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讨厌的勇气》① | 读懂了这本书,就读懂了人生

10天共读一部经典好书,满足你的知识渴求。

「经典共读精华领读」栏目开启4年了,未来我们会在持续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内容的同时,新增心理、影视原著、社科、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共读书目,为你带来更加新颖、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激发你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真正幸福的可能。
我们会从连续留言互动10期的朋友中抽取3-5位赠送精美图书,欢迎大家每天坚持阅读。


阅读,既是一种陪伴,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领读 | 江徐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天,为您带来一本新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译者是文学硕士渠海霞。


本书讲的是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谈,了解了阿德勒思想,思想变得豁朗起来。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解放、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


剖开故事的外壳,我们可以看见内核。作者以自己研究的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用对话方式探索人际关系、人生意义、何为幸福等人生问题,可以说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分析生活中种种烦恼的根源,还一一给出解决对策。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评价此书是“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


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评价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以治病的良药。”


演员曾宝仪看过本书之后说道:“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和他的人生哲学


从前,故都郊外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哲人,他认为世界很简单,人可以改变,并且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对此论调,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


这位青年自幼缺乏自信,对出身、学历、容貌都有自卑感,又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为此,他被烦恼缠身,觉得世界矛盾丛生,没有幸福可言。


有一天,青年鼓起勇气去拜访这位哲人,说出自己的困惑与迷茫。

 


青年认为,即便世界很简单这一命题成立,那也只是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孩子没有劳动、纳税等义务,生活无忧无虑。一旦长大,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承担诸多责任,简单的世界就会变得复杂。


所以,他认为在丧失宗教信仰的时代,成人的世界不可能简单。


哲人却说,其实人生并不复杂,而是青年自己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就像井水,温度恒定于18度左右,这是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但为何我们夏天时感觉井水凉爽,冬天温润?就是因为人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


同样的,感觉世界混沌且复杂,问题不在于世界,而在于自己。只要自己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关键在于,要有改变的勇气。


总之,青年渴望改变又认为人无法改变,哲人认为人可以改变,而且随时可以。


就此不同立场,以哲人专长的希腊哲学为切入口,两人展开了漫长的辩论——


哲人:我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和希腊哲学为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巨人们一直陪伴着我。而自从邂逅另一种哲学,对人生的理解更加开阔。


青年:另一种哲学是指?

 


哲人:20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全新心理学,现在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青年:希腊哲学专家还研究心理学?


哲人:至少,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思想。他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后来因观点不合导致关系破裂。之后,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青年: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哲人:不是弟子。他俩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


畅销书《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卡耐基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出阿德勒的很多思想。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他的思想观点非常超前,以至于不被理解,甚至引起争议。


青年:也就是说,除了希腊哲学,先生的主张还借鉴了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那我想知道您的基本立场究竟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


哲人:我是哲学家,活在哲学中的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一种哲学。


原因论让人止步不前,目的论才能找到出路



青年:先生主张人可以改变,诚然,人都期待改变,我也如此。事实是,人即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为何你固执地认为人无法改变呢?


青年:我有一位朋友,常年闭门不出,他很希望自己走出去,和别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他又非常害怕走出去,踏出房门一步就心悸不已,手脚发抖。他就是想改变又改不了的例子。


哲人: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青年:也许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也许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总之是因为存在心灵创伤的缘故吧。


哲人:那我们假设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比如在父母虐待下长大,导致惧怕与人交往。换言之,现在的结果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岂不是很奇怪?


如果不是所有在虐待下长大的人都和你朋友一样闭门不出,那你这个理由就说不通。


青年:那您怎么看?


哲人:一味关注过去,靠原因解释事情,就会陷入决定论,看不到出路。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用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来看,你朋友无法走出去,是因为他不想走出去。

 


青年:您是说他是在装病,自己制造不安?


哲人:不是装病。你朋友感觉到的不安、恐惧,是真实的,而这些症状是为了达到不出去的目的制造出来的。


这就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


青年:这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


哲人:假设你因感冒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告诉你引起感冒的原因,你会满意吗?


青年:当然不会满意,我希望获得专业性的治疗,消除病痛。


哲人:同样的,原因论仅仅指出事情发生的原因,简单给出安慰。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心理创伤,指出人都是为某种目的活着,这一点具有创时代的创新意义。


他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时说道:“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理念。


青年:照您这么说,我朋友难道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我敢肯定,他是无奈之举。


哲人:事实上,你朋友之所以不敢出门,是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更深层的原因,是想以此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照顾。


青年:对您的说法我无法接受,我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吧。


昨天我在咖啡店看书,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从不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我,因为心中怒火而大发雷霆。在此情形下,目的论还讲得通吗?


哲人:事实上,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制造怒气。换言之,为了达到大发雷霆,你制造出愤怒的感情。


青年:实在无法理解!


哲人:你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想借此震慑服务员,作为相应手段,你制造出了愤怒的感情。因为你觉得讲道理太麻烦,想通过更快捷方式使对方屈服。


日常生活中,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青年与哲人展开辩论的事实背景,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以及在这种学说在全世界的影响。阿德勒心理学在思考问题时,考虑的不是原因,而是目的,也因此否定心理创伤这一说法,认为人做出任何举动都带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论,能让人在烦恼的纠缠中看到出路。

书上说,阿德勒心理学与希腊哲学一样,是一种哲学,故事里的哲人也自称是活在哲学中的人。


说到哲学,也许很多人觉得它很高深,离日常生活很远,也没有实际作用。尼采曾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关于哲学的作用,方东美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对于每个人而言,这门能增加面包甜味的学问,与身心灵息息相关,没有哲学的人生是盲目的,脱离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


喜欢哲思的青年第一次拜访哲人,通过初步交流,他认为哲人的论调充满对人性的不信任,甚至觉得他是可怕的虚无主义者。在此情况下,他俩将展开怎样的辩论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图片源于《被讨厌的勇气》剧照。

点【在看】,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好书
在看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十点人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