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梅《红楼梦讲义》② | 王熙凤,红楼里的生活美学家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董梅红楼梦讲义》,作者董梅是中央美院教授,以研读《红楼梦》30年的功力,为你架起一座理解《红楼梦》的桥梁。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体会经典名著的精妙细节。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储杨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董梅红楼梦讲义》。

 

昨天,我们通过宏观的观察方式,对《红楼梦》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有了大概的了解。

 

曹雪芹通过十五年的时间跨度,描述了前大观园与大观园时代里发生的故事,与此同时,通过“两府一园”的构建,巧妙的将空间和每个人物紧密关联起来。

 

今天,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的笔触,读一读《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

 


三位生活美学家

 


懂得生活趣味、善于经营生活品味的人,往往被称为“生活家”。

 

在《红楼梦》里,放眼一看,甚至很多丫鬟都品味不俗,但是,在我看来,真正一流的生活家,至少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实打实的生活技能,无论柴米油盐,还是四时寒暑,都能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

 

第二,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热情,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在人间的每个日子过好。

 

第三,要能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二为一,经营出有灵性光辉的生活。

 

以这三个标准,《红楼梦》中里有三个人不得不谈,那就是王熙凤、贾母和林黛玉。

 

她们年龄不同、性格迥异,却分别从三个维度构成了《红楼梦》生活家的典型。

 

王熙凤的生活可以用两点概括:精明能干和高度物质化。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四时八节,她没一样不在行,件件拎得清。

 

 

比如,林黛玉来了,她一眼就对这位小姑娘的秉性气质摸了个八九分,所以当晚给黛玉准备床帐的时候,精心挑选了一副藕荷色的送来,这跟林妹妹的韵味搭得不能再搭了。

 

再比如,贾府菜谱上有一道茄鲞,非常美味,但是烹饪过程极为烦琐,刘姥姥随口问是怎么做的,凤姐儿立刻三下五除二,把制作程序说了个清清爽爽,听得刘姥姥这位老村妇直念佛。

 

不过,能干的凤姐儿有一个致命的弱项,那就是她没读过书,不识字。

 

姐妹们作诗,她凭机灵劲儿也能憋出一句“一夜北风紧”,可是,只此而已,她的生活,到底没能升华出精神的灵光。

 

书中有个细节,刘姥姥第一次进她的屋子,“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香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再看满屋里的东西,都是“精光耀眼”的。

 

王熙凤身上闪耀着一种活泼泼的世俗光彩,却始终没能让生活带上精神的灵光。

 

她被强烈的物欲消耗着生命,最终断送于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跟王熙凤的接地气比起来,贾母是另一种典型。

 

如果生活在今天,贾母一定是一位爱看演出、爱逛博物馆,又超爱旅行的老太太。

 

贾母有高超的艺术鉴赏眼光,她热爱音乐,兴致一来,就让家里的戏班子按她的口味操演起来,大观园自从建好,每逢春秋佳日,她也没少进去散心遣兴。

 

总之,这位老太太真心喜爱一切美的东西。

 

比如,中秋之夜,风清月白,她要听笛;元宵佳节,红火热闹,她却要听萧,这都是有讲究的。


 

贾母代表的,是清代贵族的审美品味,她的审美经验和趣味,是被贵族圈子塑造出来的。

 

但是,像贾母这种生活,虽然有热情、有品味,却过于奢华,一般人享受不起。

 

再看看第三位生活家林黛玉,她的生活可以概括为两个词:灵性和诗性。

 

作者让黛玉葬花,可不是矫情,而是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告诉你,林姑娘是和大自然连通的,正是同一个原因,作者让黛玉姓林,暗示她是草木之人。

 

 

黛玉不光跟植物亲近,跟动物也相亲相近。

 

她还养了一只鹦鹉,鹦鹉会说“林姑娘回来了”,会念她的诗句“花落人亡两不知”。

 

所以,《红楼梦》通过黛玉,建构了一种人和自然连通一体,没有隔阂的语境,生活在这种诗性的语境中,心灵指数高而物质消耗低,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明月清风不用钱”。

 

其实,林黛玉的生活态度是有来处的,可以追溯到陶渊明,在陶渊明的眼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风是好风,雨是好雨,宵是良宵,宇宙之内无不可爱,你能感觉到有一股欢喜从生命里流淌出来。

 


四时甘浓

 


饮食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自然毋庸置疑。

 

《红楼梦》既然集中国文化之精华,如果在这一项上无所作为,如何能服众?


曹雪芹无疑是位文字天才,八九不离十也是位美食天才,往往寥寥几个字,就能把人的口水勾出来。

 

《红楼梦》里究竟什么最好吃?

