要的是,元妃怕宝玉落单,让他也一起住了进去。

从作者的立意而言,宝玉是这个理想国的守护者。

为了合理的把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安置进一群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儿里,作者通过大观园的空间布局,巧妙地化解了这个尴尬。


大观园也是以中轴分为三路,居住区被区隔安排在东西两路,众姐妹的住处都在西路,而宝玉的怡红院坐落在东路。

最后,关于两府一园,作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安置三类不同的人群,还是为了体现文学写作功能的不同和写作风格上的差异。

荣国府基本是一个真实的百年公爵家族的样态,可以说,荣国府的故事是现实主义风格。

但是,宁国府几乎是污秽的代名词,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至于大观园,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呵护清净女儿、呵护人间美好的乌托邦,这部分故事的写作手法接近浪漫主义风格。

曹雪芹当然不是按照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来筹划著作的,但他为《红楼梦》设置的复合空间,的确巧妙地完成了文学的复合结构。

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伟大和超前之处。


结语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通过宏观的观察方式,对《红楼梦》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有了大概的了解。

从时间维度来说,《红楼梦》八十回,一共写了十五年,分为前大观园时代,与大观园时代;

从空间维度来说,构造了“两府一园”的复合式结构,每个空间都象征着主题的一部分,而每一个人物,都和他所属的空间有着深刻的连接。

明天,我们又会从什么角度来解读《红楼梦》作者的巧妙构思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图片源于《红楼梦(1987)》剧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读懂红楼之美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