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治愈主义》⑧ | 人生多虚无,豁达是解药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从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苏东坡这个人物。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却始终不改乐观的天性。虽然苏东坡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和我们一样要面对普通人的烦恼和命运的无常。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学会快乐地活着。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苏东坡在惠州和儋州的贬谪岁月,以及获赦之后北归的艰难旅程。苏东坡一生漂泊,在仕途中沉浮,他一生都在渴望归去,却未曾真正归去。
对于人生和时间,他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身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的诗文中有时也会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
年轻的时候,苏东坡在凤翔任职,写过一组当地人过年的诗歌,也是他比较早的表现虚无感的作品。
这组诗,没有题目,但有一段关于当地人过年流程的简单说明: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在此传统佳节,他未能归去与家人团聚,心中甚是想念,所以写下这组诗寄给弟弟子由。
关于过年,苏东坡看重的不是馈岁、别岁、守岁的仪式感,而是感恩、珍惜、快乐这些心意。
这些心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从时间的角度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
岁月流逝,一去不复返,这真是人生的残酷。苏东坡凭借一份达观,从虚无中跳脱出来,认识到人应该好好活着,活在当下,从当下努力,才不负此生。
所以,他在这组诗的最后写道:“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后来在黄州,也可能是在儋州,他写过一阙《西江月》,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人生苦短,容颜易老,这转瞬即逝的人生真像一场梦啊,让人无法捕捉,难以把握。
这天恰是中秋节,苏东坡独自站在廊下,拿着酒盏,遥望北方。夜风吹来,落叶翻飞,当他收回目光看向自己,发现白发已经爬上鬓角。家中没有好酒,又常常担心宾客太少。
中秋节的孤独,时间的飞逝,容颜的老去,理想的难以实现,这一切,都让他对世事充满怀疑,觉得人生是一场梦。
他在黄州游赤壁时,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扬州任职时,写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在写给友人的赠别词中同样感慨“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
总之,除了时间,苏东坡多次从梦幻的角度表达了人生的虚无感。
关于人生,《金刚经》中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种虚无感看起来很悲观,却可以将我们从执着中带出来,转向超脱和达观。
苏东坡就是这样,借助对世间虚无性的洞察,将自己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透过虚无,活出豁达。
他的悲观之中,带着看破红尘的清醒,还有一份摆脱现实束缚的超脱。
费勇教授在书里说,任何时候,不管多么贫困,不管多么忙碌,只要读一读《前赤壁赋》中这一句话,他就能够随时随地从大自然中得到治愈,得到喜悦,得到灵感。
1082年,苏东坡谪居黄州,住所附近有一个叫赤壁矶的地方,风光壮丽,江水滔滔。在那里,苏东坡将自己融入了自然山川乃至整个宇宙。
他发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痛苦实在太渺小了。
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明之夜,作为月夜游荡者,苏东坡不想辜负好月色,于是约上朋友一起去赤壁泛舟夜游。
天上明月一轮,江上扁舟一叶,舟上坐着二三个闲人。
小船飘荡在江面,他们喝着酒,赏着月,吟诵《诗经》中的句子,还趁着酒兴唱起屈原的《离骚》。
其中有一个人会吹洞箫,大家唱歌的时候,他就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如泣如诉。苏东坡听了感到忧伤,就问对方,为何吹奏出如此悲凉的声音。
那个人说,夜游赤壁,想起曹操在此创下的功业与其豪迈人生,而如今都淹没于历史长河。想想人生一世,不过沧海一粟。
苏东坡开解他:天地万物,皆有规律,不属于我们的,一丝一毫都拿不走。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了,便是声音,看到了,便是色彩,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没有竭尽,我们可以共同享用。
月色,江水,歌声,箫声,饮酒,游人……
面对同样的画面,吹箫人感受到人世的虚无,因而悲哀;而苏东坡却从中读出到天地间的寂静,因而豁达。
这次夜游,苏东坡将它写成了《前赤壁赋》。一次夜游,一篇文章,完成了深刻的自我治愈。
三个月后,苏东坡再次与朋友夜游赤壁。
这一次,苏东坡兴之所至,独自攀爬上最高处,划然长啸,山鸣谷应。
从高处下来后,乘船随意漂流,忽而有鹤飞过。回家后苏东坡做了一个梦,梦里飞来一位道士,竟然是夜游赤壁时看到的那只鹤。
这次玄妙的游历,被苏东坡写成《后赤壁赋》,色调略显黯淡,其中梦的体验显现了虚无的不可把握性。
这篇文章,更像一诗人的独白,他通过向内探索,缓解了现实的痛苦。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
关于时间的虚无感,中国古典诗词的描述总是带有一种感伤,因为习惯了感叹岁月流逝,感慨青春一去不复返,充其量加一点珍惜时间的教训。
苏东坡有一阙词,走得很远,而且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在古诗词中很少见。
谪居黄州期间,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去沙湖看一块地,途中淋了一场雨。当时,他很潇洒地吟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来就生病了。
听说麻桥有一个叫庞安常的医生,医术高明,便前去求医。
庞安常耳聋,但悟性很高,只要对方写几个字,就能明白来者表达的意思。苏东坡和他开玩笑说:“我以手为口,靠写文章表达,你以眼为耳,用眼睛来聆听,都是不寻常的人。”
病愈后,苏东坡约庞大夫一起游览清泉寺。
寺庙在蕲水镇外,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附近还有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世上的河水一般都是向东流的,眼前向西流淌的溪水让他恍然大悟——以为不可能的事,其实也有可能。
这个难得一见的现象触动了苏东坡,于是写下一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其中写道: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刚抽出嫩芽,松林里的沙石路非常洁净,没有一点泥土。黄昏时分,雨声淅沥,杜鹃声声。
走在这片山水间,苏东坡不禁感叹:谁说人老了就不再年轻?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我们又何必总是哀叹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老去呢?
这一发现,这一想法,是对时间的一次抵御,是面对时间的流逝逆流而上。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他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留下了一个倔强的姿态。
这种倔强的姿态,正如书上所写:
“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要被时间愚弄,要时时刻刻在内心高唱真正的自我之歌。”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苏东坡诗文中表现出的人生空漠之感,他从时间与梦幻两个角度感受到人生虚无的一面,但没有沉沦其中,而是透过虚无,活出了豁达。
人生多漂泊,又多虚无,也就意味着多烦恼,该如何活出豁达?苏东坡的治愈主义是怎样一种活法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12月29日晚上8:00
著名文化学者 费勇
学会自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