 

我想不少人都跟刘姥姥一样,对那道秘制茄鲞印象最深刻。

 

茄鲞是什么?其实主料就是茄子干儿,但是辅料要搭进去十几只鸡,整个制作工序非常复杂,最后基本尝不出茄子味。



可是,我私下里觉得,茄子吃到这个份儿上,从哲学角度来看,多少有点异化的味道。


如果把食物吃到迷失了本味,其实是一种“失真”,吃一次两次觉得新鲜,时间一长,也就腻烦了。

 

这不,刘姥姥临走的时候,轮到平儿开口跟她要茄子了,平儿让刘姥姥到年下,把家里晒的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这些干菜都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你看,就算吃遍山珍海味,最后,还是要归到一个“真”字上。

 

我觉得,《红楼梦》里让人最舒服的,倒是两顿家常饭。

 

其一是薛姨妈家冬天的一顿晚饭。

 

那是“前大观园时代”,薛宝钗还住在梨香院,因偶染小恙,宝玉和黛玉前去探望。

 

天晚了,又落着雪珠儿,就在薛姨妈家留饭,菜品不复杂:第一道,自家糟的鹅掌鸭信,配家藏的上好黄酒;第二道,酸笋鸡皮汤;第三道,碧粳粥。



酒足饭饱,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在冬日落雪的天气,跟家人、朋友吃上这么一顿,该有多舒服!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顿饭,众姐妹住进大观园的第二年夏天,怡红院的丫鬟芳官错过了午饭,所以给自己单叫了一份饭菜。

 

因为她跟管厨房的柳嫂子关系好,所以柳嫂子殷殷勤勤为她料理了这顿饭。

 

都有什么呢?一碗虾丸鸡皮汤,一碟胭脂鹅脯,一碗黄酒香芄清蒸鸭子,再加上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最后,还不忘一大碗热气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两顿饭好像是一份菜单?其实,这里暴露了作者自己的口味嗜好。

 

首先,汤都是鸡皮汤;再有,两餐都有卤味,非鸭即鹅;还有,粥和饭都是著名的“碧粳米”。



四重饮食境界

 


不过,讨论《红楼梦》里的美食,停留在口腹之欲还远远不够,至少还有以下四层境界:

 

首先,是吃对时节

 

比如,一入秋,从精致小吃到饕餮大餐,样样都是秋色秋香,众人游大观园,先上两样小点心:藕粉桂糖糕和松瓤鹅油卷。藕粉、桂花、松子,都是秋色秋香。

 

大观园里起诗社,菊花诗会会伴着盛大的螃蟹宴,才不辜负这个秋天。



其次,追求综合感官享受 


就拿贾母的元宵节家宴来说,席面必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第一,玲珑的山石盆景,青苔温润,鲜花开放,在北方的大冬天里,这无疑是视觉的惊喜;

 

第二,雅致的香具,焚着百合宫香,这是嗅觉的满足;

 

第三,精致考究的古董茶具,烹着各种名茶,更是必不可少的味觉享受。

 

第四,进餐全程,笙管笛箫,歌喉婉转,这是听觉的满足。

 

这一场宴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感官的享受,无以复加。

 

但是,只停留在感官的层面还不够,《红楼梦》里还吃得体面、有尊严,这就上升到“礼”的层面了。

 

像贾家这样的大家族,更是规矩大,林黛玉进贾府,在老太太身边的第一顿饭,作者用了“寂然饭毕”来形容。

 

也就是说,吃饭过程中安安静静、斯斯文文,这是传统大家庭正餐席上最起码的规矩。

 

最后,还得吃得风雅,吃出形而上的乐趣。

 

在《红楼梦》里,除了规规矩矩的日常三餐,只要是消遣游乐的宴会,凡是吃的场合,无论尊卑老幼,几乎都少不了行酒令。

 

酒令主要的形式,就是五花八门的文字游戏。

 

宝玉跟冯紫英、薛蟠这帮纨绔公子喝酒,酒令更是花样翻新,要即席作诗唱曲,就连不学无术的薛霸王也不得不赶鸭子上架。

 

这种酒席,没点儿才情修养还真应付不了。

 

当然,最新雅别致的酒令玩法,都在大观园。

 

比如史湘云,人都要醉倒在芍药花丛里了,还不忘嘟嘟囔囔地说:“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可以说是“红楼”酒令里最精彩的一条,它是一句古文加一句古诗,加一句元曲,再加一个曲牌名,没有相当的古诗、古文的功底,别说写了,连听都听不懂。

 

总之,曾经中国人的餐桌上,可不是一味地胡吃海塞,要是肚里没点儿墨水,都不好意思招呼人喝酒。

 


结语

 


今天,我们从生活美学的角度,窥到了《红楼梦》中三位各美其美的“生活家”,也通过《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趣味。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关于审美化生活的描述可谓得天独厚,描写也是尽态极妍、得其神理,可堪生活美学集大成式的教科书。

 

接下来,我们又会从什么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亲爱的朋友,今天的文章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故事,欢迎打卡并转发朋友圈,还可以点击文章结尾右下角的六角星给我点一个在看哦。每晚8点,我们不见不散,晚安~


图片源于《红楼梦(1987)》剧照。


点“打卡”按钮,坚持读完一本好书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在看
读懂红楼之美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