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治愈主义》② | 自愈,是世间最好的养生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苏东坡这个人物。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却始终不改乐观的天性。虽然苏东坡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和我们一样要面对普通人的烦恼和命运的无常。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学会快乐地活着。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昨天,我们了解的是:苏东坡和苏辙兄弟离开老家眉州,跟随父亲去京城参加科考,从此踏上仕途。从凤翔到杭州,从密州到黄州,又到宜兴,渴望归去的他,一直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走在路上。乐观与悲观,交织成苏东坡式的达观。
1085年,将近知命之年的苏东坡获得宋神宗批准,可以在宜兴定居。
他以为这次终于落定,终于在喜欢的山水边安居。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他到宜兴没多久,神宗驾崩,10岁的哲宗即位,同时由神宗的母亲高太后主政。
高太后主政第一件事,就是起用旧党。属于旧党的苏东坡被重用,召回京城,任中书舍人。
在此际遇下,苏东坡也就在京城安家。家在开封城西,高端住宅区。
一时间,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京城在苏宅举办文化沙龙。费勇教授认为,画家李公麟的名作《西园雅集》,其中有一部分场景,可能就取材于苏家文人聚会的盛况。
当时,除了在外地做官的长子苏迈,其他孩子都在身边,上下二十几口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而且苏辙也在京城任职,兄弟俩经常碰面。
费勇教授认为,这是苏东坡事业最辉煌、家庭生活最幸福的一段时期。
四五年之后,苏东坡厌倦了朝廷的权力斗争,主动请求外派。幸运的是,他又被调任到喜欢的杭州。
上一次任职杭州,他34岁;这一次再来杭州,已经52岁。时隔近二十年,从前的那些朋友,老的老,死的死,可以说物是人非。
这期间,苏东坡遇到了老朋友——书法家钱穆父,当时,钱穆父正准备出发去往瀛洲。
苏东坡写下一阙《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京城一别,匆匆三年。重逢之际,却是离别之时。我来了,你却要走了,大家总在旅途,红尘滚滚,总在奔波。
他深深感到,人生就像旅馆,自己只是过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路茫茫,人生短暂。
这种漂泊感,让他怀念起故乡眉州,也因此越发渴望安定,渴望归去,作个闲人。
1092年,55岁的苏东坡被任命为扬州知州,他想过在扬州请求退休,也曾想过在京口(今镇江)买田安居,还设想过回到故乡眉州,“筑室种果”。
然而,以上种种设想,均未实现。
保持乐观的秘密
1093年,对苏东坡而言是悲痛又漂泊的一年。
先是妻子王闰之去世,之后是支持他的高太后去世。风云变幻中,他再次被调离京城,再次踏上被贬谪的路。
苏东坡任扬州知州时,遇到当年在杭州时结识的老朋友——临济宗的法芝禅师,也叫芝上人。他给即将去庐山的禅师作了一首诗,其中写道: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回想刚刚过去的短短两年,苏东坡先后担任杭州、颍州、扬州这三个地方的知州。工作地点一直变化,生活却日复一日地重复,就像老牛拉磨,看起来在走,其实一直在转圈。
相比芝上人飞鸟游鱼般自由的生活,“团团如磨牛”的单调工作让苏东坡感到厌倦,也进一步感到人生虚无。
但是,他很快又将心念转变,往积极的一面去想。他意识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人生也并非是重复,每一天都可以遵循自己本性,像鱼鸟一样,自在逍遥地活着。
入世的人,团团如磨牛。
出世的人,长与鱼鸟逸。
无论怎样的处境,无论遭受多么痛苦的情况,都能以超然物外的心态面对。
并且相信,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才是真正的归宿,总有一天能达到。
这,就是苏东坡保持乐观的秘密。
这份信念,苏东坡在九年后再次在信件中告诉芝上人: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那一年,他获得赦免,从海南回到常州。途径金陵时,去看望芝上人这位老朋友。
他说,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归来的鸿雁,而不是老牛重复来时路。春来归鸿,不再漂泊,正如此时此刻的他自己。
九年前,写下“团团如磨牛”的苏东坡渴望摆脱羁绊,远离世俗。
九年后,写下“谁家瓮里不相逢”的他,已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真正的超脱,并非是远离尘世,而是在日常生活。
自古以来,身处宦海之中的人,载沉载浮,身不由己。
当初,支持旧党的高太后主政,苏东坡重回京城,重获重用。高太后去世,朝廷上下又有新一轮的人事变动,旧党再次被打压。
作为旧党代表人物,苏东坡首当其冲,他被贬谪到惠州,成为被贬至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
那一年,苏东坡已经59岁了。
面对这一情况,一家人不得不分开了。他安排次子苏迨领着众人前往宜兴,与长子苏迈相聚,妻子朝云和三子苏过随他前往惠州。
此去,山高水远。在当时,贬官怕过大庾岭,惠州是非常可怕的荒凉之地。苏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以诗作自我开解: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历时半年之久,历经重重艰险,苏东坡与家人终于到达惠州。
作为亚热带地区,惠州到处浓茵绿草,还有橘子、荔枝、甘蔗等热带水果。作为饕客,苏东坡在品尝美食之余写下名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起初,苏东坡住在合江楼官舍,之后搬到嘉祐寺。附近有一个松风亭,他常常散步去那里。
有一天,他又散步去松风亭,走了一段路,感觉很累,想在林间歇息。抬头望望,距亭子还在很长距离。怎么办呢?
念头一转,心中豁然: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是啊,随处可歇,随处都有风景,何必一定要走到亭子那里才能歇息呢?如此一想,他觉得己心就像挂钩上的鱼,获得解脱,重回水中。
他又觉得,一旦明白此理,一个人即便身处战场,短兵相接,鼓声如雷,也可以在想歇息的时候立马歇息。
散步中获得的经验,再次诠释了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不只是在说散步,更是在说人生的漂泊与安然。
有了这层认知,苏东坡在白鹤峰买地,建造房屋,还种了很多果树,他计划在惠州定居。
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
既来之,则安之。若能用空明之心去顺应环境,便能安住于任何地方。
起初,苏东坡住在政府的官舍,后来不被允许继续住下去,便在椰林买了块地,盖了五间房,取名桄榔庵。
天地广阔,总有一席之地,容我安身。
1100年 ,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朝廷人事再次大变动。被赦免的苏东坡渡海北归。
从儋州,到常州,路上花费将近一年。
1101年8月24日,苏东坡最终在常州去世。他终于结束了漂泊的一生。
弥留之际,好友出于安慰,建议他想想来世,想想西天极乐世界。苏东坡的回答,也是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印证了他随缘而遇、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他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高太后主政后,苏东坡从宜兴重回朝廷,在京城度过一段顺遂时光。高太后去世后,他先后被贬往惠州、儋州。他以为,自己将老死在偏远的儋州,不成想最终还能回到常州。
南来北往,东飘西荡。一路跋涉,一路修行。“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以这种达观心态走在路上。面对各种冲突,他又如何进退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12月29日晚上8:00
著名文化学者 费勇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学会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