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女皇》③ | 二婚歌伎,如何逆袭成为皇后?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隐秘的女皇 : 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作者刘云军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故事化的语言,讲述了北宋著名皇后刘娥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娥的人生、爱情与谋略。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宋真宗即位后,将刘娥接进后宫,她经过多年经营,最终成为皇后。其中的努力用心与艰难险阻,旁人难以想象。而在家事即是国事的宋朝,皇后的册封也影响着朝臣们的立场和动态。
一朝成为皇后,荣耀无限,同时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在这背后,又有哪些暗流?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太宗育子
一名社会底层的歌妓,凭借天赋和机缘,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宫之主,母仪天下。
除了宋真宗的宠爱,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宋朝皇帝挑选皇后并不过分重视门第。
自古以来,皇帝选皇后,是“为天下择母”,都得出自高门大族、达官显贵之家。到了宋朝,皇帝却愿意选择门第不高之家的女儿作为皇后。其中缘由,得从宋太祖、宋太宗讲起。
他俩都先后有过多位妻子,均出身将门,可大多数在结婚时家庭地位已衰败。宋真宗和他的父亲与伯父一样,前两任妻子都来自武将之家。然而郭皇后去世后,他改变了做法,直接从后宫挑选后妃晋升皇后。
这个变化说明,选择什么样的女子为皇后,更多体现皇帝个人的意志,而没有严格的礼制要求,也从中看出宋真宗一心想立刘娥为后。
更深入些,这反映当时社会并不十分强调女性的贞操观,妇女再嫁属于平常之举,甚至有些皇后也有再嫁的情况。
坐上皇后宝座的刘娥深知,想要别人不在意自己的卑贱出身,除了包装自己,更好的方法是降低皇后身份,给人一种皇帝择后不看出身的印象。在刘娥推动下,宋朝皇室选择后妃的标准逐渐固定,为后世沿用。
成为皇后的刘娥可以名正言顺地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在此情况下,她处理政务的手法日益娴熟,对朝政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书上写道:“在从后宫慢慢迈向前朝的过程中,她由被动介入逐渐转向主动出击,搅动着朝臣中原本已经分化的力量,从中获利。”
一个柔弱女子,能够在朝政中搅弄风云,除了宋真宗的信赖,也凭借北宋初年的政治制度和环境作为基础。
通过“斧声烛影”取得皇位的宋太宗,为摆脱自己的尴尬处境,先是开疆拓土,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失败后,他开始改变方向,努力为自己打造克己爱民、勤于政事的明君形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太宗在位期间,朝臣很少能够旬休,因为要陪这位“工作狂”一起“加班”。
一方面,他从前朝的崩塌中吸取教训,强化君主权威;另一方面在痛失长子、次子后将全部注意力放到三子赵元侃身上,让他担任开封府尹,历练政务,对其谆谆教导。
正式册立赵元侃为皇太子,并更名为赵恒之后,宋太宗更加重视对他的培养。为其择良师益友,挑选品行端正的臣僚李至、李沆兼任太子宾客,让他俩辅佐太子。
宋太宗自己酷爱读书,认为能从典籍中获取治国经验,所以也严格督促赵恒读书。多年后,赵恒依然记得在做太子时,《尚书》听讲七八遍,《论语》、《孝经》听过四遍。
一切煞费苦心,都是希望他将来作为一个恤民勤政、虚心纳谏的好皇帝。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宋真宗即位后事必躬亲,高度擅权。长此以往,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力不从心。然而,注重集权且生性多疑的宋真宗不愿将批阅奏章的权利交给大臣。
那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聪慧机敏、深得信任的刘娥成为他最重要的行政助手。对于刘娥来说,这项荣耀的任务,为宋真宗减轻压力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为日后参政打下了基础。
这个结果,应该是宋真宗未曾料到的。
他煞费苦心地培养接班人,和北宋初年政治环境的变化存在很大关系。
那又是怎样一个变化呢?
