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② | 目标错了,再努力也白费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曾感动300万读者的人生改变之书。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何这么大?与其说是智商差异,不如说是思维差异。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打破思维定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文末已开启“打卡”功能,我们会从打满10天卡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打卡。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今天,我们继续为你带来古典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
昨天我们分享了一个观点,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如果你受到了受害者思维的局限,那么你将沉浸在抱怨和自怜中;如果你能用掌控者思维看待世界,你将取得进步和发展。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对爱的毕生追求打动过你,对知识的不懈渴望感动过你,对人世的悲悯触动过你,生命科技震撼过你,《老子》《心经》《金刚经》也彷佛指引过你,哪一个意义才是终极?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人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意义模型。
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过度追求终极意义和底层逻辑,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迷茫。
因为我们似乎很难准确找到指导自己具体生活的那一个终极意义。
每件事都有它的意义,读书有意义,实践有意义,听课有意义,做大做强有意义,知足安乐也有意义,但我们自己该怎么选择呢?
过度追求意义,反而有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一个犹太人,他曾经关进集中营遭到迫害。
集中营里糟糕的饮食、超负荷的工作,让很多人受不了折磨而死去。
但让人诧异的是,最先死去的人,是被人们认为最应该活到最后的,那些身体健壮、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而那些羸弱的老妇人却往往活到了最后。
弗兰克尔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身体健壮、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一直被教育要做有意义的事,来到集中营后,觉得没有意义、没有出路了,有的选择自杀,有的则因为精神绝望导致身体问题,离开人世。
而那些老妇人,她们不懂意义,只要能每天说两句家常话,就很好地活了下来。
可见,为大意义而活的人会因为看不到意义而毁灭;活下来的人,是在糟糕的生活里找到了切实的、可实现的小意义。
心理学家斯蒂格也在“生命意义”这个话题上有深刻的洞察。
他发现,知道自己生命意义的人,会更健康、更长寿。
那怎么才能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他进一步把生命意义分成了,意义拥有和意义追求两个维度。
意义拥有是指,你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拥有什么意义,清楚自己在追寻什么。
意义追求是指,你还在思考和探索: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我到底该追寻什么?我过成这样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拿了个倒霉剧本?
你看,意义拥有可以感知当下,支撑我们真正的生活,意义追求则是在追寻未知,拓展未来。
斯蒂格的结论是,越感知意义,我们的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就越强;而越追求意义,我们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就会越低。
斯蒂格和弗兰克尔想说的差不多:过度追求意义并不是一件好事。
感知有意思的小事,走出自己的一小步
不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了,那我们该追求点什么?
其实,你现在能感知什么意义、认同什么目标,就先好好地体会这个意义,为这个目标行动。
比如,你现在希望自己在某方面做个很厉害的人,那你就踏踏实实地让自己去练习;
再比如,你觉得当下重要的是赚钱,租个好点的房子、养只喜欢的猫,那你就从今天开始踏踏实实地去赚钱,从一笔一笔小钱开始赚。
你并不需要马上就成为精英,拯救世界,你可以先把自己从过度意义中解救出来,当你有一天能改变世界的时候,你会有感觉的,到时候你再做大事也不迟。
所以,不要去找怎么也找不到的大意义,你就从自己感到有意思的小事开始做起。
能看到诗和远方固然好,但如果看不到,实践一下切实的小目标也挺好。
美国有一位作家叫斯蒂芬·盖斯,他之前是个特别懒的人,有一天忽然想改变自己的人生,于是制定了一个计划:运动部分—每天做1个俯卧撑;读书部分—每天读2页书;写作计划—每天写50个字。
你也许会觉得:这也算计划吗?
其实这正是最适合他的计划。
因为微不足道,所以容易实践,他每天坚持完成计划,两年后身体更加健康、写出了比原来多4倍的文章、改掉了懒惰的坏习惯。
他说:“我的经验法则是把想要养成的习惯缩小,直到小到不可能失败为止。”这就是“微量开始,超额完成”的法则。
很多人说,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知道做那些事让我觉得很有意义,但我总是拖延。其实,拖延的原因无非两个。
第一,一开始你的目标就不对,在追求外在动机很强,但是内在动机比较弱的东西。
比如,你看到周围人都在努力买房,你也觉得如果有自己的房子会很有意思,但实际上你可能并不喜欢攒钱,你更喜欢旅游和自我投资,那么你攒钱买房的计划就一定会被拖延。
第二,你给自己安排了完全不靠谱的强度,比如有的人健身减肥,定个目标一周瘦五斤,这对大多数人的身体健康而言是不合理的,这样的目标,取消最好。
找到自己的热爱,全力投入
每个时代的人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办法。50后、60后的人面对的是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大运动、毕业分配。
在那个时代里,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选择,培养出了勤奋、坚毅、节俭的品质,认为按部就班地生存下去就是最好的。
到了70后、80后,他们遇到的是经济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大机会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抓好一个就能发财。
同龄人里第一个下海的、搞房地产的、进互联网的、买股票的,都发展得不错,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年轻人要有野心、抓住机会、危机感要强、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
到了90后,那些70后的父母开始用他们的思想“鸡娃”,做虎爸虎妈,其实,局势早都又发生了变化。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读书、就业、寻找资源的可能性,唯一要比的就是创造力。
现在的年轻一代,聪明、敏感、有好奇心,拥有前所未有的眼界和想象力,但是也面临着难题——如何在赚钱养家的同时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如何在精神上取悦自己,是90后、00后的目标。
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那就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且全力投入。
职业规划师经常说,行业之间有“可迁移技能”,所以跨行不难。
如果你要跨过去做到优秀,这个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要通过跨行成为顶级高手,那不可能,因为每个领域的顶级高手都是极限者,他们对自己的领域极为狂热。
比如你和极限运动员聊天说,翼装飞行是全世界最危险的极限运动,10个里面有3个会挂掉。
普通人都觉得:“疯了吧!”极限运动员则是一脸羡慕:“这太爽了!太刺激了!”
这个时代的玩法,就是找到热爱的领域,成为领域中的极限者。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到了,过度追求意义并不是一件好事,很有可能让我们更加困惑。
比追求意义更重要的是感知,找到让你觉得有意思的小事,指定合理的目标,从迈出一小步做起。
这个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热爱的领域,并全力以赴。
下次课我们聊一聊,如何让生活有趣?如何让自己有趣?
你是否曾经因为制定了不符合自己情况的计划而导致计划失败?
重新为自己的小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吧!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想法!
图片源于《如父如子》剧照。
点【在看】,打破思维定式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