文士崛起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分合合间,是一个朝代的兴盛衰亡。
宋朝建立后,为削平割据政权,“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一方面继续重视军事,重用武将,另一方面,他又大力提高文人地位,力图用文人压制武人。
宋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措大,就是读书人的意思。他觉得相比武人,文人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在钱财上也容易满足。
其实在宋朝之前,官员能够出将入相,而宋太祖有意将武将文官区分开来,还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
他这一宣称,也势必引起了文士的崛起。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从宋太祖在位期间开始,科举录取人数不断攀升。
科举制度这种以个人才能作为评判标准选拔官员的方式,打破了多少读书人入仕追求的出身限制,也给社会上广大身份低微的人带去希望。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人汪洙这一诗句,便是对当时读书人通过科举之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白衣卿相”之梦想的生动描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据说出自宋真宗之手的《劝学诗》,更是直截了当说出用功读书、参加科举的种种实际好处。
在宋初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动下,文人经历五代的打压后又重新崛起,并且迅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人集团。
随着政权稳固,宋太祖又着手改革中枢体系,让中书门下管理民政,枢密院管理军事。这种二者对掌大柄的行政体系,有效革除了五代时期中枢体制混乱的局面。
最重要的是,二者相互牵制,彼此独立,又都听命于皇帝一人。
宋初为加强皇权,将政事与军事归属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但在实际操作中,宰相可以过问军事。有时出于现实要求,皇帝也会打破制度规定。说到底,不管什么规矩,都是人定的。
比如宋真宗倚重宰相,讨论对契丹、西夏用兵事宜时,都会将奏议送到中书门下。他还强调,宰相讨论军事,可以畅所欲言,不必为了担心侵犯枢密院的职权而有所顾忌。
总而言之,宋朝皇帝重视文官,作为文官集团首脑的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即位风波
历朝历代,大部分皇帝的即位都不是风平浪静的事,都将在朝廷上下引起或大或小的风波。
至道元年,宋太祖在举行立储大典时,已正式册封三子赵元侃为皇太子,并为其更名“恒”,也因此解决了让他焦虑多年的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至道三年,宋太宗的猝然离世,让一些野心家看到了觊觎权力的机会。
宋太宗生前宠信的内侍王继恩,勾结李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试图改立宋太宗长子——被废黜多年、闲居在家的赵元佐为皇帝。
可惜,这个阴谋很快被精明老练的宰相吕端识破。吕端谎称宋太宗曾经赐下诏书,诏书中申明皇位继承之事,放在中书门下书阁内。他以此为套,对王继恩实施请君入瓮,将其软禁于书阁。
踏入中书门下书阁的王继恩听到身后房门锁上的声音时,那一刻,他惊觉自己上了当,吕端施了扮猪吃老虎的计策!
而那一头,吕端火速入宫。在他催促下,赵恒立即举行登基仪式,坐上皇帝龙椅,接受百官朝拜。
从这一刻开始,宋朝正式开启了宋真宗的时代。
从太子晋升为皇帝,宋真宗面临一个身份转化的问题:
之前,他与臣僚能够平等相处,师礼对待,遇事可以请教;如今,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帝,昔日君臣之间那种平等亲密的关系一去不复返,双方都需要慢慢适应这种改变。
宋真宗也想像父皇那样运筹帷幄,乾纲独断。但他毕竟年轻稚嫩,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务,难免力不从心。
在此情况下,他只能任用能力突出且可信任的朝臣来辅佐自己,共同治理国家。
只不过这一次,挑选宰辅的重任落到了宋真宗自己肩膀上。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北宋初年政治制度和环境的变化,最显著的两个方面便是君主集中于文士崛起。这让北宋朝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官集团,与君主共治天下。
宋真宗即位后,他将选择哪些朝臣,来辅佐自己统治大宋王朝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源于《大宋宫词》剧照。
9月15日晚上8:00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董梅
分享
解读《红楼梦》之美,把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